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脑电图(EEG)和磁共振成像(MRI)在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的52例病毒性脑炎的EEG和MRI表现进行观察。结果1周内EEG异常率92.3%;双侧θ波节律者预后较好;电静息及爆发棘慢波间断电静息者可能预示临床死亡;MRI1周内阳性率61.5%;MRI动态改变与临床表现不一致。结论MRI有助于病毒性脑炎的诊断;EEG对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价优于MRI。  相似文献   

2.
郭虎  陆海英  郑帼 《中华全科医学》2011,9(12):1861-1862
目的提高对病毒性脑炎诊断与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2009年6月在南医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住院的108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资料,结合2010年欧洲病毒性脑炎处理指南,探讨对病毒性脑炎的再认识。结果脑脊液异常58例,CT异常38例,MRI异常15例,脑电图异常93例。经更昔洛韦治疗且病程2周后:脑脊液异常的58例患儿复查脑脊液,74.13%脑脊液白细胞降至正常范围;脑电图异常的93例患儿中78.49%患儿脑电图基本恢复正常;108例患儿中96.30%头颅CT或MRI未见异常,脑脊液常规生化均正常,无神经系统阳性症状体征;3.70%患儿脑脊液单纯疱疹病毒DNA阳性,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仍高于正常,头颅MRI示额叶软化灶,脑电图示额叶局灶性慢波。结论早期诊断及治疗是影响病毒性脑炎预后的因素之一,按照指南处理更有利于改善小儿病毒性脑炎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MRI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2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及MRI影像特点。结果 MRI对小儿病毒性脑炎阳性率为80%,主要以双侧基底节区病灶最为常见,占75%,且对称性分布,累及大脑皮层的病变占25%,呈不对称分布。结论MRI影像诊断是小儿病毒性脑炎最佳的检查方法,需要结合临床病史、血气分析及脑脊液等实验室检查,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郭虎  陆海英  郑帼 《实用全科医学》2011,(12):1861-1862
目的提高对病毒性脑炎诊断与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2009年6月在南医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住院的108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资料,结合2010年欧洲病毒性脑炎处理指南,探讨对病毒性脑炎的再认识。结果脑脊液异常58例,CT异常38例,MRI异常15例,脑电图异常93例。经更昔洛韦治疗且病程2周后:脑脊液异常的58例患儿复查脑脊液,74.13%脑脊液白细胞降至正常范围;脑电图异常的93例患儿中78.49%患儿脑电图基本恢复正常;108例患儿中96.30%头颅CT或MRI未见异常,脑脊液常规生化均正常,无神经系统阳性症状体征;3.70%患儿脑脊液单纯疱疹病毒DNA阳性,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仍高于正常,头颅MRI示额叶软化灶,脑电图示额叶局灶性慢波。结论早期诊断及治疗是影响病毒性脑炎预后的因素之一,按照指南处理更有利于改善小儿病毒性脑炎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CT、MRI对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36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进行CT、MRI检查,观察其影像学表现,并比较CT、MRI对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准确性。结果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病变为单发或多发病灶,最常累及区域为额叶及颞叶,CT扫描显示为低密度灶或混杂密度灶,增强扫描可见结节状或斑片状强化。MRI扫描显示T_1WI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_2WI为稍高信号或混杂信号,FLAIR及DWI为高信号,病灶区ADC值显著低于相邻正常区ADC值(P0.05)。36例患儿经CT诊断为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者26例,经MRI诊断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者34例,CT诊断准确性72.22%低于MRI的94.44%(P0.05)。结论 MRI对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准确性高于CT,可建议使用MRI进行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MRI诊断小儿病毒性脑炎及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提供指导。方法抽取来我院就医的5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作为此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5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均实施CT诊断、MRI诊断,研究对比CT诊断和MRI诊断的检出结果。结果 MRI诊断的检出率(94.00%)显著高于CT诊断(72.00%),P0.05。结论对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采取MRI诊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临床意义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病毒性脑炎患者头部核磁共振(MRI)表现, 以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2 例病毒性脑炎患者MRI表现,男30 例, 女12 例, 平均年龄31 岁.结果:行头MRI 检查的42例中, 有30 例脑内可见单发或多发病灶, 主要位于皮层、皮层下、小脑半球等处.以颞叶受累最多见(17例, 占 56.7% ).MRI可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结论:MRI是诊断病毒性脑炎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 ,可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谭江  李亮  叶美萍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7):816-818
目的评价MRI、EEG和CT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06例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入院24h内CSF、EEG检查结果,48h内头颅CT和MRI检查结果。结果病毒性脑炎患者EEG阳性率达91.5%,MRI阳性率为61.1%,而CT阳性率仅34.4%。结论EEG联合MRI对病毒性脑炎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雷芝芳   《中国医学工程》2012,(1):91+93-91,93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临床确诊为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表现、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脑电图表现以及CT、MRI表现。结果 30例患儿住院治疗2~3周后,28例(93.3%)患儿获得临床治愈,1例(3.3%)患儿遗留癫痫后遗症,1例(3.3%)患儿死于呼吸衰竭。结论脑电图检查、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查及头颅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激素、抗病毒、高压氧、退热、抗惊厥、降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支持等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可改善患儿预后,降低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8):24-27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与常规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辅助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者96例,随机分为动态脑电图组(AEEG)和常规脑电图组(REEG),每组48例,并根据患者病情将其分为轻度病毒性脑炎组、中度病毒性脑炎组、重度病毒性脑炎组。结果在动态脑电图组中,异常者有39例,异常率为81.3%;常规脑电图组中,异常者有24例,异常率为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动态脑电图组轻、中、重度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电异常检出率分别为64.3%,73.3%和100.0%,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常规脑电图组中轻、中、重度病毒性脑炎患者的检出率分别为23.1%、53.3%、65.0%,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动态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辅助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高于常规脑电图,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从<脉书·十一脉><黄帝内经>等文献人手,梳理了血气、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简要介绍了四肢部的基本腧穴、躯体部要穴,以及腧穴配伍的基本要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痰瘀相关,意在梳理痰瘀知识、并强调痰瘀相关的重要性。方法:通过多角度地分析、刍议"痰瘀同源"、"痰瘀互结"、"痰瘀同治"等痰瘀经典理论的方式论述痰瘀相关。结果:痰与瘀是中医界里重要的元素,痰与瘀互结是许多疾患共同的病机,痰瘀同治是常用治法。结论:痰瘀同源、互结、同治,不但在临床上有着实用的指导意义,又能与时俱进、在探究中创新。  相似文献   

13.
载脂蛋白(apo)是脂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其主要功能是调节酶活性,介导细胞受体与脂蛋白结合,保持脂蛋白结构的稳定性。目前已发现数十种载脂蛋白,其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分子中具有多个双性alpha螺旋及Beta-折叠结构。载脂蛋白的这种双性alpha螺旋结构是其结合及转运脂质的结构基础。在HIV外壳结构中的一种糖蛋白(gP)也具有这种alpha螺旋结构。近年研究表明,载脂蛋白和由载脂蛋白组成的脂质体还具有抗肝炎病毒、抗HIV病毒、抗单纯疱疹和中和细菌内毒素的功能。以脂蛋白和载脂蛋白为主要成分构成的脂质体已成为运载抗病毒和抗肿瘤药物受体的靶向性载体。  相似文献   

14.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多年来,人们对考试改革不断进行探索,总结出不同的考试模式,例如教考合一与教考分离就是2种完全不同的考试模式。通过对比2种考试模式的优势与劣势,提出适合医学基础课的综合性考试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神经病学与神经解剖学优化整合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寻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为今后的神经病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分析神经病学教改后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结果教改班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善优于非教改班(P<0.01)。结论神经病学与神经解剖学优化整合的教学改革效果显著,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从必要性、要求及实质3个角度梳理了“医信融创”教育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医信融创”教育的模式。“医信融创”需要遵循由“融”到“创”的逻辑主线,通过“融行-融智-融心”的过程最后走向“创新”的目的。最后以山西医科大学的实践案例证明了“医信融创”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邬俏璇  魏倩杰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2):2873-2874
目的:探讨新生儿游泳的护理以及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按照知情同意制度,选取125例实施游泳的新生儿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未游泳的新生儿为对照组(125例)。观察两组新生儿出生后42d头围、生长和体重的变化,比较两组生后7d、15d和28d的24h摄乳量。结果:42d后游泳组的婴儿头围、生长、体重增长明显,特别是体重增幅较大,两组统计学有明显差异;游泳组摄乳量从第7天开始均高于对照组,出生后28d更是明显增多,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游泳有利于新生儿增加摄乳量,促进新生儿体格发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消化科门诊躯体形式障碍诊疗费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87例消化科门诊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采用既往检查调查表(自编)、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估.结果 患者既往检查总费用212-28652元(中位数为3792元),检查频率为5-82次,检查项目为3-11项,重复检查频率为3-72次,检查项目为血常规、彩超、X线、内窥镜、MRI、粪常规,重复度高的项目为彩超、内窥镜、X线、MRI.检查频度与病程、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有相关性,检查费用与检查频度呈正关(P<0.01).结论 消化科门诊躯体化障碍患者检查项目多,频度高,医疗花费多.  相似文献   

19.
解剖学与中医理论的隔阂与融合(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解剖学与中医理论发展的历史关系。指出古代的解剖在构建了中医基础理论之后逐步走向式微,中医理论与解剖学之间的隔阂在近代达到顶峰。这种隔阂是一种历史性的结果,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中医理论可以实现与解剖学的融合,从解剖脏器非对称特征中蕴含的阴阳规律具体论证了这一问题。在现代条件下,对解剖的反思和排斥已不具有积极意义,建立中医理论的形态学基础是中医理论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4 解剖脏器非对称特征中的阴阳规律显示出中医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可以实现与解剖的融合 中医学认识解剖结构问题,当然要从自己的基本理论出发,最重要的首先是阴阳,同时要以确切的现代解剖内容为客观研究对象。就阴阳和解剖的关系这一具体问题而言,内脏基本结构的非对称性符合阴阳规律,中医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可以实现与解剖的融合,从而为未来进一步的发展奠定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