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背景大量研究报道了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形态学上的变化,但是,再灌注早期皮质超微结构的变化、特别是血脑屏障的变化报道较少.目的探讨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早期脑皮质神经元、胶质细胞和血脑屏障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麻醉科和电镜室.材料实验于2003-02/2004-02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对6只Wistar大鼠进行研究.随机分为2组,缺血再灌注组(3只)和假手术对照组(3只).干预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组于缺血再灌注1
h、假手术组于手术后1 h取脑,利用电镜技术观察皮质超微结构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皮质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早期(1
h)皮质神经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固缩.胶质细胞肿胀,核内染色质溶解,核膜不清.血管周围足突轻度肿胀、与基膜分离.微管有部分溶解.结论再灌注损伤早期皮质神经元、胶质细胞、细胞骨架和血脑屏障即发生变化.提示降低脑水肿、保护血脑屏障等脑保护治疗应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2.
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脑皮质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早期脑皮质神经元、胶质细胞和血脑屏障的变化。方法将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n=3)和假手术对照组(n=3)。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再灌注组于缺血再灌注1h、假手术组于手术后1h取脑,电镜观察皮质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早期(1h)皮质神经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固缩,胶质细胞肿胀,核内染色质溶解,核膜不清;血管周围足突轻度肿胀,与基膜分离;微管有部分溶解。结论再灌注损伤早期皮质神经元、胶质细胞、细胞骨架和血脑屏障即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背景地氟烷可减少大鼠不完全脑缺血模型神经功能的缺失,然而,形态学上地氟烷脑保护作用的证据尚不充足.目的研究地氟烷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地氟烷的脑保护作用.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材料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对9只Wistar大鼠进行研究.随机分为3组,缺血组(n=3),地氟烷组(n=3)和假手术对照组(n=3).干预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地氟烷组再灌注开始后立即吸入地氟烷1
h.缺血组和地氟烷组于缺血再灌注1 h、假手术组于手术后1 h取脑,利用电镜技术观察皮质超微结构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皮质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缺血组比较,地氟烷组神经元固缩小,神经元的细胞器和微管结构基本正常,但胶质细胞和微循环的破坏并无改善.结论地氟烷对神经元、细胞骨架可能具有保护作用,但对胶质细胞和微循环可能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形态学上地氟烷脑保护作用的证据尚不充足,机制还不清楚.目的:探讨地氟烷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及对凋亡和应激反应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麻醉科和神经外科.材料:实验于2003-02/2004-02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完成.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7只,随机分为缺血组7只、地氟烷组7只和假手术对照组3只.干预: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地氟烷组再灌注开始后立即吸入地氟烷1 h.缺血组和地氟烷组每组取3只大鼠于再灌注1 h(假手术组于手术后1 h)取脑,利用电镜技术观察皮质超微结构的变化.缺血组和地氟烷组其余4只大鼠,利用基因芯片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凋亡和应激反应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皮质超微结构变化.②基因芯片检测凋亡和应激反应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与缺血组比较,地氟烷组神经元固缩少,神经元的细胞器和微管结构基本正常.与缺血组比较,地氟烷组凋亡蛋白酶激活因子下调.结论:地氟烷对神经元、细胞骨架可能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凋亡蛋白酶激活因子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5.
电针对高血压大鼠脑缺血后再灌注不同时间点脑细胞损伤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电针督脉经“大椎”、“百会”二穴对高血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行为学评分、脑含水量、脑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8/2005-08在广东省中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将140只SD大鼠先用环形银夹狭窄双侧肾动脉,制成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再用线栓法制成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电针组和模型组,分别观察缺血2h后再灌注1d,7d.14d大鼠行为学评分、脑含水量、脑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140只SD大鼠,进入结果分析126只,假手术组18只,电针组54只和模型组54只。①脑缺血再灌注1,7d后,电针组大鼠行为学评分明显小于模型组(1.44&;#177;0.62,1.87&;#177;0.73;0.60&;#177;0.50,0.97&;#177;0.50,P〈0.05),再灌注14d电针组行为学评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0.20&;#177;0.41.0.27&;#177;0.46,P〉0.05)。②脑缺血再灌注1,7d后,电针组和模型组大鼠脑含水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80.72&;#177;1.37)%,(83.63&;#177;1.33)%,(77.58&;#177;1.30)%;(79.43&;#177;1.25)%,(81.65&;#177;1.65)%,(77.58&;#177;1.30)%,P〈0.001],模型组大鼠脑含水量比电针组升高更明显(P〈0.001);再灌注14d后,电针组和模型组大鼠脑含水量下降[(78.66&;#177;1.30)%,(78.86&;#177;1.10)%],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缺血再灌注1d和7d后,电针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率明显小于模型组,差异具有显著性[(14.34&;#177;1.31)%,(18.84&;#177;1.41)%;(6.07&;#177;1.72)%,(8.86&;#177;1.18)%,P〈0.01]。缺血再灌注14d,电针组与模型组间脑梗死体积百分率差异无显著性[(5.77&;#177;1.07)%,(7.04&;#177;1.65)%,P〉0.05]。④再灌注1,7d后,电针组神经细胞的超微结构损害较模型组轻;再灌注14d后,电针组脑细胞的超微结构损害仍比模型组轻。结论:高血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早期电针督脉经“大椎”,“百会”二穴可改善其神经行为学表现,减轻脑水肿,缩小脑梗死范围,减轻脑细胞超微结构损害。 相似文献
6.
背景:地氟烷可减少大鼠不完全脑缺血模型神经功能的缺失,然而,形态学上地氟烷脑保护作用的证据尚不充足。目的:研究地氟烷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地氟烷的脑保护作用。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材料: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对9只Wistar大鼠进行研究。随机分为3组,缺血组(n=3),地氟烷组(n=3)和假手术对照组(n=3)。干预: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地氟烷组再灌注开始后立即吸入地氟烷1h。缺血组和地氟烷组于缺血再灌注1h、假手术组于手术后1h取脑,利用电镜技术观察皮质超微结构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皮质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缺血组比较,地氟烷组神经元固缩小,神经元的细胞器和微管结构基本正常,但胶质细胞和微循环的破坏并无改善。结论:地氟烷对神经元、细胞骨架可能具有保护作用,但对胶质细胞和微循环可能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形态学上地氟烷脑保护作用的证据尚不充足,机制还不清楚.目的探讨地氟烷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及对凋亡和应激反应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麻醉科和神经外科.材料实验于2003-02/2004-02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完成.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7只,随机分为缺血组7只、地氟烷组7只和假手术对照组3只.干预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地氟烷组再灌注开始后立即吸入地氟烷1 h.缺血组和地氟烷组每组取3只大鼠于再灌注1 h(假手术组于手术后1 h)取脑,利用电镜技术观察皮质超微结构的变化.缺血组和地氟烷组其余4只大鼠,利用基因芯片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凋亡和应激反应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皮质超微结构变化.②基因芯片检测凋亡和应激反应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与缺血组比较,地氟烷组神经元固缩少,神经元的细胞器和微管结构基本正常.与缺血组比较,地氟烷组凋亡蛋白酶激活因子下调.结论地氟烷对神经元、细胞骨架可能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凋亡蛋白酶激活因子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脑缺血再灌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除了急性期的细胞坏死,还有迟发性的神经元凋亡。目的:观察大鼠全脑缺血不同再灌注阶段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坏死率及凋亡调节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调节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神经外科和麻醉科。材料:实验于2003-01/20014-01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完成。选择清洁级成年雄性健康Wistar大鼠33只,随机分5组,缺血再灌注24h组7只、缺血再灌注48h组7只、缺血再灌注72h组7只、缺血再灌注7d组7只和假手术对照组5只。干预: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再灌注24,48,72h和7d取脑海马组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坏死率,Bcl-2和Bax蛋白在大鼠脑海马神经元中的表达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大鼠脑海马组织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②Bcl-2和Bax蛋白表达百分率。结果:33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再灌注7d组海马神经元的凋亡率最高[(24.59&;#177;0.97)%],坏死率峰值出现在缺血再灌注24h组[(16.67&;#177;1.04)%],明显高于假手术对照组[(1.28&;#177;0.50)%,(0.90&;#177;0.38)%](P〈O.01)。②假手术对照组Bcl-2表达极低[(1.07&;#177;0.27)%],但Bax有高表达[(46.09&;#177;5.37)%]。⑧Bcl-2蛋白峰值出现在缺血再灌注后48h[(14.41&;#177;0.67)%],而Bax蛋白峰值出现在缺血再灌注之后72h[(77.38&;#177;1.52)%]。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神经元凋亡率逐渐增高,凋亡调控基因Bcl-2和Bax表达异常增高,提示Bcl-2和Bax蛋白参与了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凋亡调节。 相似文献
9.
背景静脉麻醉药异丙酚可能通过抗凋亡作用保护脑缺血神经元
,但是,异丙酚抗凋亡作用的研究还很少,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凋亡率、坏死率和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异丙酚的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 地点和对象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进行研究.成年雄性
Wistar 大鼠 19只,随机分为缺血组( n=7)、异丙酚组( n=7)和假手术对照组(
n=5). 干预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异丙酚组再灌注开始后立即静脉输注异丙酚
1.5 mL/h,持续 30 min.于再灌注 24 h取脑,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坏死率,
bcl-2, Bax和 p53蛋白在大鼠海马神经元中的表达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凋亡率,坏死率,
bcl-2, Bax和 p53蛋白在大鼠海马神经元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异丙酚组海马神经元的凋亡率和坏死率
[(7.01± 0.79)%和 (12.80± 0.92)% ]较缺血组 [(10.89± 0.80)%和 (16.67± 1.04)% ]明显降低
(P< 0.01).异丙酚组 Bax和 p53蛋白表达 [(49.93± 5.41)%和 (10.34± 1.65)% ]较缺血组
[(57.05± 1.91)%和 (13.84± 0.97)% ]明显降低 (P分别 < 0.05和 0.01),而异丙酚组
bcl 2蛋白表达( 9.45± 1.16)%较缺血组( 9.69± 0.94)%未见显著性差异 (P
>0.05). 结论异丙酚能够降低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的凋亡率和坏死率,起到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促凋亡基因
Bax和 p53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丹皮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利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治疗组缺血时腹腔注射丹皮酚,缺血2h再灌注24h观察对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脑梗死体积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2.27&;#177;0.70)分]比较,丹皮酚治疗组[(1.67&;#177;0.72)分]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减少(t=2.302,P=0.029),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减轻。梗死体积治疗组[(105.25&;#177;9.48)mm^3]较对照组[(117.26&;#177;7.94)mm^3]减小,但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2.173,P=0.062)。结论:丹皮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机体肿瘤坏死因子 (TNF)、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白细胞介素 -6(IL -6)等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和脑超微结构的变化。 方法 以“四管闭塞法”及再开放颈动脉建立家兔急性全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 ,观察血浆TNF、IL -1β、IL -6表达水平以及脑组织的超微结构。结果 与缺血前比较 ,缺血后30分钟时血浆TNF与IL-1β 已升高(p均<0.05) ,IL -6有所升高 ,但p>0.05。再灌注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时TNF、IL -1β、IL-6水平均明显升高 (p<0.001或 p<0.01)。电镜观察脑缺血再灌注120分种后脑组织病理改变严重。结论 家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浆TNF、IL -1β、IL-6水平以及脑组织的超微结构呈明显改变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与细胞因子介导的炎性反应有关 ,拮抗炎性细胞因子等方法可能有助于脑缺血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葛根素对家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葛根素(Puerarin,Pur)对家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与复苏效应。方法 以“四动脉闭塞法”建立家兔全脑缺血20min再灌注60min损伤模型,电镜观察前脑皮质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模型组家兔皮质神经元膜结构破坏明显,细胞趋于溶解坏死。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内线粒体空泡样变,血管周围间隙明显增大。应用Pur的脑保护组(缺血前5min)与脑复苏组(复灌后5min)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核膜等膜性结构损伤减轻,出现大量多聚核蛋白体,细胞处于功能修复状态;血管内皮细胞内吞饮小泡增多,周围间隙缩窄。结论 葛根素通过对膜性结构保护和促进神经元修复的作用面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与复苏效应。 相似文献
13.
背景:脑脉通注射液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拮抗钙超载,调节前列素与血栓素系统的失衡状态,阻断自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而保护大脑。目的:观察脑脉通注射液对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和Ca^2+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脂质过氧化物、6-酮-前列素1α、血栓素水平的影响,并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做比较。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心。材料:实验于1997—10/1998—02成都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心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①正常对照组:不进行模型制备,自由饮水,常规饲养。②模型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67mL/kg,2次/d。⑧复方丹参注射液1,67mL/kg组:腹腔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1.67mL/kg,2次/d。④脑脉通注射液3.33,1.67,0.84mL/kg组:腹腔注射脑脉通注射液3.33,1.67,0.84mL/kg,2次/d。方法:各组大鼠用药48h后,于麻醉状态下快速断头处死,立即取出脑组织,从两半球中间切开分成两份,一份在低温下制备脑组织匀浆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待测6-酮-前列素1α和血栓素B2水平评估前列素与血栓素系统的平衡状态、采用改进的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水平评估自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情况。另一份立即在电子天平上称取干、湿重,计算脑组织含水量评估脑水肿情况。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脑组织Ca^2+含量评估钙超载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和Ca^2+含量。②各组大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脂质过氧化物含量。⑧各组大鼠脑组织6-酮-前列素1α和血栓素B2含量。结果:7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和Ca^2+含量: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组[(82.27&;#177;1.32)%,(77、24&;#177;1.36)%;(267.47&;#177;15.69),(37.55&;#177;13.23)μg,P〈0、01],4个治疗组的脑组织含水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脑脉通注射液3.33mL/kg组效应最强[(78.74&;#177;1、41)%],复方丹参注射液1.67mL/kg组最弱[(81.45&;#177;1.52)%]。复方丹参注射液各组Ca^2+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存在剂量效应依赖性,而复方丹参注射液1.67mL/kg组Ca^2+含量与模型组接近[(253.66&;#177;12.85)μg/g,P〉0.051。②各组大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模型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低于正常组[(86.18&;#177;3.17),(131.86&;#177;4.67)μkat/g,P〈0.011,经过治疗后脑脉通3个剂量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有提高,存在剂量效应依赖性(P〈0.01),脑脉通注射液3.33mL/kg组效应最强[(119.02&;#177;4.00)μkat/g],复方丹参注射液1.67mL/kg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模型组接近(P〉0.05)。模型组脂质过氧化物含量高于正常组[(52.46&;#177;3.25),(32.29&;#177;2.23)μmol/L,P〈0.01],各治疗组的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均显著低于模型组,而脑脉通注射液3.33,1.67,0.84mL/kg组的疗效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1.67mL/kg组[(35.68&;#177;2.86),(41.54&;#177;2.47),(45.71&;#177;3.14),(47.84&;#177;2.71)μmol/L,P〈0.011。⑧各组大鼠脑组织6-酮-前列素1α和血栓素B2含量:模型组脑组织6-酮-前列素1α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4个治疗组均能提高6-酮-前列素1α含量,脑脉通注射液3.33,1.67,0.84mL/kg组的疗效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1.67mL/kg组[(43.84&;#177;2.98),(35.01&;#177;4.32),(29.97&;#177;3.81),(22.89&;#177;3.64)ng/g,P〈0.011。模型组脑组织血栓素B2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经治疗后4个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均能显著降低脑组织血栓素B2含量,且存在剂量差异,而复方丹参注射液1.67mL/kg组的效果低于脑脉通注射液3.33,1.67,0.84mL/kg组[(40.58&;#177;1.34),(32.85&;#177;1.43),(34.31&;#177;1.39),(37.27&;#177;1.52)ng/g,P〈0.011。结论:脑脉通注射液可减轻脑水肿、拮抗钙离子、调节血栓素和前列腺素系统失衡、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抗自由基损伤作用,从而起到保护脑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治疗效应,且有一定的效量关系,脑脉通注射液的效果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 相似文献
14.
紫外线照射液体输注疗法对兔脑缺血再灌注脑超微结构变化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紫外线照射液体输注(ultravioletliquidiradiation,UDI)疗法对兔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制作兔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组进行不同的处理,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时神经细胞明显破坏;UDI疗法或丹参均可减轻脑病理损害程度,经光量子化的丹参作用更显著。结论:UDI疗法对缺血脑组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与丹参药物联合应用有协同功效。UDI疗法脑保护作用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改善花生四烯酸代谢、增加脑组织ATP生成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脑水肿以及p53表达的影响,以探讨阿司匹林的神经保护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4-04/07在同济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完成。①分组:将健康SD大鼠72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12只、缺血再灌注组20只、阿司匹林20mg/kg组20只和40mg/kg组20只。缺血再灌注各组分别在缺血再灌注24h和48h处死动物,每个时间点10只.5只用于脑水含量测定,5只甩于p53表达的测定。假手术组12只于对应时间段分别处死,每个时间点6只,3只用于脑水含量测定,3只用于p53表达的测定。②模型制备: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结扎各血管,不阻塞大脑中动脉。③给药:阿司匹林20mg/kg组和40mg/kg组分别于缺血30min、24h和48h腹腔注射20mg/kg,40mg/kg阿司匹林。缺血再灌注组在相应时间点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采用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水含量的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脑皮质p53表达的变化。
结果:7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30min再灌注24h后,全部大鼠均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缺血再灌注组、阿司匹林20mg/kg组和40mg/kg组的神经功能重度缺损率分别为85%,60%和30%。(④缺血再灌注时,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脑水含量逐渐增加.到48h达到高峰,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86.32&;#177;0.61)%,(77.65&;#177;0.30)%.P〈0.051。而阿司匹林20mg/kg组与阿司匹林40mg/kg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脑水含最逐渐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83.27&;#177;0.35)%,(78.57&;#177;0.13)%,(86.32&;#177;0.61)%,P〈0.051。③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缺血再灌注48h时,阿司匹林可明显降低大脑皮质p53阳性细胞数,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阿司匹林可能通过降低缺血再灌注时脑水肿程度和p53的表达而实现其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的海马标本观察神经元损伤的形态学改变,以期探讨不同亚区神经元损伤的病理生理特点。方法:小鼠33只随机分为模型组24只及对照组9只。用双侧颈总动脉反复夹闭方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造模后存活模型组18只,对照组9只。于再灌注后24,72h,7d取材,观察海马神经元的超微结构改变。原位DNA末端标记法检测核DNA断裂。结果:再灌注24h锥体细胞内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消失.细胞核内异染色质稍浓缩;再灌注72h锥体细胞内异染色质浓缩,变暗,颗粒细胞出现核膜凹陷及局部扩张;再灌注7d锥体细胞表现为核碎裂等,颗粒细胞染色质浓缩呈圆形团块。光镜下可见TUNEL染色阳性的锥体细胞及颗粒细胞。结论:海马不同区对缺血性损伤的易患性不同,CA1区锥体细胞最敏感,显示了以迟发性坏死为主的超微结构改变,颗粒细胞显示了凋亡样改变。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加重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建立稳定的慢性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明确糖尿病与正常大鼠脑缺血损伤的异同之处。方法:以链脲佐菌素诱导产生实验性糖尿病大鼠,饲养40d左右,经测定血糖(大于13.5mmol/L)确定糖尿病模型的建立。以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脑血流和梗死体积、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行苏木精--红染色和Luxol坚牢蓝--甲苯紫染色,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标记来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结果:糖尿病大鼠比正常大鼠再灌注时,脑血流恢复差[再灌注23h时,缺血中心区血流分别为(40.3&;#177;7.5)%和(48.2&;#177;5.5)%,半暗区血流分别为(55.0&;#177;5.5)%和(64.5&;#177;5.8)%,t分别为2.40,3.25,P&;lt;0.05],神经功能评分高(分别为2.85&;#177;1.23和1.23&;#177;0.44,t=4.51,P&;lt;0.01),梗死体积大[分别占各自对侧体积的(28.3&;#177;8.10)%和(14.8&;#177;7.8)%,t=3.39.P&;lt;0.01],光镜和电镜观察显示脑组织缺血损害和髓鞘脱失时程提早且更为严重,早期胶质细胞激活差。结论:从组织形态学等方面证实本模型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揭示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重于正常大鼠。 相似文献
18.
纳洛酮对减轻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目的 探讨纳洛酮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9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和纳洛酮治疗组。采用四血管阻断模型,动态测定脑组织及血浆β-内啡肽(β-EP)、脑组织总钙和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浓度、脑组织水含量及海马CA1区神经元记数的变化。结果 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脑组织β-EP水平显著增高,而血浆的变化滞后于脑组织的变化,脑组织总钙水平、MDA浓度、脑组织水含量显著增高,脑组织SOD活性及海马CA1区神经元记数显著降低(P<0.05和P<0.01)。使用纳洛酮后上述各指标的异常变化明显减轻,与损伤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P<0.01)。结论 纳洛酮可减轻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拮抗β-EP活性、降低脑组织总钙和氧自由基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细胞凋亡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细胞凋亡的作用与意义。方法:采用四血管闭塞法复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光镜,电镜水平观察损伤病灶形态学改变,利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定量检测细胞凋亡指数。结果;大鼠全脑缺血30min后再灌注,细胞凋亡的发生随着缺血再灌注损伤时间变化,呈动态性改变,凋亡指数在再灌注24h达高峰,形态学观察预见细胞凋亡与坏死并存,结论: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细胞凋亡与坏死同时存在,表明细胞凋亡参与急生全脑缺血再灌注的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督脉经“大椎”、“百会”二(对高血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行为学评分、脑含水量、脑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8/2005-08在广东省中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将140只SD大鼠先用环形银夹狭窄双侧肾动脉,制成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再用线栓法制成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电针组和模型组,分别观察缺血2h后再灌注1d,7d,14d大鼠行为学评分、脑含水量、脑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140只SD大鼠,进入结果分析126只,假手术组18只,电针组54只和模型组54只。①脑缺血再灌注1,7d后,电针组大鼠行为学评分明显小于模型组(1.44±0.62,1.87±0.73;0.60±0.50,0.97±0.50,P<0.05),再灌注14d电针组行为学评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0.20±0.41,0.27±0.46,P>0.05)。②脑缺血再灌注1,7d后,电针组和模型组大鼠脑含水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眼(80.72±1.37)%,(83.63±1.33)%,(77.58±1.30)%;(79.43±1.25)%,(81.65±1.65)%,(77.58±1.30)%,P<0.001演,模型组大鼠脑含水量比电针组升高更明显(P<0.001);再灌注14d后,电针组和模型组大鼠脑含水量下降眼(78.66±1.30)%,(78.86±1.10)%演,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缺血再灌注1d和7d后,电针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率明显小于模型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眼(14.34±1.31)%,(18.84±1.41)%;(6.07±1.72)%,(8.86±1.18)%,P<0.01演。缺血再灌注14d,电针组与模型组间脑梗死体积百分率差异无显著性眼(5.77±1.07)%,(7.04±1.65)%,P>0.05演。④再灌注1,7d后,电针组神经细胞的超微结构损害较模型组轻;再灌注14d后,电针组脑细胞的超微结构损害仍比模型组轻。结论:高血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早期电针督脉经“大椎”,“百会”二(可改善其神经行为学表现,减轻脑水肿,缩小脑梗死范围,减轻脑细胞超微结构损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