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廷武 《中外医疗》2013,(29):96-97
目的 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及围术期的处理措施.方法 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72例给予以瓣膜置换为主的综合处理.门诊或电话随访1~6个月.结果 住院死亡4例(5.5%),出院2周死亡1例,心功能恢复至Ⅰ级8例、Ⅱ级32例、Ⅲ级28例.结论 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全面评估手术风险,注重改善术前心功能及营养状况,缩短手术时间,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科37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术前准备、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等外科治疗进行分析。结果:术后低心排15例,严重心律失常7例,肺部感染9例,肾功能衰竭3例,死亡3例,死因低心排2例,肾功能衰竭1例。29例术后随访,心功能Ⅰ级19例,Ⅱ级6例,Ⅲ级3例,Ⅳ级1例。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后并发症多,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合理的手术方式选择是外科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疾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围术期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月我院收治的重症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77例.结果 65例治愈出院,平均EF值(53.6±10.4)%.死亡12例(死亡率15.6%),早期死亡原因7例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5例为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7例术后失访.58例术后随访6个月~5年,其中术后心功能恢复至Ⅰ级14例(24%),恢复至Ⅱ级35例(60-3%),恢复至Ⅲ级9例(15.5%),随访病例中无死亡病历.结论 重症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应注重围术期综合治疗,改善心、肺、肝、肾等各脏器功能是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重症换瓣病人的围手术期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重症心脏病病人换瓣治疗的围手术期治疗经验。方法 对近 5年来 2 5例重症心瓣膜病病人 (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2 3例 ,结核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例 ,心内膜心肌纤维化 1例 )施行二尖瓣置换术和 (或 )主动脉瓣置换术或三尖瓣置换术 ,心功能Ⅲ级 8例 ,心功能Ⅳ级 17例。结果 术后因低心排并肾功能衰竭死亡 1例 ,术后 4 5天因脑出血死亡 1例 ,1例反复右心功能不全 ,其余病人均痊愈出院 ,随访 1~ 4年 ,均恢复良好。结论 降低危重换瓣病人的死亡率和并发症 ,关键在于良好的围手术期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手术治疗和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对2000年8月~2004年8月收治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中死亡2例,死亡率10%,余18例术后恢复好,心功能分别恢复至I-II级。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治疗应注重围手术期处理,选择适当手术时机,合理纠正病变,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和探讨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 对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55岁以上82例心脏瓣膜病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本组早期死亡4例,发生各种并发症55例,随访3个月至7年,心功能恢复Ⅰ级53例,Ⅱ级25例.结论 加强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处理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对2006年2月-2011年3月共2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行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分析。结果:围术期死亡3例,死亡率10.7%;并发症:早期出现低心排综合8例,其中1例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出现室性心律失常6例,其中1例因顽固室性心律失常死亡。心包、纵隔引流多二次开胸止血或(和)延迟关胸3例。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伴肾功能衰竭1例。术后脑梗死1例死亡。结论:注意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处理和手术时机选择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提高手术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和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192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围术期处理、术中心肌保护及术中手术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并发症38例,发生率为19.8%;术后早期死亡8例,死亡率4.2%。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应注重围手术期处理,适当选择手术时机,合理纠正病变,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治疗经验,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分析106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1例,女性65例,年龄29~73岁,平均(41.2±15.6)岁。心功能Ⅲ级64例,心功能Ⅳ级42例。二尖瓣替换35例,二尖瓣成形手术1例,主动脉瓣替换15例,双瓣替换55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41例和冠脉搭桥18例。结果:手术后早期死亡6例,手术死亡率为5.7%(6/106)。死亡原因为:低心排综合征2例,心室纤颤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脑梗塞1例。100例出院患者中,随访89例,随访时间1月~12年,死亡6例,死亡率6.7%(6/89),心功能Ⅰ级患者48例,心功能Ⅱ级患者36例,心功能Ⅲ级患者5例。结论:重视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术前注重改善心功能,积极矫治心脏瓣膜病变,加强呼吸道管理,加强营养支持,积极防治心律失常,积极治疗围术期出现的肝、肾功能不全,可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外科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0.
吴毓优  刘苏 《海南医学》2011,(18):69-71
目的总结6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瓣膜置换术的优点。方法 60例重症瓣膜病患者,术前心功能Ⅲ级10例,Ⅳ级50例。共行二尖瓣置换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5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40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死亡率为3.34%。术后出血3例,均开胸探查止血。脑损害3例,经治疗未留下后遗症。呼吸衰竭3例,肺部感染3例,肾功能衰竭4例,心包积液11例,恶性心律失常5例,气管切开2例,肝功能不全8例。随访60例,平均随访1~4年,死亡3例,其余恢复良好。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应注意术前准备,选择手术时机,合理纠正病变,术中麻醉及体外的配合,围手术期监护,加强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效果的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49例重症瓣膜病手术病人,其中二尖瓣置换(MVR)129例,主动脉瓣置换(AVR)39例,MVR+AVR 81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TVP)152例,左房折叠术1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8例。结果:手术早期死亡8例,死亡率3.2%(8/249)。在241例中,随访235例,随访率为97.5%,随访时间6个月至5.5年,死亡2例,随访病死率.8%(2/235),其余232例术后随诊复查人工瓣膜功能良好,左心射血分数提高,心功能均提高1-2级,无瓣周漏、人工瓣膜心内膜炎及心脏血栓形成,没有因瓣膜原因而再次手术的。结论:对外科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围术期处理,术前注重改善心功能,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尽量保留瓣下结构,选择合适的瓣膜,同时处理三尖瓣病变和巨大左房,采用含血停跳液温冷温顺序灌注,加强术后处理,可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右房黏液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总结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  自2008年1月—2018年12月共12例右房黏液瘤患者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浅低温体外循环下右房黏液瘤切除术,男性6例,女性6例,年龄为18~75(54.17±16.75)岁。其中正中开胸心脏停跳下手术11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心脏不停跳手术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右房黏液瘤在全部心脏黏液瘤中的比率、术前临床特征、手术技巧、瘤蒂附着部位、术后近中期疗效。  结果  右房黏液瘤占全部心脏黏液瘤的10.53%,瘤蒂最常见的附着部位是房间隔;全组12例手术均成功完成,手术时间为130~255(180.25±40.53)min,体外循环时间为30~72(49.17±14.33)min,中位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20.00(18.00~42.00)min,无围术期死亡,围术期全组患者均未出现低心排综合征、呼吸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恶性心律失常、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对9例(75.00%)患者随访12~109(44.56±30.59)个月,无死亡病例及肿瘤复发,心功能均恢复至Ⅰ~Ⅱ级(NYHA分级)。  结论  右房黏液瘤临床少见,一经确诊即应尽早手术,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体外循环的顺利建立以及彻底的心腔探查,外科治疗近中期疗效满意,远期预后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心脏病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射频消融或手术切割的疗效及各自的特殊性。方法对24例心脏病伴房室折返性或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了射频消融或外科旁路切割术。结果10例射频消融的首次成功率为90%,无严重并发症。14例手术患者心外膜标测检出17条旁路,手术成功率为94%。1例术后复发,射频消融成功。1例围术期死于呼吸衰竭,1例遗留永久性Ⅰ度房宣传导阻滞,余12例无与旁路切割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心脏病伴PSVT的射频消融或手术治疗均有较高的成功率,并发症少。心脏病需手术治疗的患者合并房室旁路时,应首选外科旁路切割术,可同时治愈两种疾病。外科失败病例采用RFCA治疗仍可成功。  相似文献   

14.
心脏移植12例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Xu LH  Ni KW  Qian WW  Ni XM  Yan ZK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1):885-887
目的 观察心脏移植的疗效。方法 随访接受心脏移植的1组患者术后的劳动力、生活质量以及精神和/或肉体的并发症。结果 1997年6月至2002年6月行同种原位心脏移植12例,其中1例为心肾联合移植。2例围手术期死亡,原因分别为急性排斥反应和急性肾功能衰竭。10例长期生存(83.3%),其中1例于术后7个月在停服霉酚酯酸(骁悉)后死于急性排斥反应;其余9例已生存1~6年,平均3年半。心肾联合移植患者也已生存近3年。这9例患者各自到术后1年时,心功能均达到Ⅰ级,并保持至今,且都已恢复工作。有1例于术后1周曾出现精神分裂症状。生存达1年的9例均作冠状动脉造影,每例均表现冠状动脉变细,侧支减少,有2例于术后4、5年心电图显示左心室前壁或后壁局部缺血,这9例患者临床上均无冠心病症状。2例出现糖尿病。2例在围手术期因渗血第2次开胸。术后早期每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右心功能不全、口腔溃疡及服用环孢素后的血压升高。9例均因此需长期服降压药物控制血压。随访中无恶性肿瘤的出现。结论 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的有效方法,但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较多,有的影响生活质量,有的甚至可危及生命。术后密切的随访,预防并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将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798 patients from Essen University Medical Hospital during the period 1960–1987 with operation performed due to valvular heart disease was undertaken. Among them were 324 suffering from mitral stenosis, 12 from mitral regurgitation, 462 from mixed mitral valvular diseases. The surgical treatment consisted of commissurotomy in 611 patients, and prosthetic valve replacement in 187 patients. Follow-up studies showed: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occurrence of embolism was 16.5 vs 8.7 %; status of class of cardiac function (NYHA) from group with commissurotomy was 3.1 vs 2.0; NYHA classification in group of prosthetic replacement was 3.1 vs 1.9; 10 years survival rate after commissurotomy was 95.2 %; after valve replacement it was 80.2 %; early letality rate after operation (at or within 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depended on 1) the type of operations commissurotomy 2.8 %, valve replacement 10.2 %; 2) the state of cardiac function: in class IV it was 12.9 %, in class III 4.6 %; 3) the number of operations: in only operation it was 4.8 %, in reoperations 19.5 %.  相似文献   

16.
Kaer A  Dunibi A  Lati M  Qiao J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4):3153-3155
目的 分析新疆地区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探讨该地区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方法 对1993年1月至2007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13例心脏瓣膜病患者(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瓣膜置换手术),回顾性分析该组病例临床特点、手术适应证及围手术期处理情况.结果 913例患者中,痊愈出院868例(95.1%),术后住院期间因各种并发症死亡45例(4.9%).不同年龄以及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术后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手术年限以及不同心胸比例患者术后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新疆地区,瓣膜置换术仍是治疗心脏瓣膜病变的有效手段,对于年龄较大、心功能Ⅲ~Ⅳ级患者,应加强围手术期处理,以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病的临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142例65岁以上老年患者体外循环直视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结果住院死亡12例,病死率为8.45%。出院随访130例,随访时间3-36个月,无死亡患者。结论提高手术技巧和完善围术期处理,老年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是安全并能达到满意效果的。  相似文献   

18.
袁烨  沈诚  范士志  陈建明 《西部医学》2014,(3):314-316,319
目的探讨自体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行瓣膜置换治疗术前抗生素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2年9月于我院接受瓣膜置换治疗的46例自体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前是否应用足程(4~6周)抗生素将其分为足程抗生素(FRA)组与非足程抗生素(NFRA)组,对其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术前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及瓣膜功能障碍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术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及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FRA组术后心功能恢复优于NFRA组。③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FRA组并发症发生率18%,NFRA组并发症发生率2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FR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NFRA组。④随访期间FRA组死亡2例(9.1%),NFRA组死亡3例(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FRA组死亡率低于NFRA组。结论自体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中,围手术期联合抗生素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案,其中术前应用抗生素疗程4~6周能够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