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脾门静脉造影CT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CATP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建立一种新的检查肝脏肿瘤的方法-CTSP,探讨CTSP的有用性及安全性。材料与方法,用10只犬,先行CT平扫肝脏;再经股动脉插管至肠系膜前动脉行CTAP检查,第三步经皮肤穿刺脾脏行CTSP检查;最后在不同时间点处死犬,观察脾脏内脏情况。结果犬肝CT值在CT平扫,CTAP及CTSP分别为(70.5±8.7)、(209±23.9)及(212±28.2)HU。对肝强化CTAP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检查方法-经牌门静脉造影CT(CTSP)在诊断原发性肝癌(PHC)中的应用。材料和方法为31例PHC患者行CSP检查,描述PHC在CTSP图像上的表现,并与病理及其他影像对照,评价CTSP诊断PHC的价值。结果31例PHC患者经CTSP检查,均清楚地显示了肝内肿瘤CTSP显示肝内1cm以上的占位病变,与手术检查结果一致,诊断优于普通增强CT,但对位于肝表面及肛门区1cm以下的小结节诊断有困难。对31例患者,除少数有局部轻微胀痛,其他无不适,无脾脏破裂及腹腔出血情况。结论CTSP是显示PHC的敏感方法;对肝内占位病变有鉴别作用;而且,CTSP应用也是安全的,在临床上可以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CTAP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建立一种新的检查肝脏肿瘤的方法-CTSP,探讨CTSP的有用性及安全性。材料与方法用10只犬,先行CT平扫肝脏:再经股动脉插管至场系膜前动脉行CTAP检查;第三步经皮肤穿刺脾脏行CTSP检查:最后在不同时间点处死大,观察脾脏等内脏情况。结果大肝CT值在CT平扫、CTAP及CTSP分别为(70.5±8.7)、(209±23.9)及(212±28.2)HU。对肝强化CTAP和CTSP比CT平扫显著(P<0.01),而CTAP与CTSP两者无差异(P>0.05)。CTSP检查后,脾脏无破裂,后期显微镜下观察有少量纤维组织;腹腔无积血;门静脉通畅;肝、肾未见异常。结论CTSP与CTAP一样对肝脏有很好的强化效果,CTSP检查操作简单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4.
5.
经肝动脉和门静脉CO2超声造影在肝癌动物模型中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肝癌动物模型的CO2超声造影,以探讨经肝动脉和经门脉CO2-EUS在诊断肝癌中的差异及可行性。36只接种Walker-256瘤株的肝癌鼠分两组,分别行肝动脉和门脉途径的CO2-EUS。结论:两种方法的CO2-EUS均可提高小肝癌的检出,,而经肝动脉CO2-EUS可反映肿瘤内血供情况。 相似文献
6.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5,(1):94-96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4年1~6月收治的59例经临床、手术病理及实验室确诊为PLC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9例均行128层螺旋CT全肝平扫后行增强扫描,并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1)将59例病例按病灶直径大小分为3型:1巨块型37例(62.71%),低密度33例,等密度1例,等低密度3例。2结节型9例(15.26%),其中小肝癌3例,9例均为低密度。3弥漫型13例(22.03%),均为低密度。(2)增强扫描:1动脉期,明显高密度强化55例(93.22%),轻度强化4例(6.78%),32例(54.24%)出现病理血管,静脉早显2例。2门脉期和平衡期:52例(88.14%)密度减低或稍低,2例(3.39%)强化程度未见明显改变,5例(8.47%)病灶在门脉期和平衡期进一步强化。密度病灶呈快进快出的变化特点。31例(52.54%)出现门静脉癌栓。结论肝癌的128层CT扫描能显示出肝癌的各种表现:大小、数目、密度、转移、坏死、强化形式,但增强扫描的快进快出是最典型的特征,可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癌最有价值的征象。 相似文献
7.
肝脏转移瘤经脾门静脉造影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脾门静脉造影CT(CTSP)在肝转移瘤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全身CT扫描机,采用动态系列扫描程序对22例肝转移瘤患者进行CTSP检查,并与B超、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作对照。结果 B超、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CTSP对病变的总检出率分别为57.7%、60.4%和68.9%,91.7%;对小病变(直径小于或等于1cm)的检出率分别为32.7%、38.6%和48.3%,91.8%,CTSP与其他3种方法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直径大于1cm的病变,4种方法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SP对肝内转移瘤病变的敏感度高,可提供精确清楚的病灶定位,是术前选择适宜手术对象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对36例原发性肝癌进行了动态增强CT扫描和血管造影对照性研究,肝癌时间密度曲线峰值高且早于正常肝组织峰值10~15s,说明肝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还可增加肝静脉及门/腔静脉内瘤栓的检出率。而肝动脉血管造影对了解肿瘤血供来源、供血血管的多寡和经肝动脉导管做介入性治疗等。单从定性诊断和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应选用动态增强CT扫描,而诊断与治疗并重则应选用血管造影,且该法可同时经导管灌注抗癌药和/或行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9.
龚丽敏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33(5):600-600
目的 探讨异常凝血酶原(abnormal prothrombin,APT)检测在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PHC患者60例作为肝癌组,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健康成人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凝血酶原-ECV一步法检测APT,采用化学免疫发光的方法检测甲种胎儿球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在肝癌组内对比APT与AFP的阳性检出率,并对比2组APT检测水平.结果 肝癌组APT检测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癌组内APT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AFP(P<0.01).结论 PHC患者APT浓度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可用于PHC的筛查;在PHC患者中APT阳性率检出率显著高于AFP,对于AFP浓度较低或表现为阴性的PHC患者,APT可作为较为敏感的生化指标应用于PHC诊断.在临床应用中若能将两者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肝癌的CT和MRI诊断现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近年来,CT和MRI技术已经成为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检查手段。CT、MRI多期扫描、特殊MRI对比剂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肝癌的病灶检出率,肝癌的血管侵犯、门脉或肝静脉癌栓形成的明确显示、早期肝癌的鉴别诊断等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少学者涉及原发性肝癌CT、MRI表现与肿瘤基因的对比研究也促进了肝癌的分子影像学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血清唾液酸(Serumsialieacid)简称SA.SA在血清中以糖结合SA和脂结合SA两种形式存在,SA代谢异常,脱落进入体液致使体液中SA含量增高.临床资料表明血清唾液酸与恶件肿瘤及其生长程度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总SA和脂结合SA含量显著升高,因此.它是一个有效的肿瘤标志物、我们实验室自1992年以来检测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另外还检测55例乙型肝炎及10例HBsAg携带者,15例健康人做为对照,其结果是各型肝炎SA阳性率不同,特别是肝癌患者SA水平明显增高.血清唾液酸水平可做为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以往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主要靠肝活检、肝扫描及AFP的检测等,但是,这些还不能足以鉴别原发性肝癌,本文对30例肝癌患者进行血清SA的检测结果表明,原发性肝癌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3期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以进一步选择理想的扫描时期和方案。方法 43例小肝癌患者地平扫及增强扫描,造影剂注射率为3或4ml/s然后开始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折扫描,统计各期的病灶检出数,观察病灶在不同时期的特征,结果 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92.59%,70.37%及75.93%动脉期和门脉期,平衡期之间均有显著差异而门脉期和平衡期之间无 相似文献
13.
14.
老年人原发性肝细胞癌(OPHC)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及时诊断和治疗能减轻病情和延长生命,本文对57例病人临床和CT分析,探讨其特点。 1 材料和方法 3年间57例老年人CT检查后,病理证实为HPC,39例手术,12例死亡穿刺,6例活检。年龄60~84岁;男39例,女18例。均有AFP、肝功、HBsAg 相似文献
15.
16.
在1989年北美放射年会上,螺旋CT首次被提出用于临床检查”’。螺旋CT采用进床式容积扫描,一次屏气可获得多个层面图像,完全可以避免层面的跳跃和最大限度地减少病灶的漏检,提高了CT的可信程度’‘’。另外,螺旋CT还可以任意选择重建间隔,保证重建图像通过病灶中心层面,使部分容积效应减少到最小’‘’。大大提高了对小病灶的检出率。1则旋CT在肝脏中的双用扫描CT和静脉内注射造影剂已广泛用于肝脏病的诊断’‘’。造影剂在肝脏内循环的过程分动脉期、门脉期和实质期。以往普通CT由于受扫描速度的限制,经外周静脉注人造影剂后…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以进一步选择理想的扫描时期和方案。方法43例小肝癌患者行平扫及增强扫描,造影剂注射速率为3或4ml/s,然后开始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的扫描。统计各期的病灶检出数,观察病灶在不同时期的特征。结果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92.59%、70.37%及75.93%,动脉期和门脉期、平衡期之间均有显著差异而门脉期和平衡期之间无差异。另外平衡期时病灶的包膜和边缘的显示较其他两期更为清楚。结论在小肝癌的检出方面动脉期价值最大而门脉期和平衡期之间无差异。双期扫描(动脉期加门脉期)可作为小肝癌CT诊断的常规技术,对不典型病例,平衡期扫描很有必要,有助于病灶的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小肝癌共39例及肝脏良性小肿瘤18例进行分析。结果肝脏良性、恶性小肿瘤的二维图像表现有一定区别,但部分病例表现相似,并有部分小肝癌在二维图像上难以显示,组织谐波显像(THI)对小肝癌的图像显示清晰,小肝癌病灶内及周边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能量多普勒(CDE)血流显示率明显高于良性小肿瘤,小肝癌病灶内及周边CDE血流显示率明显高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率,小肝癌病灶内及周边动脉峰值血流速度(PS)及阻力指数(RI)明显高于良性小肿瘤(P〈0.01),小肝癌患者的肝动脉PS及RI明显高于良性小肿瘤的患者。结论THI能为小肝癌提供高清晰度的声像图,结合CDFI及CDE对小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肝癌可分为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约占肝癌总数的 85 %~ 90 % ,在恶性肿瘤的死亡率统计中 ,原发性肝癌分别为男女恶性肿瘤的第3位及第 4位。目前肝癌的检查方法主要有B超、AFP测定、CT、放射性核素检查、MR及肝动脉造影(DSA)等[1] 。肝癌 (特别是小肝癌 )的早期发现及治疗不但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而且可以大大提高病人的 5年生存率[2 ] 。为总结肝癌的CT和DAS表现 ,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 ,笔者总结了在我院确诊的 5 3例肝癌患者的CT及DSA表现 ,并结合有关资料就其影像学诊断等方面的问题讨论如下。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