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鼻内镜广泛用于耳鼻咽喉科的检查、手术。尤其是现代功能性鼻内镜下鼻窦手术的开展更是一个新的鼻窦炎外科手术方式,它在彻底切除病变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留鼻腔和鼻窦正常组织和结构,克服了传统鼻窦手术的诸多缺点。我们自2001年4月至2004年7月采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息肉、鼻窦炎50例病人进行治疗,经随访1~12月后收效满意。现将其方法、治疗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内镜鼻窦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内镜外科手术是在鼻内镜直视下,以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的结构和功能为前提,以清除病变、改善和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功能为目的的鼻外科手术。通过对233例鼻内镜手术患者的护理,笔者体会到:充分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后观察和娴熟的操作技术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surgery,FESS)是在鼻腔鼻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的理论指导下的内镜手术方法,是通过鼻内镜下的鼻窦开放治疗慢性和复发鼻窦炎的一种新的术式,其方法由Messerklinger于1978年首先介绍。手术的目的是仅去除不可逆病变组织,重建和恢复鼻窦通气引流及黏膜纤毛清除功能。Kennedy将此术式命名为功能性鼻内镜手术(FESS)。自90年代初EFSS在国内开展以来,功能性鼻镜手术在我国发展较快,手术涉及  相似文献   

4.
鼻内镜下鼻腔鼻窦手术是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概念的引入是鼻科疾病治疗的一次质的飞跃和革新。该手术避免了传统术式视觉效果差,病变清除不彻底易复发的缺点,特别是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是近年来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最有效方法。虽然鼻内镜外科应属于微创手术的范畴,但由于其部位的特殊性,为一种小创伤高风险的手术,术后护理有其特殊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FESS)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鼻窦炎,但随着手术适应证和手术范围的扩大,以及鼻腔、鼻窦病变导致局部解剖结构的改变,鼻内镜手术的并发症风险并未因技术的进步而降低。加强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是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的重要环节。现就鼻内镜鼻窦手术1200例的护理心得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鼻源性眼眶并发症的鼻内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鼻内镜下经鼻腔手术治疗鼻源性眼眶并发症的治疗效果。方法16例(17眼)鼻源性眼眶并发症患者在全麻或局麻下分别用鼻内镜经鼻腔行鼻窦内镜手术以及眼眶手术治疗,手术开放了病变的鼻窦,清除了鼻腔、鼻窦内不可逆的病变,对眼眶脓肿彻底引流,行眶内容物减压。术后鼻内镜下鼻腔鼻窦随访、眼科随访0.5a。结果全部患者的病变鼻腔鼻窦以及其所累及眼眶的感染均治愈,术后坚持随访0.5a共15例(1例失访),该15例患者(16眼)术后2~6个月的鼻窦术腔均完全上皮化。视力恢复情况:手术0.5a后6眼视力恢复到正常水平,4眼视力状况不同程度改善,3眼无改善,无视力恶化的病例;术后眼部其他症状:13例患者的眼睑肿胀、突眼等症状基本消失,2例患者术后突眼得到改善。结论在鼻内镜下经鼻对鼻源性眼眶并发症的手术治疗是安全性高、疗效显著、不影响面容、具有明显优点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鼻腔、鼻窦肿瘤以往多采用鼻侧切开、Cald-well-Luc、鼻内径路等手术完成切除。鼻内镜技术的发展,使部分鼻腔鼻窦肿瘤可以通过微创切除,但对于功能性内窥镜手术在出血多、局部变异显著或曾经手术、手术标志不清、鼻腔鼻窦骨壁增厚、筛房骨化时,手术效果则有影响,我科于1998年12月~2002年5月采用经上颌窦鼻腔径路结合鼻内镜切除鼻腔鼻窦肿瘤1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功能性鼻内镜行鼻窦手术120例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FESS)是在鼻内镜和电视监视下,纠正鼻腔解剖学异常、清除不可逆的病变,尽可能保留鼻-鼻窦的黏膜,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引流,为鼻腔鼻窦黏膜炎症的良性转归创造生理性局部环境,最终达到鼻-鼻窦黏膜形态与自身功能恢复的微创手术[1]。具有术野清晰、创伤小、治愈率高、恢复快等优点。我科2009-01-2009-11共行FESS术120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71例,女49例,平均年龄39岁;其中鼻窦炎34例,鼻息肉30例,鼻窦炎合并鼻息肉56例。120例均在鼻内镜下行鼻息肉摘除术,鼻窦开放术。1.2护理1.2.1术前护理1.2.1.1心理护理术前做好健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简称FESS)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使鼻外科的临床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开创了鼻外科新领域。其手术方法是采用0度、30度、70度角的鼻内窥镜结合鼻腔显微手术器械直视下行鼻息肉摘除及鼻窦开放术,通过小范围的手术,彻底切除鼻腔鼻窦病变,保留鼻腔、鼻窦的生理功能,建立良好的鼻腔通气。鼻窦的通畅和引流,使鼻腔、鼻窦病变的彻底治愈成为可能,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0.
蓝敏凤  林薇  黄泳 《全科护理》2014,(13):1175-1175
[目的]探讨鼻腔冲洗在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并总结相关护理措施。[方法]两组慢性鼻窦炎病人均实施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研究组于术后72 h 将鼻腔内纱布条抽出后给予鼻腔冲洗。对照组术后未冲洗。所有病人均于治疗3个月后进行鼻内镜复查,根据复查术腔愈合情况判断疗效。[结果]研究组病人经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3.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后给予必要的鼻腔冲洗配合正确护理措施可显著提高病人临床疗效,保障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鼻内镜手术是在鼻内镜直视下,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的结构和功能,消除病变,改善和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功能为目的的鼻外科手术。2005—2007年,本院对26例鼻息肉、鼻窦炎患儿进行鼻内镜手术,并经精心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鼻内镜鼻窦手术中鼻腔鼻窦解剖变异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及鼻内镜鼻窦手术中鼻腔鼻窦解剖变异的正确处理的重要性。方法:36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以冠状位鼻窦CT分析鼻腔鼻窦解剖变异,并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分别予以矫正。结果:鼻腔鼻窦解剖变异包括鼻中隔高位偏曲(21.3%)、中鼻甲气化(18.5%)、反向弯曲(7%)、中鼻甲肥大(55.8%)、钩突气化(3.3%)、钩突偏移(9.7%)、钩突肥大(23.1%)、鼻丘过度气化(6.1%)、Haller气房(11%)。结论:鼻腔鼻窦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发病相关,鼻腔解剖变异的正确处理是鼻内镜鼻窦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鼻内镜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年来6例应用鼻内镜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及体会。结果:6例经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乳头状瘤患者,经1-3年随访,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疗效显著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探讨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病人术后舒适改变的原因,总结护理体会。方法:对80例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术后病人进行了舒适改变原因问卷调查,分析调查结果,了解影响病人术后舒适的相关因素和影响程度。结果:80例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病人术后舒适改变程度最严度的前4位因素依次是:鼻、前额胀痛,口干、咽痛,鼻腔渗血不适,失眠;不同年龄病人术后不适程度有明显差异,年龄越小,舒适改变的程度越大。结论:了解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术后病人舒适改变的各种原因及其影响程度,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的舒适程度。  相似文献   

15.
黄明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4):3531-3532
鼻内镜鼻窦手术不仅用于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已发展应用于治疗鼻腔鼻窦范围的其他疾病,并向邻近区域如鼻咽部、鼻颅底和鼻眼相邻结构和器官延伸.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FESS)具有术野清晰、创伤小、治愈率高、恢复快等优点,已广泛被医生和患者所选择.现将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和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1P)属上皮源性良性肿瘤,占鼻腔肿瘤的0.5%~4.7%,具有侵袭性、易复发、及易恶变的特点。手术切除是治疗N1P的最佳选择。既往常采用鼻侧切开术,柯一陆手术及鼻内径路肿瘤切除术。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以及CT在鼻腔及鼻窦病变准确定位应用,为鼻内镜下准确、彻底切除NIP提供了条件。2002年1月至2005年6月本科开展鼻内镜下手术切除NIP15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是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基础上将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和引流、作为改善和恢复鼻腔、鼻窦黏膜形态及生理、功能的基本条件,以治愈鼻窦炎、鼻息肉及鼻腔阻塞性疾病,此术式不需做面部切口,手术损伤轻,术后恢复快。我院自2003年10月~2004年10月,对320例鼻息肉和鼻窦炎患者行内窥镜下鼻窦手术,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在儿童鼻-鼻窦炎功能性鼻窦微创手术中的方法、疗效、价值。方法对42例84侧经正规保守治疗无效的少年儿童鼻-鼻窦炎行低温等离子辅助鼻内镜功能性鼻窦微创手术(主要开放上颌窦、筛窦等,针对窦腔病变不同采取不同处理策略,额窦、蝶窦如无严重病变一般不做开放,中鼻甲酌情骨折内移或息肉样变部分切除,鼻腔息肉等离子彻底切除)及扁桃体、腺样体切除、下鼻甲黏膜下射频消融,局限性鼻中隔矫正,并与传统鼻内镜功能性鼻窦微创手术患儿42例对比。结果规范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9%(39/42)、无效率为7.14%(3/4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2%(32/42),无效率为23.8%(10/42)。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无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观察组共4例出现眶周眶周青黑、窦口闭锁等,发生率为9.52%(4/42);对照组共10例出现鼻腔粘连、眶周眶周青黑、窦口闭锁等,发生率为23.8%(10/42);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经正规保守治疗无效的儿童鼻-鼻窦炎须行微创鼻窦手术治疗,低温等离子辅助鼻内镜功能性鼻窦手术比传统动力系统手术有效率高,鼻腔粘连、窦口闭锁等并发症明显减少,但尚需结合规范随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鼻内镜鼻部手术已广泛应用于鼻窦炎、鼻息肉、鼻腔肿瘤、鼻中隔偏曲及其他窦口鼻道复合体结构异常等手术的治疗,既可使病变较彻底的清除,又能保留鼻腔鼻窦的生理功能。鼻内镜手术的成功与手术前后的护理有密切的关系。现将我科2003-2006年1020例鼻内镜手术患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代替传统柯-陆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的疗效。方法总结分析我科近5年来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21例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患者。结果21例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原有症状消失,未见复发。结论鼻内镜为治疗本病基本术式,彻底清除病灶、纠正鼻腔结构异常及恢复鼻窦纤毛功能为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