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 (PRA)配型新技术对肾移植近远期的效果。方法 85 4例患者肾移植前运用PRA新技术进行组织配型 ,并行血浆置换 ,未采用PRA组织配型的 42 3例作为对照 ,观察肾移植术后免疫指标变化、近期 (AR)发生率以及对长期存活的影响。结果未采用PRA组织配型组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 (HR) 9例 (2 1% )、急性排斥反应 198例 (47% ) ;1年人/肾存活率 86 7% /76 3%、3年人 /肾存活率 72 5 % /6 7 9%、5年人 /肾存活率 6 9 5 % /4 9 3%。采用PRA配型新技术共 85 4例 ,肾移植术后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 ,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16 2例 (19 0 % ) ,1年人肾存活率达 97 3% /95 0 %、3年人肾存活率 92 0 % /84 2 %、5年人 /肾存活率 87 0 % /81 6 %。结论PRA阴性配型可杜绝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 ,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 ,提高人 /肾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HLA配型技术对肾移植近远期的效果。方法对拟行肾移植的患者运用PRA检测、HLA组织配型,要求HLA抗原3~6个位点相合,PRA阳性(20%以上)给予3~5次血浆置换,共1 700例作为第一组,未采用PRA、HLA组织配型的423例患者为第二组。观察两组肾移植术后免疫指标变化,近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以及HLA-A、B、DR位点对长期存活的影响。结果第一组肾移植术后环孢素A(cyclosporine A,CsA)用量减至5~7 mg·kg-1·d-1,移植肾功能恢复时间2~16 d,平均5 d,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52例(14.8%),1年人/肾存活率高达98.6%/96.7%,3年人/肾存活率93.1%/87.3%,5年人/肾存活率88.1%/83.6%。第二组肾移植术后CsA用量8~12 mg·kg-1·d-1,移植肾功能恢复时间4~30 d,平均13 d,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者9例(2.1%),急性排斥反应198例(46.8%),1年人/肾存活率86.7%/76.3%,3年人/肾存活率72.5%/67.9%,5年人/肾存活率69.5%/59.3%。结论PRA阴性加良好的HLA配型可杜绝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提高人/肾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3.
王书龙  张艮甫  黄赤兵 《重庆医学》2006,35(16):1445-1446,1449
目的 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配型技术在致敏受者肾移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抗原板(LA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肾移植受者术前的PRA;采用PRA配型技术进行术前配型.结果 12例致敏受者组采用PRA配型技术,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正常,无1例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术后1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25%;同期43例非致敏受者组,术后1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18.6%,虽较致敏受者组低,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RA配型技术对减少致敏受者肾移植排斥反应,提高移植物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肾移植2 200例次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总结1908例(2200例次)肾移植手术的临床经验,提高肾移植术后人、肾存活率。方法 总结1985年以后人、肾1年、3年、5年的存活率;肾移植主要并发症及其处理原则;影响患者再移植存活率的因素;HLA-抗原/基因配型及群体反应抗体(PRA)检测。结果 (1)自1985年临床使用环孢素A(CSA)后,其1年人、肾存活率为87.3%,3年人、肾存活率为80.2%,5年人、肾存活率为67.0%.(2)50岁以上肾移植患者302例,术后1年移植肾存活率8.4%(252/302),1年人存活率8534%(258/302).(3)肾移植术后患者死亡原因主要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及感染。心血管系统疾病占死亡原因的50.7%,感染占死亡率的13.5%(4)。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 的发病率为1.5%(23/1580)。(5)肝损害患者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6)良好的HLA供-受者配型可以减少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有利于移植肾的长期存活。在HLA抗原不配合的情况下,受者应尽量选择不具有免疫原性抗原/基因的供肾移植。(8)对于慢性排斥应应采取综合方法进行治疗。结论 良好的组织配型、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药物的合理应用、对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及时治疗是提高肾移植术后人、肾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19例同种异体肾移植,1例胰肾联合移植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方法统计肾移植术后1年人、肾存活率,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供受者之间配型以及群体反应抗体(PRA)检测情况。结果人肾存活率95%/95%,19例恢复工作,1例死亡,未出现外科并发症,术后4例出现加速排斥反应,2例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和高质量的供肾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保证;严格的HLA配型和术后合理用药是提高长期存活的关键;免疫抑制剂合理使用可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影响再次移植肾存活率的各种因素,提高再次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方法 对39例再次肾移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再次肾移植术后1、3、5年移植肾存活率显著低于初次肾移植(分别为76.5%、64.2%、56.5%和87.1%、75.1%、68.2%, P<0.05);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高于PRA阴性受者,使用抗体诱导治疗患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于未用抗体诱导治疗患者.是否切除失功肾对再次移植肾存活率无明显影响.结论 再次移植肾存活率明显低于首次移植.个体高免疫状态是再次肾移植的危险因素,必须更加严格地进行组织配型,进行抗体诱导治疗有利于再次移植肾的存活.如没有排斥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不主张切除原移植肾.  相似文献   

7.
肾移植3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1990~2005年间326例次肾移植情况进行临床分析。方法统计肾移植术后受者1、3、5年的人、肾存活率;肾移植主要并发症及其处理原则;影响受者再次移植存活率的因素;HLA抗原/基因配型及群体反应抗体(PRA)检测情况。结果(1)自1990年使用环孢素A(CsA)后1年人、肾存活率(人、肾均存活)为86.33%,3年为80.26%,5年为66..34%;(2)50岁以上肾移植患者102例,1年移植肾存活率83.44%,1年人存活率85.43%;(3)肾移植术后患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占死亡原因的50.7%,感染占病死率的13.5%;(4)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1.5%。(5)良好的HLA供受者配型可减少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利于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结论良好的组织配型,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药物的合理应用,对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及时治疗是提高肾移植术后人/肾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诱导治疗对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诱导治疗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45例肾移植患者行术前诱导治疗,其中组反应性抗体(PRA)阴性患者23例,行赛尼哌诱导治疗13例,ALG诱导治疗4例,OKT3诱导治疗6例;PRA阳性患者22例,行赛尼哌诱导治疗11例,ALG诱导治疗5例,OKT3诱导治疗6例。结果45例患者均行肾移植手术。23例PRA阴性患者中,术后3个月内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一年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2%,与同期相同条件患者(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例PRA阳性患者术后无超急排斥反应发生,1例(4.5%)发生加速排斥反应。术后3、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2和27.2%,与同期PRA阳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年内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0.9和81.8%,与术前无诱导治疗的PRA阳性患者(87.0、7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PRA阴性患者,诱导治疗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不明显,但对PRA阳性患者,诱导治疗能有效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显著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行HLA-A、B、DR 配型的100例尸体肾移植资料。结果表明,HLA配型结果较好者,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33.3%,移植肾的1年存活率为94.7%;而配型差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达60.0%,移植肾的1年存活率仅78.6%.据此认为,HLA 配型对降低尸体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率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李民  赵明 《中华综合医学》2002,3(10):867-869
目的:研究致敏受经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及HLA交叉反应组(CREGs)配型后行肾移植的效果。方法:应用美国莱姆德细胞板检测受体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应用单抗湿板行受HLA-Ⅰ类抗原分型;微量序列特异性引物(Micro-SSP行HLA-Ⅱ类基因分型。结果:75例受PRA阳性率为11%-96%,平均48.5%;51例患术后1周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13例术后出现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AR),经静脉点滴OKT3抗排斥,9例肾功能恢复正常,4例切除移植肾,11例患术后并发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9例患于术后2周至2个月移植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75例患移植成功率93.3%。死亡率2.7%,总急性排斥率及总DGF发生率分别为17.3%和14.7%。按CREGs配型原则,供受CREGs的0、1、2个错配(MM)分别为13例(17.3%),44例(58.7%)和18例(24.0%),3MM-6MM均为0,明显高于传统HLA抗原配型结果。结论:致敏受必须严格按照HLA配型及HLACREGs配型原则,对减少移植肾排斥反应,提高并延长移植肾的存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3 102例次尸体肾移植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78年1月~2007年1月3 102例次肾移植受者存活率、主要并发症以及死亡因素,并应用Cox模型对组织配型、免疫抑制剂方案、排斥,再次肾移植等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应用钙调神经素抑制剂前、后1、3、5、10年人/肾存活率(%)为65.6/65.6 vs 95.1/94.8, 48.3/48.3 vs 88.4/85.4, 30.1/30.1 vs 78.0/73.2和11.8/11.8vs 66.0/60.6;(2)超急性排斥发生率1997年前后分别为23/1 120 vs 1/1 897;急性排斥反应19.5%,慢性移植物肾病18.9%;(3)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肾功延迟恢复、高龄受者、配型、免疫药物方案、急性排斥、外科并发症等因素可对移植肾的长期存活产生重要影响;(4)肾移植受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系统疾病(51.4%),肝功能衰竭(23.1%),严重感染(12.9%),消化道出血(6.9%);(5)HLA供、受者配型、淋巴细胞毒和PRA可明显减少超急性排斥反应,有利于移植肾长期存活.结论尸体肾移植是救治晚期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56例尸体肾移植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方法:统计肾移植术后受者1年人、肾存活率、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供—受者配型及群体反应抗体(PRA)检测情况;肾移植术后主要并发症。结果:1年人、肾存活率92.9%/88.1%,加速性排斥1例,急性排斥(AR)8例(14.3%),环孢素A(CsA)急性肾中毒1例,无1例出现急性肾小管坏死(ATN)。结论:①受者充分的术前准备和高质量的供肾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保证;②严格的HLA配型和术后合理用药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③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使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再次肾移植的临床经验,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月~2005年12月41例再次肾移植的临床资料,统计移植后受者1、3、5年的移植肾存活率及影响存活率的因素。 结果:再次移植后1、3、5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85.4%、76.2%、65.8%;再次移植前切除原移植肾患者1、3、5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88.9%、74.7%、62.2%,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33.3%;再次移植前未切除原移植肾患者1、3、5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82.6%、77.1%、68.5%,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30.4%,二者存活率及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A阳性患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高于PRA阴性患者,应用抗体诱导治疗的患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低于未诱导治疗的患者。结论:再次移植前切除原移植肾不能提高再次移植的远期存活率,采用良好的HLA配型及抗体诱导治疗有利于移植肾的存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子筛治疗对移植肾失功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含量及再次肾移植排异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12月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肾内科就诊的初次肾移植后慢性移植肾功能不全合并PRA阳性的移植肾失功患者10例进行5次分子筛治疗,检测PRA、配型的变化,再次肾移植的排异反应。结果与分子筛治疗前[(40.8±6.2)%]比较,PRA水平[(18.8±3.4)%]显著下降(P<0.05)。PRA抗体阳性特异性位点和阳性频率均明显减少。Ⅰ、Ⅱ类抗原配型错配率也显著降低,10例患者接受肾移植均未发生超急性排异反应。结论分子筛治疗可有效减少再次肾移植患者PRA水平和移植肾超急性排异反应。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Penalreactiveantibody,PRA)对肾移植的独立影响,对9例移植受者术后PRA及其与超急排斥性反应和预后进行关联调查,发现术后PRA明显升高,接受供肾HLA(Humanleucocyteantigen)配合≤3个抗原的受者升值均>34%,8/9例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和移植肾无功能,2/9例死于排斥并发症;接受供肾HLA配合5个的1例受者PRA升值15%,无排斥反应,说明HLA配合差的移植和输血均可导致高PRA,但是前者PRA高幅>34%。研究揭示,PRA作为HLA体液免疫性抗体诱导移植物超急性排斥反应,术后PRA检测有助早期识别严重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Ag M)和氨基酸残基配型(Res M)标准在再次肾移植受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HLA配型、Res M及基因水平HLA-DR相容对78例再次肾移植患者早期肾功能、早期排斥反应及人/肾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应用Res M标准,0MM受者由AgM组2.6%提高到ResM组14.1%(P=0.0027),0~1MM组受者由Ag M组15.4%提高到ResM组52.6%(P〈0.001);残基相配组与残基错配组相比,DR相配组与DR错配组相比:早期移植肾功能恢复快、早期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减少,1、3年移植肾存活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HLA-Res M可大幅度增加供受者的相配概率,显著降低术后早期排斥反应发生率,适合在再次肾移植患者中应用。基因水平HLA-DR相容对再次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和存活率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高敏受者肾移植术前行血浆置换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高敏受者肾移植术前行血浆置换 (PE)的效果。方法 :12例高敏受者在肾移植术前进行PE治疗 ,37例高敏受者未行PE治疗 ,观察两组肾移植病人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PE组置换前PRA值71.0 %± 19.1% ,置换后 34.3%± 17.9%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术后发生超排 2例 ,急性排斥 2例 ;未行PE组发生超排 2例 ,急性排斥 8例 ,两组间超排和急性排斥的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PE对预防超排和降低急性排斥的发生率均无明显作用。PE治疗的主要适应症为PRA大于 80 %的受者 ,能快速降低PRA值 ,有助于HLA抗体特异性分析和HLA配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致敏受者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102例术前致敏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群体反应抗体(PRA)水平、氨基酸残基配型、术后PRA水平升高及细胞因子基因型对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和结论 102例致敏肾移植受者术后随访期间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3例次,其中PRA水平、氨基酸残基相配程度、术后PRA水平升高、TNF-α高产量基因型和IL-10高产量基因型对移植肾的急性排斥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影响。术前综合评估这些因素,有利于制订合理的免疫抑制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在肾移植中的意义。方法 对178例肾移植患进行了术前、术后PRA检测。结果 肾移植术前PRA阳性患有23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为20例。术后PRA阳性受58例,发生排斥反应的有34例。移植前后PRA阴性患有108例,有8例发生排斥。在肾移植患中所产生的抗HLA抗体的频率和与HLA抗原的分布不同。结论 PRA检测对预测移植肾排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Ag M)和氨基酸残基配型(Res M)标准在再次肾移植受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HLA配型、Res M及基因水平HLA-DR相容对78例再次肾移植患者早期肾功能、早期排斥反应及人/肾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应用Res M标准,0MM受者由AgM组2.6%提高到ResM组14.1%(P=0.0027),0~1MM组受者由Ag M组15.4%提高到ResM组52.6%(P〈0.001);残基相配组与残基错配组相比,DR相配组与DR错配组相比:早期移植肾功能恢复快、早期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减少,1、3年移植肾存活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HLA-Res M可大幅度增加供受者的相配概率,显著降低术后早期排斥反应发生率,适合在再次肾移植患者中应用。基因水平HLA-DR相容对再次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和存活率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