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评价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成虫排泄分泌抗原(adult worm excretory-secretory antigen,AWESA)作为诊断抗原检测旋毛虫感染日本大耳兔唾液中抗旋毛虫IgG抗体的可行性. 方法 建立旋毛虫感染日本大耳兔和对照组兔动物模型,采集感染前和感染后1~6周兔唾液和血清以及对照组兔唾液和血清.制备AWESA,建立AWESA作为诊断抗原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以市售旋毛虫IgG抗体检测试剂盒作为对照,测定感染前和感染后1~6周兔唾液和血清以及对照组兔唾液和血清中抗旋毛虫IgG抗体.AWESA和试剂盒测得的唾液A值和血清A值进行线性相关分析,AWESA和试剂盒测得的唾液阳性率和血清阳性率分别进行x2检验.结果 AWESA检测唾液和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依次为0、5%、20%、40%、60%、85%、90%,0、30%、60%、85%、95%、100%、100%,除感染后0、1、2周外其余各周唾液A值与血清A值呈显著线性相关(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市售旋毛虫IgG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旋毛虫感染前和感染后兔唾液和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依次为0、15%、20%、40%、55%、75%、90%,0、35%、60%、95%、95%、100%、100%,除0、1、3周外其余各周唾液A值与血清A值呈线性相关(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 结论 AWESA与市售试剂盒检测唾液和血清中抗旋毛虫IgG抗体的阳性率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小鼠实验感染不同种旋毛虫后血清IgG抗体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鼠感染不同种旋毛虫后血清IgG抗体水平的变化。方法将50只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分别感染旋毛虫(T1)、乡土旋毛虫(T2)、布氏旋毛虫(T3)、伪旋毛虫(T4)及纳氏旋毛虫(T7),每只感染300条幼虫,感染后1~6周每周尾部静脉采血,6周后每2周尾部静脉采血,至感染后20周,用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ELISA检测血清中抗旋毛虫IgG抗体水平。结果小鼠感染旋毛虫、乡土旋毛虫、布氏旋毛虫及纳氏旋毛虫后3~5周,血清IgG抗体水平快速升高,至感染后第8周达高峰,此后旋毛虫和乡土旋毛虫感染小鼠的血清IgG抗体水平缓慢下降,布氏旋毛虫及纳氏旋毛虫感染小鼠的血清IgG抗体水平迅速下降;小鼠感染伪旋毛虫后3~5周血清IgG抗体水平快速升高,至第16周达高峰,之后缓慢下降。5种旋毛虫感染小鼠的血清IgG抗体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5种旋毛虫感染小鼠的血清IgG抗体水平和动态变化不同;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可用于其他4种旋毛虫(乡土旋毛虫、布氏旋毛虫、伪旋毛虫、纳氏旋毛虫)感染的血清学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检测血清和唾液中旋毛虫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方法 应用方阵滴定法,筛选适宜的旋毛虫抗原(肌肉幼虫可溶性抗原、肌肉幼虫排泄分泌抗原、成虫可溶性抗原、成虫排泄分泌抗原)浓度、血清和唾液稀释度、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山羊抗兔、山羊抗人IgG抗体稀释度.共有20份旋毛虫感染兔、10份旋毛虫病患者血清和唾液用于这4种抗原的敏感性试验,20份健康兔与38份其他寄生虫感染兔和患者的血清和唾液用于这4种抗原的特异性试验.结果 这4种抗原适宜包被浓度依次为8.0 μg/ml、6.0 μg/ml、10.0 μg/ml、9.0 μg/ml.适宜的血清稀释度依次为1:100、1:200、1:50、1:200,唾液均用原液.适宜的山羊抗兔、山羊抗人IgG稀释度分别为1:2 500和l:2 000.这4种抗原检测旋毛虫感染兔血清和唾液的敏感性分别为100%和80%~100%,检测旋毛虫病患者血清和唾液的敏感性分别为100%和60%~80%;检测血清和唾液的特异性依次为81.03%、89.65%、77.59%、82.76%和93.10%、96.55%、89.65%、91.35%.结论 建立了检测兔和人血清及唾液中旋毛虫lgG抗体的ELISA方法.当采集血清标本有困难时,可将唾液替代血清用于检测旋毛虫病. 相似文献
4.
5.
应用旋毛虫肌肉内成囊期幼虫的盐水浸出液为抗原,用ELISA间接法检测了旋毛虫感染家兔治疗前后血清IgG水平的消长情况。血清IgG于感染后7周达高峰,10周下降,治疗后抗体水平明显升高。认为血清学检测在旋毛虫病的疗效考核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旋毛虫肌肉期幼虫分泌排泄物中特异性抗原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胃蛋白酶消化旋毛虫感染鼠肌肉,获得肌肉期幼虫。37℃,用RPMI1640培养基培养幼虫,控制虫体死亡率低于5%,每24hr收集上清培养液,即为分泌排泄抗原。共获10天次ESA。应用SDS-PAGE及氨银染色技术进行蛋白组份析显示:各天次ESA的主要蛋白区带数及位置基本相同分子量范围在96-14kd,主带3条,分别为48,53和58kD蛋白组份。 相似文献
7.
旋毛虫感染家兔治疗前后血清IgG抗体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旋毛虫肌肉内成囊期幼虫的盐水浸出液为抗原,用ELISA间接检测旋毛虫感染家兔治疗前后血清IgG水平的消长情况。血清IgG于感染后7周达高峰,10周下降,治疗后抗体水平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8.
旋毛虫感染病兔抗体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旋毛虫成囊期幼虫的盐水浸出液为抗原,用ELISA方法检测人工感染旋毛虫病兔IgG抗体的反应动态。结果表明:1.特异性抗体水平与感染度呈正相关且重感染组的特异性抗体比轻感染组早3d检出。2.抗体水平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增高,从感染后77d起明显下降但可持续4个月之久。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分泌抗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ES)抗原单克隆抗体(McAb)杂交瘤细胞株,并对其及分泌的McAb进行鉴定。方法用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筛选分泌特异性、高滴度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制备腹水,进行纯化。ELISA间接法、夹心法和竞争法分别测定McAb滴度、相对亲和力和相加效应,琼脂双扩散试验鉴定免疫球蛋白类型,检测McAb与其他寄生虫抗原的交叉反应。电镜观察杂交瘤细胞超微结构,计数染色体数目及观察杂交瘤细胞分泌McAb的稳定性。结果筛选出2株(B2C12和E11F11)分泌抗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McAb杂交瘤细胞株。电镜显示,杂交瘤细胞具有肿瘤细胞和浆细胞的特征,胞浆内可见大量分泌颗粒;杂交瘤细胞染色体数目平均为98.6条,均能稳定分泌McAb(属IgM)。B2C12株培养上清液和腹水McAb滴度分别为1∶1280和1∶2.048×104,E11F11株为1∶640和1∶1.024×104,其中前者的相对亲和力较后者稍高。2株McAb识别ES抗原不同的抗原决定簇;且不与其他寄生虫抗原发生交叉反应。结论获得2株抗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杂交瘤细胞株,均能稳定分泌高滴度、特异性的IgM类McAb,并识别不同的抗原决定簇,为研制旋毛虫病诊断试剂盒和制备基因工程抗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究旋毛虫和伪旋毛虫肌幼虫时期排泄分泌产物(ESP)中的差异蛋白,分析两者免疫抑制差异的原因和参与包囊形成的潜在功能蛋白。方法收集旋毛虫和伪旋毛虫ESP,采用二喹啉甲酸检测法测定旋毛虫、伪旋毛虫ESP蛋白浓度,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蛋白质量,对经过超滤管酶解法酶解后的ESP多肽段采用同位素相对定量和绝对定量标记技术(iTRAQ)标记,混合标记后的样品进行液相分离高pH反相色谱和液相串联质谱检测。检测完成后,搜索UniProt数据库中的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和伪旋毛虫(Trichinella pseiudospiralis)数据库,在可信蛋白(得分80以上)的基础上筛选同源蛋白,比较同源蛋白的差异表达情况。利用QuickGO对差异蛋白进行标准化描述。选取9个差异明显的重要蛋白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采用△△Ct法验证基因表达水平。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iTRAQ标记鉴定出旋毛虫可信蛋白492个,伪旋毛虫535个,可用于定量分析的旋毛虫蛋白193个,伪旋毛虫蛋白164个。旋毛虫/伪旋毛虫同源比对结果显示,表达蛋白上调162个,下调31个。GO分析结果显示,分子功能主要富集在离子结合功能、肽酶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和核酸酶活性,分别为45、18、12和8个。在生物过程中,涉及最多的是小分子代谢过程(15个),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12个),生物合成过程(12个),DNA代谢过程过程(8个)。差异蛋白涉及的细胞组成成分主要为细胞质和含蛋白质的复合物。KECG分析显示,与硫胺素代谢,鞘糖脂生物合成,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相关的蛋白大部分上调。plancitoxin-1(E5SXW8)、胰蛋白酶(E5SPA7)、胱抑素(E5S387)、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E5SJH4)、5’-核苷酸酶(E5S554)、烯醇酶(E5SQX1)、L-天冬酰胺酶(E5SBA6)蛋白表达和基因转录水平在旋毛虫肌幼虫时期均高于伪旋毛虫(P<0.05);热休克蛋白β-1 (E5RZQ6)、组蛋白H2B (E5S7K8)蛋白表达和基因表达水平在旋毛虫肌幼虫时期低于伪旋毛虫(P<0.05)。结论旋毛虫和伪旋毛虫肌幼虫时期ESP差异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丝氨酸蛋白酶、胱抑素、plancitoxin-1和14-3-3蛋白等可食能与包嚢形成和免疫调节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实验感染旋毛虫(韩国分离株)的大鼠对成虫和肌期幼虫阶段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和IgG,IgG1,IgG2a抗体反应。 方法 46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其中2组(A1、A2组, 共10只)用于观察成虫阶段引起的保护性免疫,B组(B1、B2组, 共14只)用于观察肌期幼虫阶段引起的保护性免疫,C组(C1、C2组,共17只)为感染对照组,D组(5只)为正常对照组。A、B和C组分别每鼠感染1 000条旋毛虫肌幼虫,分别于感染后第7天(A1、 A2组)和第30天(B1、B2组),用氟苯咪唑治疗(20 mg/kg,10 d)。治疗后第10天,A和B组每鼠再次感染500条旋毛虫肌幼虫,于感染后第7天剖杀A1和B1组大鼠,检测肠道内成虫数,于感染后第30天剖杀A2和B2组大鼠,检测横膈膜内肌期幼虫数,同时分别剖杀感染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每组同期取血,ELISA检测特异性IgG、IgG1和IgG2a抗体水平。结果 旋毛虫成虫阶段对成虫和肌幼虫的保护性免疫分别为100%和99.96%,肌幼虫阶段对成虫和肌幼虫的保护性免疫分别为99.92%和99.89%。肌幼虫感染阶段抗肌幼虫分泌排泄抗原的特异性IgG、IgG1和IgG2a抗体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5、 0.1和0.1)和成虫感染阶段(分别为0.5、 0.09和0.09)比较,抗体反应均显著增高(分别为3.0、2.2和0.8)(P<0.01)。且幼虫期抗肌幼虫分泌排泄抗原特异性IgG1抗体(2.2)显著高于特异性IgG2a抗体(0.8)(P<0.01)。 结论 旋毛虫的成虫和肌幼虫阶段的感染均对成虫和幼虫的再感染产生保护性免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旋毛虫成虫排泄分泌抗原(ES抗原)、肌幼虫ES抗原、成虫和肌幼虫ES混合抗原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用生理盐水培养法从培养液中提取成虫ES抗原、肌幼虫ES抗原,分别用成虫ES抗原、肌幼虫ES抗原、成虫和肌幼虫ES混合抗原免疫小鼠,同时设佐剂组和对照组,间隔7d共免疫3次。末次免疫后7天,每只小鼠用200条旋毛虫感染期幼虫经口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7天和30天检查各组小鼠肠道成虫数和肌幼虫数。结果旋毛虫成虫ES抗原组、肌幼虫ES抗原组、成虫和肌幼虫ES混合抗原组的成虫减虫率分别为87.95%、69.48%、84.34%,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74.79%、87.97%、86.87%。成虫ES抗原组、成虫与肌幼虫ES抗原混合组的成虫减虫率均高于肌幼虫ES抗原组(P均<0.05)。肌幼虫ES抗原组、成虫与肌幼虫ES抗原混合组的肌幼虫减虫率均高于成虫ES抗原组(P均<0.01)。结论旋毛虫成虫和肌幼虫ES混合抗原均能诱导小鼠产生抗成虫及肌幼虫较强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4.
给昆明小鼠口饲含150±5条旋毛虫幼虫的骨骼肌,同时设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感染后的7、21 、35 和49 d 眼眶静脉取血,分离血清,用双抗夹心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2(IL-12)的含量。感染后7 、21 和35 d小鼠血清IL-12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感染49 d血清中的IL?鄄12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说明小鼠感染旋毛虫后,早、中期血清IL-12水平降低,晚期则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15.
王国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8,20(3):212-213
目的观察旋毛虫肌幼虫在感染小鼠体内不同部位横纹肌内的分布和密度。方法分别取感染旋毛虫小鼠的舌肌、咬肌、胸肌、腹肌、前肢肌、后肢肌、膈肌和背肌各50mg,肌肉压片镜检。结果膈肌幼虫密度最高,其次为舌肌、胸肌;前肢肌、后肢肌、咬肌、背肌幼虫密度无明显差异,均低于胸肌,腹肌幼虫密度最低。结论感染旋毛虫的小鼠从膈肌取材,检出肌幼虫的阳性率较其他部位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和表面抗原对小鼠产生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分别用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表面抗原免疫小鼠,同时设佐剂组和阴性对照组,间隔7d免疫1次,共3次。末次免疫后7d,每只小鼠用200条旋毛虫感染期幼虫经口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7d和30d分别检查各组小鼠肠道成虫数和肌幼虫数;用ELISA测血清中抗旋毛虫肌幼虫IgG抗体。结果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表面抗原和佐剂组的成虫减虫率分别为84.89%、89.73%、85.65%、2.57%;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71.71%、80.98%、73.66%、5.60%。排泄分泌抗原组、表面抗原组的成虫减虫率(P均〈0.05)及肌幼虫减虫率(P均〈0.01)均高于虫体抗原组。各免疫组小鼠血清IgG抗体滴度明显升高,虫体抗原组、排泄分泌抗原组和表面抗原组的几何平均倒数滴度分别为2798.89、3474.51、2984.83,分别为阴性对照组(459.32)的6.09、7.56、6.50倍。结论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和表面抗原均能诱导宿主产生较强的抗攻击感染保护力。成囊前期幼虫的排泄分泌抗原显示出更强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7.
王国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9,21(2):133-135
目的观察旋毛虫肌幼虫在干燥和生理盐水环境中的生存状况。方法90只昆明小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干燥组,生理盐水组和干燥组分别再分为4组,共9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每鼠经口感染200条收集的肌幼虫。生理盐水组分为4组:①肌幼虫0℃放置10 d,②肌幼虫20℃放置10 d,③肌幼虫0℃放置20 d,④肌幼虫20℃放置20 d;干燥组分组与生理盐水组相同。然后将8组小鼠每鼠经口感染200条处理的肌幼虫。感染后30 d处死小鼠,取膈肌压片镜检,并将全部肌肉人工消化后计数幼虫数。结果在生理盐水和干燥环境中放置10 d的肌幼虫分别感染小鼠后,压片法和人工消化法镜检,感染小鼠的幼虫检出率均为100%;在生理盐水和干燥环境中放置20 d的肌幼虫分别感染小鼠后,两种方法镜检,感染小鼠均未检出幼虫。结论在生理盐水和干燥环境中,肌幼虫能生存较长时间,但不超过20 d。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旋毛虫肌幼虫囊包染色标本的制作方法。方法采用醋酸卡红染色法制作旋毛虫肌幼虫囊包标本。结果醋酸卡红染色的标本,囊包轮廓清晰,囊内幼虫透明度及清晰度高,体态自然,立体感较强。结论醋酸卡红染色可用于旋毛虫肌幼虫囊包永久标本的制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旋毛虫感染性幼虫排泄分泌(ES)抗原与旋毛虫感染性幼虫表面抗原免疫鼠血清对幼虫侵入HCT-8肠上皮细胞及其发育的影响。方法将旋毛虫感染性幼虫接种至半固体培养基(RPMI1640培养基+1.75%琼脂糖)+HCT-8细胞中,37℃5%CO2培养12、24、36、72和96h后镜下观察幼虫发育情况;将幼虫接种至含免疫血清的半固体培养基+HCT-8细胞中,培养15min后镜下观察幼虫形态及其对肠上皮细胞的侵入情况,36h后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观察幼虫蜕皮,并计数Ⅰ期和Ⅱ~Ⅳ期幼虫。结果幼虫在半固体培养基培养12h可侵入HCT-8细胞单层,36~72h幼虫可蜕皮1~2次,培养96h可见早期成虫。在含ES抗原免疫血清与感染鼠血清条件下培养15min,幼虫头端可见免疫复合物形成的帽样结构,但在含表面抗原免疫血清、正常鼠血清或不含免疫血清条件下培养的幼虫头端则无帽样结构,头端带有帽样结构的幼虫不能侵入HCT-8细胞单层。在含ES抗原与表面抗原免疫血清条件下发育至Ⅱ~Ⅳ期幼虫的百分比(2.25%、2.2%)均明显低于含正常鼠血清条件下培养的幼虫(24.7%)(P0.05)。结论旋毛虫ES抗原免疫血清可阻止幼虫对肠上皮细胞的侵入,ES抗原及表面抗原免疫血清均可阻止部分幼虫的发育(蜕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