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在急性脑血管病(ACV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62例ACVD患者和25例对照组血清sICAM-1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CVD血清sICAM-1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动态观察显示,随着病情的好转,sICAM-1含量逐渐下降。ACVD患者头CT片病灶越大,sICAM-1含量升高也越明显。结论:血清sICAM-1含量的高低可作为判断ACVD患者病情变化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TGF-β1及sICAM-1水平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在多发性硬化(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了30 例MS患者血清中sICAM-1 和TGF-β1 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和NIND组相比,MS患者血清TGF-β1 水平明显下降(P< 0.01),而sICAM-1 水平则明显升高(P< 0.01)。动态观察显示,随着病情的好转,TGF-β1 水平逐渐升高,而sICAM-1 水平则逐渐下降。MS患者头MRI上病灶越大,sICAM-1 水平升高也越明显。结论:血清TGF-β1 和sICAM-1的检测对判断MS患者的病情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oe-1,sICAM-1)在急、慢性肝炎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67例急、慢性肝炎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并同时检测肝功能。结果 急、慢性肝炎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水平(P〈0.01,P〈0.05),且随着肝细胞损伤程度的加重而升高。结论 血  相似文献   

4.
龈沟液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龈沟液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浓度与牙周病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常规滤纸条法收集牙周健康者(H) 、边缘性龈炎(MG) 以及慢性成年人牙周炎(CAP)患者龈沟液样本,用ELISA法检测各样本中sICAM1 的含量。结果:3 组受检牙龈沟液中sICAM1 的含量不同,其中MG组和CAP组的sICAM1 水平明显高于H组( P< 0.01) ;龈沟液中sICAM1 的水平与牙龈出血指数(BI)、牙周探诊深度(PD)、菌斑指数(PLI) 呈等级相关关系( P< 0.001)。结论:龈沟液中sICAM1 的水平可作为评价牙周组织炎症的一项较敏感和客观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内皮细胞-白细胞粘附分子1(sELAM-1)含量与胃肠道肿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64例临床患者血清中sICAM-1和sELAM-1的含量均不升高(P> 0.05);而它们在胃肠道癌患者中的含量明显升高(P< 0.01);伴有肝转移的胃肠道肿瘤患者血中sICAM-1的含量比无肝转移的癌患者有非常显著的升高(P< 0.01),而sELAM-1的含量相关无显著性(P> 0.05)。结论:sICAM-1的含量与胃肠道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6.
烧伤病人血清免疫抑制作用与氧自由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11例烧伤病人血清免疫抑制作用与氧自由基的关系。结果显示:烧伤病人血清MDA,sIL-2R升高(P〈0.01),病人血清能抑制正常人PBMC产生IL-2(P〈0.01),抗氧化治疗可降低病人血清sIL-2R水平和血清的抑制作用(P〈0.05)。提示氧自由基是烧伤病人血清免疫抑制作用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用免疫放射法检测34例大肠癌患者血清MG-Ags水平,并与32例大肠良性疾病进行对照,结果发现:大肠癌组血清MG-Ags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血清MG-Ags水平与病理分期、病理类型关系密切,A期低于B、C、D期(P<0.01),高分化癌低于中低分化癌(P<0.01);MG-Ags水平与大肠癌病变环绕肠管的程度及肝转移与否均相关,环绕程度>1/2者高于≤1/2者(P<0.01);有肝转移者血清MG-Ags水平高于无肝转移者(P<0.05)。此对大肠癌的诊断、治疗及估计预后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中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sICAM-1)含量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60 例大肠癌、21例胃癌、17 例乳腺癌、9 例正常人血清中sICAM-1 的含量。结果:大肠癌和胃癌血清中sICAM-1 较正常人明显增高(P< 0.01),乳腺癌血清中sICAM-1 较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P> 0.05),大肠癌血清中sICAM-1 阳性率较胃癌高(P< 0.05),大肠癌血清中sICAM-1 的含量与其病程及病理有明显关系。结论:测定血清中sICAM-1的含量可作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肝患者sIL—2R和T细胞亚群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对2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单抗夹心LLISA法检测血清sIL-2R,APAAP桥联法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显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IL-2R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T淋巴细胞亚群与正常组比较,CD4^+、CD3^+细胞显著降低,CD^8+比值显著降低(P〈0.01),且血清sIL-2R水平与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HBeAg关系密切。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IL-2R水平  相似文献   

10.
应用ELISA方法测定了16例急性发作期,12例缓解期过敏性哮喘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结果发现急性期患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P<0.05)及正常人(P<0.01)。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清sICAM-1明显升高,提示这些粘附分子在哮喘气道炎症的加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EMS)患者血清和腹腔液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的表达水平与该病的关系。 方法 :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ISA)定量检测盆腔EM患者血清 35例、腹腔液 30例 ,对照组血清 2 6例、腹腔液 4例的sICAM 1水平。 结果 :①EM组血清sICAM 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 <0 .0 5 )。②两组腹腔液sICAM 1水平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结论 :盆腔EM患者血清sICAM 1水平明显升高 ,提示sICAM 1在盆腔EM致病机制中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尿毒症患者腹膜透析前后的脂质及蛋白质的变化情况,明确它的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8例连续非卧床患者,持续稳定透析至少12个月,分别于透析前、透析后3个月、12个月检测血清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以及甘油三脂(TG)水平,并计算透析12个月后患者的总尿素清除指数(KT/V)。结果腹膜透析12个月后,患者血清白蛋白(ALB)明显下降,而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水平明显上升;且血清白蛋白(ALB)下降与透析充分性呈明显负相关。结论腹膜透析不能纠正而且会加重尿毒症患者本身存在的高脂血症及低蛋白血症;腹膜透析的充分性是其低蛋白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孙琤  张苗  蒋春明 《现代医学》2011,39(4):430-434
目的:观察在腹膜透析液中添加丹参酮ⅡA对腹膜透析患者腹腔局部及全身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将38例终末期肾脏病行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实验组在腹膜透析液中添加丹参酮ⅡA注射液(每1 L腹膜透析液中加入5 mg丹参酮ⅡA注射液),对照组腹膜透析液中不加丹参酮ⅡA注射液。两组均行标准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每次2 L,每日交换4次)治疗,第23天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清及透出液氧化应激指标[谷胱甘肽(GSH)、总超氧化物岐化酶(T-SOD)、丙二醛(MDA)]以及透析充分性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患者血清及透出液中GSH、T-SOD均较用药前显著升高(P<0.01或P<0.05),MDA显著降低(P<0.05),患者血清白蛋白、总肌酐清除率(Ccr)、尿素氮清除指数(KT/V)、超滤无明显变化。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血清及透出液中GSH、T-SOD显著升高(P<0.05),MDA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腹膜透析液中短期应用丹参酮ⅡA可以改善患者腹腔局部及全身的氧化应激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残肾功能和腹透充分性对钙磷代谢的影响.方法43例CAPD患者测定其血清钙、磷、白蛋白及甲状旁腺激素(PTH)的水平.所有患者以尿素清除指数(Kt/v)1.7和肌酐清除率Ccr50L/(周173m)2作为透析充分性的最低标准.结果无残肾功能患者的血磷及钙磷乘积较有残存肾功能患者明显升高(P〈0.05);透析充分的患者与不充分者比较,血钙、血磷及钙磷乘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APD患者普通存在钙磷代谢紊乱,以钙磷乘积及血磷升高较明显,残存肾功能对血磷的清除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选择16例晚期尿毒症患者经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后病情稳定,改作间歇性全日腹膜透析(IWPD)6~36个月,大部分病人自我感觉良好,身心安宁,生活自理,保持CAPD期间的精神、食欲状态,体重、血压平稳,并且每周有5天休息。病人血生化参数(血红蛋白、白蛋白、钠、二氧化碳总量、Cr、中分子物质)稳定,血总蛋白升高,血钾、血尿素氮(BUN)、磷稍有下降,表明IWPD对小分子毒素的清除优于CAPD,对中分子的清除与CAPD相仿。IWPD可简化操作,接卸接头的次数大为减少,同时减少腹膜蛋白质丢失,患者血总蛋白提高,营养改善,细菌性腹膜炎发生率明显下降。IWPD除保留CAPD的优点外,费用较低,且省时,是治疗尿毒症病人有效方法之一,可试用于具备下列条件的尿毒症病人;①肌酐清除率(Ccr)≥4~5 ml/min;②CAPD4~5天/周可达到透析充分;③无高分解代谢表现,无明显心衰及顽固性高血压。  相似文献   

16.
辛正宏  梅林 《四川医学》2011,32(8):1271-1273
目的分析在家中进行CAPD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方法分析138例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原因,同时测定透析充分性、营养状况和心血管系统状况等指标。结果住院的首位和次位原因分别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和腹膜透析相关性感染,其中容量负荷过重导致心功能衰竭是患者住院的重要原因之一。结论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和感染性疾病是导致腹膜透析患者住院的重要因素。营养、炎症和心血管状态对腹膜透析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腹膜炎和透析不充分仍然是导致腹膜透析患者住院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ADPN)及炎症反应对腹膜透析及未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营养不良的影响。方法调查45例CAPD治疗患者(腹透组),32例未透析患者(未透析组)及30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用双抗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三组的血清脂联素,用血清C反应蛋白(CRP)评估三组人群的炎症状态,采用MDRD方程计算肾小球滤过率,以评估患者的残余肾功能,采用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SGA)、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等患者的营养状况。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腹透组、未透析组患者的血清ADPN、CRP水平升高,而血清ALB水平下降,且腹透组的ADPN明显高于未透析组(P〈0.05)。②腹透组中,营养不良的总发生率为56.5%,与营养良好的患者相比,营养不良患者的透析龄长、ADPN、CRP明显升高,ALB、PA明显下降(P〈0.05)。③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CAPD患者中,ADPN与ALB显著负相关,与CRP无统计学相关,CRP与ALB、BM I显著负相关。④未透析组中,营养不良的总发生率为34.4%,与营养良好患者相比,未透析组中营养不良患者的ADPN、CRP(P〈0.05)升高,ALB、PA降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未透析组中,ADPN与ALB、PA、CRP无相关性,CRP与PA、ALB呈负相关。结论腹膜透析及未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血清ADPN、CRP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腹膜透析患者的ADPN水平明显高于未透析者;不论是腹膜透析还是未透析的ESRD患者,营养不良组的血清ADPN及CRP水平均明显升高、ALB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腹膜休息在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对超滤功能较差的腹透患者,临时改用日间不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DAPD),夜间空腹的透析处方,以使腹膜得到整夜的休息。所有腹膜透析患者都被告知详细记录透析换液,以便评估腹膜静息前后的腹膜流体转运功能。结果本研究入组7例CAPD患者。腹膜休息后的超滤量在存腹3h后较腹膜休息前提高,这种改变在存腹第10h时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升高(P<0.05)。患者在腹膜休息前日葡萄糖暴露量、24h透析液/血浆肌酐比值较休息后显著降低(P<0.01或0.05)。腹膜液体吸收率也在腹膜休息后显著降低(P<0.01)。结论腹膜休息可以提高CAPD患者的超滤功能并且降低高渗性透析液的使用。腹膜休息降低了腹膜溶质转运率和腹膜液体重吸收率,使患者的腹膜超滤功能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9.
癌抗原125检测在腹膜透析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癌抗原 12 5 (CA12 5 )检测在腹膜透析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 EL ISA方法 ,检测 5 0例连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 (CAPD)患者在非感染期与感染期及其治疗前后的透出液 CA12 5水平的变化。 结果 :随着腹膜透析时间的延长 ,非感染期患者透出液 CA12 5水平逐渐下降 ,两者呈负相关 (r=- 0 .6 7,P<0 .0 1)。感染期患者透出液 CA12 5水平明显增高达(6 3.12± 11.72 ) U/ ml,治疗后明显下降为 (39.2 0± 6 .97) U/ ml,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结论 :动态观察 CA12 5在 CAPD患者透出液中的变化 ,可作为评价腹膜功能、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①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病人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 1)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sIL 2R)水平变化与恶性肿瘤病情的相关性。②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了 6 6例恶性肿瘤病人和 36例健康人血清sICAM 1和sIL 2R水平的变化。③结果 恶性肿瘤病人sICAM 1和sIL 2R水平明显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t =2 0 .5 6 0 ,16 .72 7,P <0 .0 0 1) ;有转移者和死亡者sICAM 1和sIL 2R水平较无转移者和存活者明显增高 ,差异有极显著性 (t =17.72 5~ 2 5 .919,P <0 .0 0 1) ;手术治疗后sICAM 1和sIL 2R水平较手术前明显降低 ,差异有极显著性 (t=11.179,15 .6 2 6 ,P <0 .0 0 1)。恶性肿瘤病人血清sICAM 1与sIL 2R水平呈正相关 (r =0 .76 6 ,P <0 .0 0 1)。④结论 血清sICAM 1和sIL 2R水平变化与恶性肿瘤病人的病情变化、有无转移和治疗效果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