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涎腺肌上皮瘤与多形性腺瘤鉴别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涎腺肌上皮瘤与多形性腺瘤的病理鉴别,复查了930例多形性腺瘤,对从中确诊的38例肌上皮瘤进行了病理学和抗CK-18、Actin、S-100蛋白抗体的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显示:肌上皮瘤的误诊率占多形性腺瘤的4%;病理上分为上皮细胞型、梭形细胞型、浆细胞样细胞型、透明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各种形态的瘤细胞可以互相转化;免疫组化显示上述三种抗体各型均呈阳性反应,每例中瘤细胞的阳性程度一致;多形性腺瘤的反应结果则不同。结果表明,明确肌上皮瘤各亚型病理特征是与多形性腺瘤鉴别的关键;免疫组化结果分析有助于两者的鉴别;对组织起源的探讨可从肿瘤分化上认识两者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彩超诊断脾脏肿瘤14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彩超在脾脏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彩超检查的脾脏肿瘤144例,其中经与脾肿瘤并存的浅表淋巴结进行活检50例,骨髓穿刺病理证实41例,常规治疗病理学检查19例及免疫组化检查16例,18例手术病理证实彩超检查结果。结果 141例脾脏实质性肿瘤中128例为淋巴瘤(88.9%),脾转移瘤8例(5.6%),脾肉瘤2例(1.4%),横纹肌肉瘤1例(0.6%),血管内皮肉瘤1例(0.6%),脾血管瘤2例(1.4%),脾脏炎性假瘤1例(0.6%),脾淋巴管瘤1例(0.6%)。结论 彩超诊断准确率为97.9%(141/144),误诊3例,占2.1%。彩超对脾脏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16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Zhao H  Li H  Wang S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4):313-315
目的阐明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与免疫表型特征。方法收集162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学资料,其中46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抗体为波形蛋白(vimentin)、CD34、肌特异性肌纤蛋白(MSA)、平滑肌特异性肌纤蛋白(SMA)、S100蛋白、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触素(SYN)、细胞角蛋白(CK)、癌胚抗原(CEA)、白细胞共同抗原(LCA)等10种抗体。结果病理学上肿瘤起源于胃肠道肌层,直径为0.5~43cm,55%为恶性。免疫表型特征为vimentin,占100%、CD34,占64%、MSA,占47%、SMA,占41%、NSE,占61%、S100蛋白,占19%、SYN,占15%。胃肠道间质瘤不表达CK、CEA、LCA。结论间质瘤为起源于胃肠道肌层的最常见间叶性肿瘤,消化道出血与腹部包块为最常见症状。最常见的细胞学特征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肿瘤的大小、核分裂相是关系到肿瘤良恶性和患者预后、生存的最重要因素。免疫组化证实仅有部分肿瘤具有不完全的平滑肌、神经或双向分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胃肠间质肿瘤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s)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及组织分型。方法:44例胃肠非上皮梭形细胞肿瘤常规检查,Vimentin、Desmin、SMA、S-100、CD34 5种抗体采用Envision法免疫组化检测。44例非上皮梭形细胞肿瘤中,GISTs 37例,占84.1%,良性GISTs 8例,潜在恶性GISTs 7例,恶性GISTs 22例。临床以消化道出血,疼痛多见。光镜下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两种基本成分。结果:37例GISTs中,Vimentin、Desmin、SMA、S-100、CD34阳性分别为94.6%、5.4%、43.2%、48.7%、89.2%,其中GISTs I型8例(21.6%),GISTs Ⅱ型10例(27.1%),GISTs Ⅲ型8例(21.6%),GISTs Ⅳ型11例(29.7%)。结论: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质性肿瘤,具有多向分化特性,HE形态类似,免疫组化在GISTs诊断中起主要作用,CD34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及组织分型。方法 35例胃肠道间质瘤行常规检查,Vimentin,Desmin,SMA,S-100、CD34 5种抗体采用SP法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35例GISTs中,良性GISTs15例,潜在恶性 GITh 5例,恶性GISTs15例,Vimentin,Desmin,SMA,S-100,CD34阳性分别为35(100.00%),3(8.57%),14(40.00%),15(42.86.),33(94.29%),其中GISTs Ⅰ型13例(37.14%),GISTs Ⅱ型7例(20.00%),GISTsⅢ型10例(28.57%),GISTsⅣ型5例(14.29%)。结论 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质性肿瘤,具有多向分化特性,HE形态类似,免疫组化在GISTs诊断中起主要作用,CD34和Vimentin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免疫组织化学(简称免疫组化)是病理诊断肿瘤重要的辅助措施之一。免疫组化反应是制备特定的抗体与瘤组织细胞中相应的抗原结合,通过底物显色或荧光素染色显示出抗原的定位与分布,从而可判断瘤组织的起源,识别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及时准确地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为临床医师提供确切的治疗依据和预后估计。怎样才能更好的掌握这一诊断技术,如何客观而又深入地分析其染色结果使诊断符合肿瘤的本质是本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杨浩俊  朱畅宁等 《肿瘤》1993,13(1):15-17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ABC法)回顾性研究1980~1988期间21例神经母细胞性肿瘤,其中神经母细胞瘤12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分化差性2例,混合性4例,分化性3例。结果显示阳性病例NSE17例(80.95%),S-100 15例(71.43%),GFAP 6例(28.57%)。阳性病例数在各组织类型中随瘤组织分化程度而增加。其免疫标记染色强度与瘤细胞分化程度基本一致。研究表明NSE在新生儿和儿童的小细胞性肿瘤仍可用作诊断神经母细胞瘤较特异的标记。S-100在周围神经组织和有关组织与肿瘤则表达了神经鞘或神经鞘样细胞的分化,与节细胞分化一样,可认为是神经母细胞瘤组织学成熟的标志。其数量也可作为神经母细胞性肿瘤分型判别的根据,具有预后意义。GFAP在本组中分布与S-100相同,但阳性率低下,可作为周围神经及其相关组织和肿瘤的神经鞘或神经鞘样细胞分化的辅助标志。一些瘤细胞出现抗原表达的变异或多种抗原是与该瘤细胞的分化过程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8.
中枢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枢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s)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意义。[方法]采用光镜、免疫组织化学、特染及电镜对16例PNETs病例进行观察。[结果]肿瘤细胞排列成巢状、团块状或散在分布,细胞呈小圆形,大小一致,有菊形团形成;免疫组化显示有两项以上神经源性抗体呈阳性表达,以CD99最为显著;特殊染色显示瘤组织间网状纤维明显减少,部分瘤细胞胞浆内有糖原颗粒;电镜下部分瘤细胞胞浆内有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中枢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归于神经上皮组织的胚胎性肿瘤,属高度恶性,诊断时须与髓母细胞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9.
68例胃肠道及腹腔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良恶性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方法 用CD117和CD34等抗体,通过免疫组化S-P法对发生于胃肠道、腹腔内的间叶源性肿瘤进行研究,确诊68例间质瘤.对其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按肿瘤发病部位分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组和胃肠道外GIST型组.GIST组54例CD117阳性表达率为92.6%,CD34的阳性表达率为77.8%;胃肠道外GIST型组14例CD117阳性表达率为85.7%,CD34阳性表达率为71.4%;Actin与S-100阳性瘤细胞大部分为散在或小灶状分布,Dcsmin均为阴性表达.结论 免疫组化CD117和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间质瘤最有诊断价值的依据,间质瘤良、恶性诊断上仍需结合肿瘤的大体、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20例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形态特征,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Vimentin、SMA、desmin及S-100等6种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20例间质瘤中,女性11例,男性9例,平均年龄59·82岁(27~80岁)。发生部位:胃8例(40%),小肠4例(20%),大肠2例(10%),食管1例(5%),肠系膜4例(20%),大网膜1例(5%)。肿瘤镜下主要由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组成,有栅栏状、交叉束状、漩涡状及巢状等多种排列。CD117、CD34、Vimentin、SMA、desmin及S-100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5%(19/20),75%(15/20),100%(20/20),40%(8/20),5%(1/20)及25%(5/20)。临床症状以腹部包块、腹部不适及消化道出血为主。良性3例(3/20),潜在恶性4例(4/20),恶性13例(13/20)。恶性间质瘤中的核分裂>5/50HPF、肿瘤细胞坏死及细胞密集比良性和低度恶性者常见(P<0·05)。结论:间质瘤多发生于老年人,无性别差异,胃肠道是其好发部位,细胞排列多样,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免疫组化证实部分GIST具有不完全的平滑肌、神经单向或双向分化特征。核分裂>5/50HPF、肿瘤细胞坏死及细胞密集是重要的恶性指征。CD117及CD34是其较特异及敏感的抗体,免疫组化在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病理形态、免疫组化、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3例HAML病例进行病理与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肿瘤位于肝右叶,3例肿瘤内均可见平滑肌、脂肪及血管成分,其中上皮样肌细胞为肿瘤的主要成分,免疫组化染色3例肌细胞actin、Vimentin、HMB-45、CD117均( ),CD34血管内皮细胞( ),1例肌细胞desmin灶状( ),1例S-100脂肪细胞( )。结论:HAML的3种成分分布、比例及病理形态变化多样,瘤细胞表达HMB-45阳性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行口腔颌面部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197例,其中男121例,女76例,年龄7月~77岁。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恶性肿瘤73例,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121例。针吸细胞学诊断为恶性肿瘤68例,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129例。二者结果完全相符134例(69.0%),基本符合(良、恶性)56例(28.4%),总符合率为96.1%。细胞学假阴性6例(3.1%),假阳性1例(0.5%)。涎腺是肿瘤好发部位,在本组占74例(37.6%)。其细胞学诊断准确性良性高于恶性,困难是混合瘤与腺样囊腺癌的区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附35例报告)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相关诊断问题。方法 应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5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形态学分析。结果 35例中消化道内32例,其中胃2l例(60.0%)、小肠9例(25.7%)、直肠2例(5.7%);消化道外3例,分别肠系膜、腹膜后、肠系膜及腹膜后混合各1例(8.6%)。免疫组化表达,CD117( )100%、Vim( )97%、CD34( )84.4%、NSE( )54.4%、Aetin( )50%、SMA( )33.3%、S—100( )33.3%、Syn( )16.7%、Des( )12.5%。CD68和CgA(-)。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充分认识其病理形态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CD117的染色,才有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恶性黑色素瘤5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恶性黑色素瘤(MM)的临床,病理形态特点,并阐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59例MM进行临床病理学,部分病例做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复习其临床资料。结果临床正确诊断发生在皮肤45例中仅14例,占32%,发生在粘膜14例中仅3例,占21%。其余均误诊。在病理形态上肿瘤以多种细胞类型和组织形态混合存在为主要特点外,16例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AMM)做Fontana染色均阳性。其中8例做免疫组化检测,大部分符合本瘤诊断。其中2例误诊,结论认识MM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HMB45、S-100蛋白,VIM、CK四种标记联合应用,对MM尤其是对AMM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实用价值,应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采用抗细胞角蛋白(CK)、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胎盘泌乳素(hPL)抗体,检测了91例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不同类型滋养细胞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侵袭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的滋养细胞组成不同.二者除了均具有较多合体滋养细胞(ST)外,前者中间型滋养细胞(IT)数量较后者明显增多,而后者细胞滋养细胞(CT)则较前者明显增多.转移性侵袭性葡萄胎与原发瘤在滋养细胞组成上无显著差异,但转移性绒毛膜癌ST较原发瘤明显增多,CT较原发瘤显著减少,IT数量虽有一定增加,但与原发瘤无显著差异.作者认为,合体滋养细胞在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中的作用尚须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学特征及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51例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组织学形态及抗体CD117、CD34、Vimentin、S-100、Syn、NSE、SMA、ACT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特点,并对其形态学特征及生物学行为进行分析.结果本组51例GIST中,梭形细胞型27例,上皮样细胞型9例,混合型15例.良性14例,交界性10例,恶性27例.瘤细胞CD117、CD34和Vimentin多为弥漫性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00.0%、72.5%和100.0%;部分病例SMA、ACT、S-100、SY-N、NSE呈局灶性阳性.结论本组病例组织形态变化多样,有些特征容易误诊为其他肿瘤.免疫组化CD117(c-kit蛋白)和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GIST最有诊断价值的依据.诊断时主要是同消化道的其他梭形细胞肿瘤进行鉴别.依据肿瘤生长的大小、细胞核异形性及核分裂相活性来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恶性度高的肿瘤往往伴有明显的出血及坏死.  相似文献   

17.
睾丸精原细胞瘤的放射治疗——附1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睾丸肿瘤是泌尿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生殖细胞瘤约占所有睾丸肿瘤的95%以上,非生殖细胞瘤占3~5%,生殖细胞瘤有四种基本组织类型:精原细胞瘤、胚胎瘤、畸胎瘤和绒毛膜癌。单纯一种细胞类型占睾丸肿瘤的60%,一种以上细胞类型占40%。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联合标记区分纤维上皮瘤的组织学类型的意义.方法:对1例纤维上皮瘤、2例基底细胞癌和1例毛发上皮瘤进行免疫组化标记,抗体为AR、CK20、CD34、Bcl-2和Ki-67.结果:纤维上皮瘤AR、CD34、bcl-2和Ki-67的免疫组化结果都与基底细胞癌相似,只有CK20的免疫组化结果与毛发上皮瘤一致. 结论:在小样本切除标本中采用联合标记,有助于纤维上皮瘤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和输卵管腺瘤样瘤的发生,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表达特征及鉴别要点。方法对33例腺瘤样瘤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33例腺瘤样瘤,31例发生于子宫,2例发生于输卵管,肿瘤多位于浆膜下及近浆膜的肌壁间。其中1例妊娠患者肿瘤弥漫性生长伴梗死,32例呈结节状生长,结节直径1-5cm不等。临床表现无特征性,本组33例子宫腺瘤样瘤中合并子宫平滑肌瘤19例(57.6%),腺肌症6例(18.2%),既有平滑肌瘤又有腺肌症2例(6.1%),合并子宫平滑肌瘤和卵巢畸胎瘤2例(6.1%),卵巢畸胎瘤2例(6.1%),只有3例仅表现为腺瘤样瘤(9%)。2例输卵管腺瘤样瘤中分别合并有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宫颈大细胞癌合并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镜下,肿瘤由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腺腔样结构组成,周围可见增生的平滑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在33例腺瘤样瘤中,所有病例腺腔样成分均呈现CK(100%)及Calretinin(100%)阳性,CD34阴性(0%),其中20例同时进行EMA染色,仅10例呈阳性表达(50.0%)。其鉴别诊断主要包括:平滑肌瘤或腺肌瘤、印戒细胞癌和低分化腺癌、血管平滑肌瘤及淋巴管瘤。结论女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为间皮起源,子宫为最常见部位。免疫组化染色对于腺瘤样瘤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帮助。其生物学行为为良性,预后好。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1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形态特征,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胃肠道和胃肠外腹腔内原诊断为平滑肌瘤、平滑肌母细胞瘤和平滑肌肉瘤24例检测CD117、CD34、Vimentin、SMA和S100,获得19例GIST。结果:19例GIST占同期消化系统间叶肿瘤的79.2%(19/24)。抗体表达情况:CD11794.7%(18/19)、CD3463.2%(12/19)、Vimentin100%(19/19)、SMA15.8%(3/19)阳性和S100表达全部阴性。结论: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CD117、CD34、SMA和S100联合使用可协助鉴别诊断GIST。细胞密集、明显核异形、肿瘤性坏死以及核分裂数>5/50HP可作为恶性参考指标,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