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所收治的肝癌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此次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术切除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微波消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肿瘤完全消融率为90.0%,对照组患者的肿瘤完全消融率为66.7%,观察组患者的肿瘤完全消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肝癌患者而言,使用微波消融治疗和手术切除治疗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相对而言,微波消融治疗的效果更好,肿瘤完全消融率更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治疗优势,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李鑫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2,44(6):1000-1002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183例为研究对象.记录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疗效及出血情况,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183例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术后共有9例出血,出血率为4.91%.性别、年龄、肿瘤直径不是影响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出血的单因素(P>0.05).合并肝硬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Child-PughB/C级、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再次行微波消融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出血率更高(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肝硬变、凝血酶原时间、Child-Pugh分级及血小板数量是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微波消融次数不是术后出血的因素(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为凝血功能障碍、合并肝硬变、血小板减少及Child-PughB/C级;对于出血高危素患者,需慎重行微波消融术.  相似文献   

3.
肝癌作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一直为医学工作者所重视,近年来,随着微波技术的开展及大量临床结果证实微波消融在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中有着较为确切的效果。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微波消融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2年7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普外一区进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肝癌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完全消融病例;同时,将可能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筛选单因素分析有差异选项进行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旨在明确RFA治疗肝癌的疗效及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80例肝癌患者共行94次RFA治疗,其中12例肝癌患者接受RFA治疗的次数≥2次,共处理102个病灶,完全消融病灶为84个(82.35%),不完全消融病灶18个(17.65%);完全消融患者术后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9.41%、61.76%、36.76%;且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肿瘤数目及是否有血管癌栓形成均为影响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RFA作为局部微创治疗手段,能使肝癌患者取得一定生存获益,但其预后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肿瘤数目、血管癌栓形成具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恩度联合TACE序贯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0月~2014年2月总共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入组,随机分为恩度联合TACE序贯微波消融治疗组及TACE序贯微波消融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肿瘤治疗至进展时间(TTP)、临床获益率、生活质量(QOL)、治疗前后外周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TTP延长、14d后治疗组外周血VEG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临床获益率83.33%,对照组为77.27%,治疗组临床获益率稍优于对照组,但没有统计学意义,QOL两组患者均有改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恩度联合TACE序贯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行微波治疗复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常规超声对20例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微波治疗,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接受微波治疗的20例患者31个病灶中,一次消融率达到83.87豫(26/31),余5个病灶均在再次微波治疗后完全消融。结论在超声引导下微波治疗复发性肝癌,具有疗效好、创伤小、可重复操作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皮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早期原发性小肝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辅助人工检索经皮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及回顾性对比研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使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6篇,共计86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皮微波消融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年无瘤生存率低于手术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原发性小肝癌术后1、2、3年生存率及1、5年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小肝癌具有相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且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术后住院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无瘤生存率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0年6月于我院首次接受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的7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为期5年随访调查,且随访资料完整,按照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微波消融组(n=46)与手术组(n=30),比较2组无瘤生存率及复发率。结果微波消融组术后1d、1周ALT分别降低至(52.68±2.44)U/L、(48.36±1.78)U/L,TBIL降低至(20.48±1.59)μmol/L、(19.54±0.68)μmol/L,降低幅度均高于手术组(P0.05);微波消融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手术组(P0.05);微波消融组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稍低于手术组(P0.05),但复发率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采用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患者肝功能指标改善明显,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无瘤生存率、复发率与手术切除类似,安全性、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915 MHz和2450 MHz微波在肝脏消融中穿透深度低及消融范围受限的问题,提出使用433 MHz微波用于恶性肝肿瘤的消融治疗,通过探索性研究和设计433 MHz频率的微波消融天线,探讨433 MHz微波消融系统对肝组织的消融效果。方法采用缝隙长度分别为18 mm、15 mm和15mm,缝隙间距为10 mm的尺寸设计天线。实时采集消融区域中4个不同旁开距离点的温度,并通过分析有效消融区域的横纵径数据,对所设计的微波天线进行有效评估。结果 433 MHz微波消融天线能形成类葫芦形的消融区域,不仅能有效扩大消融体积,而且能缩短最大横径形成的时间。结论 433 MHz微波消融天线有望应用于恶性肝肿瘤的微波热疗,为研究新频率段的适形微波消融方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临床上除了手术、放疗、化疗三大常规治疗之外,肿瘤微创消融技术越来越受到临床青睐,它以缩短住院时间、对患者身体损伤小等优点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手段之一,尤其以微波、射频、冷冻消融为主的温度消融已逐渐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由于其对组织无选择性,导致肿瘤靠近大血管、胆管、尿道、神经等重要组织时成为消融禁区,随着临床研究发展,开始应用新的非热消融肿瘤技术——不可逆电穿孔(IRE)。本文在简要阐述不可逆电穿孔的发展历程后,主要从不可逆电穿孔原理装置、动物实验、临床应用以及与其他温度消融疗效的比较,得出不可逆电穿孔在临床消融肿瘤中的不可或缺性,最后分析不可逆电穿孔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第二大致死性癌症[1],每年死于肝细胞癌(HCC)的患者超过60万例[2],首选治疗方案为手术切除,但肝癌起病隐匿,大多数患者确诊时病情已属中晚期,临床上能进行手术的患者仅占20%~25%[3]。在不能手术切除肝癌的治疗中,介入治疗占有重要地位,微波消融术作为其中的一种,因其热效率高、升温速度快、高温热场较均匀、凝固区坏死彻底、形态规则和边界清楚等优势而在临床中普遍推广。冷循环微波刀是肿瘤微创治疗新进展,是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手段,是传统的经皮穿刺微波凝固治疗肿瘤的改良治疗方式,属微创介入疗法,微波凝固治疗的作用机制在于微波的热效应及肿瘤组织对热量的敏感反应[4],其治疗方法对正常组织影响非常小,副作用低,患者恢复快,无伤痕,治疗后确保身体不受损伤。我科自2011年以来,在CT引导下行冷循环微波刀穿刺40例,穿刺成功率达100%,现就术中护理配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辅助治疗在严重外伤性肝破裂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6年6月涪陵中心医院微波消融辅助治疗42例严重外伤性肝破裂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42例患者中采取单纯微波消融止血术11例,微波消融止血术加深部褥式缝合术13例,微波消融止血加部分清创肝切除术18例。治愈40例;围手术期出现3例胆瘘,2例大量腹水,4例大量胸水,2例切口感染,3例出现一过性轻度血红蛋白尿,经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无术后再出血、胃肠漏、肝功能衰竭并发症。出院后随访至少2个月,复查发现大量胸腔积液3例、肝脓肿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微波消融辅助治疗严重外伤性肝破裂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各级支气管及伴随结构的病理变化,探讨微波消融对各级支气管及伴随血管、淋巴管、神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0只健康家猪分为2组,进行经皮穿刺正常肺组织微波消融,分别于消融后3d(A组)、28d(B组)各宰杀5只,观察微波消融后消融损伤区形态及各级支气管和伴随血管、淋巴管、神经的病理表现。结果①随着支气管腔的变小,微波对支气管的损伤加重;对主支气管、二级支气管的损伤较轻,各级支气管消融后28d呈恢复表现。②微波消融对于肺组织中的大血管有轻度损伤,对小血管损伤较重。③微波消融对于淋巴管、神经均有损伤,且神经损伤未恢复正常。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肺部肿瘤是一种可以耐受且对大支气管、大血管影响轻微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技术在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治疗中的有效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136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分组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超声微波消融治疗,实验组采用超声造影微波消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疗效高(X2=7.0833,P=0.0077)、并发生发生率低(X2=4.4974,p=0.0339)。结论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采用超声造影微波消融进行治疗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的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手术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该研究旨在探讨射频消融在大尺寸肿瘤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及解决方法,以提高射频消融技术在临床治疗 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该研究基于射频消融的原理,分析“降滚”现象对大尺寸肿瘤完全消融的限制,并探讨大血管散热引 起的消融不完全问题,从而引出在射频消融中应用数学建模仿真来判断消融损伤程度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该研究基于相关 研究现状,强调数学建模仿真在射频消融中的作用,即术前模拟以预测消融效果,指导临床优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创新之处 该研究总结了优化消融器械设计、模拟仿真等措施以改进治疗效果,并展望了射频消融技术的发展方向,如引入 肿瘤联合治疗和智能化技术,以提高射频消融的精准性和完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并对影响手术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对照组26例,对照组应用保守治疗进行治疗,观察组应用手术治疗进行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的治疗后患者的疼痛时间、住院时间、5年的生存率等情况,并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分析上述52例患者的恢复情况,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时间等情况较对照组好转所需时间短,两组的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手术后,影响患者的预后因素主要有肿瘤的大小及肿瘤的数目。结论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方法效果要优于保守治疗,应用手术治疗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提高,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消融灶周围注射CpG ODN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效能。方法:建立C57BL/6J小鼠Hepa 1-6细胞双侧皮下肝癌模型,根据右侧皮下肝癌治疗的方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微波消融联合消融灶周边注射CpG ODN治疗)、消融治疗组、CpG ODN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双侧皮下肝癌体积变化、小鼠生存时间。免疫组化检测右侧肿瘤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和左侧肿瘤组织CD4、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IL-12、IL-10含量。LDH释放法检测各组脾源性CTL杀伤活性。另选取单侧皮下肝癌小鼠,分别给予联合治疗和消融治疗,30天后在对侧皮下再次接种同种肝癌细胞,观察再接种肿瘤的成瘤率和肿瘤体积变化。结果:双侧皮下肝癌模型小鼠联合治疗组和消融治疗组右侧肿瘤体积体积显著小于CpG ODN治疗组和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中左侧未治疗的肿瘤体积在第10天后明显小于其他各组(P<0.05)。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联合治疗组73天,消融治疗组60天,CpG ODN治疗组55天,对照组38天。联合治疗组左侧肿瘤组织内CD8T淋巴细胞数量为(25.17±5.46)/HP,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联合治疗组和消融治疗组右侧肿瘤组织HSP70标记指数分别为(39.95±9.03)%和(33.90±7.98)%,明显高于CpG ODN治疗组和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小鼠血清IL-12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IL-10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联合治疗组中脾CTL细胞对Hepa 1-6杀伤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单侧皮下肝癌小鼠联合治疗组再接种肿瘤细胞的成瘤率为58.33%,而消融治疗组的成瘤率为83.33%,且联合治疗组的再接种肿瘤体积在第20天后明显小于消融治疗组(P<0.05)。结论:微波消融能促使肿瘤细胞HSP70表达,微波消融联合消融灶周边注射CpG ODN能激活小鼠体内的CD8 T淋巴细胞,促使小鼠体内发生Th2/Th1免疫偏移,从而产生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的安全性、疗效和临床应用前景。方法:2012年8月至2015年4月在超声引导下对50例(29例患者1次微波消融,12例患者重复2次微波消融,9例患者重复3次微波消融)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实施经皮穿刺脾脏微波消融治疗,对脾微波消融术过程中的术前及术后观察进行总结。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2.1±0.9)h,平均消融时间为(1.5±0.6)h;术后3 d外周血小板计数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6个月随访发现患者白细胞以及血小板计数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功能指标、凝血功能、红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白细胞计数指标在Child-Pugh分组和消融次数分组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术后血小板计数指标在消融次数分组和脾大程度分组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是一项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微创治疗方法,对患者白细胞及血小板指标的改善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在肝癌治疗中的治疗进展。方法:查阅相关中外文献,对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效果进行综述。结果: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疗效确切、微创小,发展迅速。射频消融联合其他治疗进一步扩大了治疗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结论:射频消融是治疗手术不能切除的肝癌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在恶性肿瘤中,原发性肝癌致死率较高~([1])。该病主要通过外科手术、生物疗法、动脉化疗栓塞、射频消融等方法治疗,对于身体状况不允许手术或晚期肝癌患者,手术难以实施~([2]),动脉化疗栓塞容易引发毒副反应,患者治疗依从性不高~([3]);射频消融的治疗边界相对较小,对较大肿瘤难以有效消融,容易造成肿瘤残留~([4])。近年来,生物免疫疗法在原发性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