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全麻和颈丛阻滞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全麻和颈丛阻滞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围术期血液动力学变化和并发症情况.方法64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分别在全麻和颈丛阻滞下完成,每组32例.记录并计算两组围术期血液动力学参数的波动性,分流管使用率、心脑并发症,询问患者的满意程度和选择倾向.结果CEA全麻围术期的血液动力学波动性明显大于颈丛阻滞(P<0.01),高血压和低血压的发生率也高于颈丛阻滞(P<0.05);全麻分流管的使用率高于颈丛阻滞(P<0.05),围术期心肌缺血的发生率也高于颈丛阻滞(P<0.05),两组神经系统并发症无显著差异.患者对两种麻醉方法的满意程度无显著差异,倾向于选择已使用过的麻醉方法.结论全身麻醉和颈丛阻滞都可安全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丛阻滞有利于维护围术期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减少分流管的使用和心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除及冠状动脉搭桥联合手术同期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合并颈动脉狭窄的麻醉管理。方法 同期行颈动脉内膜剥除及冠脉搭桥联合手术的患者5例,用丙泊酚、芬太尼、异氟醚和维库溴铵全麻。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和容量治疗,避免低血压和血压波动。术中用利多卡因20mg浸润阻滞颈动脉窦神经丛。切开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后,放置内分流管,注意脑保护。结果 麻醉平稳,围术期血液动力学稳定,术后未发现心、脑并发症。结论 围术期麻醉处理的关键是维持血液动力学平稳,避免血压波动及脑保护。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麻醉方法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预防脑中风的外科治疗方法,它的围术期风险性较高。本文就CEA近年有关麻醉技术,脑监测和围术期并发症诊治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预防脑中风的外科治疗方法,它的围术期风险性较高。本文就CEA近年有关麻醉技术,脑监测和围术期并发症诊治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背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手段。 为及时发现并逆转脑缺血,临床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优化术中监测、管理,但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卒中率仍高达5%。如何预防和降低术后并发症,是麻醉管理面临难题之一。 目的 为CEA术中麻醉监测和管理提供参考。 内容 主要介绍CEA术中常用监测方法的特点及研究进展。 趋向 探索不同监测技术在CEA中的应用价值,提高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性,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因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全麻下行LC术麻醉及手术过程中血液动力学变化较为明显。本研究旨在将连续硬膜外阻滞用于辅助静脉吸入复合全麻应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行LC术,以利于麻醉及术中血液动力学平稳,安全渡过围术期。  相似文献   

7.
正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防止脑卒中、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方法。60多年来,CEA手术方式不断成熟,但其围术期麻醉管理仍存在着众多值得探讨的热点。CEA围术期风险性极高,因此恰当的围术期麻醉管理是保证围术期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对CEA围术期麻醉管理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工  相似文献   

8.
丙泊酚自控镇静术在高血压患者颈丛麻醉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丛阻滞麻醉对血液动力学造成一定影响,加大高血压患者术中风险。我们采用丙泊酚自控镇静术(patient-con-trolled sedation,PCS)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颈浅丛阻滞复合静脉麻醉在甲状腺腔镜手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颈浅丛阻滞复合静脉麻醉在腔镜甲状腺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经颈部腔镜甲状腺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A组行双侧颈浅丛阻滞,15 min后复合静脉全麻;B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麻醉维持用雷米芬太尼0.2μg·kg-1·min-1和丙泊酚泵注,维持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20~30.记录围麻醉期MAP、HR、AAI值及丙泊酚给药速率和均值、睁眼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及回答问题切题的时间.术后观察镇痛情况和记录恶心、呕吐、寒战、体动等不良反应.结果 与B组相比,A组术中各时点的丙泊酚输注速率明显减慢(P<0.01).B组睁眼和拔管时间明显比A组长(P<0.05).A组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 颈浅丛阻滞复合静脉全麻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良好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10.
麻醉诱导期易发生血液动力学的波动,尤其是老年人,术前容量治疗有助于维持麻醉诱导期血液动力学的平稳。但诱导期实施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对老年病人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拟探讨全麻诱导期间AHH对老年病人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廖薇 《护理学杂志》2016,(22):34-36
对1例颈胸椎Rosai-Dorfman病患者在全麻下行颈胸椎病灶切除+脊柱内固定术,围术期给予精心护理。结果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临床症状缓解,疗效满意。认为术前做好充分准备、进行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及时发现并发症并处理是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总结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对82例(男66例,女16例,年龄48~84岁,平均68.6岁)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病人行CEA。全组均经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确诊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手术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39例,颈丛麻醉43例。术中放置动脉临时转流管56例,其中全麻应用39例,颈丛麻醉17例。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者65例,症状好转者14例,术后并发脑梗死2例,颈动脉内血栓形成1例。结论:CEA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常规应用Brener转流管以保持颈动脉对脑持续供血的作用。方法 58例患者应用Brener。转流管完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并对围手术期并发症予以总结。结果 58例患者置放转流管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患者病死率及脑卒中发生率为0,但术后发生一过性脑缺血的患者有2例(3.5%),与手术操作有关的并发症为2例(3.5%),均为切口皮下血肿。结论术中常规应用Brener转流管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成功的关键步骤之一,但其与术者詈前转流管的经验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内动脉闭塞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6月至2005年10月手术治疗的3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症的临床资料,探讨外科治疗适应证、手术要点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所有患者明确颈内动脉狭窄率>70%,术中放置颈动脉转流管和选择性应用补片修补成形,围手术期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和降纤药物治疗,双功DUPLEX超声随访.结果 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及脑梗塞等严重合并症发生,1例患者术后出现右侧舌下神经损伤表现.术后随访5~20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脑梗塞发生,双功DUPLEX超声检查提示颈内动脉通畅,未发现≥50%的颈内动脉术后再狭窄,2例患者发现≥50%颈内动脉扩张.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症的有效而安全的手术.术中精细操作,合理应用转流管、补片,以及合理的血管开放顺序是预防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观察学龄儿童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七氟醚吸入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脑电参数的变化,比较术中情况及术后苏醒过程,为学龄儿童临床全麻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适应证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回顾性总结11例因短暂性脑缺血(TIA)伴有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而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的TIA表现消失,4例慢性脑缺血症状也得到明显的改善。术后未出现偏瘫或脑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对于TIA病人在经Doppler超声或DSA或MRA检查发现-侧或双侧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狭窄大于50%,可以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于双侧颈动脉狭窄者,分期手术治疗较为安全。作好围手术期处理,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单纯颈丛阻滞或肌间沟神经阻滞用于颈肩部手术可能麻醉效果不满意,须复合局麻或全麻才能完成手术。本院近4年来采用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肌间沟神经阻滞应用于颈肩部手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头臂干型大动脉炎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 回顾分析11例头臂干型大动脉炎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麻醉平稳,围手术期血液动力学稳定.术后2例死于多脏器衰竭.结论 围手术麻醉处理的关键是维持血液动力学平稳,保证脑供血,注意脑保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头臂干型大动脉炎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 回顾分析11例头臂干型大动脉炎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麻醉平稳,围手术期血液动力学稳定.术后2例死于多脏器衰竭.结论 围手术麻醉处理的关键是维持血液动力学平稳,保证脑供血,注意脑保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头臂干型大动脉炎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 回顾分析11例头臂干型大动脉炎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麻醉平稳,围手术期血液动力学稳定.术后2例死于多脏器衰竭.结论 围手术麻醉处理的关键是维持血液动力学平稳,保证脑供血,注意脑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