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王英  田丽霞  冯治西 《海南医学》2009,20(9):170-170,140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原因及防护对策,为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中职业暴露防护提供参考。方法对2006年至2008年科室上报的职业暴露情况从发生原因、科室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至2008年科室上报的297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主要分布在病房153例、手术室29例、门诊107例、供应室8例。其中锐器伤发生241例(81.1%)、血源性传染血液喷溅31例(10.4%)、暴露源不明25例(8.4%)。结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职业暴露防护是目前医务人员必须关注的问题,应加大防范力度。  相似文献   

2.
徐卫  石娜  倪丹丹 《中国医院》2009,13(2):47-48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对2007年1~12月全院54名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职业暴露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麻醉师4.9%、护士4.1%、检验人员2.3%、医师1.0%。职业暴露人员中48.1%是工龄≤3年的医务人员;锐器伤占90.7%;暴露原因占前四位的是操作不规范或不谨慎、锐器未放置锐器盒、回套针头、患者突然移动。结论:加强职业安全教育,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注重患者心理辅导是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原因,提高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25例医务人员锐器伤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例锐器伤中护士占84.0%,医生占12.0%,其中工作年限〈5年护士占72.0%,发生锐器伤主要场所病区占88.0%,手术室占12.0%。其中职业暴露占56.0%,暴露源主要为HBV占57.1%、HIV占35.7%。结论:低年限医务人员锐器伤最多见;加强低年限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培训,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手术室医务人员暴露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防护措施,降低血液职业暴露的风险。方法通过对2006年6月~2008年12月发生在手术室40例乙型肝炎职业暴露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暴露以锐器伤为主31例,占77.5%,血液体液喷溅3例占7.5%,不完整皮肤粘膜接触6例,占15%。40例HBV职业暴露人员在发生职业暴露后立即采取处理措施,经6个月跟踪监测,未发现一例感染。结论手术室护士是易发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应加强职业安全教育与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能够减低职业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精神病专科医院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及特点,以制定正确有效防护措施。方法:根据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各科室上报登记的“医务人员意外职业暴露卡”,对职业暴露人员的职业、工龄、操作环节、暴露源分布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人员主要是护士,占85.42%;(2)发生职业暴露工作年龄以1~5年所占比例大;(3)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主要以HbsAg为主;(4)发生职业暴露的48例医务人员中有25例针刺伤,占52.08%,18例抓咬伤,占37.50%,黏膜接触5例,占10.42%。结论:针刺伤和抓咬伤是精神病医院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重要原因。制定内部安全防护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加强新上岗职工职业防护培训,特别是护理人员,另外根据专科医院特点加强职业安全培训、规范操作行为、加强职业暴露后的监控管理等,是减少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关键,也是有效预防血源性暴露后感染发生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6.
毛燕飞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0):127-127
目的:了解我院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现状及对策。方法:对2004~2007年科室上报的情况从发生原因、科室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44例护士职业暴露主要分布在手术室20例,门诊13例,供应室7,病房4例。其中锐器伤发生36例(81.8%),血源性传染血液喷溅8例(19.2%)。结论:职业暴露及职业防护是目前护理人员必须关注的问题,应该加大防范力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真实情况,为制定职业防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问卷调查2013年8月1-31日期间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结果血源性职业暴露护士发生最多,为80人(60.61%);其次为医生,共30人(22.73%)。工龄5年以下人员发生频率最高,共63人(47.73%);锐器伤的器物以注射器针头和玻璃制品最多。操作环节为掰安瓿和注射或输液结束时最多。结论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培训,规范操作规程,完善职业暴露报告流程和监测管理,提高职业防护意识,从而保障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8.
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现状,分析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方法:采用问卷式调查法对成都市七所医院共计113名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情况进行相关资料的调查。结果:84.1%的手术室护士在过去18个月里发生过锐器伤,累计发生4次以上的占31.1%;61.1%的护士近期皮肤粘膜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锐器伤的发生时间主要是清洗器械和为病人输液或配药时,分别占46%、42.5%;发生锐器伤的手术类型中无HBV等相关实验室检查报告的占23.6%;锐器伤与护士的护龄及学历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职称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40.7%的护士认为上级领导对手术室锐器伤不关心;而仅有9.2%的护士在发生锐器伤后上报院感科。结论: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职业危害较大,应加强重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锐器伤对护士的伤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及其防护情况,探讨减少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措施。方法:选择24名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人群分布、发生环节、暴露源以及暴露后处理情况等。结果: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人群以医生为主(70.83%),年龄<40岁、工龄<3年和≥ 9年以及初级职称血源性职业暴露较多,分别占79.17%、37.50%、33.33%、54.17%。暴露部位以手为主,占91.67%,左手暴露部位拇指和中指较多,右手主要为示指。血源性职业暴露最主要的方式为锐器伤,占91.67%,手术中分合、传递、操作器械和手术缝针是主要环节,分别占45.83%和37.50%。暴露源病原体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占83.33%。暴露后所有人员均立即作了局部处理,局部处理正确率为83.33%;暴露后18人(75.00%)接受预防用药处理,最主要的方式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疫苗,其次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治疗。结论:明确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主要环节和锐器物,通过规范操作流程、必要防护用品以及暴露后正确处理可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和暴露后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马春华  赵跃  李艳萍  赵海燕  张秀玲 《重庆医学》2013,42(10):1139-1141,1145
目的了解该院工作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状况,建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报告流程和监测管理系统,为制定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监测出2011年8月该院163例工作人员发生了血源性职业暴露,对其高危因素、职业、工龄、致锐器伤操作环节、暴露后的风险评估以及预防用药等进行分析。结果血源性职业暴露护士发生率最高(79.14%),其次是医师(15.95%);血源性职业暴露类型主要是锐器伤。结论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教育、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建立监测系统、完善报告流程及暴露后正确有效处理和干预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摘 要:目的 了解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压力、工作疲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及疲 劳量表为基础制定问卷,对 3 家三甲医院 133 名手术室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133 名手术室护士中压力程度为轻、中、重 度者分别占 6.8%、67.7%、25.6%,工作疲劳轻、中、重度者分别占 30.8%、42.9%、26.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工作疲劳为 手术室护士职业压力程度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 手术室护士职业压力和工作疲劳会影响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完善监测管理系统,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方法:对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发生并登记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根据发生职业暴露的职业类别、暴露地点及类型、暴露发生的原因、暴露源及暴露后的处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共191例,发生职业暴露人员的职别:护士、实习生、医师、工勤人员、技师分别占45.03%、25.65%、20.42%、6.28%、2.62%;暴露地点主要在病房(49.74%),其次为手术室(28.80%);暴露类型主要为锐器伤(94.76%),以输液针头、注射针头等空心针为主;暴露原因以操作中意外损伤为主(29.84%);暴露源以乙型肝炎为主(63.87%),暴露后67.02%预防使用高效免疫球蛋白。结论:护理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教育与培训,增强自我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切实落实标准预防,完善报告流程,加强监管,是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调查及预防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蜀岚  陈先云 《西部医学》2008,20(4):883-884
目的掌握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制定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07年全院填报的医务人员121例针刺伤报告单,分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发生职业暴露主要以针刺伤为主占96.36%。暴露源中患有血源性传播病的71例,无血源性传播疾病50例。暴露地点依次为病房50例,手术室39例,治疗室、检查室12例,检验科9例,废物处理室6例,产房5例。暴露发生主要环节:手术中40例,抽血25例,拔出输液针头15例,各种穿刺及注射14例,各种检查11例,处理废弃物6例。结论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教育,提高职业安全意识;严格规范各项操作规程,认真执行标准预防;注重高发科室和高发人群的风险管理,并在职业暴露发生后采取及时正确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昆医附一院手术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的认识及防护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手术麻醉科人员在预防艾滋病知识和态度方面的情况调查,了解我科人员对艾滋病预防的现状,并对教育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清洁员为40%,手术室医务人员为95%.对标准防护的知晓率为40%.对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的知晓率为50%.结论调查发现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的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5.
周建华 《中华医护杂志》2007,4(11):1039-1040
目的加强手术室医疗废物的管理,预防和控制手术室的医院感染,提高护士对身边职业危害的认知程度,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污染,保护环境,保障人体的健康。方法严格以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为准则,对手术室医用废弃物进行科学分类,专人管理。制定手术室医用废弃物的分类、回收、管理制度并完善措施,规范护理行为等一系列管理措施。结果提高了手术室医疗废物管理质量及各级人员环保意识,规范了手术室废物管理工作,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手术室医源性感染。结论手术室医疗废物管理是控制医源性感染、防止感染扩散、保护医务人员自身健康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医护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暴露的现况,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对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2006年1月-2008年5月登记上报的117例医护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暴露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职业暴露伤的117例患者中,护师(士)64例(包括实习护士15例),占54.7%;医师46例(包括实习医师25例),占39.3%。引起职业暴露损伤的均为血源性传播疾病。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暴露伤的原因中,以针刺伤为主(98例),占83.8%。医师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暴露的操作环节以手术为主,占65.2%;护师(士)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暴露的操作环节以注射治疗为主,占54.7%。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暴露后,伤口处理不正确39例,占33.3%;未按期随访检查或注射疫苗62例,占53.0%。结论增强对职业暴露的防范意识,强化职业防护培训,改善诊疗环境,降低诊疗操作过程中的风险,建立健全职业暴露安全管理体系,以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率,保证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7.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掌握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中,职业暴露发生的原因和机率、在不同职业人群中的分布、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知程度等基础信息,从而为建立一套完整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的预防控制体系奠定坚实基础.方法对我院2a来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我院共63名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经过预防措施的实施,进行了6个月的临床医学观察后,未发生1例感染.结论临床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易发生职业暴露,因此应加强医务人员全面防护的相关教育与培训,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预防伤害事件的发生,以确保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加强医院手术室微生物学的监测,以降低医院手术感染的发生率。方法按GB1589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对北京友谊医院2010年5月和2010年6月不同手术室和产房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无菌器械进行采样和细菌学监测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对不同手术部门手术室内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和无菌器械随机采集样本203件,经细菌监测,合格195份,不合格8份,整体合格率96%;其中,手卫生监测全部合格,手术室物体表面监测合格率88.46%,无菌器械监测合格率93.55%。结论对医院手术室定期进行微生物学监测,及时发现传染源及传播途径,有针对性地从源头控制医院感染,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管理,降低医院手术感染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医护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特征及危险因素,为其预防和干预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06年4月至2021年1月登记上报的746例医护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案例的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工作科室、职业暴露发生时间、暴露源、暴露途径、处理措施等.结果 从性别上看,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女性(540例,72.39%)较男性(206例,27.61%)多;从职业来看,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人员以护士(师)(305例,40.88%)、医师(171例,22.92%)和实习护士(111例,14.88%)为主;从科室分布看,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所在科室主要为急诊科(105例,14.08%)、普通外科(73例,9.79%)、麻醉科(67例,8.98%)、消化科(55例,7.37%)、胸心外科(54例,7.24%).暴露源以HBV为主,共有508例(68.10%);暴露途径以皮肤锐器伤为主,共有666例(89.28%).36例(4.83%)发生暴露后未进行任何紧急处理,但所有暴露者均接受了后续的预防性治疗及随访,且最终无一例发生职业暴露感染.结论 医护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不容忽视,应增强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范意识、强化职业防护培训、建立合理有效的防护制度、改善诊疗环境,以降低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保证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