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碎裂QRS波(fQRS)、病理性Q波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探讨fQRS及病理性Q波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以评估心电图对陈旧性心肌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对335例确诊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将OMI伴单纯fQRs波患者分为前壁组(61例)、下壁组(40例)和侧壁组(15例),并对各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根据fQRS波时限,将OMI伴fQRs波患者分为fQRS≥110ms组(36例)、fQRS〈110ms(156例),并对两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根据病理性Q波QRS波群时限,将OMI伴病理性Q波患者分为QRS≥110ms组(21例)、QRS〈110ms(75例),并对两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OMI伴单纯fQRs波患者不同部位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均〉0.05);OMI伴fQRs波患者fQRS≥110ms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明显高于fQRS〈110ms组(P=0.026);OMI伴病理性Q波患者QRS≥110ms组成对室性期前收缩(P=0.045)发生率明显高于QRS〈110ms组。结论OMI患者fQRs时限越长,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风险越高;OMI患者QRS波时限越长,发生成对室性期前收缩的风险越高,QRS时限是O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预警的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分析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病理性Q波、碎裂QRS波(fQRS)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探讨病理性Q波及fQRS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对335例确诊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将OMI伴fQRS波患者按照fQRS波时限分为fQRS≥110ms组(36例)、fQRS <110ms(156例),并对两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将OMI伴病理性Q波患者按照病理性Q波QRS波群时限分为QRS≥110ms组(21例)、QRS <110ms(75例),并对两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OMI伴fQRS波患者fQRS≥110ms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明显高于fQRS<110ms (p=0.026);OMI伴病理性Q波患者QRS≥110ms组成对室性期前收缩(p=0.045)及室性逸搏心律(p=0.026)发生率明显高于QRS<110ms组.结论 OMI伴fQRS患者随着fQRS时限延长,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风险随之增高;OMI伴病理性Q波患者随着QRS波时限延长,发生成对室性期前收缩及室性逸搏心律的风险随之增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部位陈旧性心肌梗死(old myocardial infarction,OMI)伴碎裂QRS波(fQRS)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探讨OMI患者梗死部位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根据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特征,选择147例伴fQRS与室性心律失常的OMI患者,分为前壁梗死组(A组)、下壁梗死组(B组)、侧壁梗死组(C组),并对所有病例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进行室性心律失常结果对比分析。结果A组与B组对比,短阵室速发生率(P〈0.05)、室早Lown分级35级发生率(P〈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对比,室早总数〈720个/24 h(P〈0.05)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伴fQRS与室性心律失常的OMI患者中,梗死部位不同,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类型不同,进一步增加了fQRS波对OMI的诊断灵敏度,以便进行早期干预,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fQRS对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235例OMI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QRS心电图特征,分为病理性Q波(A组)、OMI伴碎裂QRS波(fQRS)(B组)、OMI伴病理性Q波和fQRS(C组),对所有病例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三组的室性心律失常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A、B、C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69.1%、74.4%、71.7%,三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种或两种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20.6%(14/68)、40.5%(49/121)、43.5%(20/46),B、C组与A组比较P均<0.05。A组室早总数≥720个/24 h、成对室早、室早Lown分级3~5级发生率明显少于B组、C组;A组多源性室早发生率明显少于B组(P均<0.05)。结论 fQRS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fQRS是OMI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静息12导联心电图碎裂QRS波群(fragmented QRS complex,fQRS)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on-S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的诊断和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分析了长江航运总医院心内科2012~2014年所有确诊为NSTEMI的患者,并将所有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12导联心电图、心脏肌钙蛋白I(cTnI)、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等进行统计分析。在28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NSTEMI患者中,根据入院72 h内静息12导联心电图表现分为fQRS波者85例、病理性Q波者62例、fQRS波并发病理性Q波者103例,另外有36例为单纯ST-T改变,对比分析fQRS波群与病理性Q波在NSTEMI患者中的发生率,同时对这些患者进行1年随访,观察其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脏性死亡发生情况。 结果 在NSTEMI患者中,fQRS波群、病理性Q波诊断NSTEMI的灵敏度,分别为65.7%、57.7%,fQRS波灵敏度高于病理性Q波(P<0.05);两者平行试验诊断NSTEMI的灵敏度为87.4%,显著高于单纯fQRS波和病理性Q波(均P<0.01)。1年随访期间,fQRS波阳性组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fQRS波阴性组(均P<0.05),特别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尤为显著。 结论 在NSTEMI患者中,fQRS波是心电图检查中一个有力的诊断线索,同时也是预测短期心脏性事件的可靠标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下壁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下壁导联碎裂QRS波(fQRS)发生率,并与胸前导联碎裂QRS波发生率进行对比.方法 选择173例陈旧性前间壁(119例)、前壁(44例)、广泛前壁(10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静息心电图检查,根据fQRS的有无分为有fQRS组和无fQRS组;根据fQRS所在导联位置,分为Ⅱ导联fQRS组、Ⅲ导联fQRS组、aVF导联fQRS组、≥2个下壁导联fQRS组、≥2个胸前导联fQRS组,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前间壁、前壁、广泛前壁三组间fQRS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P=0.008),其中广泛前壁发生率为100%,前壁组fQRS发生率明显高于前间壁组(P=0.014).②前间壁、前壁、广泛前壁三组间单一下壁导联、≥2个下壁导联及≥2个胸前导联的fQRS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间壁、前壁、广泛前壁各组内不同下壁导联间fQRS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③前间壁组内比较,≥2个下壁导联的fQRS发生率明显高于≥2个胸前导联(P=0.045);前壁组内比较,≥2个胸前导联的fQRS发生率明显高于≥2个下壁导联(P=0.048).结论 心电图fQRS的形成与心肌梗死的部位有关,且广泛前壁心梗者最易形成fQRS,前壁及前间壁心梗者次之.前壁OMI患者梗死部位相关导联更易出现fQRS,面前间壁OMI患者更易在下壁导联出现fQRS.下壁导联fQRS波形成可能预示着下壁或者前间壁血管或心肌的相关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统计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各心电图指标的发生情况,探讨fQRS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35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QRS形态,分为病理性Q波、fQRS、病理性Q波和(或)fQRS,又根据心肌梗死的不同部位进行心电图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 35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有病理性Q波者117例,有fQRS者184例,有病理性Q波和(或)fQRS者226例。对陈旧性心肌梗死诊断的敏感性中,病理性Q波31.8%,fQRS46.6%,病理性Q波和(或)fQRS58.2%。对陈旧性心肌梗死诊断的特异性中,病理性Q波96.4%,fQRS85.4%,病理性Q波和(或)fQRS84.7%。结论 fQRS诊断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高于病理性Q波,但诊断特异性低于病理性Q波,较病理性Q波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两者结合有更高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fQRS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有明确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碎裂QRS波(fQRS)发生情况与梗死部位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AMI患者,根据入院72 h内心电图fQRS的发生情况,分有fQRS组(A组),无fQRS组(B组),A组又按fQRS出现的导联数分为A1亚组(出现在2个导联)和A2亚组(出现在2个以上导联)。观察不同组梗死部位分布情况及住院期间各类室早、室速、室扑/室颤的发生率。结果:A组各类室早、室速、室扑/室颤的发生率及下壁心肌梗死(MI)分布率显著高于B组(均P0.05);A2亚组各类室早、室速、室扑/室颤的发生率及下壁MI分布率显著高于A1亚组(均P0.05)。结论:AMI后心电图fQRS者出现情况与梗死部位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密切相关,出现(尤在多导联出现)fQRS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电图碎裂QRS(fQRS)波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符合DCM诊断标准的患者,根据12导联心电图上是否存在fQRS波和QRS的时限,将入选患者分为碎裂QRS波组(fQRS组)、宽QRS波组(wQRS组)和非碎裂QRS波组(nonfQRS组),比较fQRS波在DCM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发生率;比较观察组3种QRS波形态的发生率,比较fQRS组、wQRS组和nonfQRS组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中fQRS波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观察组中fQRS波和wQRS波的发生率显著高于nonfQRS波的发生率(P<0.05);fQRS组和wQRS组的LVEF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nonfQRS组(P<0.05)。结论在有DCM诊断的其他证据时,fQRS波可作为心电图诊断DCM的一个新指标,并可作为早期识别DCM高危人群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fQRS波)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冠心病AMI者(AMI组)、非AMI冠心病者(对照组)各110例.入院3d内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示单纯fQRS波者25例、单纯病理性Q波者29例、fQRS波合并病理性Q波者44例、单纯ST段改变者12例,对比观察前三者在AMI患者中的发生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观察有fQRS波者(69例)及无fQRS波者(41例)院期间严重并发症(包括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颤或室速、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心功能不全(NYHA分级Ⅲ~Ⅳ级)情况及心源性死亡发生率.结果 fQRS波合并病理性Q波诊断AMI敏感性(40.00%)、阳性预测值(90.63%)均高于单纯fQRS波(分别为22.72%、83.33%)和单纯病理性Q波(分别为26.36%、69.05%).单纯fQRS波诊断AMI的敏感性稍低于单纯病理性Q波,但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高于后者.在STEMI者中,fQRS波发生率为65.12%,病理性Q波为77.91%(P>0.05);在NSTEMI中分别为54.17%、25.00% (P <0.05).AMI组中有fQRS波者急性肺水肿、严重并发症、心功能不全、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无fQRS波者(P均<0.05).结论 fQRS波在AMI诊断中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高于单纯病理性Q波,fQRS波合并病理性Q波诊断AMI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更高.fQRS波有助于评估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碎裂QRS波(fQRS)与室性心律失常、心率变异性(HRV)、左心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确诊为AMI的住院患者120例。男性99例,女性21例,2882岁,平均(60±13)岁。根据12导心电图QRS波形态分为3组:A组:fQRS组、B组:病理性Q波组、C组:fQRS合并病理性Q波组。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室性心律失常、HRV各项时域参数指标;心脏彩超检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进行3组间比较分析。结果①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指标室性期前收缩LOWN分级Ⅲ级、ⅣA级、ⅣB级比较,A组(34.2%、36.8%、26.3%)、C组(33.3%、28.3%、16.7%)发生率均高于B组(9.1%、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②AMI患者A组、C组心率变异性的各项时域参数指标(SDNN、SDANN index、rMSSD、pNN50、三角指标)较B组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③AMI患者的LVDD A组(51.71±8.44)、C组(50.32±7.35)的显著高于B组(45.14±6.44),LVEF A组(46.92±6.96)、C组(49.00±7.80)低于B组(53.23±7.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AMI患者fQRS波的出现可能与①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及HVR明显降低有关;②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fQRS)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20例。根据12导心电图QRS波形态分为fORs(A组),病理性Q波(B组),fORs合并病理性Q波(c组)。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检测病变罪犯血管,病变范围与狭窄程度,并分析fORs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双支,三支病变发生率A组(44.7%,47.4%),C组(41.7%,45.0%)高于B组(13.6%,9.1%),p〈0.01;②LCX和RCA发生率A组(42.2%,39.4%),C组(33.3%,43.3%)高于B组(9.1%,13.6%),p〈0.01;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血管病变90%〈血管直径(D)〈100%的狭窄的发生率A组(65.8%),C组(50.0%)高于B组(22.7%),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中f0Rs的出现与冠脉双支或三支病变;LCX和RCA罪犯血管的定位及冠脉重度狭窄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碎裂QRS波(fQRS)与复极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入选OMI伴有fQRS的患者68例(fQRS组),无碎裂QRS波的患者70例(OMI对照组);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复极离散度和HRV指标;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内径(LVD)、左房内径(LAD)等指标.结果:与OMI对照组比较,fQRS组患者的复极时程显著延长[(378.5±22.3) ms比(426.7±19.3) ms]、离散度显著增大[(37.2±10.7) ms比(48.3±10.9) ms],P均<0.01; HRV降低:24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145.8±10.7) ms比(125.9±13.9) ms]、24h每5min正常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141.4±14.6) ms比(116.2±12.2) ms]、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56.8±8.3) ms比(48.3±7.7) ms]、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50ms的心搏数占24h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12.8±2.0)%比(8.4±2.8)%)]均显著降低(P均<0.01);左心功能较差:LVEF[(53.1±6.0)%比(50.5±6.2)%]显著降低,LVD[(46.4±3.0) ms比(51.3±3.5) ms]、LAD[(36.2±2.8) ms比(37.4±3.2) ms]显著增大、E峰[(67.3±18.8) ms/s比(64.8±16.4) ms/s]显著降低(P<0.05或<0.01);右心功能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伴有碎裂QRS波的陈旧心肌梗死患者复极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明显异常,左心功能较差,这可能是该类患者预后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张萍  黄伟剑  崔丽丽 《心电学杂志》2014,(3):216-219,244
目的:探讨心电图联合临床危险因素在急性心肌梗死猝死高危患者中的预警作用。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伴有恶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患者为恶性心律失常组(n=148),急性心肌梗死不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为对照组(n=52),测量患者的各心电指标,包括QRS时间、Q- T间期和Tp- e间期、J波、碎裂QRS波群,计算Q- Td及Tp- eC,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随访调查6个月内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上述指标。根据LVEF值将所有患者分为LVEF≤30%,30%<LVEF≤40%,40%<LVEF≤50%,LVEF>50%,比较不同LVEF者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脏性猝死发生情况。纳入常见的临床危险因素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因子。结果恶性心律失常组合并糖尿病者、QRS时间、Q- Td、Tp- e间期、Tp- eC、J波、碎裂QRS波群、BNP值和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而LVEF值低于对照组(P<0.01)。随着LVEF的降低,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其中30%<LVEF≤40%所占比例最高(85.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p- e间期、LVEF、J波是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独立预测因子(r=0.72、0.62、0.49,OR=4.68、3.63、2.46),Tp- e间期的相关性最强(r=0.72),相对危险度最高(OR=4.68)。结论Tp- e间期、LVEF、J波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Tp- e间期的预测价值最高,优于LVEF、J波。LVEF的降低与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QRS时间延长的临床意义。方法将入选的6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QRS时间分为≥120ms组(n=120)和〈120ms组(n=500),比较两组患者QRS时间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房左心室大小、二尖瓣反流、左心室壁厚度和住院死亡率。结果①≥120ms组QRS时间(143±21)ms,〈120ms组为(89±12)ms;②〈120ms组LVEF及LVFS分别为(47.02±16.13)%、(22.85±10.34)%,均较≥120ms组(37.00±13.91)%和(15.65±8.83)%大(P〈0.01);⑨两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120ms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120ms组大(P〈005或001);⑧≥120ms组二尖瓣反流率(82.1%)较〈120ms组(67.5%)高;⑧两组患者左心室壁厚度和住院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QRS时间可作为判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