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核苷类物抗病毒活性靶位及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林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995,20(3):233-237
核苷类物抗病毒活性靶位及构效关系研究进展病毒性肝炎研究所杨林综述张定凤审校中图分类号Q525;Q939、45随着化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对病毒复制过程研究的深化,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就核苷类物抗病毒活性靶位及构效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4.
6.
7.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毒是最微小 ,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 (RNA或DNA) ,其外围有蛋白衣壳或包膜。病毒必须在活细胞内方可显示生命活性并复制其子代病毒 ,导致宿主细胞发生多种改变。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多种疾病严重地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 75 %的传染病毒是由病毒引起的 ,常见的病毒性疾病有流感、肝炎、病毒性疱疹、腹泻、爱滋病等 ,不仅传染性强、流行广泛、而且很少有特效药物。同时不断发现新病毒引起人类疾病 ,如新型冠状病毒(SARS病毒 )所致的传染性非典性肺炎。目前抗病毒治疗的药物或制剂主要有核苷类、病毒蛋白酶抑制剂、免疫… 相似文献
8.
段雪飞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2,11(9):642-644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最重要、最关键的治疗手段。核苷(酸)类药物是临床上应用较广的一类抗病毒药物,具有服用方便、安全性好、不良反应较少的优点,但也存在疗程较长、停药后易复发、长期用药产生耐药变异等不足,基层医生往往在抗病毒时机、治疗疗程以及耐药管理等方面存在误区。本文主要尉绕上述常见误区,简要介绍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的适应证、停药指征以及耐药监测管理等,指导基层医生合理用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Etidronate disodium学名为1-羟基乙叉二膦酸二钠,系美国孟山都(Monsanto)化学公司研制成功的变形性骨炎治疗药,其结构式如下: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型肝炎病毒 ( HBV)是一种嗜肝 DNA病毒 ,感染肝细胞后松驰型部分双链环状基因组DNA进入细胞核内 ,变成共价闭环 DNA( ccc D-NA) ,并以后者的负链为模板转录为 m RNA,再以此 m RNA为模板逆转录为 DNA。这种独特的细胞内复制方式 ,决定了其治疗的困难性[1] 。近来在实验室及临床上有些发现提示 ,HBV有直接致病的可能性。随着对乙型肝炎免疫发病原理的深入研究 ,对其药物治疗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抗乙肝病毒的新药开发如雨后春笋 ,并已有多种进入临床试验[2 ] 。近年来 ,国内外在应用生物反应调节剂 (如干扰素α和胸腺肽… 相似文献
11.
李薇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0(2):78-79
近年来核苷类抗病毒药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给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核苷类抗病毒药在治疗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停药复发和反弹、病毒的变异和耐药等等。太原市传染病医院在2007年至2009年收治了1068例慢性乙肝患者,对其中736例患者采用了口服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治疗,现将治疗过程中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0 引言 开环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类抗病毒药,现已成为国内外医药市场上令人瞩目的药品之一。该类药物目前的研究相当活跃,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高效低毒的新药。本文就该类药物的应用及研究进展状况进行简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柔肝煎膏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纳入慢性乙型肝炎肝肾阴虚证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柔肝煎膏治疗,疗程为2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Ⅲ型前胶原(P-Ⅲ-P)水平,采用SF-36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果:①肝纤维化指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LN、Ⅳ-C、P-Ⅲ-P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HA、LN、Ⅳ-C、P-Ⅲ-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②SF-36量表评分: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躯体健康、躯体角色、总体健康、情绪角色、心理健康5个维度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柔肝煎膏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能明显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国产英卡膦酸二钠单次静脉滴注(注射剂)和连续口服(片剂)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安全性,比较国产英卡膦酸二钠与国产氯屈膦酸二钠(洛屈)治疗骨转移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骨转移疼痛:多中心,开放,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临床研究。A 组:英卡膦酸二钠注射液10mg,静注,d 1;英卡膦酸二钠片5mg,Po 3次/日,d 6~21。B组:氯屈膦酸二钠注射液300mg,静注,d 1~5;氯屈膦酸二钠胶囊800mg,Po 3次/日,d 6~21。结果 163例病人入组,其中109例可评价不良反应,100例可评价疗效,用药第6天,英卡膦酸二钠英和氯屈膦酸二钠镇痛的疗效分别为58.70%及55.07%,P=0.6457;第21天,疗效分别为70.09%及69.57%,P=0.3547;用药第6天,英卡膦酸二钠英与氯屈膦酸二钠改善活动能力的疗效分别为31.11%及30.43%,P=0.9271;第21天,疗效分别为41.11%及39.13%,P=0.8007。不良反应发热、骨肌肉一过性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的发生率,英卡膦酸二钠分别为29.79%、19.15%、8.51%、6.38%、4.26%、4.26%;氯屈膦酸二钠分别为7.25%、5.80%、13.04%、11.59%、2.90%、0%,发热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002),骨肌肉一过性疼痛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2)。对发热和骨肌肉一过性疼痛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不同的试验组用药是影响发热的最显著因素,P=0.0071;组别并不是影响骨肌肉一过性疼痛的因素,P=0.0776。结论英卡膦酸二钠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疼痛具有明显的疗效,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活动能力,不良反应易于耐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合成具有较强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活性与较高口服吸收性的非环核苷膦酸双L-氨基酸酯衍生物(8a-d)。方法:以2-氯乙醇为原料,通过与多聚甲醛-氯化氢作用形成2-氯乙基-氯甲基醚,后者与亚磷酸三乙酯缩合形成2-氯乙氧甲基膦酸二乙酯,再与2-氨基-6-氯嘌呤缩合得到2-氨基-6-氯-9-[2-(二乙氧基膦酰甲氧基)乙基]嘌呤,所得产物分别与环丙胺或4-甲氧基苯硫酚缩合得到2-氨基-6-环丙胺基/(4-甲氧苯硫基)-9-[2-(二乙氧基膦酰甲氧基)乙基]嘌呤,再经三甲基溴硅烷脱去膦乙酯,得到6-取代嘌呤非环核苷膦酸,后者与N Boc L-氨基酸溴酯缩合,并经乙酰氯/甲醇体系脱去保护基得到目标化合物(8a-d)。结果:合成的化合物及中间体经核磁共振氢谱与质谱进行了结构鉴定,表明结构与目标产物一致。结论:该合成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能用于非环核苷膦酸双L-氨基酸酯衍生物的制备。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分析帕米膦酸二钠和唑来膦酸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5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与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帕米膦酸二钠治疗,治疗组给予唑来膦酸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和骨转移灶清退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疼痛缓解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骨转移灶清退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疗效较帕米膦酸二钠治疗乳腺癌的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9.
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抗肝纤维化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比较扶正化瘀胶囊单用和联合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两种方法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抗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将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单用组单独接受扶正化瘀胶囊治疗,联合组接受扶正化瘀胶囊治疗的同时联合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两组在保肝基础治疗上无差异。结果:两组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单用组48周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改善不比24周显著(P〉0.05),联合组48周比24周改善显著(P〈0.05)。结论:单纯使用抗纤维化药物疗效有限,同时针对病因联合抗病毒治疗,肝纤维化程度可以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治疗目标是持续抑制或中止肝炎病毒的复制,减少肝细胞损伤,阻止肝炎演变为肝硬化和肝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