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联耀  李江 《西部医学》2012,24(11):2110-2111
目的了解具有糖代谢异常危险症状患者初诊Ⅱ型糖尿病(T2DM)、糖尿病前期(IFG、IGT)的临床特征。方法242例患者根据空腹血糖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t(OGTT)服糖2小时后血糖分为4组:正常血糖(NOR)、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T2DM,对各组平均年龄、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进行分析,并对各组在不同HBAlc浓度中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检出IFG24例,IGT79例,T2DM63例,NGR76例,阳性率68.59%。结论加强对伴有糖代谢异常危险症状患者的筛查,行OGTT,可有效提高初诊T2DM、糖尿病前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3年4~6月朝阳市市区居民1062人糖尿病普查中IFG、IGT患者79人于2006年4—6月进行随访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做过夜空腹75g葡萄糖耐量试验,同时测定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结果随访的65人中22人发生糖尿病。其中孤立性IFG(I—IFG)糖尿病转变率为10.8%,孤立性IGT(I—IGT)为9.2%,IFG/IGT为10.4%。在不同的年龄组,随着年龄增长糖代谢异常、高血压、肥胖、脂代谢异常有增加趋势,在40岁以上人群糖代谢异常的患病率有明显增加趋势。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血糖升高可能与增龄、糖尿病(DM)家族史、劳动强度、腰围指数(WC)增加、收缩压(SBP)增加、血脂异常等相关。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血压升高、中心性肥胖、体力活动强度减弱均为糖尿病危险因素。结论I—IGT、IGT/IFG人群糖尿病累计发病率明显高于I—IFG人群。增龄、向心性肥胖、高血压、体力活动减少是糖代谢异常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控制血压、体重,增加体力活动,对糖尿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罗垂明 《当代医学》2013,(35):51-52
目的探讨住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糖代谢异常的发生情况,提高心内科医师对糖尿病及其前期的防治意识。方法分析437例住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空腹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血糖水平。结果437例患者中,通过空腹血糖+OGTT检测出总的糖代谢异常295例(67.5%),其中糖尿病63例(14.4%),糖尿病前期232例(53.1%),只行空腹血糖检查将会漏诊糖代谢异常患者205例(46.9%),漏诊率达69.5%。结论住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常规行口服糖耐量试验,有助于早期发现糖代谢异常,做到早期干预,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肥胖糖耐量受损人群合并代谢异常及其转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肥胖糖耐量受损人群合并代谢异常及其转归。方法2001—2006年健康体检诊断IGT的肥胖人群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脂、血尿酸等指标的测定,每年随访一次。结果对256例IGT患者5年的随访中,54例转变为糖尿病(占21.0%),13例转变为糖耐量正常(占5.0%),189例仍为IGT(占73.8%)。NGT组、IGT组和DM组在基线状态下的体重指数、收缩压、负荷后血糖(餐后2h血糖、OGTT1h和2h血糖)均逐组增高(P〈0.05或P〈0.01)。基线状态时代谢异常项目越多者转变为DM的比率越高。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仅负荷后糖对IGT的转归具有独立影响。结论负荷后血糖指标是决定肥胖IGT人群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多项代谢异常也是增加肥胖IGT患者向DM转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2008年重庆市主城区社区人群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008年重庆市主城区社区人群糖尿病(DM)患病情况。方法调查于2008年3月至6月进行,对重庆大学A、B校区3668例20岁以上自然人群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OGTY)等检查。结果DM、糖耐量异常(IGT)、空腹血糖受损(IFG)的患病率分别为7.44%、6.43%、7.16%,且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结论重庆市主城区社区人群DM患病率较高,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鸟鲁木齐银川路社区人群糖尿病前期(IGR)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田随机整群抽样法对乌鲁木齐市银J11路社区35岁~75岁以上常住人口进行问卷调查、体险及75g葡萄糖耐量试验,共调查1021例。结果乌鲁木齐银)11路社区人群单纯空腹血糖受损(1-IFG)、单纯糖耐量受损(1一IGT)和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受损(IFG/IGT)的患病率分别为6.23%、11.46%和14.42%,卜IFG、1-IGT和IFG/IGT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5.33%、10.45%、12.59%。Logistic回归显示:体质指数(S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_C)、糖尿病家族史、相关知识的知晓、饮食控制与患糖代谢异常有关,其中相关知识的知晓及饮食控制为保护因素。结论:鸟鲁木齐银川路社区人群中老年人的糖尿病前期患病率较高,其发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空腹糖耐量异常(IFG)患者的归属,其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的患病率。方法:对52例IFG病人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1)糖尿病组:25例,占48.1%;(2)糖耐量减低组(IGT);22例,占42.3%;(3)正常组:5例,占9.6%。结果显示:IFG患者仍有较高的糖尿病发病率,结论:IFG患者应作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查,不能单纯以空腹血糖诊断糖尿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糖代谢异常时的诊断时间点。方法选取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入院初期、病后(14±4)天、30天、60天,检测随机血糖或OGTT试验。结果病后(14±4)天时并发有糖尿病(DM)、糖耐量受损(IGT)、空腹血糖受损(IFG)的诊断与30天,60天时相近。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在病后(14±4)天已经无应激性血糖升高,可以作为并发DM.IGT.IFG的诊断时间点。  相似文献   

9.
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降低(IGT)是介于糖代谢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二种不同的糖代谢异常状态,被称为糖尿病前期,将过渡状态的糖代谢异常细分为单纯IFG(I—IFG)、单纯IGT(IGT)、IGT并发IFG(IGT/IFG),并且进行比较,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二者临床特征的差异。国外有研究表明,在IGT和糖尿病(DM)人群中,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而在IFG人群中进行的相关研究则较少。因此,本研究将对糖耐量正常(NGT)、I—IFG、I—IGT、IGT/IFG、临床诊断的2型糖尿病(DM)5种不同糖代谢状态的脂类变化差异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糖尿病前期的心血管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妊娠糖代谢异常孕妇产后6~8周的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结果,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2006年6月~2007年12月在我院分娩并确诊为妊娠糖代谢异常的孕妇213例,于产后6~8周行75gOGTT,按WHO标准进行再分类,分为糖尿病(DM)、糖耐量低减(IGT)和正常糖耐量(NGT),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13例妊娠糖代谢异常孕妇中产后6~8周有90例(42.3%)血糖正常(OGTT正常组),123例(57.7%)AL糖异常(OGTT异常组),其中90例(42.3%)IGT,33例(15.5%)DM。(2)与正常组比较,OGTT异常组有糖尿病家族史所占比例较高(P=0.01);在孕期妊娠糖代谢异常的诊断孕周较早(P〈0.01);50g葡萄糖负荷试验(GCT)时的血糖、OGTT中的空腹血糖以及诊断时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较高(P〈0.05~0.01);孕期胰岛素治疗所占比例较高(P〈0.05)。结论超过一半的妊娠糖代谢异常孕妇产后仍有糖代谢异常,多表现为在孕期发病早,空腹血糖高,使用胰岛素机会多且多有糖尿病家族史。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离退休职工糖尿病前期情况.方法:使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对某部门1 216名离退休职工开展空腹与餐后2h静脉血浆血糖检测及血脂检查,检测出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者.结果: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29.19%,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糖调节受损(IGR)的检出率分别为16.04%、13.16%、12.25%.结论: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要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特别是对糖耐量减低及空腹血糖受损兼有糖耐量减低者,可降低糖尿病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12.
田应芳 《基层医学论坛》2013,(19):2464-2466
目的分析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患者血脂代谢异常和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的差异。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87例,根据WHO标准分为IFG组21例,IGT组30例,糖尿病(DM)组36例,记录检测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尿酸(U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结果 IFG组Gensini评分低于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T组Gensini评分低于D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M组TC高于IGT组、IF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T组TC低于IFG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TG、HDL-C、LDL-C、U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GT对冠状动脉的影响比IFG更大,IGT和IFG均存在血脂代谢异常,应早期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厦门市开元社区老年居民糖尿病(DM)、空腹血糖受损(IFG)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以厦门市开元社区65岁以上老年人908例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测量血压、体重、身高、腰围,检测空腹血糖、OGTT2h血糖、血脂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被调查的908例老年居民中共查出糖尿病患者249例,患病率为27.4%,其中既往诊断糖尿病者142例,新诊断糖尿病107例,新诊断糖尿病检出率为11.78%;IFG患者223例,患病率为24.6%;有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肥胖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升高。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甘油三酯、腰围是65岁以上老年人新发糖尿病及IFG的危险因素。结论:积极开展社区DM及IFG的筛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干预管理对促进糖尿病防治整体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探讨糖耐量减低在老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方法:选取9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照葡萄糖耐量试验将研究对象按其是否合并糖耐量异常分为两组即单纯高血压组(41例)和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异常组(49例),同时做彩超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积分(PS)。根据公式计算出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指数),测量体重身高计算体重指数(BMI),同时选取同龄30例正常血压者做为对照。结果:老年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组的IMT、PS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组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高于对照组。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组,胰岛素抵抗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水平对骨形成、骨吸收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对糖尿病组(DM)148例,葡萄糖耐量低减组(IGT)30例,空腹血糖受损组(IFG)30例,健康对照组(Contr01)50例,分别测定血浆葡萄糖(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骨钙素(BGP)、尿脱氧吡啶啉(DPD)/肌酐(Cr)、腰椎(L2、L3、L4)和髋部(股骨颈、Ward三角、大转子)骨密度(BMD),并对上述指标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四组间方差分析显示BMD在Ward三角、L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BGP水平在四组呈递增趋势,尿DPD/Cr水平在四组呈递减趋势,方差分析显示尿DPD/Cr水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尿DPD/Cr水平随HbA1c水平递增逐渐增高。结论糖尿病的前期阶段(IGT),骨吸收已呈现高于同龄正常人水平,糖尿病患者骨形成低于同龄正常人而骨吸收高于同龄正常人,骨平衡呈现负平衡,骨量逐渐丢失;IGT开始骨密度已较正常人低,良好的血糖控制对减少骨吸收和延缓骨量下降具有保护作用。应在糖调节受损的早期阶段对骨质疏松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空腹血糖正常的冠心病患者糖代谢状况,探讨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冠脉造影确诊的226例冠心病患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据结果分成糖耐量正常(NGT)组,糖耐量减低(IGT)组和2型糖尿病(T2DM)组,分析糖代谢状况,测定三组的血PAI-1,hs—CRP,HbA1c水平和冠脉病变积分。结果:共发现糖代谢异常者120例(53.1%);血PAI-1,hs—CRP,HbA1c水平和冠脉病变积分在IGT和T2DM组比NGT组明显升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冠心病合并IGT组血PAI-1,hs—CRP,HbA1c水平和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6082(P〈0.01)、0.4443(P〈0.05)、0.6327(P〈0.01)。结论:空腹血糖正常的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发生率高;冠心病合并IGT者冠脉病变严重,多支冠脉病变发生率高,病变呈弥漫性狭窄;血浆PAI—1,hs—CRP,HbA1c水平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王晓华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3):2798-2799,2801
目的:分析我院体检警官糖调节受损(IGR)即糖耐量受损(IGT)或空腹血糖升高(IFG)的患病情况及与高血压、脂肪肝、高尿酸、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相关疾病的关系。方法:长沙市健康管理中心对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1 138例公安干警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糖调节受损患病率为12.5%。随着年龄的增加,糖调节受损的发病呈逐渐升高趋势。糖调节受损同时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相关疾病的患病情况与糖尿病相似,但明显大于正常血糖人群。糖尿病家族史、年龄、体质量指数、高甘油三酯等是糖调节受损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糖调节受损患者进行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和健康管理,倡导戒烟限酒、低脂饮食、控制体重,将减少2型糖尿病和大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诊断糖尿病(DM)和糖调节异常(IGR)的理想切点及可行性。方法对北京万寿路社区老年人群(≥60岁)进行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其中1 674人无糖尿病者行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测定空腹血糖、2h血糖及HbA1c。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进行判断,以OGTT诊断DM及IGR时的HbA1c值计算最佳切点。并与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糖尿病HbA1c诊断标准比较。结果按照1999年WHO的DM诊断标准,本研究人群中糖耐量正常(NGT)894例,空腹血糖受损(IFG)53例,糖耐量低减(IGT)369例,合并IFG+IGT 87例,新诊断糖尿病(NDDM)271例。采用ROC曲线判断与OGTT诊断DM状态相关的HbA1c理想切点为5.9%,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1%和73.8%,曲线下面积0.832(95%CI 0.802-0.862);与IGR状态相关的HbA1c理想切点为5.7%,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4.3%,60.9%,曲线下面积0.668(95%CI 0.638-0.698)。HbA1c≥5.9%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与OGTT的符合率达75%,可确诊80.1%的NDDM(217例),但包括17.3%的NGT(155例)和41.7%的IGR(212例)。按ADA HbA1c≥6.5%的标准,NDDM中的检出率只有39.1%(106例),而特异性高仅涉及0.9%的NGT(8例)及4.5%的IGR(23例)。结论 HbA1c≥5.9%时应进一步行OGTT以明确是否患有糖尿病,≥6.5%时诊断糖尿病的特异性达到97.8%。HbA1c不适用于筛查IGR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