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耳科学检查对听神经瘤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耳科学检查对听神经瘤的诊断意义。方法:对13例听神经瘤行纯音测听,声导抗,眼震电图,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耳蜗电图及面神经电图等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患侧纯音听阈1例正常,另4例2kHz以下在正常范围,声导抗镫肌反射试验结果不一,冷热试验8例患侧半规管麻痹,均伴有一项或多项视-前庭眼动眼震异常;ABR2例未能引出,敏感度为90.9%;7例面神经电图异常;3例面神经电图异常;3例 相似文献
2.
林清霞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5,(4)
面神经瘤较少见,它可发生于面神经从脑干到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任何部位。发生在桥小脑角(CPA)和内听道(IAC)内时,其临床表现酷似听神经瘤。面神经瘤的临床特征有赖于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尽管有急性面瘫和波动性面瘫病例的报道,但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仍是缓慢的进行性面神经麻痹。感音神经性耳聋、眩晕、耳鸣可能是位于CPA和IAC内肿瘤的临床症状。此外尚有舌前2/3味觉障碍、面部抽搐、半面痉挛、眼干、口干等症状。本文报道32例面神经瘤,占同期CPA病变的2.3%。32例中18例术前诊断面神经瘤(Ⅱ 相似文献
3.
肌电图监护下大型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及面神经保留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介绍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大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切除及面神经保留技巧。方法对32例大型听神经瘤在面肌肌电图监护下行显微手术切除。结果所有32例病人均行肿瘤全切,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6.88%。根据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面神经功能保留率术后6个月为Ⅱ级52.38%、Ⅲ级42.86%、Ⅳ级4.76%;术后1年为Ⅱ级66.67%、Ⅲ级28.57%、Ⅳ级4.76%。结论对大型听神经瘤,在面肌肌电图监护下通过显微手术技术,可以全切肿瘤同时保留面神经解剖的完整。 相似文献
4.
听神经瘤在进展过程中常有面神经及三叉神经受累症状,而手术摘除听神经瘤时常易损伤面神经。听神经瘤根据其体积和症状可分为四期: 一期:肿物位于内耳道之内。二期:肿物超出内耳门进入桥小脑角,但尚未接触三叉神经或脑干,直径约20mm。以上两期为纯耳科类型,仅表现纯耳蜗和前庭症状。三期:肿物侵及桥小脑角并累及三叉神经、脑干等。四期:肿物累及Ⅸ、Ⅹ、Ⅺ、Ⅲ脑神经、脑干等,常伴有颅内压增高。后两期为耳神经学类型、有耳及神经学症状。任何病期面神经均能受累,尤其是三期和四期。面神经是面听束的组成部分,手术时常发现 相似文献
5.
<正>听神经瘤是一种良性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它来源于第八颅神经复合体的一个或多个神经成分[1]。听神经瘤是耳神经外科的常见肿瘤,目前对于它的治疗措施主要有以下三种:随访观察、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因为手术切除能有效的削减肿瘤,并且能很好的治疗因肿瘤体积过大而造成的阻塞性脑积水等问题[2,3],所以手术仍是听神经瘤的最主要治疗方法。手术切除听神经瘤是由Bal-ance在1895年首次报道的,二十世纪初的手术死亡 相似文献
6.
7.
听神经瘤切除术,应当完全切除肿瘤,不过多损伤神经,以及保存面神经功能及部分听力。这与肿瘤的大小,肿瘤与面神经的联系以及手术者的经验有关。本文认为手术者有能力在不重伤神经并保存完好面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完整切除听神经瘤。指出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完好取决于面神经解剖与生理的完整。方法是在切除听神经瘤时采取对面神经进行肌电图监控。其作用原理是:以音频诱发的肌电图活动可提示切除听神经瘤时有否损伤面神经的信息,以避免术中对面神经有所损伤。作者们在20个月中,对18例听神经瘤患者(肿瘤大小为1cm~4.5cm)进行了迷路切除听神经瘤的手术。术中均以面神经肌电图监控。7例以Cadwell型5200A双导诱发潜在系统监控, 相似文献
8.
王正敏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4,(1)
7例听神经瘤术时保留面神经,但术后出现了完全性持久面瘫。作者们在作面-舌下神经吻合术时,取面神经的鼓段,作光镜和电镜组织学检查,结果如下: 光镜检查:相当神经的运动区部,神经纤维大大减少,在非运动区的一、二束中直径细的髓鞘正常,内膜胶原纤维有轻度增加,雪旺氏细胞无明显减少。在横切面上,有髓神经纤维总数为3,766~5,405,多在非运动区内,至于运动区亦即变性区的纤维数仅为226~2,358。非运动区的纤维直径为2~4μm,运动区的为1~6μm,多数为1.5和3.5μm。直方图统计峰在1.5~3.0μm。各例的平均直径为2.0~3.5μm。电镜检查:运动区纤维出现变性,大多数有 相似文献
9.
听神经瘤手术中的面神经功能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听神经瘤手术中的面神经功能保护周梁,金西铭由于耳显微外科和耳神经外科的发展,听神经瘤手术在完全切除肿瘤的基础上保留面神经功能已成为耳神经外科医生关注的重要课题。我科1991年2月~1993年8月间手术治疗听神经瘤7例,其中男2例,女5例。左侧1例,右... 相似文献
10.
11.
听神经瘤切除与面神经功能的保存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切除手术的面神经功能的保存.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8年2月至2003年6月,在术中面神经监测下完成的听神经瘤切除手术48例,对三种手术进路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术前接受纯音测听、声阻抗测试、听觉脑干反应(ABR)、复合动作电位(CAP)及眼震电图(ENG)检查,并进行桥小脑角CT及MRI检查.术中皆进行面神经监测,面神经功能判断标准采用House-Brackmann(简称H-B)分级法.手术采用经迷路进路、乙状窦后进路和颅中窝进路三种.结果根据MRI结果,肿瘤限于内听道内者3耳,内听道外瘤体直径在1~2cm者8耳,2~3cm者12耳,大于3~5cm者25耳.48例中肿瘤完全切除者46例(96%),解剖学上保存面神经者47例(98%),术后7天内面神经功能达到H-B Ⅰ~Ⅱ级者达83%(40/48),其中乙状窦后进路组为84%(21/25),迷路进路组为83%(15/18),经颅中窝进路组为80%(4/5),各手术进路组之间基本相近.经乙状窦后进路组中有3例采用耳窥镜辅助下切除内听道内残存肿瘤,且完整保留面神经功能.结论听神经瘤切除术中应用面神经监测仪监测有助于提高面神经功能的保存率.耳窥镜辅助下克服了传统乙状窦后进路术式的难以完全暴露内听道内肿瘤的弊端. 相似文献
12.
13.
14.
听神经瘤是耳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其占颅内肿瘤的5%~10%,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以上。典型临床表现者诊断并不困难,但早期瘤体较小,常因其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和不典型易被误诊或漏诊,现就我们所诊治3例报告如下。一、病例报告例1 男,42岁。半年前无诱因出现左耳高音调耳鸣,初呈间断性,以后耳鸣声音逐渐增大,呈持续性。1997年1月28日首诊耳部检查无明显异常,纯音测听左耳气导轻度高频下降(30dB),诊断为神经性耳鸣,给予药物治疗。因耳鸣无减轻2周后来诊,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ABR)检查发现左耳Ⅴ… 相似文献
15.
16.
听神经瘤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听神经瘤早期诊断的问题,对1984~1994年间收治31例(32耳)听神经瘤患者进行了临床资料分析。各种症状出现率以听力障碍(94%)最高,耳鸣次之(91%);初发症状也以听力障碍和耳鸣最多见。听力减退的方式以进行性加重最多(87%)。提示有单侧进行性听力减退或耳鸣的患者,需排除听神经瘤的可能。听力障碍者中,3耳表现为突发性聋,具前庭症状者占62%,三叉神经受累者占34%,后者多发生于较大肿瘤者。另外,肿瘤大小与初发症状出现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即肿瘤愈大初发症状出现的时间愈长。肿瘤大小与听力损失程度之间无明确的关系。31例患者ABR结果均异常,诊断符合率为100%。认为ABR测试是初步筛选听神经瘤敏感而有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手术治疗中面神经的保护和修复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收治137例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直径≥4.0 cm的40例中(29.20%),39例采用扩大迷路径路切除肿瘤,1例耳囊径路切除;肿瘤直径2.6~4.0 cm的64例(46.72%)中,经扩大迷路径路切除肿瘤57例,乙状窦后径路切除肿瘤7例;肿瘤直径1~2.5 cm的30例中(21.90%),经扩大迷路径路切除肿瘤19例,乙状窦后径路切除肿瘤11例,肿瘤直径<1 cm的3例(2.19%)均经颅中窝径路切除肿瘤.术中均采用面神经监测.结果 听神经瘤拿切除135例(98.54%),近全切除2例(1.46%);面神经解剖保留110例(80.3%),断离27例,全部为桥小脑角段,其中15例采取面-舌下神经吻合,6例腓肠神经移植面神经桥接吻合,6例因缺损长、术中兼有后组颅神经损伤,而未能修复.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达到H-B分级Ⅰ-Ⅱ级84例(61.3%,84/137),Ⅲ-Ⅳ级38例(27.7%,38/137),Ⅴ-Ⅵ级15例(10.95%,15/137).术后6~12月面神经功能Ⅰ-Ⅱ级84例(61.3%,84/137),其中肿瘤≥4.0 cm(5/40),肿瘤2.6~4.0cm者46例(71.86%,46/64);肿瘤1~2.5 cm者30例(100%,30/30);肿瘤<1 cm者3例(100%,3/3);Ⅲ-Ⅳ级者47例(34.31%,47/137),其中,肿瘤≥4.0 cm 29例,肿瘤2.6~4.0cta18例;Ⅴ-Ⅵ级者6例(4.35%,6/137):肿瘤均≥4.0 cm.结论 听神经瘤手术中面神经的保护与肿瘤的大小、面神经的走行、术前放疗、手术径路及术者的操作技巧等相关,术中采用持续面神经监测,可提高面神经的解剖保留,继而提高面神经功能保存率.面神经的修复应视面神经断离的部位、距离及后组颅神经的损伤情况来选择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8.
尚跃丰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3,(4)
1977~1990年144例单侧听神经瘤患者,经枕下径路行肿瘤全切术并尽量保留其听觉功能。现就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术前言语分辨率(SDS)、术前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功能以及听性脑干电反应(ABR)对术后有用听力(SDS>15%,言语接受阈<70dB)保留率的预测进行分析。①听神经瘤向后颅窝扩展≤5mm者25人,有15人(60%)术后保留了有用听力;而肿瘤>25mm者17人,仅3人(18%) 相似文献
19.
黄光武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4,(4)
CT现在已成为检查听神经瘤最重要的方法,它能较容易地显示出从内耳道突进桥小脑角的大于1cm的肿瘤,但对1cm以下之肿瘤,即使是新型的CT,经静脉给予造影剂的CT也无能为力,不能扫描出内耳道内的肿瘤。作者经腰穿注入少量空气,使之集结于小脑桥脑角,然后进行CT扫描,称之为空气CT;并用“目标成像法”(target imaging),描出了突进桥小脑角微小之肿瘤和局限于内耳道之肿瘤,此外还可辨别位于桥小脑角的面神经和听神经,可描出肿瘤和神经的关系。方法:受检者取坐位行腰穿,注入5~10ml空气或氧气。注入空气时侧头,患耳稍向上,使 相似文献
20.
听神经瘤患者的前庭功能丧失为渐进性,故其临床表现与其它前庭疾患不同。虽然冷热试验表明90%以上的病人有单侧半规管麻痹,50%有平衡失调,但一般无自发眼震,有眩晕主诉者不到20%。一般认为这是代偿之故。本研究采用经典Romberg试验和倾斜室法检查了17例听神经瘤病人和46名正常人。方法:(a)一个活动光杆置于暗倾斜室后壁,左右交替倾斜,初始倾斜15°。受检者在暗室中根据主观水平(SH)调整光杆。(b)明室呈正弦样变化倾斜,幅度为每侧5°,逐步增加频率。告知受检者实际刺激条件,嘱其站直放松,旋转手中电位器调整光杆于水平位,并说出倾斜室和平台活动与否。利用左-右稳定图计算傅里叶相得出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