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7 毫秒
1.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VEGF及P选择素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P选择素的水平 ,并探讨VEGF与血小板激活可能的联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62例CHF患者血浆P选择素及VEGF水平并与 19例健康查体者作对照 ,同时测定CHF患者左室射血分数 (LVEF)。结果 :CHF患者血浆VEGF及P选择素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随着患者心功能不全的加重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P选择素水平逐渐升高 ;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LVEF值 ,两者呈显著的负相关 (r =-0 3 0 6,P<0 0 5 ) ,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P选择素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 (r =0 2 94,P <0 0 5 )。结论 :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P选择素水平是反映CHF患者心功能程度有价值的检测指标 ,CHF患者活化的血小板可能通过包括VEGF在内的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参与了CHF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药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浆P-选择素的影响.方法 60例UC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抚顺中医院自拟中药灌肠,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灌肠治疗,治疗前后检测血浆P-选择素.结果 治疗前UC患者血浆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浆P-选择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以中药灌肠治疗UC,与西药柳氮磺胺吡啶比较,可有效降低血浆P-选择素水平,从而阻抑血小板活化,可能是治疗UC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血清白细胞介素1β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测定溃疡性结肠炎 (U C)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1β(IL - 1β)的含量 ,并分析其与 U C病变范围、病变程度和复发与否的关系 ,以及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收集经内镜证实的 UC患者血清 6 4例 ,采用 EL ISA法测定血清中 IL - 1β的含量 ,正常对照为健康献血者血清。 结果 :UC患者 IL - 1β的含量 (10 .8± 14 .0 ) pg/ 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 (1.8± 0 .6 ) pg/ ml (P<0 .0 1)。不同病变范围 IL - 1β含量 ,愈合者、直肠病变、直乙状结肠、左半结肠及全结肠分别为 (6 .4± 8.6 )、(9.0± 11.0 )、(8.3±7.8)、(19.8± 14 .6 )和 (15 .5± 2 3.3) pg/ ml,左半结肠病变与愈合期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 .0 5 )。不同病变程度 IL - 1β含量 :0级为 (6 .4± 8.6 ) pg/ ml,1~ 3级分别为 (6 .2± 6 .2 )、(11.2± 12 .6 )和 (16 .9± 19.7) pg/ m l,其中 3级较 0级有明显增加(P<0 .0 5 )。初、复发患者及治疗前后 IL - 1β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UC患者血清中 IL - 1β含量随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加 ,治疗后明显下降。表明 IL - 1β的变化对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判断及指导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P-选择素检测和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关系.方法:对54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26例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和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血细胞记数仪测定血小板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P-选择素(CD62p).结果:①血小板计数:活动期UC患者血小板计数[(212.2±97.6)×109/L]明显高于缓解期[(168.7±67.8)×109/L]和对照组[(166.8±81.4)×109/L](P<0.01);缓解期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②P-选择素水平:与对照组(3.9±1.2%)和缓解期(8.6±2.1%)患者组比较,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P-选择素(13.3±3.4)%显著升高(P<0.01),缓解期患者P.选择素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③在活动期UC患者中,对于不同的病情程度,血小板计数与P-选择素水平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体内存在血小板活化;p-选择素和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对评价病情活动性与严重程度均有良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含量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sE-选择素)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血清sE-选择素水平.结果哮喘急性发作各组患者sE-选择素的水平与对照组及治疗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重度哮喘组sE-选择素的水平与轻、中度哮喘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 sE-选择素作为一个重要的免疫分子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其水平的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肠黏膜超微结构的变化及肠组织中P-选择素表达情况和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制作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动物模型,电镜观察肠黏膜超微结构的变化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肠组织中P-选择素表达.结果:UC组P-选择素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UC组电镜下见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微绒毛消失,内质网扩张,线粒体明显肿胀,对照组电镜下可见结肠黏膜上皮细胞有较多的粗短的微绒毛,未见扩张的内质网及肿胀的线粒体.结论:UC肠黏膜超微结构明显改变,P-选择素在UC中表达明显上调,在UC的发生和维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和二位点酶联免疫(ELISA)测定血浆中P-选择素含量;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P-选择素单抗,测定血小板膜P-选择素表达。对同一批样品进行测定比较及临床应用。并讨论了3种方法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及粪便中钙卫蛋白含量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以及临床使用粪便钙卫蛋白作为炎症活动性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选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2人和正常对照20人,采用抗钙卫蛋白单克隆抗体对结肠黏膜的钙卫蛋白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同时采用ELISA方法测定粪便中钙卫蛋白含量.溃疡性结肠炎组织学严重程度根据Truelove-Witts标准判断.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结肠黏膜中有不同强度的钙卫蛋白表达,表达强度与组织学严重程度显著相关(r=0.89,P=0.000 1);缓解期结肠黏膜无或仅有微弱的表达,缓解期与活动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LISA方法测定结果显示,粪便钙卫蛋白含量与结肠黏膜的钙卫蛋白表达强度呈显著相关(r=0.90,P=0.000 7),并且粪便钙卫蛋白含量与组织学严重程度亦显著相关(r=0.849,P<0.01).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中的钙卫蛋白可以反映炎症的组织学严重程度,也是粪便中钙卫蛋白的来源,因此检测粪便中的钙卫蛋白可以反映炎症的组织学严重程度.该检测方法简便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血清中抗Cyclophilin A抗体(ACA)水平进行了测定,旨在探讨ACA与UC的关系。方法用纯化的Cyclophilin A(CyPA)抗原包被微孔反应板建立检测ACA的间接ELISA方法,对67例活动期UC患者,75例内科其他疾病患者及10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检测。并对49例经治疗缓解后的UC患者ACA水平进行随访。结果 ACA水平以吸光度(A)值(492nm)表示,正常对照组(n=100)A值为(0.09±0.05),以(x±3s)为正常上限,其A值〉0.24为阳性。各组被检患者血清中ACA水平与阳性率(%)为UC(n=67)(0.33±0.20),52.2%;内科其他疾病(n=75)(0.10±0.06),1.3%。UC患者血清中AC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及其他疾病组(P〈0.01)。对49例UC患者血清中ACA水平进行随访观察发现,活动期明显高于缓解期(P〈0.01)。结论以上结果提示ACA可能与UC有一定的关系,检测ACA可作为UC的参考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白介素4和17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4 (IL 4)和白细胞介素 17 (IL 17)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40例UC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IL 4和 IL 17 的含量。结果 40 例 UC患者和 30 例健康人血浆 IL 4 (pg/ml) 4.57±1.36 vs 18.67±4.22或IL 17浓度(pg/ ml) 29.4±2.8 vs 19.1±2.1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 0. 01) 。活动期(29例)和静止期(11例) UC患者血浆IL 4 (pg/ ml) 9.4±1.6 vs 12.03±3.72或IL 17浓度(pg/ ml)32.63±3.58 vs 19.23±2.37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 0. 01)。轻、中、重度活动期血浆IL 4 (pg/ ml) 分别为13.35±2.98,8.12±1.56,4.4±1.0或 IL 17浓度(pg/ ml) 分别为13.36±1.15,19.31±1.78,32.6±3.01相互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 0.01)。结论 IL 4和 IL 17参与了UC的炎症过程。Th1/Th2细胞免疫的失衡与UC的肠道炎症启动和慢性化相关。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中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D-二聚体的水平及分析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抗凝血离心后分离血浆存放-30℃冰箱待测。UC的疾病活动度、内镜分级分别用Truelove-Witts、Truelove标准评分。结果活动性UC患者血中D-二聚体水平63. 3% (19 /30)升高。活动性全结肠炎的D-二聚体水平更高(0. 79 ±0. 13mg/l, p<0. 01)。不同疾病活动度、内镜分级无差异,P>0. 05。结论UC的D-二聚体水平升高提示治疗时应考虑预防微血栓形成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林秀英  张啸 《浙江医学》2006,28(6):432-434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改变及其与症状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导单囊肛门直肠功能测定仪,检测25例UC患者及12例正常人肛门括约肌压力、直肠感觉阈值及肛门直肠抑制反射并进行比较。结果 UC活动期患者肛门括约肌静息压、收缩压、松弛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直肠初始感觉阈值、排便阈值、疼痛阈值、肛门直肠抑制反射最小充气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UC缓解期患者,临床症状持续存在者直肠初始感觉阈值、排便阈值、疼痛阈值、肛门直肠抑制反射最小充气量仍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临床症状消失者,上述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结论 UC患者在炎症活动期存在肠道感觉过敏,且感觉过敏在缓解期仍可持续存在,是部分患者症状难以缓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征及内镜表现.方法总结我院1984年10月至2004年12月经结肠镜检查及病理确诊的UC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其内镜检查结果及临床特点.结果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UC患者为802例,占同期结肠镜检查患者总数的4.7%;男女之比为1:1.1;平均发病年龄为(39.3±13.0)岁,高峰年龄段为30~39岁.UC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临床主要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腹泻和腹痛;5%的患者伴有肠外表现(关节炎、眼部疾病及皮疹等).病变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62%),病情以轻、中度为主(84%).结肠镜诊断UC的准确率为95%.临床治疗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总有效率可达95%,药物主要有5-氨基水杨酸(5-ASA)、激素和抗生素等.结论UC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病变以轻、中度为主,病变大部分局限在左半结肠.结肠镜对UC有较大的诊断价值.肠外表现及并发症较少见,5-ASA和激素治疗总体疗效好,手术率、死亡率和癌变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进一步了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特点。方法分析我院1998年至2006年间收治的138例经肠镜、病理学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而确诊的UC的临床特点。结果UC的发病以20—60岁者多见(108例,78.3%),病程小于1年者较多(63例,45.7%),轻中度多见(100例,72.4%),血便为最常见表现。红细胞沉降率、血红蛋白、白蛋白及α1、α2球蛋白水平与病情相关,血小板平均值居于正常值的上限。肠镜见病变部位以全结肠病变为主(78例,56.5%)。病理学检查均有炎症细胞浸润,慢性炎症者多见。大多数患者用柳氮磺胺吡啶和(或)5-氨基水杨酸治疗有效(70例,50.7%)。结论国内UC患者病情较轻,病程较短,并发症以及肠外表现很少,疾病临床特点尚比较典型。α1、α2球蛋白与本病有相关性。国内UC患者对于柳氮磺胺吡啶和(或)5-氨基水杨酸敏感。  相似文献   

16.
曹男 《当代医学》2022,28(4):11-14
目的 探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炎症反应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UC患者132例作为UC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0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维生素D水平,UC组肠黏膜内NF-κB、TNF-α、ICAM-1的表达水平,评估治疗1个月后的肠黏膜愈合情况,...  相似文献   

17.
袁开胜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12):1638-1640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治疗老年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老年UC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1例,予口服美沙拉嗪;对照组39例,予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结肠镜检查、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85.37%)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ESR、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治疗前、后两组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结论:美沙拉嗪治疗老年UC较柳氮磺胺吡啶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适合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双岐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方式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运用双岐三联活菌进行治疗,治疗周期两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痊愈9例(36.00%),对照组患者痊愈2例(8.00%),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治疗23例,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有效治疗16例,总有效率为64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治疗中联合应用双岐三联活菌,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常规治疗,说明双岐三联活菌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作用明显,可有效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心身状态并提出应对措施。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00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包括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等12个项目,将所有项目与国内常模比较。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各项因子得分与国内常模分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人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加入心理治疗,只有使患者的身心同时进入放松状态,疾病的转归才能走向良性循环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