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比较冠脉造影正常(A组,20例)与异常(B组,40例)两组心肌梗死间性别、年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梗死前驱症状、心肌梗死部位、心梗并发症及预后等临床特点的差异.结果 A组平均年龄49.7±13.8岁,B组平均年龄62.48±8.73岁,两组间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性别比例在两组间无差异.动脉硬化家族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在A、B两组所占比例分别为5%∶22.5%、30%∶50%、15%∶22.5%、25%∶70%、75%∶40%(仅后两者P值<0.05).既往心绞痛史及前驱症状史A组均少于B组(10%∶65%,10%∶55%,P均<0.05).梗死部位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平均LVEF值A组68.06±13.64%,B组59.39±14.54%(P<0.05).有室壁运动异常者占A组60%,B组87.5%(P<0.05).结论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多见于较年轻的男性,与高脂血症不相关,有显著的大量吸烟史,多无前驱症状,并发症少,预后好.  相似文献   

2.
李郁金  孙平 《河北医学》2008,14(6):640-644
目的:探讨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室造影的252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组比较既往心绞痛及梗死前心绞痛对肌酸激酶(CK)峰值浓度、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和左室功能等的影响。结果:252例患者中,兼有既往心绞痛和梗死前心绞痛者46例(A组,占18.3%),单纯既往心绞痛者112例(B组,占44.4%),单纯梗死前心绞痛者43例(C组,占17.1%),梗死前无心绞痛者51例(D组,占20.2%);CK峰值浓度:A组显著低于D组(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峰值浓度:A组显著低于D组(P<0.01)和B组(P<0.05),B组和C组均低于D组(P均<0.05)。非Q波心梗的比率:A组显著高于D组(35%与16%,P<0.05)。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有既往心绞痛的A、B组明显好于既往无心绞痛的C、D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A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而且B组和C组均高于D组(P<0.05)。室壁运动(Cortina计分):A组明显低于其他各组,B组和C组均显著低于D组(P<0.05)。结论:既往心绞痛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梗死前心绞痛可能导致缺血预适应的产生,二者协同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比较冠脉造影正常( A组, 1 0例) 与异常( B组, 4 5例)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间性别、 年龄、 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既往心绞痛、 梗死前驱症状、 心肌梗死诱因、 心肌梗死部位、 心肌梗死并发症及预后等临床特点的差异。结果A组平均年龄4 1 . 8 0 ± 7 . 0 8岁, B组平均年龄5 6 . 8 4 ± 1 1 . 1 7岁, 两组间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性别比例在两组间无差异。高血压病、 糖尿病、 高 脂血症、 吸烟史在 A 、 B两组所占比例分别为2 0 %5 8 %、 2 0 %5 6 %、 5 0 %3 6 %、 8 0 %4 2 %, ( 除高脂血症外 P值 均小于0 . 0 5 ) 。既往心绞痛史及前驱症状史 A组均少于 B组( 0 %3 1 %, 0 %3 3 %, P值均< 0 . 0 5 ) 。梗死部位两 组间差异无显著性。A组多有大量吸烟、 酗酒、 情绪激动、 过度疲劳等诱因, 与 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 0 . 0 1 。 平均 L V E F值 A组 6 1 . 1 0 %± 7 . 1 1 %, B组 5 6 . 7 5 %± 5 . 6 9 %( P < 0 . 0 5 ) 。有室壁运动异常者占 A组 4 0 %, B组 7 3 . 3 %( P < 0 . 0 5 ) 。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3 0 %v s 6 . 7 %) , 差异有显著性, P < 0 . 0 5 , 心功能 K i l l i p分级> 2级者为 ( 1 0 %v s 1 1 . 1 %) , 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多见于较年轻的男性, 有大量吸烟 史。少有既往心绞痛史及心梗前驱症状。心梗发生后 L V E F下降不明显, 室壁运动异常相对少见。梗死部位见 于下壁者相对较多, 并发症少见, 预后好。  相似文献   

4.
龙小丽  王归真 《西部医学》2011,23(3):459-461
目的探讨入院时血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影响。方法将442例AMI患者按入院时血压高低分为3组:A组283例血压正常,〈140/90 mmHg;B组86例为高血压1级,血压≥140~159/90~99 mmHg;C组73例为高血压2~3级,血压≥160/100 mmHg。并分析3组临床特点。结果①方差分析和多组间比较显示,3组在心率、胆固醇(TC)、载脂蛋白B(apo B)、前壁梗死、多壁梗死、心梗复发、高血压病史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②与A组比较,B组心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前壁梗死、高血压病史高,多壁梗死比例低;C组TCa、po B、心梗复发高,多壁梗死和再通低,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③与B组比较,C组心率低,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入院时血压高的AMI患者血脂紊乱明显,高血压病史、前壁梗死和心梗复发比例高,多壁梗死和再通比例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结合冠状动脉造影(CAG)探讨下壁导联ST变化和左前降支(LAD)形态和梗死位置的关系.方法:78例急性前壁心梗患者,根据入院时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改变分为2组:A组为下壁导联(Ⅱ、Ⅲ、AVF)ST段抬高组;B组为下壁导联ST段压低组.比较二组临床特点和梗死相关血管(IRCA).结果:IRCA部位A组90.63%为LAD远端,B组80.43%为LAD近端;LAD折返在A组占81.25%,B组中占0%.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下壁导联ST段压低提示LAD近端梗死,此组患者急诊PCI术成功率高.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ST段抬高提示LAD远端梗死且大部分存在LAD返折.  相似文献   

6.
高玉琪  钟萍  李志樑 《医学争鸣》2002,23(10):914-916
目的 探讨 ECG 导联 ST段抬高大于 导联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及与梗死相关动脉的关系 .方法 按体表 ECG 导联和 导联 ST段抬高的不同 ,将 4 7例首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 :A组 (ST >ST ) 39例 ,B组 (ST >ST ) 8例 ,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 4周内的死亡率及两组梗死冠状动脉部位 .结果  A组患者心肌酶 CK- MB峰值 (36 34± 14 5 0 ) nkat· L- 1明显高于 B组 (16 5 0± 883) nkat· L- 1 ,统计学有非常显著差异 (P<0 .0 1) ;A组患者合并右室梗死、胸前导联 ST段压低、并发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和住院死亡率分别为 38.5 % ,4 3.6 % ,4 3.6 % ,38.5 % ,35 .8% ,B组无上述合并症的发生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而性别、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左心衰竭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冠脉造影显示 A组患者右冠状动脉近段闭塞或狭窄的发生率为 38.5 % ,而 B组无 1例发生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B组患者左回旋支闭塞或狭窄的发生率为 5 0 % ,而 A组无 1例发生 ,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 (P<0 .0 1) ;而其他梗死相关动脉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  相似文献   

7.
1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9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患者,包括前壁心肌梗死18例,下壁心肌梗死7例,前间壁心肌梗死5例,侧壁心肌梗死5例和后壁心肌梗死3例。其中,20例行PTCA术,8例行冠脉搭桥术。1例先行PTCA术,然后进行冠脉搭桥术。29例中男性21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3.3±7.5)岁。冠脉造影均示有1支以上冠脉≥75%狭窄,行PTCA的患者术后均即刻行冠脉造影,TIMI分级均为Ⅲ级。根据梗死前1周内有无心绞痛分成心绞痛组(A组)与无心绞痛组(B组),其中A组17例,平均年龄(63.1±8.7)岁,B组12例,平均年龄(63.5±6.3)岁。心脏超声采用Philips…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前驱心绞痛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 ,及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 CK峰值时间、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 1 1 8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分为有前驱心绞痛组 84例 (A组 ) ,无前驱心绞痛组 34例 (B组 )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形成充分侧支循环的比率明显高于 B组 (P<0 .0 5 ) ,A组室速、室颤及泵衰竭的发生率低于 B组 (P<0 .0 5 ) ,B组 CK峰值时间明显延长 (P<0 .0 1 ) ,A组左室射血分数 (L VEF)显著高于 B组 (P<0 .0 5 )。结论 :前驱心绞痛可使心肌产生缺血预适应 ,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 ,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肌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应用倍他乐克的疗效。方法将197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治疗组)入院后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倍他乐克50~100mg/d,分2次口服。B组(对照组)仅予常规治疗,未用倍他乐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住院期间室性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梗死后再梗死、猝死率A组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用倍他乐克,可减少住院期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再梗死率及猝死率。  相似文献   

10.
李超 《吉林医学》2012,33(22):4771-4772
目的:观察入院时即刻血糖对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30 d内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13例非ST段抬高的AMI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入院后即刻的随机血糖分为三组:A组血糖<7.8 mmol/L,B组血糖7.8~11 mmol/L,C组血糖>11.0 mmol/L。三组患者入院24 h内行相关的临床检查,并观察30 d内病死率及总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在性别、年龄、吸烟、既往高血压、高脂血症、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比例、梗死前心绞痛、入院后行PCI术比例三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义(P>0.05);而在既往糖尿病史方面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入院即刻血糖明显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K峰值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0 d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C组43.8%和12.5%,B组34.3%和5.71%,A组19.6%和2.17%,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入院即刻血糖水平升高是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30 d心脏不良事件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电图ST段变化与梗死相关动脉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急性前壁心梗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布的关系。结果: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为前降支,当STⅠIavL抬高≥1mm,STⅡ、ⅢavF压低≥0.5mm时多见于前降支近端闭塞,与前降支远端闭塞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和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根据心电图ST段变化可以预测前壁心肌梗死的梗死相关动脉且可预测前降支病变部位,对估测受累心肌范围及病人预后,甚至治疗方法的选择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有无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有无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年龄、CK峰值时间、QTd时间及并发症、合并症、既往史等。方法:收休1992年1月至2001年1月我院急性心肌梗死(AMI)病历共166例,根据梗死前48h内有无心绞痛无梗死前心绞痛组(A组)及有梗死前心绞痛组(B组),比较分析。结果:A组发病年龄明显低于B组,且A组合并糖尿病便数、CK峰值时间、心电图、QTd时间、室速、室颤及泵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经均高于B组,且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发病前心绞痛可能导致缺血预适应的产生,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①目的 探讨既往或(和)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左心室(左室)功能的影响。②方法 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室造影252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兼有既往和梗死前心绞痛者46例(A组),单纯既往心绞痛者112例(B组),单纯梗死前心绞痛者43例(C组),梗死前无心绞痛者51例(D组),比较既往或(和)梗死前心绞痛对肌酸激酶(CK)峰值浓度、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浓度、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和左室功能等的影响。③结果 A组CK峰值浓度显著低于D组(F=8.17,q=4.13,P〈0.05);A组CK-MB峰值浓度显著低于B、D组(F=6.52,q=9.14、3.27,P〈0.05),B、C组CK-MB峰值浓度显著低于D组(q=4.02、2.95,P〈0.05)。A组非Q波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D组(X^2=4.74,P〈0.05)。A、B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分级明显好于C、D组(u=2.284,P〈0.05)。A组左室排血分数(LVEF)显著高于其他各组,B组和C组LVEF均显著高于D组(F=13.85,g=3.52~12.86,P〈0.05)。而A组Critina记分则明显低于其他各组,B组和C组均显著低于D组(F=9.36,q=4.15~15.32,P〈0.05)。④结论 既往心绞痛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梗死前心绞痛可能导致缺血预适应的产生,二者协同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瘤样扩张与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比较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状动脉瘤样扩张(A组),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合并冠状动脉狭窄(B组)及冠状动脉狭窄(C组)3组间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病变血管分布、心肌缺血改变的差异。结果3组间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差异无显著性;病变血管分布A组多累及右冠脉,B组、C组多累及左前降支,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心绞痛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心肌梗死与心电图ST-T异常发生率,A组低于B组、C组(P<0.05,P<0.01);LVED值A组小于B组、C组,EF值A组高于B组、C组(P<0.01)。结论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对心肌缺血的影响较冠状动脉狭窄低,但并非无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研究 300 例有梗死前心绞痛病史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梗死前心绞痛病程时间对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性收集 326 例初发急性 ST 段抬商心肌梗死(ASTEMI)患者临床资料.对上述病例随访,平均随访(31.05±14.26)月,共随访到 300 例,随访率 92.02%.对 300 例患者根据梗死前心绞痛病程时间分组:长期心绞痛组(简称 A 组):AMI 前 AP 病史≥30 天,共 151 例;近期心绞痛组(简称 B 组):7 天≤AMI 前 AP 病史<30 天,共 33 例;短期心绞痛组(简称 C 组):AMI 前 AP病史<7 天,共 116 例.对 3 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备组一般临床资料、远期预后(并发症及近、远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A 组病例再入院(南于心脏原因)、再次心肌梗死、随访期间及总的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显著高于 C 组(P<0.01),B 组与 A、C 组间上述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髓访期间,3组首次心梗后存活病例的累积死亡例数呈上升趋势,随访时间达 3、4、5 年时,A 组与 C 组累积死亡率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Kaplan-Meier 生存曲线显示:3 组病例 AMI 后累积生存率呈逐渐下降趋势,A、B 组生存曲线分别在 AMI 后 4、9 个月下降较明显,C 组生存曲线存 6 个月后缓慢下降,36 个月时明显下降,以后下降均较平缓.首次心梗后来接受 PCI 治疗是初发 ASTEMI 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梗死前长期心绞痛患者 ASTEMI 后远期预后较差,表现为再入院率、再次心肌梗死率、随访期及总心源性死亡率显著高于短期心绞痛组.首次心梗后接受 PCI 治疗是 ASTEMI 患者累积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素,未接受 PCI 治疗忠者的心源住死亡危险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石化青年员工和中老年员工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造影特点。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2年12月新疆独山子石化医院收治的60例AMI患者,年龄≤44岁的AMI患者为石化青年组(A组),年龄≥45岁的AMI患者为石化中老年组(B组),比较两组AMI危险因素、发病情况、心电图改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等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A组患者男性AMI发生率为96.7%,吸烟(83.3%)、高脂血症(65%)、冠心病阳性家族史(60%)的比例均高于B组(P<0.05);AMI发作多与过度劳累、过度饮酒、情绪异常有关(P<0.05),胸痛为典型症状,心电图检查多为前壁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P<0.01);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主要为左前降支(63.3%),以单支病变为主(60%),与B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多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史(P<0.05),下壁心肌梗死多见(P<0.05),梗死相关血管主要为右冠状动脉(45.2%),双支和3支病变多于A组。结论石化青年AMI以男性多见,吸烟、高脂血症、家族遗传因素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主要因过度劳累、过度饮酒及情绪异常诱发,病变多累及左前降支,多发生前壁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应积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AMI的过早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uantitative tissue velocity imaging,QTVI)分析不伴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的运动特征,探讨其评价心肌同步运动的价值。方法应用QTVI技术,对72例无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定量分析左心室心肌各节段收缩峰值速度及达峰时间,并追踪造影结果,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4组,A组:冠造阴性组,B组:狭窄程度<50%,C组:50%≤狭窄程度<75%,D组:狭窄程度≥75%,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4组患者左心室壁各节段收缩峰值速度的比较,D组与A组、B组及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室壁相邻节段心肌收缩达峰时间差值△Ts1的比较,D组与A组、B组及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水平不同室壁之间心肌收缩达峰时间差值△Ts2的比较,D组与A组、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TVI作为一种定量分析技术,能够评价不伴心肌梗死而有重度冠脉狭窄患者的左心室收缩非同步运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直接和延迟介入治疗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5例,A组实施直接行介入治疗,B组先进行溶栓治疗,然后后行介入治疗,随访患者1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左心射血分数、室壁运动积分指数以及容量、再更死率。结果:A组总有效率和B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射血分数、收缩末容量指数、舒张末容量指数以及室壁运动指数分别为(55.2±1.8)%、(27.1±0.5)ml/m2、(57.1±0.1)ml/m2和(1.1±0.1),B组射血分数、收缩末容量指数、舒张末容量指数以及室壁运动指数分别为(54.5±0.2)%、(28.3±1.1)ml/m2、(58.2±0.5)ml/m2和(1.2±0.3),两组治疗后射血分数、收缩末容量指数、舒张末容量指数以及室壁运动指数均优于治疗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半年内再梗死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介入治疗和间接介入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均具有一定的疗效,在不具备介入治疗技术的医院可以先行静脉溶栓治疗,后再选择有条件的医院进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9.
雷作梅 《大家健康》2015,(3):107-10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数据。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心绞痛的患者15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A、B、C三组各52例。A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加服阿替洛尔,C组在A组基础上加服麝香保心丸,回顾性分析比较3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心电图。结果:A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3.5%,B组为67.3%,C组为90.4%,A、B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与A、B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间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心电图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与A、B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其疗效确切,经济安全,毒副作用少,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病人心电图对梗死相关动脉(IRA)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00例ASTEMI病人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梗死部位以广泛前壁、下壁、前壁、和前间壁受累最多;IRA的发生率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RCA)>回旋支(LCX),并有统计学意义。(2)急性广泛前壁心梗IRA多为LAD近段(P<0.05),前间壁心梗IRA多为LAD中段(P<0.05)。(3)在下壁心梗病人中,STⅢ>STⅡ诊断RCA病变的敏感度87.5%,特异度85.7%。结论:体表ECG对预测ASTEMI的IRA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