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ELISA方法对健康人及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丙型慢活肝)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进行检测,探讨sICAM-1水平与丙型慢活肝患者肝损害的关系。丙型慢活肝患者血清中sICAM-1明显高于正常人和急性丙肝患者,丙型慢活肝患者血清sICAM-1水平与丙氨酸转氨酶和总胆红质呈正相关,与凝血酶原活动度呈负相关。提示血清sICAM-1水平,可作为衡量丙型肝炎患者肝损害程度的指标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细胞问粘附分于-1(ICAM-1)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了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及正常人血清Sicam—1水平。结果哮喘发作期患者Sicam—l(306.31±80.81)μg/L明显高于正常人(247.46±47.72)μg/L,P<0,01结论Sicam—1在哮喘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oe-1,sICAM-1)在急、慢性肝炎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67例急、慢性肝炎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并同时检测肝功能。结果 急、慢性肝炎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水平(P〈0.01,P〈0.05),且随着肝细胞损伤程度的加重而升高。结论 血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在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已引起关注〔1〕。我们对50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清sICAM-1的水平进行了检测。1 材料与方法1.1 检测对象 本院住院及门诊病人50例,年龄26~76岁,平均48.5岁。其中大肠癌14例,肺癌12例,肝癌8例,胃癌10例,卵巢癌6例,均经病理确诊。对照组30例,由潍坊市血站提供,其中男20例,女10例。1.2 仪器与试剂 ∑960酶标仪;试剂盒由美国BiosoureIn-ternationalInc公司提供。1.3 …  相似文献   

5.
前列腺癌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外周血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 ICAM- 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 1(s VCAM- 1)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 EL ISA法检测 2 3例前列腺癌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 ICAM- 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 1(s VCAM- 1)的含量 ,并与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 :前列腺癌患者血清 s ICAM- 1、s VCAM- 1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0 1) ,血清前列腺相关抗原 (PSA)与 s ICAM- 1、s VCAM- 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前列腺癌患者体内 s ICAM- 1、 s VCAM- 1的异常表达与病患程度密切相关 ,s ICAM- 1、 s VCAM- 1可作为前列腺疾病 ,尤其前列腺癌的早期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检测正常人、初治和治疗后完全缓解 ( CR)之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 ( s ICAM- 1 )水平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 ELISA)检测 2 5例正常人和 2 3例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 s ICAM- 1含量。结果 初治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 s ICAM- 1含量高于正常人 ( P <0 .0 1 )和 CR期恶性淋巴瘤患者 ( P <0 .0 5 ) ,而 CR期恶性淋巴瘤患者也高于正常人 ,但无显著性差异 ( P >0 .0 5 )。结论 检测血清 s ICAM- 1的含量对恶性淋巴瘤的诊断、病情观察及疗效判断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血透患者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透对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观察22例尿素症血透患者透析前、透析15分钟及透析5小时后血中可溶性sICAM-1和血浆P-选择素的水平,同时相应进行白血细胞计数。结果 患者透析15分钟钟的血白细胞显著低于透析前水平,透析5小时后接近透析前水平,两者差异无显著性。透析前sICAM-1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透析15分钟时静脉端显著低于透析前水平,但高于动脉端水平,透析5小时后其值仍  相似文献   

8.
张凯  李继承 《浙江医学》1999,21(6):335-337
为研究腹膜透析(腹透)液对腹膜巨噬细胞产生一氧化氮的影响及腹膜间病理改变,利用模拟腹透小鼠获取腹膜巨噬细胞,采用Griess重氮化反应法测定一氧化氮量,并取膈腹膜,光镜下作形态学观察。结果:随着腹透时间的延长,腹透小鼠腹膜巨噬细胞一氧人料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停止腹透后,腹膜巨噬细胞一氧化氮产生量逐渐下降。形态学观察可见了腹膜间皮细胞脱落,腹膜增厚及炎症籴,提示腹透液非生理怀持续刺激可导致腹膜巨噬细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腹膜透析(腹透)液对腹膜巨噬细胞产生一氧化氮的影响及腹膜间皮的病理改变,利用模拟腹透小鼠获取腹膜巨噬细胞,采用Criess重氮化反应法测定一氧化氮量,并取膈腹膜,光镜下作形态学观察。结果:随着腹透时间的延长,腹透小鼠腹膜巨噬细胞一氧化氮产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停止腹透后,腹膜巨噬细胞一氧化氮产生量逐渐下降。形态学观察可见腹膜间皮细胞脱落,腹膜增厚及炎症性改变。提示腹透液非生理性持续刺激可导致腹膜巨噬细胞一氧化氮产生量增加,一氧化氮对长期腹透所致的腹膜炎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对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影响及其长期透析患者免疫能力下降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透患者血清及透析液中sICAM-1水平的变化。结果;透析开始后,血清SICAM-1显著下降,同时,伴随外周血白细胞减少。透析5h,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基本恢复至透析前水平。结论:sICMA-1在血透中有规律的变化。导致了外周血白细胞减少,同时,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缺血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 1(sVCAM 1)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脑缺血后第 1、2、5天患者血清中sICAM 1、sVCAM 1水平 ,同时测定第 2天血糖水平。结果 :发病后 2 4小时内患者血清中sICAM 1、sVCAM 1水平即开始升高 ,分别为 2 6 6 .2 8± 6 2 .16ng/ml、6 87.19±356 .76ng/ml;第 2天明显升高 2 85.77± 6 8.4 3ng/ml、990 .79± 36 8.36ng/ml;第 5天又有所下降 ,分别为 2 6 3.6 0± 87.82ng/ml、977.70± 384 .16ng/ml,但仍高于对照组。发病后第 2天血糖水平与sICAM 1水平升高呈线性正相关。结论 :脑缺血患者血清sICAM 1、sVCAM 1水平均升高 ,表明ICAM 1和VCAM 1可能参与了脑缺血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肾小腺炎症过程中的作用及氯沙坦对其影响。方法:采用体外肾小球系膜细胞与巨细胞共同培养的方法,观察抗ICAM-1 McAb对巨噬细胞促进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氯沙坦对其保护作用。结果 抗ICAM-1McAb对巨噬细胞促进系膜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趋势;氯沙坦(0,1,1.0,10.0μmol/L)可明显抗ICAM-1 McAb对巨噬细胞促进  相似文献   

13.
检测96例克罗恩病( CD)患者和48例正常对照者血浆细胞黏附分子-1 ( ICAM-1 )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VCAM-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CD组血浆中ICAM-1和VCAM-1水平均明显增高(P<0. 01). 按疾病严重程度分组,各组血浆中ICAM-1和VCAM-1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1);按临床特征分组,各组内血浆中ICAM-1 和VCAM-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CD患者血浆中ICAM-1和VCAM-1水平明显增高,与疾病严重程度有一定关联,与临床特征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芪丹通脉片(QDTMT)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动脉壁匀浆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QDTMT的抗AS机制. 方法: 将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模型组(model)、空白对照组(control)、阳性对照辛伐他汀组(simvastatin)、QDTMT低剂量组(QDTMTL)、QDTMT中剂量组(QDTMTM)、QDTMT高剂量组(QDTMTH). 采用高脂饮食配合口服维生素D3建立大鼠AS模型,各组动物ig给药. 采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各组动物动脉壁匀浆中ICAM-1和VCAM-1基因的表达,分析造模及各药物组ICAM-1和VCAM-1基因表达的变化. 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ICAM-1和VCAM-1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组及各中药组均能减少ICAM-1和VCAM-1基因的表达(P<0.01-0.05),且QDTMTH的作用明显优于QDTMTL(P<0.05). 结论: QDTMT能下调实验性AS大鼠动脉壁ICAM-1和VCAM-1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QDTMT抗AS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实验组)与10例同期对照者腹腔液中sICAM-1的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腹腔液中sICAM-1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Ⅰ~Ⅱ期病例与Ⅲ~Ⅳ期病例腹腔液中sICAM-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ICAM-1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有关,并可以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监测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 1(sICAM - 1)和P选择素 (sP -selectin)水平与冠心病活动性间的关系。 [方法 ]用ELISA法测定 19例稳定型心绞痛 (SAP)、1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13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血清sICAM - 1和sP -selectin浓度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MI组血清sICAM - 1、sP -selectin浓度高于UAP组 ,UAP组血清sICAM - 1、sP -se lectin浓度高于SAP组 (sICAM - 1在 3组中比较P值均 <0 .0 0 1;sP -selectin在AMI组与SA组P <0 .0 0 1,UA组与SA组比较P =0 .0 3,AMI组与UA组P =0 .0 2 ,均有显著性差异 )。方差分析表明 ,血清sICAM - 1及sP -selectin浓度均与冠心病的活动性呈现正相关。 [结论 ]sICAM - 1、sP -selectin浓度与冠心病的活动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脑卒中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 - 1(s ICAM- 1)的含量变化 ,探讨其在脑梗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 5 5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 s ICAM- 1含量变化 ,并与 32例非脑梗死疾病患者和 30例正常健康者血清 s ICAM- 1含量比较。结果 :1脑梗死患者无论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其血清s ICAM- 1含量 [分别为 (766± 179) μg/ L和 (60 2± 15 5 ) μg/ L]均较两对照组 [分别为 (5 30± 77) μg/ L和 (5 2 1± 116)μg/ L]明显升高 (P<0 .0 1) ;2脑梗死急性期血清 s ICAM- 1含量与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呈正相关 (r=0 .2 85 ,P<0 .0 5 ) ,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呈负相关 (r=- 0 .333,P<0 .0 5 ) ;3脑皮质梗死组与基底节区梗死组间血清 s ICAM- 1含量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分别为 (773± 178) μg/ L和 (75 8± 183) μg/ L;4脑梗死伴有高血压组与不伴高血压组间血清 s ICAM- 1含量差异亦无显著性 (P>0 .0 5 ) ,分别为 (774± 189) μg/ L和 (75 4± 165 ) μg/ L。结论 :ICAM- 1通过炎症性白细胞变化机制参与了脑梗死的整个病理生理过程 ;急性期时测定血清 s ICAM- 1含量可以作为判断脑梗死发作的一个指标 ;脑梗死时血清 s ICAM- 1的浓度变化与病灶部位和有无高血压关系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表现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74例CHD患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58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20例(AMI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38例(UAP组))、稳定性心绞痛16例(SAP组).另选取非冠心病患者15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上述各组外周血中sICAM-1和sVCAM-1的水平.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价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结果:6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CHD患者随Gensini积分的升高,sICAM-1与sVCAM-1水平有升高趋势(F分别为7.772与9.622,P均为0.000).CHD患者sICAM-1和sVCAM-1水平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5和0.487,P均<0.01).AMI组和UAP组的sICAM-1水平((318.0±86.4)μg/L和(334.9±122.6)μg/L)高于SAP组((264.8±86.6)μg/L)和对照组((279.8±145.8)μg/L),P均<0.05.AMI组、UAP组和SAP组sVCAM-1水平((407.8±182.1)μg/L、(446.3±160.4)μg/L、(386.5±104.2)μ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07.7±23.2)μg/L),P均<0.05.结论:sICAM-1和sVCAM-1水平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前者升高能反映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9.
黄雌友  姚伟峰 《四川医学》2005,26(5):487-489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sVCAM- 1)和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水平的变化,并以血浆VWF水平作为内皮功能损伤的指标,观察血浆粘附分子水平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62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sVCAM- 1、sICAM 1和VWF水平,并与2 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 糖尿病各组血清sICAM -1和sVCAM -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0 .0 1) ,无血管病变组、微血管病变组和大血管病变组的含量逐步升高(P <0 .0 1) :血清VWF水平在伴大血管病变组高于微血管病变组,伴微血管病变组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 <0 .0 5 ) ;无血管病变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sICAM- 1水平与sVCAM- 1、VWF、TG、收缩压、舒张压呈正相关(P <0 .0 5 ) ;sVCAM- 1水平与LDL C、TG、TC及尿Alb/Cr呈正相关(P <0 .0 5 )。以上提示,sVCAM -1及sICAM -1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可作为早期2型糖尿病人慢性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预测及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7(IL‐17)]在老年结直肠癌(CRC)患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对76例老年CRC患者(老年CRC组)及32例中青年CRC患者(中青年CRC组)手术前后外周血中sICAM‐1、CRP和IL‐17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意义,并与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结果不同年龄CRC患者术前和术后血清sICAM‐1和IL‐1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二者水平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中青年CRC组术后及老年CRC组术前、术后CRP水平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CRC组术前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中青年CRC组术前和术后血清sICAM‐1和IL‐17水平与老年CR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RP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CRC患者中sICAM‐1水平在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伴有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等方面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7水平在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伴有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及TNM分期等方面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水平在浸润深度、伴有淋巴结转移及TNM 分期等方面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sICAM‐1、CRP和IL‐17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年C RC的侵袭转移过程,在预测老年C RC患者发展及预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