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三氧化二砷(ATO)治疗血液病后合并带状疱疹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应用ATO)和对照组(未应用ATO),观察两组带状疱疹发病率,以及研究组中发生带状疱疹和未发生带状疱疹患者的平均化疗次数。结果 研究组带状疱疹发病率为23.95 %(23/96),发生带状疱疹者平均化疗7.60次,未发生带状疱疹者平均化疗7.72次(Z=0.976,P=0.296);对照组带状疱疹发病率7.89 %(3/38),两组间带状疱疹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2,P=0.034)。结论 ATO治疗血液疾病可以增加带状疱疹的发病率,可能与其激活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有关。  相似文献   

2.
双黄连粉复方针剂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欧阳学农林静恶性肿瘤患者由于抗体免疫功能缺陷,皮肤屏障防御破坏,粒细胞减少,易发生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针对患者发生的带状疱疹,目前通常采用干扰素、阿昔洛韦等抗病毒制剂进行治疗。其疗效虽然较好,但价格...  相似文献   

3.
骨髓移植后水痘带状疱疹的预防及治疗杨瑞芬,陈为民,陈捷,周明宣骨髓移植(BMT)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致水痘带状疱疹(VHZ)发生率较高,可留有严重疱疹后神经痛,甚至发生全身播散性VZV感染。给病人带来极度痛苦,严重影响病人生活、工作。本文...  相似文献   

4.
水痘是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人体后在体内大量增殖引起的,多发生在儿童期。水痘治愈后病毒可持久地潜伏于神经节中,成年后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及理化因素刺激,潜伏病毒被激活,沿神经轴突至支配的皮肤细胞增殖,表现为带状疱疹。因此,水痘和带状疱疹是同一种病毒感染人体先后引起的两种致病过程。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血液病患儿可并发水痘[1],而成人恶性肿瘤多并发带状疱疹,鲜有肺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合并带状疱疹的发病情况、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合并带状疱疹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4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有21例合并带状疱疹,发生率为2.8%。感染发生部位多位于胸、腰部皮肤。中位发病时间为化疗开始后4.5个月。年龄≥45岁的患者带状疱疹发生率明显高于<45岁患者(3.9%vs 0.8%,P=0.01)。采用含利妥昔单抗化疗方案的患者带状疱疹发生率显著高于不含利妥昔单抗化疗方案的患者(7.0%vs 2.3%,P=0.026)。治疗以静脉滴注阿昔洛韦或阿糖腺苷为主要方案,平均病程为12 d,2例高龄患者同时合并真菌感染死亡,其余患者均治愈。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带状疱疹的发生率较正常人群明显增高;年龄≥45岁、应用利妥昔单抗可能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有效抗病毒治疗,可使大部分患者获得痊愈;对于免疫力异常低下患者,合并带状疱疹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骨髓移植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附2例报告)刘心,刘陕西,邵文斌,强亚维水痘—带状疱疹毒(VZV)感染在接受了化疗和免疫抑制治疗,包括骨髓移植以后的肿瘤患者中尤其常见,而且VZV感染成为BMT后最常见的晚期感染中的一种〔1~3〕。关于BMT后VZV感染国...  相似文献   

7.
人类骨髓移植后的病毒感染是常见的,特别是DNA 疱疹病毒类,包括单纯疱疾病毒(HSV)、带状疱疹病毒(VZV)和巨细胞涵体病毒(CMV)。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的头三周,大约80%的受者发生口腔HSV感染,而且明显加重移植前放、化疗所致的口咽粘膜炎。但这种感染可用无环鸟苷有效的预防,其用发为200mg,每日3次,口服或250mg,每日3次静滴,自移植之日起连用三周。 VZV感染通常发生于受侵的皮肤,有时也可为播散性水痘。移植后头两年约40%的病人发生  相似文献   

8.
在德国,用无环鸟苷(Aciclovir)、Brivudin、Famci-clovir和Valaciclovir来治疗带状疱疹,有关他们的疗效已进行了临床研究。治疗目的 在有免疫能力的患者,带状疱疹的抗病毒治疗主要以阻止或缩短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为目的。另外应缩短急性期(退热、阻止水疱发生、加快皮损愈合  相似文献   

9.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1种疼痛剧烈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在临床观察到许多带瘤生存的老年患者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皮肤带状疱疹感染,发病后临床症状较多,持续时间较长,并发症及后遗症较常见。2011年6月到2013年2月我科应用日达仙联合阿昔洛韦对合并带状疱疹的老年肿瘤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978年至1986年,我院共放射治疗各种恶性肿瘤患者1179例,其中10例发生带状疱疹,现就其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1179例接受放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中,发生带状疱疹者男7例,女3例。年龄分布为20~70岁。 本组带状疱疹的发病率占总数的0.85%,其中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随着硼替佐米成功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药物导致带状疱疹激活现象受到关注。本研究探讨硼替佐米治疗期间伐昔洛韦不同用药方法预防带状疱疹的效果。方法:3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随机分成伐昔洛韦间断应用组和连续应用组,分别观察2组患者带状疱疹发生情况、药物不良反应、抗病毒治疗费用及情绪状态。结果: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合并带状疱疹,未发生3级以上药物不良反应,间断用药组的抗病毒费用支出低于连续治疗组。患者情绪取决于基础疾病疗效,既往治疗不理想的连续用药组患者有焦虑抑郁表现。结论:伐昔洛韦间断应用能够有效预防硼替佐米治疗期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状疱疹发生。  相似文献   

12.
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与带状疱疹——附2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5年以来本院放射治疗各种恶性肿瘤11609例,其中20例发生带状疱疹,发病率为0.17%,治疗中和治疗后均可发生。本文对放疗与带状疱疹的发病关系及预后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6年来恶性肿瘤放疗时7例发生带状疱疹,发病率约为1%,治疗中和治疗后均可发病。并对放疗与带状疱疹的发病关系及预后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1994年6月至1997年2月,我科共收治各种恶性肿瘤化疗患者701例,其中7例发生带状疱疹。就临床特点分析如下。临床资料701例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中,发生带状疱疹男6例,女1例。年龄为37~67岁。其中非小细胞肺癌4例,小细胞肺癌、乳腺癌、淋巴瘤各1例,发生率占1%。4例发生于胸部,2例发生于腹部,1例发生于颈部。7例均在化疗期间发病,病程7天至25天。7例发生带状疱疹的均属晚期肿瘤患者。6例经使用干扰素及无环鸟苷治疗后较快结痂而愈;1例发生于颈部的带状疱疹患者因仅行对症治疗,患者出现发热、疮疹破溃、随后出现持续性头痛,病程持续2…  相似文献   

15.
放射治疗常使恶性肿瘤的带状疱疹发病率增加。本文报告1970年1月至1979年12月行放射治疗的恶性肿瘤3320例,其中54例发生带状疱疹。本组发病率为1.6%,似高于其他文献。按原发肿瘤统计发病率,以鼻咽癌4/40例(10%)和恶性淋巴瘤11/192例(5.7%)最高。作者认为,放疗促使带状疱疹发生的原因有:被照射部位皮肤脆弱;放疗易致免疫功能下降;被照射区神经根支配的部位抵抗力下降,本组有41例  相似文献   

16.
人类疱疹病毒在人群中以隐性感染方式广为传播,可分为3大类8种类型,引起单纯疱疹的1型、2型,引起水痘和带状疱疹的3型,以及作为首个被确认为人类肿瘤病毒的EB病毒(4型)已广为人知.随着移植治疗开展而受到重视的巨细胞病毒(5型)和6型也日益受到关注.人类疱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是长期隐性感染,在免疫功能下降时激活致病,阐明其隐性感染机制可以寻找防治靶点,是临床防治的基础.文章概述人类疱疹病毒感染的临床意义,以EB病毒隐性感染的机制研究为例,探讨机体与病毒共进化博弈的途径和意义,探索对策,为防治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7.
随着HIV-感染的出现,在受累病人,可见到临床常见的皮肤病,往往非常严重,出现病变的部位很不典型,而且特别难以治疗。此外也可见到少见的和新的与HIV-感染有关的皮肤病变,例如,流行性卡波西肉瘤、口腔毛状粘膜白斑病和HIV-皮疹。据认为皮肤病变表现已在HIV-感染的早期存在,对皮肤病变的认识有助于HIV-感染的早期诊断,而且已有报道,某些HIV-感染相关皮肤病(例如带状疱疹)可帮助判断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了1978年6月~1986年12月我科收治各种恶性肿瘤1179例,发生皮肤病变81例,其发病率为6.87%。皮肤损害以瘙痒、痒疹和带状疱疹多见。男性略高于女性。青壮年最高,老年人次之,少年甚少。原发肿瘤确诊前后均可发病。其发生机理与肿瘤的皮肤转移、免疫不全和皮肤过敏性反应有关。认为恶性肿瘤并发皮下结节和带状疱疹是预后不良的征兆,患者在皮肤病变发生后半年至1年内大多死亡,其原因主要是免疫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19.
妊娠期水痘发生率为0.1‰~0.7‰,是少见的疾病,其原因为育龄妇女中超过90%妊娠前已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德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16~40岁妇女中,仅5%~7%病毒特异性IgG抗体为阴性.若妊娠的前6个月发生初次感染,宫内感染率约为25%.病毒对胎儿可能的作用从无症状感染至胎儿死亡,尤其是母体患重症水痘时.胎儿畸形,又称胎儿性或先天性水痘综合征的发生率约为受感染胎儿的12%.正如前瞻性研究表明,妊娠开始20周感染水痘的孕妇,其胚胎及胎儿病变的危险性为2.2%,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0.
10年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免疫受抑制的癌病人的带状疱疹。现在已有三种,并且许多颇有希望的制剂也即将问世:Wildiers和De Clercq报道口服溴乙烯脱氧尿苷(E)-5-(2-bromovinyl)-2′-deoxyuridine(简称BVDU)为这些有希望制剂之一。他们研究证明BVDU7.5mg/kg/d,共5天,是可以很好地耐受的。大多数病人的带状疱疹感染可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