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胚胎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71年,Burrington发现胚胎皮肤创伤愈合后没有瘢痕组织学表现,首次提出“无瘢痕愈合(scarless healing)”的概念,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无瘢痕愈合机制的研究。无瘢痕的现象只出现在孕期前2/3阶段,之后过渡为少瘢痕期,一般选择研究的无瘢痕期:人孕75~100天,大鼠14~16天,兔21~22天,绵羊60-90天,出生后则瘢痕期。  相似文献   

2.
赵明权  张刚 《中国美容医学》2008,17(7):1101-1103
自从1971年Burrington首次发现胎儿皮肤创伤后修复无瘢痕形成,并确定无瘢痕愈合的概念以来,不仅发现胎儿可以无瘢痕愈合,而且女性月经期子宫内膜也可以无瘢痕愈合。不少学者对无瘢痕愈合机制进行了许多研究,发现无瘢痕愈合的机制可能与炎症的低反应,效应细胞成纤维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细胞外基质的成分和数量,  相似文献   

3.
<正>创伤愈合有两种形式,完全性修复(即再生)和瘢痕性愈合。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是迄今为止与创伤愈合关系最为密切的生长因子,TGF-β至少有6个亚型,各亚型之间有64%~82%的同源性[1],在成人皮肤组织中,TGF-β1、β2、β3三种异构体均有阳性表达。TGF-β1、β2、β3参与创伤愈合的诸多步骤:炎症反应、促血管新生、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合成与分解以及新的ECM重建。以往研究大都聚焦于TGF-β亚型对创伤愈合的促进作用,但TGF-β亚  相似文献   

4.
皮肤磨削术是通过使用机械摩擦以去除皮肤的表浅瘢痕的一种手术,该术式在整形美容外科专业常用于治疗许多影响美容外观的皮肤瘢痕,如面部凹陷性瘢痕、瘢痕疙瘩、纹身、外伤引起的后遗瘢痕等。我科自2007年至今用皮肤磨削术治疗各类皮肤瘢痕156  相似文献   

5.
踝关节骨折是创伤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若治疗不当 ,对关节的愈合、恢复有很大的影响。关于如何治疗踝关节骨折 ,我院自 1999年以来收治 3 1例此类患者 ,经手术治疗 ,随访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3 1例 ,男 2 4例 ,女 7例 ,年龄 2 3~ 5 9岁 ,  相似文献   

6.
放射性治疗在瘢痕疙瘩治疗上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瘢痕疙瘩是皮损愈合后形成的一种过度增生的异常瘢痕组织,隆起于皮肤表面,其内有大量胶原和基质成分的沉淀及毛细血管的再生,且向周围正常组织浸润[1-2]。1770年由Retz首先描述,1802年Alibert描述并正式命名为瘢痕疙瘩。1970年  相似文献   

7.
瘢痕组织是烧伤患者创面修复过程中的一种自然产物,是创面愈合的表现。但如果瘢痕组织过度增生,则会产生增生性瘢痕,使患者感到瘙痒、疼痛,甚至导致局部功能障碍等,因此减少瘢痕增生是每位烧伤患者的愿望。如何防治瘢痕形成一直是创伤修复领域研究的热点,但目前在瘢痕防治方面尚无有效的方法,本组采用瘢痕贴联合弹力绷带治疗烧伤患者,并对治疗后瘢痕的瘙痒、色泽、厚度及硬度进行了跟踪,同时与单纯使用瘢痕贴组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瘢痕是组织损伤修复的正常过程,是伤口愈合的重要产物,没有瘢痕即没有伤口愈合。但是,过度的瘢痕增生、瘢痕挛缩、瘢痕癌变及瘢痕疙瘩形成,  相似文献   

9.
我科自2005年1月~2010年12月,门诊手术治疗各种体表局限瘢痕患者86例,采用瘢痕切除美容外科技术缝合伤口,愈合后伤口涂抹防治瘢痕增生药物,同时行同位素90Sr-90Y 照射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刘英琦 《中国美容医学》2013,22(9):1005-1008
瘢痕是创伤愈合留下的痕迹,是高等哺乳动物组织修复过程中特有的愈合形式,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是皮肤组织损伤后过度修复和异常增生的结果,主要继发于累及真皮层的损伤,如:烧伤、外伤、外科手术等,其实质是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的过度分裂增殖并合成大量排列紊乱的胶原纤维以及细胞外基质(EMC)的过度沉积。  相似文献   

11.
甲状腺手术后切口瘢痕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随着人们追求完美的要求不断提高,并十分注重暴露在体表外部位的完美感觉。而甲状腺手术后切口瘢痕往往给患者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因此甲状腺术后瘢痕的早期康复治疗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医患的共同关注与重视。我科自1994年1月~2010年12月共治疗甲状腺手术切口瘢痕患者225例,术后早期伤口采用精华素离子导入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耳部瘢痕疙瘩不同发展时期采取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7年耳部瘢痕疙瘩患者53例,根据不同的临床分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并进行12~48个月的随访观察,记录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53例(59侧)耳部瘢痕疙瘩经过18个月规律治疗后,耳部形态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未见复发。根据Darzi的瘢痕疙瘩疗效原则,治疗有效率为100%。5例患者药物治疗3次(6周)后出现月经失调,均为月经周期延长,治疗停止1~2个月后恢复正常。结论耳部瘢痕疙瘩发展的不同时期应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对于手术切除的患者,术后12个月以上的维持治疗和后续跟踪随访应作为治疗的重要环节,手术及药物注射对瘢痕疙瘩的治疗效果确切可靠,临床应用方便,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对早期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TS)的临床预防及治疗效果.方法 早期HTS周围及组织内注射BTXA,观察瘢痕注射药物后形态学变化、组织学变化及临床症状表现;手术切口缝合后即刻向周围肌肉浅层注射BTXA,观察远期瘢痕愈合情况.结果 局部注射BTXA可以明显减轻早期HTS疼痛和瘙痒症状,促使瘢痕组织萎缩、软化;组织切片HE染色显示HTS组织内结构有所变化.同时,手术切口周围肌肉浅层注射BTXA可以降低术后切口HTS的发生、发展概率.结论 BTXA对早期HTS具有一定程度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其疗效可能是通过降低瘢痕两侧张力及活动,干扰瘢痕内小神经传导,以及影响成纤维细胞增殖分化,促进凋亡进而减少胶原合成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杨玉英  张燕 《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1):1824-1825
烧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意外损伤。临床上将瘢痕生长分为增生期、稳定期和萎缩期。其治疗的关键在增生期。烧伤创面愈合后1~3个月瘢痕开始进入增生期,逐渐增厚,高出周围正常皮肤,质地坚硬,充血逐渐加剧,呈鲜红色,伴有疼痛,瘙痒,灼热和紧缩感[1]。增生期的瘢痕不仅影响人体美观,  相似文献   

15.
我院从1985~1999年间通过手术病理切片证实为桥本病(以下称HD)36例。本病术前真正确诊的极少,即使术中肉眼诊断为本病的也只有17例,有相当一部分病人误诊为结节性甲状腺肿行甲状腺大部切除,招致术后甲状腺功能低下。为此,对本组36例进行临床分析讨论,旨在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6.
<正>皮肤或其他组织器官创伤可引发创缘组织一系列细胞活动,包括炎症、细胞增殖和迁移、细胞因子及信号分子的产生,影响创面愈合。胶原蛋白(collagen,COL)是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主要组成物质,在皮肤修复和瘢痕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通常ECM中COL合成和降解  相似文献   

17.
Liu M  Liu YG  Zhang LW  Wang HW  Zhu SG  Wu CY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3):882-884
目的探讨边缘系统胶质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特征以及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边缘系统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边缘系统胶质瘤患者以癫痫发作为其临床特点;CT扫描19例呈低密度,9例呈混杂密度;MRI扫描,T1低信号,T2高信号,多无强化;肿瘤全切19例,次全切6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5例患者出现暂时性运动性失语,6例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其余恢复良好;随访6个月至5年,生存23例。结论应用高分辨CT或MRI可显示边缘系统胶质瘤与其周围结构的关系,可通过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并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不同术式治疗腋臭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腋臭是临床多见的一种疾病,好发于青壮年,尤其是夏季,不仅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压力,还严重影响其社交、日常生活和工作,使患者心理负担加重。腋臭的治疗方法很多,非手术疗法多不能达到根治的效果,而传统的手术疗法多采用梭形切除腋窝处汗腺发育异常区,虽可根治腋臭,但常由于缝合  相似文献   

19.
瘢痕疙瘩是瘢痕中最顽固的一类,在我国青壮年中发病率较高,若单纯手术切除复发率非常高,所以对较局限的瘢痕疙瘩仍以瘢痕内药物注射为主。目前,国内临床最常用的药物有曲安奈德混悬液、得保松注射液(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但这类药物都属于激素类药物,注射后不良反应较多。  相似文献   

20.
耳部瘢痕疙瘩个体化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耳部瘢痕疙瘩手术切除方式和术后放疗等综合治疗的疗效. 方法 200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42例(71侧) 耳部瘢痕疙瘩患者.男8例,女34例;年龄16~50岁,平均26.2岁.病程6个月~4年.穿耳孔32例,创伤7例,耳部病变手术3例.瘢痕疙瘩范围 0.3 cm × 0.3 cm×0.2 cm~6.0 cm×4.0 cm×1.0 cm,形状呈球形、哑铃形、结节形.根据瘢痕疙瘩不同大小和范围,选择不同术式,切除瘢痕并行缺损修复.术后24 h内,高能电子束照射 10 次,每次2 Gy,总剂量20 Gy,对有复发倾向者,及时行"得宝松"1 mg 及 2%利多卡因按1∶3 混合液局部瘢痕内注射3次,每3周1次.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皮瓣均成活.37例(64侧)获随访 1 年,获临床治愈;5 例(7侧)于术后3~6个月有复发倾向,及时局部注射"得宝松"后未见复发.根据刘文阁等疗效标准判定治愈37例,显效5例. 结论 耳部瘢痕疙瘩尽早采用个体化手术方式,结合早期放疗,可取得满意效果,是治疗的选择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