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灌洗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创伤性骨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病灶清创、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术后行封闭式负压引流灌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口服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负压引流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封闭式负压引流灌洗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创伤性骨髓炎,可有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负压引流时间,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闵廷瑜  高建军 《当代医学》2013,(27):107-108
目的分析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SD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来淮安市仁和医院住院治疗的50例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给予VSD技术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引流技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愈时间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治愈时间为(16±8)d明显小于对照组的平均治愈时间(22±1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应用VSD技术能够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比传统的引流技术以及换药方式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负压吸引引流技术(VSD)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75例慢性骨髓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VSD组)39例和对照组(传统手术组)36例,观察组采用持续负压封闭引流,结合全身抗生素应用及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经骨窗安放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平均每次手术时间、换药次数、手术次数、创面愈合时间、复发率等指标。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住院天数、换药次数、手术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SD治疗慢性骨髓炎效果理想,可以促进伤口愈合、减少手术次数、缩短康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骨科创伤感染患者92例,随机均分为2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骨科感染的常规治疗,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3.4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09%,2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骨科创伤感染患者实行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感染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复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和常规VSD,治疗普外科难愈性伤口的疗效。方法选自2013年9月-2014年8月在该院治疗难愈性伤口的8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取复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对照组采取常规VSD。观察两组难愈性伤口患者的病症、体征、伤口愈合和疼痛情况等。结果观察组难愈性伤口患者总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70.00%,复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和常规VSD对比,疗效有明显差异(χ2=6.65,P<0.05)。结论针对治疗普外科难愈性伤口的患者,复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与常规VSD相比,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骨外科创伤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整群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104例骨外科创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与观察组53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方法,观察组给予经改良后的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即在常规VSD敷料中加入1根冲洗管,进行持续灌注冲洗。观察并评价两组的疗效、敷料更换次数、平均每次敷料的有效时间和患者医疗的费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更换敷料次数、敷料平均维持时间以及治疗费用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骨外科创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明显好于用常规治疗方法,临床医生治疗骨外科创伤治疗可以优先考虑该方法。  相似文献   

7.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创面血管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对急性感染创面血管化的影响。方法制作幼猪急性感染创面模型,设封闭负压引流治疗的为VSD组,常规换药治疗为对照组;观察创面肉芽组织毛细血管密度和创面愈合时间。结果VSD组毛细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0.01);与对照组比较,VSD组创面红润,肉芽组织新鲜,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0.01)。结论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能明显促进急性感染创面血管化,缩短急性感染创面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骨科进行诊疗的骨科创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50例患者给予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对照组50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对比2组患者感染情况、创面愈合时间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3.34±3.12)d,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8.34±4.55)d;观察组感染率为6.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能够有效控制感染发生,同时能加速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9.
刘迎春 《吉林医学》2011,32(15):3118-3119
目的:评价普外科术后引流管道采用负压吸引引流方式与虹吸引流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500例普外科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虹吸方式引流,对照组采用负压方式引流,观察总引流量,持续引流时间,引流管堵塞情况等指标。结果:试验组术后总引流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引流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引流管堵塞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相关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普外科术后采用负压引流方式与虹吸引流方式效果相同,但虹吸引流方式操作简单、费用低廉、便于观察及护理,更适合于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骨髓炎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的疗效。方法:42例慢性骨髓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抗生素治疗的同时,观察组于清创后给予 VSD技术治疗7-21 d,Ⅰ期封闭创面或Ⅱ期植骨、皮瓣修复;对照组给予清创后传统闭式灌洗冲洗引流术,Ⅱ期行植骨、皮瓣修复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21例患者经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后局部组织无水肿、肉芽组织生长良好,4例Ⅰ期封闭创面,17例经植骨、植皮或皮辩移植修复均愈合。治疗结果优良率为9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骨髓炎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可使创面在封闭状态下得到充分引流,有效控制创面感染,减轻局部水肿,利于创面修复,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3月~2010年3月食管超声引导下完成56例经胸小切口封堵术。胸骨下段3~5 cm切口暴露右室流出道,于震颤最明显处缝两个荷包,将输送装置刺入右室流出道,在超声引导下经过室间隔缺损,释放大于室间隔缺损直径3~4 mm的封堵器,食管超声评估封堵器的位置、对房室瓣和主动脉瓣的影响以及有无残余分流。结果:56例患者中55例封堵成功,1例转体外循环手术,共置入56只封堵器,安置封堵器时间平均30 m in。1例手术后3天出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激素冲击疗法后治愈出院。所有病例随访3~6个月,无残余分流、无心律失常、无主动脉瓣和房室瓣返流。结论: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易于操作、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深度烧伤创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深度烧伤创面治疗的最佳条件.方法 本组21例患者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处理浅表创面和用于深部引流.结果 21例患者创面经持续负压引流后,更换创面引流装置最少1次,最多4次,创面新鲜后,行自体皮植皮术或皮瓣转移术,...  相似文献   

13.
可调负压封闭引流装置治疗复杂创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96例大面积复杂创面,其中上肢创面及下肢创面各48例;按创面部位、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8组,其中4组上肢创面,4组下肢创面,每组12 例;在手术清创后均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 VSD)进行治疗,观察比较各组创面应用不同负压进行治疗后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堵管率以及细菌量. 结果证实在上肢部位创面 VSD 中应用26. 60 ~46. 55 kPa负压效果较好,在下肢创面中应用46. 55~66. 50 kPa负压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探讨X线片检查在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68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手术证实。X线片的诊断符合率仅有26.4%,心脏彩超的诊断率超过80%。表明X线检查在先心(室缺)诊断中只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其诊断价值远不如心脏彩照,但其对心外的肺血分布及肺功能判断具有相当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儿童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宁生 《黑龙江医学》2005,29(6):404-405
目的讨论关于室间隔缺损(室颤)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24例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术前准备、术中处理及术后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病例全部存活。其中,术后1例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提高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在于重视术前研究,明确诊断,估计病变严重程度,明确手术适应证,正确选择病例,改进手术操作技术及进行良好的围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对三尖瓣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3月我院203例符合介封堵术适应症的腹部室间隔缺损患者行介入治疗,依据术前三尖瓣反流程度及其是否伴有肺动脉高压,分别进行术前和术后即刻、3d、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三尖瓣受损情况,分析轻、中和重度三尖瓣反流发生比例情况。结果165例成功实施介入手术患者中,1例(0.61%)重度三尖瓣反流;中度(2.42%)4例;轻度16例(9.7%)。观察期末总的三尖瓣反流比例为4.85%。结论对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发生三尖瓣反流的原因或与封堵器磨损腱索、导管损伤腱索和输送杆损伤腱索有关,建议在行介入治疗时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在操作过程中小心操作,按规范操作,同时还要密切注意室间隔缺损周围组织结构及形态,以减少三尖瓣反流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创面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5·12地震伤员下肢挤压伤后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筋膜切开减张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6例地震伤员下肢挤压伤后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筋膜切开减压术后,分别采用创面VSD治疗6例,常规外科换药10例.结果 创面VSD治疗组无感染发生,且肢体肿胀消退快,愈合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VSD是一种适合在地震、战争、恐怖袭击等灾害性事件中治疗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有效措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难愈性创面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对比封闭式负压引流(VSD)与传统换药方法在治疗难愈性创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烧伤整形科收治的难愈性创面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清创、换药方法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清创的基础上应用VSD治疗,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换药次数及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VSD治疗难愈性创面疗效显著,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换药次数,加快创面的愈合时间,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VSD(vacuum sealing drainage)即负压封闭引流,自上个世纪90年代,德国Ulm大学Fleischman博士首创以来,为临床的各种创伤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改变了传统创面的被动愈合,促进了创伤治疗的新进展.1994年,裘华德[1]率先将这一新型引流技术引进国内.近些年来VSD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使用,带来了很好的临床效应和经济价值.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就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的各种损伤中的应用作一综述,以利于改技术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飞  宁建  徐爱飞 《西部医学》2012,24(8):1509-1510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2例慢性骨髓炎患者先采取病灶清除处理,再给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Ⅰ期封闭创面,Ⅱ期植骨,伴有软组织缺损较多者植皮或皮瓣移植修复肢体。结果 12例患者病灶清除后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血液循环丰富,局部组织无水肿,通过Ⅱ期植骨、植皮或皮瓣移植修复,均愈合,无复发。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慢性骨髓炎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