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膳食纤维在胃肠道肿瘤术后肠内营养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增蓉  王艳红 《华西医学》2005,20(2):372-373
目的:观察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DF)在胃肠道肿瘤术后病人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中的对控制腹泻的作用,并介绍其护理方法。方法:将32例胃肠道肿瘤术后病人,分为含膳食纤维肠内营养组(Fiber Supplemented Formula,FSF)和不含膳食纤维肠内营养组(Fiber Free Formula,FFF),每组16例。于肠道功能恢复后开始行肠内营养支持,使用Hartand Dobb腹泻量表记录每天排便情况。结果:FSF组平均评分和总腹泻天数低于FFF组。结论:胃肠道肿瘤术后含DF的肠内营养可以缩短肠内营养过程中腹泻天数、降低腹泻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N)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合理应用。方法:对1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人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观察营养状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术后病人24小时开始肠内营养(EN),避免了因术后肠外营养不足而导致肠外瘘,胰胆瘘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认为术后24小时病人已度过最严重的手术应激反应,血液动力相对比较稳定,胃肠功能已逐渐恢复,术后24小时开始进行肠内营养是比较理想的时机。  相似文献   

3.
食管贲门癌病人由于长期进食困难,术前多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而术后的营养支持治疗直接影响到病人的预后。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补给方式。与肠外营养不同,它可以早期激发调动胃肠道分泌,促使胃肠功能恢复,保护肠黏膜屏障,因而得到病人的接受和临床的广泛应用。肠内营养泵是一种可以精确控制肠内营养速度的一种装置,应用肠内营养泵可以使病人在灌注肠内营养时减少并发症,从而保持营养素不流失,较之于普通的经重力作用进行肠内营养的灌注方法来说治疗效果好。我科2007年2月-2007年10月对172例食管贲门癌病人进行肠内营养泵的方式输注肠内营养液取代传统的鼻饲法对病人的肠内营养,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黄彤  林丽华  冯碧英 《护理研究》2005,19(11):976-977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支持对破伤风病人的干预作用。[方法]对3 3例破伤风病人(肠内营养组)于入院48h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其对营养指标以及对愈后的影响,并与未用肠内营养支持的3 8例破伤风病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肠内营养组病人在营养支持后,体重指数、上臂肌围、三头肌皮褶厚度均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 ) ;对照组病人血红蛋白、血清蛋白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的下降较肠内营养组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 ;肠内营养组并发症发生率(15 .2 % )低于对照组(3 9.5 % )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结论]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破伤风病人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输注不同递增策略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腹内压和肠内营养耐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9月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8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增速组(n=29)、中增速组(n=29)和低增速组(n=28)。各组均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方案。生命体征稳定后予以肠内营养,并每隔4 h调整输注速度,高增速组、中增速组和低增速组每次分别增加20 mL/h、15 mL/h、10 mL/h。比较各组肠内营养开始前、肠内营养8 h后、16 h后、20 h后腹内压,并记录肠内营养不耐受情况。结果:高增速组肠内营养8 h后、16 h后、20 h后腹内压高于肠内营养前(P<0.05),低增速组则均低于肠内营养前(P<0.05);肠内营养8 h后、16 h后和20 h后腹内压为高增速组>中增速组>低增速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增速组和中增速组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率均高于低增速组(P<0.05)。结论:对行肠内营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宜采取低输注递增策略,以降低腹内压,提高病人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病人行早期肠内营养温度控制规范化。[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86例胃癌术后病人,均行早期肠内营养,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时通过常规方法加热,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时规范化温度加热。观察两组胃肠道反应(呕吐、腹胀、腹泻)及肠内营养相关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病人肠内监测端温度加热后、加热过程中平均变化幅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加热后肠内温度高于对照组,加热前后平均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观察组腹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肠内营养相关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护理安全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过程中规范加热温度可明显缓解腹痛症状,降低肠內营养相关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应用的可行性和有益性。方法 回顾1995年6月.2004年6月手术治疗的食管癌贲门癌,通过对术后333例实施早期肠内营养(EN组)和232例静脉营养(对照组)的对照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外科营养对患者主要生化指标、机体营养状况、肠道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治疗情况的影响。结果 EN组病人的精神体力恢复及自我护理能力较好,肠道功能恢复提前,对术后出现的胃排空障碍、吻合口瘘并发症的治疗,肠内营养有明显优势。生化指标、人体测量指数等EN组稍优于对照组,但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结论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是可行的、安全的、有效的,对病人术后恢复、预防和治疗术后并发症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早期肠内营养在胰 -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人支持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 :3 1例胰 -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按随机表分别进入肠内 (EN)或肠外 (PN )营养组 ,术后分别接受肠内外营养 ,观察两种营养方式对病人基础营养状况、内脏合成蛋白能力、胃肠功能、氮平衡、细胞免疫功能和经济消耗等方面的影响。结果 :两种营养方式均能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肠内营养在恢复氮平衡 ,刺激肠道蠕动 ,减少经济消耗方面优于肠外营养 ,且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建议临床中对此类病人可选用肠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1年6月急诊危重症监护室(EICU)收治的41例危重病人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比较治疗前和支持7 d后血清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和转铁蛋白(TRF)水平.结果:PA和RBP水平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7 d后明显升高(P<0.001),而ALB和TRF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危重病人实施肠内营养能改善机体蛋白质合成和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直肠癌根治术后肠内营养(EN)的疗效.方法将96例直肠癌根治术后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连续3周分别观察手术后进行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TPN)病人的营养状况、肝功能、电解质、空腹血糖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2组病人术后营养均有所改善,肠内营养肠蠕动恢复快、并发症少,且经济方便.结论直肠癌根治术后肠内营养具有安全、有效且费用较低等优点,基本可替代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1.
黄琳 《全科护理》2016,(34):3617-3618
[目的]探讨鼻空肠管在食管癌病人术后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5月收治的30例采用鼻空肠管进行术后肠内营养的食管癌病人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30例采用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的食管癌病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营养支持的耐受性、营养情况、营养期间体质量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病人肠内营养的耐受性高于对照组,营养后7 d的白蛋白、前白蛋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营养第7天时体重下降小于对照组,吸入性肺炎、胃潴留、呕吐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空肠管能够提高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和营养效果,减少病人的体重丧失,而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2.
张丽娟  王改琳 《全科护理》2023,(29):4136-4138
目的:探讨基于营养风险筛查下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食管癌光动力治疗后病人营养状态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11月—2022年6月收治的105例食管癌光动力治疗后病人为研究对象,依据营养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营养支持,观察组病人给予基于营养风险筛查下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干预1周后比较两组病人营养状态、肠黏膜屏障功能、胃肠道功能。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1周末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及血红蛋白(Hb)水平高于对照组,二胺氧化酶(DA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营养风险筛查下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食管癌光动力治疗后病人胃肠道功能,调节营养状态,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持续与间断肠内营养支持方式对颅脑损伤病人肠内营养耐受性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92例颅脑损伤病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持续匀速肠内支持方式,观察组采用间断肠内支持方式。比较两组病人肠内营养耐受性及营养状况。[结果]观察组病人腹胀、呕吐、胃潴留、胃出血等营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7d营养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肠内营养支持第7天胃液pH值、胃液残留量低于对照组,胃泌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拔除胃管时间、经口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断肠内营养支持方式能有效提高颅脑损伤病人肠内营养耐受性,改善病人胃肠功能及营养状况,促进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4.
上消化道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提文萍  王思亮 《护理研究》2004,18(4):315-316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肿瘤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以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方法 :将收治的 5 2例食管癌及胃贲门癌病人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 (EEN)3 0例及延迟肠内营养组(DEN) 2 2例 ,EEN组采用液体型全营养制剂能全力 ,经鼻肠管或空肠营养管 ,通过输液泵输入 ,DEN组则行全胃肠外营养 3d~ 5d后 ,再逐渐过渡到肠内营养。观察两种营养方式对术后恢复的影响。结果 :两组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日及术后并发症对比 ,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上消化道肿瘤病人术后早期采用肠内营养 ,肠功能恢复较快 ,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食管癌术后出院指导中采用模拟家庭肠内营养护理的指导方式的效果。[方法]选取146例食管癌术后需行家庭肠内营养治疗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74例)和观察组(72例),对照组病人在出院当日采用常规口述的方式进行家庭肠内营养护理指导,观察组病人在出院前1d停止使用营养液泵输注肠内营养液,由护士讲解及演示后模拟家庭环境,完全由病人的主要照顾者进行肠内营养的护理,期间出现问题护士及时予以解决。出院当日评价两组病人及家属对家庭肠内营养护理相关知识的掌握达标率、对出院指导的满意度及出院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观察组病人及家属对家庭肠内营养护理知识的掌握达标率分别为79.73%和97.22%,对护士出院指导的满意度分别为83.78%和95.83%,病人出院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27%和5.56%,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食管癌术后出院指导中采用模拟家庭肠内营养护理的指导方式体现了个体化健康教育的理念,可减少病人出院并发症,提高病人的满意度,促进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措施在胃癌根治术后病人经液囊空肠导管进行肠内营养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调查分析改进前胃癌根治术后病人经液囊空肠导管进行肠内营养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原因为切入点,确定持续质量改进的评价指标,制定肠内营养护理流程并具体组织实施,统计评价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的各项指标。[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护士对肠内营养知识的掌握率及病人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肠内营养缺陷的频次、并发症发生率与改进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有助于胃癌根治术后病人应用液囊空肠导管行肠内营养护理质量的优化。  相似文献   

17.
拾春婷 《全科护理》2021,19(9):1226-1228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预适应对结直肠癌病人术后胃肠功能及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86例结直肠癌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术前行常规饮食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前3d口服肠内营养液以预适应,比较两组病人相关并发症、营养状况及胃肠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腹痛、腹泻、腹胀、营养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病人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GB)、白蛋白(AL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病人首次进食流质饮食时间、腹泻持续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内营养预适应在改善结直肠癌病人术后胃肠功能及营养方面具有一定的益处,能明显减少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促进病人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8.
林丽芳 《循证护理》2022,(22):3122-3124
目的:探讨同伴教育对克罗恩病病人肠内营养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80例克罗恩病肠内营养治疗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实施同伴教育,干预时间为住院到出院后1个月。比较两组肠内营养知识掌握程度及出院后肠内营养自我管理行为。结果:观察组肠内营养知识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个月后,观察组成功自插胃管、肠内营养维护正确、体重增加多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伴教育可有效增加克罗恩病肠内营养治疗病人肠内营养相关知识,提高肠内营养自我管理效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将循证护理应用于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术后肠内营养输注方式的干预措施,为临床提供护理规范。[方法]将2010年5月—2012年12月未实施循证护理58例PEG术后肠内营养病人作为对照组,将2013年1月—2014年7月实施循证护理60例PEG术后肠内营养病人作为干预组,对比分析两组病人护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10%(P0.01);干预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69%(P0.05)。[结论]将循证护理应用于PEG术后病人肠内营养护理中,选择间歇性肠内营养输注方式,能有效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说明改良式间歇性连续泵入法可作为首选的护理模式应用于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N)在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胸外科收治的96例食管癌或贲门癌病人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PN),比较两组病人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