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动态观察兔小梁切除术后前房内注射与球结膜下注射T-pa后眼压、滤过泡、并发症以及滤过道疤痕组织的变化,探讨小梁切除术后应用T-pa抑制滤过道疤痕组织增生的最佳使用方法.方法:选健康成年家兔18只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前随机将18只家兔分为球内T-pa用药组(简称球内组)、球结膜下T-pa用药组(简称球外组).并随机规定右眼为用药眼,左眼为对照眼.第一组(球内组):用药眼手术完成后予前房内注射T-pa水溶液0.1ml(25ug),对照眼前房内注入生理盐水0.1ml.第二组(球外组)用药眼手术后第一天和第三天球结膜下注射T-pa水溶液0.1ml(25ug),对照眼注射生理盐水0.1ml.术后观察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直至处死日.应用光镜,结合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观察术后14天滤过道疤痕组织变化,测定反应滤过道新生胶原相对含量的面密度(AREAP)及平均光密度(OPTDM).结果:(1)术后两周,两组用药眼眼压与其术前相比有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眼术后与术前相比无明显降低(p>0.05);两组用药眼的滤过道疤痕面积明显小于其对照组(p<0.05);两组用药眼的滤过泡得分与其相应的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两组用药眼手术后前房内的出血、渗出的吸收时间较其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结论:青光眼术后前房内立即注入T-pa和术后早期球结膜下注入T-pa均可抗术区疤痕的形成,而后者不仅能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也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前房穿刺术对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疗效。方法 将80例94眼原发性青光眼随机分为2组,A组40例48眼,采用小梁切除术并于术中行前房穿刺术及术毕前房注入BSS以形成前房;B组40例46眼,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不行前房穿刺术,使其术后前房自然形成。术后观察前房、滤过泡、眼压等情况。结果 A组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为8.3%,B组浅前房的发生率为39.9%,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前房穿刺术对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是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出现浅前房的原因、处理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23例(23只眼)的原因及处理。结果 23例(23只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原因主要为滤过过盛(56.5%)、结膜切口渗漏(26.1%)、脉络膜脱离(8.7%)、恶性青光眼(8.7%),采用保守治疗和/或手术治疗后前房均形成。结论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主要为滤过过盛、结膜切口渗漏、脉络膜脱离、恶性青光眼,应针对不同病因作出相应处理以形成前房。  相似文献   

4.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如不及时有效地处理,可导致角膜水肿、虹膜前、后粘连、房角闭塞、白内障、脉络膜脱离及角膜病变等不良后果,致手术失败。我院1998年至2005年共进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312例(369只眼),其中发生术后浅前房32例(32只眼),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小梁切除术后前房深度的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复合式与常规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方法:青光眼56例(71眼)分为2组。复合式手术组(A组)29例(3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B组)27例(35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14%(5眼),B组为37%(13眼),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较传统的小梁切除术能较迅速恢复和维持术后前房深度,有效减少术后浅前房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我科对150例(200眼)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术后发生浅前房28例(32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出现浅前房的原因、处理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23例(23眼)病例的原因及处理。结果23例(23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原因主要为滤过过盛(56.5%)、结膜切口渗漏(26.1%)、脉胳膜脱离(8.7%)、恶性青光眼(8.7%),采用保守治疗和(或)手术治疗后前房均形成。结论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主要为滤过过盛、结膜切口渗漏、脉络膜脱离、恶性青光眼,应针对不同原因做出相应的处理以形成前房。  相似文献   

9.
复合式与常规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方法 青光眼124例(148眼)分为2组.复合式手术组(A组)62例(7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即增加可拆除的调节缝线及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及黏弹剂;对照组(B组)62例(72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后前房形成的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17.1﹪(13眼),B组为40.3﹪(29眼),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P=0.002).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较传统的小梁切除术能较迅速恢复和维持术后前房深度,有效减少术后浅前房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手术后浅前房发发生原因及处理原则。方法:分析小梁切除术手术患者182例308眼发生浅前房的比率及处理方法。结果: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38例42眼(13.6%),其中引流过畅21眼、脉络膜脱离17眼,结膜瓣渗漏2眼,恶性青光眼2眼,33眼行保守治疗(78.6%),7眼行前房重建术,1眼行结膜瓣修复,1眼行晶状体摘除术及玻璃体抽吸术。结论: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高,其最常见原因为脉络膜脱离及房水引流过畅,大多数浅前房通过非手术治疗,在前房重建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张秀梅  高翔 《眼科研究》2001,19(5):418-418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是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处理,会导致许多严重的并发症。本文对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原因、治疗结果,观察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998年3月~1999年12月在我科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患者98例121眼,男性44例,女性54例;年龄47~75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68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50眼,慢性开角型青光眼2眼,继发性青光眼1眼。所有病例均在药物降眼压后手术显微镜下行小梁切除术。术后每天常规裂隙灯下检查前房深度、滤过泡及结膜充血程度。按Spaeth分级法…  相似文献   

12.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不同类型青光眼43例65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15眼进行原因分析及治疗效果观察。结果:本组43例65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15眼,占23%。浅前房的主要原因是术前高眼压和眼部炎症反应。经过保守或手术综合治疗,均在术后7~15d内前房逐渐形成,随访3~30mo,眼压控制良好,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降压效果肯定,但浅前房发生率较高,应术前注意控制眼压,减轻炎症反应,手术操作准确,可减轻浅前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丹参单体(IH764 -3)在兔眼小梁切除术后的抗增生作用.方法 将32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实验Ⅰ组、实验Ⅱ组,双眼均行标准小梁切除术,实验Ⅰ组、Ⅱ组分别于术后结膜下注射2g·L-1或5g·L-1丹参单体0.2ml,术后第1周1次/d,第2周1次/2 d,共10次.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同样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和25 g· L-1的5-氟脲嘧啶(5-FU).术前及术后3d、7d、15 d、30 d各组观察眼压、滤过泡、滤过道开放情况及瘢痕形成的组织结构、增生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计数等.结果 观察术后7d、15 d、30 d功能性滤过泡数、眼压控制情况、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等,实验Ⅱ组疗效均优于其他3组.且未发现结膜伤口漏或角膜上皮细胞损伤等副作用.结论 丹参单体在小梁切除术中有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的作用.丹参单体应用于小梁切除术中及术后,其抗增生能力较5-FU强,而副作用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不同类型青光眼50例67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20眼进行原因分析及治疗效果观察统计。结果本组67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20眼,占29.85%。浅前房的主要原因是术前高眼压和眼部炎症反应。经过非手术综合治疗,均在术后7~15天前房逐渐形成,随访3~30月,眼压控制理想,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降压效果肯定,但浅前房发生率高,注意术前降眼压,减轻炎症反应,术中操作准确,可减少浅前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如不及时治疗 ,会导致角膜内皮损伤、虹膜周边前后粘连、白内障形成及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等严重后果。因此 ,尽早明确病因及时合理治疗 ,对改善预后意义重大。回顾我院 1998年 1月~ 2 0 0 4年 5月共施行小梁切除术15 6例 173眼 ,  相似文献   

16.
前房穿刺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报告35例(41只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合并行前房穿刺。在手术的过程中,通过前房穿刺口放出房水,注入平衡盐溶液来调节眼内压,促使前房形成,防止浅前房发生,人工形成滤枕。结果显示小梁切除术合并行前房穿刺,可以减轻手术并发症,使手术获得更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98只眼小梁切除术后主动形成前房的临床效果观察河北邢台市眼科医院史建疆,夏恒需小梁切除术由Calms于1968首创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以来,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类青光眼.此手术具有疗效高、适应症广、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低并发症中,以前房延缓形成多见,是抗青光眼...  相似文献   

18.
小梁切除术后5-氟尿嘧啶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引言 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手术方法,大部分病例术后眼压得到良好控制。然而,也有少数患术后眼压控制不良。本院自2000年以来,对这些患采取术后5-氟尿嘧啶球筋膜下注射.针刺修复法,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羊膜在兔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王岚  刘杏  张平  林健贤 《眼科学报》2005,21(2):126-131
目的:探讨羊膜在实验动物兔抗青光眼手术中的抗纤维化作用。方法:选择纯种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3组:小梁切除加羊膜移植术组,小梁切除加丝裂霉素组,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分别于手术后第1、2、3、7、14、28、60d观察眼压、滤过泡、前房反应、并发症情况,术后1、2、3、4周和2个月处死相应组兔子,摘除眼球作病理切片检查,观察羊膜降解时间,进行成纤维细胞计数和炎症细胞计数。结果:眼压值在各观察点除术后第一天差异有显著性外(P=0.041,P=0.021),其余时间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值均>0.05);羊膜组术后并发症与另两组比较未见增多;滤过泡存留时间约1个月;羊膜降解时间约3~4周。成纤维细胞计数羊膜组[(0.0205±0.01235)个/单位面积],与小梁切除术组[(0.0673±0.03830)个/单位面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7<0.05),与丝裂霉素组[(0.0292±0.01085)个/单位面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222>0.05);而炎症细胞数羊膜组[(0.4402±0.1708)单位面积]与小梁切除术组[(0.2944±0.08876)个/单位面积]和丝裂霉素组[(0.041±0.02131)个/单位面积]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5.67,P=0.002<0.05;t=4.81,P=0.004<0.05)。结论:羊膜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其降解时间约3~4周,具有抑制成纤维细胞作用,可以提高降压效果且并发症较少。其手术区炎症反应重可能为种属间的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20.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分析我院 1996年 1月至 1999年 10月期间住院 72例 (85只眼 )青光眼患者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  2 6例 (2 6只眼 )青光眼术后发生浅前房 ,发生率 30 .6 % ,浅前房程度按 Speath分级法进行分级。 级 16只眼、 级 9只眼、 级 1只眼。其中脉络膜脱离 1只眼 (3.8% ) ,结膜漏 2只眼 (7.7% ) ,房水滤过过强 2 3只眼 (88.5 % ) ,除1只眼结膜瓣手术修复 ,其余均可通过非手术疗法恢复前房。结论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高 ,其最常见的原因是房水引流过畅 ,大多数浅前房可通过非手术疗法恢复 ,必要时应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