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浦月红  陆嘉惠 《新中医》2013,(11):147-148
瘀证是由于血液运行不畅,瘀积凝滞,或离经之血积聚体内所致的多种病证的总称。血瘀证最早的表述见于《金匮略》,载:“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煤,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临床上,瘀证可能出现在许多疾病的某阶段或全过程,但其严重程度及证候表现各有不同。在血液病范畴中,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曰:“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古今医家对本条注释皆言“其人言我满”是指“腹部胀满”。笔者通过认真研读《金匮要略》全书,仔细核察前后条文,认为此解释欠妥,似应改释为“胸部满闷”为  相似文献   

3.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继承《内经》的学术思想,对瘀血证的脉证辨治都有许多创新。笔者就此撰成拙文,所望同道指教。1 提出瘀血概念,记录瘀血脉证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依据临床实践,提出瘀血概念。《黄帝内经》对瘀血证侯虽有较丰富的记载,但名称尚不统一。《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血脉凝泣”,《素问·调经论》云“血凝泣”,“留血”,《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衄血”,《素问·举痛论》云“脉不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恶血”等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干血胸满病篇》中明确提出瘀血的概念,并叙述了瘀血的主要脉证和治则,“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为有瘀血”,“病人为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  相似文献   

4.
青紫舌是向瘀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客观指征.尽管《内经》中已有关于舌诊的记载,然而肯定青紫舌与瘀血的关系,则首推汉代的张仲景.《金匮要略》曰:"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为有瘀血".隋代《巢氏病源》则指出:"夫有瘀血者……唇痿舌青".明朝张石顽说:"若舌质青紫……按其心下,或脐旁硬痛,此结痰与瘀血相挟".清朝名医叶天士曰:"热传营血,其人素有瘀伤,宿血在胸膈中,挟热而搏,其舌色必紫而暗,扪之湿,当加入散血之品,如琥珀、丹参、桃仁、丹皮等".清朝另一名医周征之说:"青紫是有瘀血","胃气久痛者,舌体全蓝,此亦瘀血在胃".可见历代医家早就肯定了青紫舌在血瘀辨证中的地位.近几年来,在研究活血化  相似文献   

5.
舌色紫暗一般被认为是血行凝滞、瘀血内结所致。如《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中云:“病人胸满,唇痿舌青……为有瘀血。”《通俗伤寒论·秀按》亦云:“舌色见紫,总属肝脏络瘀。”然而在不少病变过程中,虽见舌色紫暗,但运用化瘀逼络法往往难以奏效,若采取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后  相似文献   

6.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舌象的变化可以客观反映正气盛衰、病邪深浅、邪气性质以及病情进退,在临床上对中医辨证施治,指导临床立法用药,诊断疾病预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瘀血舌象临床上很常见,对其理论研究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张仲景当时已认识到青紫舌与瘀血有关,“病人胸满,唇萎舌青、口燥,但欲寐,不欲咽……为有瘀血。”[1]至隋朝的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不仅有“夫有瘀血者……唇萎舌青”的记载,而且记载了舌下络脉的诊法及瘀血舌象在临床上的应用。随后各朝代医家对此均有详细的论述,使对瘀血舌象的研究日趋成熟。近代随着西方…  相似文献   

7.
正原文夫有瘀血者,其人喜忘,不欲闻物声。病患胸满,唇萎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腹满,为有瘀血。汗当出不出,内结亦为瘀血。病人胸满,口干,髆痛,渴,无寒热,为有瘀血。腹满,口燥不渴,唾如浆状,此有留血尔。简析"被损"是受伤的意思。受伤导致体内有瘀血的人,他会容易忘事,不喜欢听到各种吵闹声。病人会胸闷,嘴唇干枯,舌头为青色,口中感觉干燥,但是含着水又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简明扼要地指出了瘀血的证候特征及治疗大法:"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所以凡是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外溢,停于体内者,皆称为瘀血.张仲景尊奉经旨,根据瘀血的寒热虚实、兼气兼水及轻重缓急的具体情况,就瘀血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及治疗大法作了详细的阐发.本文拟对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瘀血因证脉治的条文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舌上黄""舌焦"等舌象,毫无疑义是指舌苔的变化,但就舌苔的概念而言,始终没有明确地提出舌苔这样一个概念,张仲景则最早使用了"舌胎"(即现在称"舌苔"一词),明确舌诊内容,补充舌态、舌觉、舌质、舌苔的观察,初步构建"舌诊"诊断体系。仲景开舌诊在热病血分证、瘀血辨证中运用的先河,《伤寒论·阴明病脉证》言:"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必衄",本条提出证候的矛盾之处,口燥欲漱但不欲咽,与热邪伤阴证看似不相符,是因为邪入营血,血被上蒸,营阴上潮,此处虽并未提出热入营血的概念,但实开热入营血、入血动血理论的先河。此外,《金匮要略》提到:"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提出舌质青与瘀血之间的联系,心主血,舌为心之苗,瘀血阻滞,令舌色青色紫或见青紫斑点,同时,还补充了瘀血阻滞,血行不畅,津不上承影响舌觉,自觉口中干燥,欲漱不欲咽的矛盾证候与血瘀证的关联。仲景灵活运用舌诊,善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其在著述中所涉及的具体舌诊运用不多,但时刻体现着辨证论治的精髓,如文中最常见的口干、舌燥一症涉及的病机有缺水乏津、邪陷少阴、热病被火劫、水热互结不布津液、三焦蓄水、阳明热胜伤津、实热内结等,究其内涵,不外乎在六经辨证的指导下舌与气血津液精盛衰、输布的协调平衡的关系,体现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辨证思想。  相似文献   

10.
<正>渴证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证,反映体内津液代谢状况。外感内伤均可致渴,渴证常见病因为津液不足与津液输布失常。在《血证论》中,唐容川认为,多种病邪相兼为病致渴,但以瘀热互结为重,故治法以清热活血化瘀为本,然慎勿过剂,病邪既去,当以养阴生津为本。1瘀热搏结,相兼致渴"瘀热"最早见于《伤寒论》:"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另《金匮要略》载:"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