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肥胖、强直性脊柱炎和需要术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的的患者,神经刺激仪引导的后路臂丛神经阻滞是前外侧入路难以实施时的另一选择[1].虽然此种方法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仍然存在误伤血管及神经并发症等风险.超声技术已广泛用于引导神经阻滞,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能否降低上述风险尚有待研究.本研究拟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臂丛神经阻滞穿刺传统方法多以解剖定位加异感定位作为穿刺成功的标志,因其缺乏客观性,技术不熟练者操作易引起穿刺点出血、阻滞不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我院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肌间沟复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并与传统方法分析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外周神经阻滞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技术在临床应用广泛.但小儿麻醉中使用多限于臂丛神经阻滞.本研究在小儿马蹄足畸形纠正术中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胫神经阻滞,取得了良好的麻醉效果,并且术后镇痛完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颈7入路)肌间沟加压注射法对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观察组采用肌间沟(颈7入路)加压注射的臂丛神经阻滞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肌间沟(颈6水平)臂丛神经阻滞法经典入路方法进针。两组在穿刺成功后,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再注入局麻药。两组均注入0.75%布比卡因注射液10ml与2%利多卡因注射液10ml加灭菌注射用水10ml的合剂30ml。两组的麻药总量均相等.观察组在注射后压迫穿刺点上方的肌间沟,使药液向下扩散,使尺神经阻滞更完善。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优43例,对照组18例(P〈0.05);尺神经阻滞完全观察组为46例,对照组为19例(P〈0.05);麻醉效果差的对照组为6例,观察组无。结论颈7入路肌间沟加压注射法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较好,更接近臂丛下千.尺神经阻滞效果好,方法较传统穿刺路径更合理。  相似文献   

5.
改良连续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术后镇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肢手术采用连续臂从神经阻滞行术后镇痛有全身不良反应少、不影响肢体运动、患者无感觉不适等优点.本研究通过对一种新的连续喙突下臂从神经阻滞入路的术后镇痛效果的观察,探索能提高术后镇痛效果的连续臂丛神经麻醉路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相同容量的0.1%和0.25%的左旋布比卡因用于多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40例择期行手部和前臂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Ⅰ组和Ⅱ组,两组患者均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多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Ⅰ组分别每点注射0.1%左旋布比卡因9ml阻滞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Ⅱ组分别每点注射0.25%左旋布比卡因9ml阻滞上述各个神经.在注射完局麻药后5、10、20、30、40min时,分别对四支神经所支配的感觉区域和运动区域进行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评估.术后随访患者,记录臂丛神经阻滞的镇痛时间和臂丛神经阻滞有效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在臂丛神经阻滞后5min均可产生明显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镇痛时间和阻滞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肌皮、正中、桡、尺神经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相似.结论 神经刺激仪定位的情况下,0.1%的左旋布比卡因行多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能够产生明显的痛觉和运动阻滞,这种阻滞效果与相同容量0.25%的左旋布比卡因相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52例ASAⅠ或Ⅱ级拟行单侧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U组)和传统体表定位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N组)。局麻药为0.2%盐酸罗哌卡因,总量为1ml/kg。肌间沟入路和腋路分别给予局麻药总量的一半。观察两组注入局麻药后5、10、15min的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阻滞情况、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注入局麻药后5、10、15min时U组桡神经阻滞有效率明显高于N组,注入局麻药后10、15min时U组尺神经和正中神经阻滞有效率明显高于N组(P0.01或P0.05)。U组麻醉优良率为26例(100%),明显高于N组20例(76.9%)(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喙突入路与锁骨中点下入路在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拟行前臂及手外科择期手术患者72例,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36例,分别行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喙突入路(A组)或锁骨中点下入路(B组)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将远端运动反应(手腕或手指屈曲或伸展)作为目标运动反应。记录患者前臂痛觉阻滞情况、穿刺成功率、试穿次数、上肢运动阻滞情况以及并发症。结果 A组有3例因5次调整穿刺针位置均未引出目标运动反应,改为腋路阻滞,被排除出本研究。与A组比较,B组1次、2次穿刺成功率明显增加,进针深度明显加深,环指状包绕腋动脉明显增多,腋路追加局麻药明显减少,所有肌皮神经阻滞明显增多(P0.05)。两组上肢运动阻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无一例气胸、穿刺部位血肿、局麻药中毒等。结论喙突入路或锁骨中点下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均可安全地用于区域阻滞,而锁骨中点下入路更容易定位到目标神经,麻醉阻滞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比较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及单纯神经刺激仪引导下闭孔神经阻滞(ONB),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ONB的可行性及先进性。方法需行ONB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患者60例,男女不限,年龄39~77岁,BMI 19~30kg/m2,随机均分为神经刺激仪组(S组)和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组(US组),S组患者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经典入路行ONB;US组患者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ONB。神经阻滞过程中记录两组患者穿刺中最高VAS评分、穿刺一针成功率、穿刺内收肌收缩时间间隔、穿刺次数、穿刺深度、阻滞后大腿内收肌力、成功率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ONB成功率、阻滞后大腿内收肌力、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针成功率US组明显高于S组(P0.01);US组最高VAS评分明显低于,穿刺内收肌收缩时间间隔明显短于,诱发收缩穿刺次数明显少于,穿刺深度明显浅于S组(P0.05)。结论与经典入路神经刺激仪引导下ONB比较,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ONB定位更准,操作更快,患者痛苦更小。  相似文献   

10.
正上肢手术镇痛方案包括全麻和臂丛神经阻滞。阿片类药物是控制中、重度疼痛的首选全麻药物,能有效缓解疼痛,但会产生急性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及恶心呕吐等。臂丛神经阻滞能减少甚至避免全麻药物的使用。臂丛神经阻滞途径包括肌间沟、锁骨上、锁骨下及腋路等入路。Urmey等[1]研究表明,肌间沟入路100%会造成膈神经阻滞,锁骨上与锁骨下入路均有造成气胸的风险。经腋路实施臂丛神经阻滞可避免膈神经阻滞和气胸的发生。然而,  相似文献   

11.
不同横突定位臂丛神经阻滞在肩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不同横突入路肌间沟臂丛阻滞在肩上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三种不同横突入路肌间沟臂丛阻滞实施上肢手术200例,C5、C6、C7横突入路分别为72、70和52例。评价阻滞后30min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效果,并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总的优良率为94.5%,C5、C6、C7入路分别为94.8%、92.9%和96.1%。其中C5入路对腋神经和C4神经阻滞率较C6、C7入路高(P<0.05),而C7入路对尺神经阻滞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根据手术部位选择不同横突入路的肌间沟臂丛阻滞,定位简单,成功率高,可满足整个肩部上肢手术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实施老年病人臂丛神经阻滞的优缺点及安全性.方法 75例ASAⅡ或Ⅲ级择期实施上肢手术的65岁以上老年病人,随机均分为三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组(US组);超声引导组(U组);神经刺激仪定位组(S组).记录各组臂丛神经阻滞的各项评价指标.结果 三组局麻药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S组和U组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S组(P<0.05),辅助用药例数、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S组(P<0.05);US组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U组(P<0.05),三组均无病人改全麻.结论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对病人影响小,用于老年病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解剖与临床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因其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而被广泛地用于肘部以下的手术.它的穿刺点既不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那样靠近中枢神经,也不似锁骨上入路那样接近肺尖,更适合于非住院病人的麻醉.对解剖的良好认识和理解有助于麻醉医师更好地实施臂丛神经阻滞.本文旨在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解剖基础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地塞米松静脉单独注射或局麻药复合应用两种给药方式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静脉注射组(n=40)和局麻药复合组(n=40)。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引导下神经刺激仪辅助技术实施臂丛神经阻滞。术中和术后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和持续时间,术后24小时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局麻药复合组阻滞起效时间较短(14.12±4.77分钟vs. 11.21±2.87分钟,P0.05),且术后24小时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较低(P0.05)。与静脉注射组相比,局麻药复合组运动和感觉阻滞的持续时间均显著延长(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地塞米松复合局麻药应用较静脉单独注射更有效延长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1%甲哌卡因与0.5%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锁骨骨折术中麻醉效果的比较。方法择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锁骨骨折成年患者3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n=15);1%甲哌卡因组(M组)和0.5%罗哌卡因组(R组)。两组均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以肌间沟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M组和R组分别注入1%甲哌卡因25 mL和0.5%罗哌卡因25 mL。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感觉、运动阻滞起效及恢复时间,术后VAS评分,不良反应及麻醉满意度。结果与R组比较,M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缩短,阻滞恢复时间缩短(P0.05),术后6 h、12 h的VAS评分增加(P0.05)。结论 1%甲哌卡因与0.5%罗哌卡因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能满足锁骨骨折手术。采用1%甲哌卡因较0.5%罗哌卡因起效更快,且感觉、运动恢复更早,利于早期活动,但术后镇痛效果不如0.5%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16.
临床麻醉中臂丛神经阻滞有肌间沟、锁骨上、腋路3种入路,锁骨上法适用于肘部、前臂和手的手术,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适用于前臂和手的手术,对肘部效果不确定,对肩部手术不适用,只有肌间沟法在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最广,麻醉范围遍及肩及整个上肢。近年来,笔者在麻醉过程中据手术部位不同,用异感定位法来确定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范围,效果十分满意。  相似文献   

17.
单一臂丛阻滞常导致阻滞不全,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来提高麻醉效果.但传统阻滞方法的成功率受操作者的经验、患者的合作程度及能否及时、准确地讲述异感部位等多种因素影响,故临床上阻滞不全甚至失败的情况还会发生.我院于2007年开始运用周围神经刺激仪(TOF-WatchSX)进行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神经定位,减少了操作的盲目性和有效地控制了药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低浓度左旋布比卡因用于多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观察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0·1%的左旋布比卡因是否能用于多点腋路臂丛阻滞,比较两种容量0·1%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腋路多点臂丛阻滞的差异。方法34例择期行手部和前臂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Ⅰ、Ⅱ两组,每组患者均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多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Ⅰ组每点注射0·1%左旋布比卡因9ml分别阻滞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Ⅱ组分别注射0·1%左旋布比卡因18ml阻滞上述各个神经。在注射完局麻药后5、10、20、30、40min时,分别对四支神经所支配的感觉区域和运动区域进行感觉和运动评估。术后随访患者,记录臂丛阻滞的镇痛时间和阻滞有效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阻滞后5min均可产生明显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镇痛时间和阻滞时间差异无显著意义。分别注射9ml或18ml的0·1%左旋布比卡因,两组患者肌皮、正中、桡、尺神经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相似。结论神经刺激仪定位的情况下,0·1%的左旋布比卡因行多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能够产生明显的痛觉和运动阻滞,这种阻滞效果并不依赖于药物容量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稀释0.75%布比卡因并加入地塞米松,采用斜角肌间沟复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法 延长神经阻滞时间.方法 选择60例需行上肢手术患者,手术时间:10~15h,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28ml稀释0.75%布比卡因20ml并加入地塞米松10mg,行斜角肌间沟复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结果 60例患者均阻滞完善,术中镇痛满意,在手术所需时间内均能耐受止血带,术后镇痛效果良好.结论 选择斜角肌间沟复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法,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配比的0.3%布比卡因,加入地塞米松,能有效延长神经阻滞时间,扩大完善阻滞范围,使患者安全平稳渡过手术全过程并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20.
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解剖标志定位简单的临床神经丛阻滞麻醉操作技术,单纯斜角肌间沟或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法能为患者上肢手术或镇痛等提供较良好的神经阻滞效果,但在使用高浓度或大容量局麻药时有发生某一(膈或喉返)神经分支被阻滞,导致该分支神经功能暂时可逆性丧失,或时有部分(尺或桡)神经分支阻滞效果欠完善,不能满足术中镇痛或止血带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