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起搏器术后感染的识别和处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近年来心脏起搏器及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功能日益完善,技术逐渐成熟,但术后感染作为一个较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一直是术者非常关注的问题。多数文献报道术后感染多来源于囊袋局部皮肤污染,多为葡萄球菌感染。预防性应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可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感染一旦发生应根据情况尽快处理,拔除起搏系统并联合静脉应用抗生素,避免发生更加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2.
起搏器感知功能异常的诊断和处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感知功能异常的临床发生率。方法:对851例永久起搏器进行随访研究,分析其感知异常的发生情况。结果:感知功能异常总发生率为10.81%(90例),其中感知过度41例(45.56%),感知低下28例(31.11%),交叉感知21例(23.33%)。结论:感知功能异常是起搏器治疗的重要并发症,它可使起搏周期发生不规则的变化使起搏心电图复杂化。临床上则引起不同程度的起搏障碍,如起搏的脱落及停搏,因此及时对感知异常作出正确诊断并排除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人工起搏器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病系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因各种病因所引起的激动形成和/或激动传导发生障碍所引起的缓慢型和/或快速型心律失常,并伴有头昏、晕厥等多种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简称病窦综合征或 SSS。本综合征不仅多见于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而且儿童中亦有发生。有些儿童和青年人的突然死亡,SSS 可能是其原因之一。因此,本病有其潜在的危险性,应早期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永久起搏器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651例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92例。窦性心律伴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87例,心房颤动合并二度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40例,扩张型心肌病7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2例。起搏器更换29例。结果并发症共35例,其中误穿刺入锁骨下动脉1例、气胸4例、冠状静脉窦口夹层1例、感知障碍5例、起搏器综合征1例、电极脱位5例、心脏穿孔3例、囊袋血肿10例、囊袋溃破4例、起搏器过敏1例。结论规范操作,术后随访及起搏器知识教育,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心脏永久起搏器更换术的原因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脏永久起搏器更换的原因和处理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行常规起搏器更换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9例,平均年龄(68.37±12.33)岁,首次行起搏器植入的病因为病窦28例,严重房室传导阻滞29例,持续性房颤或房扑长间歇1例,双结病变2例.结果 60例更换脉冲发生器的患者中,首次更换52例,第2次更换7例,第3次更换1例,更换原因①电池提前耗竭11例(11/60,18%),电池平均使用寿命(99.36±20.61)个月,较担保寿命提前耗竭(21.09±7.94)个月.②2例由于起搏器术后囊袋破溃感染提前更换(2/60,3%).③1例发生脉冲发生器障碍只使用8个月(1/60,1.7%).④剩余46例达到担保年限(77%),平均使用寿命约(109.63±27.09)个月.同一类型起搏器的电池使用寿命在提前耗竭和常规更换患者中无差别(P<0.05).60例中更换同类型起搏器51例,更换不同类型起搏器9例(9/60,15%).60例更换术中至起搏器更换时原电极在体内共埋置时间(107.48±31.95)个月,保留原电极48例,保留电极的患者比例为80%,更换原电极12例,更换的电极共使用(136±45.57)个月.更换电极原因:术中测试起搏电极阈值增高2例;起搏器囊袋反复破溃感染,对侧重新植入起搏器及电极1例;原起搏器电极为大接口电极,与新起搏器无法匹配1例;患者认为电极使用时间较长要求更换8例.电极最长使用时间为213个月(17.75年).结论 起搏器脉冲发生器更换的主要原因是电池耗竭或已至担保年限,脉冲发生器更换时大部分患者(80%)可以保留原电极.  相似文献   

6.
起搏器是一种电子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有时难免会发生故障,导致其功能异常.起搏器的功能正常与否不仅取决于脉冲发生器和导线等硬件,也受患者自身状况、工作参数设置以及程控操作的影响,因此其功能障碍不一定都是"故障"所致.为了及时发现和成功排除起搏器的故障,需要熟悉起搏器常见功能障碍的表现,掌握一套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工作程序.  相似文献   

7.
起搏器综合征的诊断及处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545例使用心室按需型起搏器的患者中,有37例符合起搏器综合征的诊断,占6.7%。表现为安置起搏器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低血压、头晕、胸闷、心悸、气促、咳嗽、痰中带血、出汗、腹痛、浮肿、焦虑、精神恍惚、头胀、面红、颈部异常搏动感等症侯。给予程控调整起搏频率尽可能恢复自身心律或适当调高起搏频率后,上述症侯均消除,支持起搏器综合征的诊断。37例中无一例需改置房室顺序起搏器。  相似文献   

8.
起搏器囊袋血肿的处理张丰园,华尔铨起搏器囊袋血肿是起搏器术后并发症之一,处理不当会酿成严重后果,不仅会导致起搏器失败,甚至会造成严重感染。我院安装起搏器的155例中出现囊袋出血8例,血肿伴感染1例,由于处理及时,均获满意效果。现将处理方法介绍如下。1...  相似文献   

9.
袁景云 《山东医药》2010,50(38):76-76
2003年12月~2009年12月,我们为82例患者成功的进行了永久性人工起搏器置入术起搏器。现将护理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例1,患者女,48岁。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人工起搏器。心电图(图1)除Ⅰ导联外,各导联见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约65次/min,P波后继以QRS波。除aVR见窦性P-QRS-T波顺序出现,P-QRS-T正常,频率65次/min外,余导联QRS波或前或中或后见脉冲信号,频率约68次/min,QRS波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型,Ⅰ导联无P-QRS波,  相似文献   

11.
随着心脏起搏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大量症状性心动过缓和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的患者得到治疗。然而,起搏器植入患者仍需在随访中对起搏器参数设置进行不断优化,在获得最佳临床效果的同时,使得潜在的不利影响最小化。在起搏器的相关参数中,房室间期(AV delay/AV interval,AVD/AVI)可以通过影响心室的前负荷影响心脏的射血能力,对于实现血流动力学方面的房室机械同步、避免电生理不利影响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既往对于起搏器优化的研究多集中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而对双腔起搏器人群涉及较少。本文拟就双腔起搏器AVD优化的目的、临床研究进展、起搏器的人工优化方法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张德荣  陈薇 《山东医药》1995,35(10):124-124
我院1986~1993年为155例外伤性白内障患者Ⅰ期行人工晶体置入。适应症为:①年龄一般在5岁以上。②外伤后2~3个月以上,炎症反应已静止。③B超检查证实玻璃体无明显机化物,视网膜无脱离。④角膜有伤口,晶体前囊膜破裂、皮质脱入前房、晶体膨胀需立即行白内障手术。如果后囊膜完整或有小破孔,其他条件许可亦考虑Ⅰ期置入人工晶体。我们曾做2例患者,其中1例右眼铁片刺伤6天,视力眼前手动,角膜有4~5mm穿通伤口,对合良好,晶体皮质脱入前房,眼压接近3.8kPa。入院后急症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术中见后囊完整,置入人工晶体,角膜伤口已不漏水,未做处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可导致肾脏、心脏、血管、眼、肢体、神经系统及免疫系统等多脏器和多系统功能损害,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虽然胰岛素及各种口服降血糖药物能有效地控制血糖,但超过半数以上的患者药物治疗并不能延缓或阻止糖尿病所致的上述系统并发症的发生,而对于胰岛素或降血糖药不能控制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则更高,这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自1966年Kelly和Lillehei首次成功实施临床胰腺移植以来,胰腺移植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各种新型免疫制剂的开发和应用,胰腺移植的疗效不断提高[1,2].  相似文献   

14.
胰腺移植的适应症和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树森 《胰腺病学》2002,2(3):131-132
糖尿病可导致肾脏、心脏、血管、眼、肢体、神经系统及免疫系统等多脏器和多系统功能损害,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虽然胰岛素及各种口服降血糖药物能有效地控制血糖,但超过半数以上的患者药物治疗并不能延缓或阻止糖尿病所致的上述系统并发症的发生,而对于胰岛素或降血糖药不能控制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则更高,这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自1966年Kelly和Lillehei首次成功实施临床胰腺移植以来,胰腺移植  相似文献   

15.
永久起搏器治疗的常见问题与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起搏器是其它措施所不能代替的治疗缓慢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目前已在国内广泛临床应用。起搏器应用得当病人获益,否则可能增加他们的痛苦,因此合理掌握适应证,及时正确处理手术过程及术后随访中遇到的问题在起搏器应用中至关重要。本文叙述永久起搏器治疗中的常见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起搏器置入术后,起搏器外露和置入部位感染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起搏器外露,则先行分泌物培养加药敏;置入处感染但无起搏器外露,则术中取分泌物并行培养加药敏实验。术中自原切口切开皮肤,清除感染外露处坏死的皮肤,并将起搏器取出,浸泡在碘伏溶液中。同时,清除导线周围及起搏器腔隙中感染的肉芽组织及增生的纤维组织,用双氧水、碘伏、甲硝唑反复冲洗腔隙后,重新消毒。在原切口下,顺胸大肌的肌纤维走形方向,将肌纤维分开,在胸大肌下、胸小肌上形成足够容纳起搏器的新腔隙,重新置入起搏器,在新腔隙及原腔隙内各放置二根引流管,术后敏感抗生素持续滴注引流7~10天。结果本组23例,经上述处理,19例伤口愈合。4例未愈,经再次处理,伤口愈合。12例3~6个月后复诊无感染及起搏器再次外露。结论起搏器外露和置入处感染,经彻底清创,重新置入胸大肌下及术后敏感抗生素滴注引流是可以治愈的。  相似文献   

17.
本组90例埋藏起搏器患者是我院1980年1月至1990年9月间资料完整的住院病人.男性52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60.1岁.除1例为DVI 型起搏器外,其余均为ⅤⅥ型.早期多使用国产起搏器,中后期为进口或中外合资起搏器.1985年前多采用切开头静脉或颈外静脉的方法,以后多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送入起搏导管.本组病人中出现的感染、电极移位、导线折断、电源提前耗竭等问题,文献中屡见报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起搏器植入术后,起搏器外露的病例资料特点,分析其外露特点、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 分析本院2013年10月至2018年10月间起搏器外露患者的外露时间、部位、细菌培养等资料,采取术前细菌培养加药敏实验后应用敏感抗生素,术中彻底清创冲洗但保留起搏器系统,并将起搏器系统重新固定于胸大肌之下,创口根据情况直接缝合或采...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体表心电图判断起搏器方式、功能状况、起搏效果及起搏故障,给临术提供可靠的诊断处理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 我院从92年—95年安装新型人工  相似文献   

20.
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并发症及处理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置入起搏器后的并发症和处理方法,以及射频消融术对起搏器的影响。方法 自1980 年~1997 年3 月共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415 例次,发生起搏器并发症86 例次(20.7% )。置入起搏器后的并发症以术后感染和电极移位各占起搏3.9% ,电极移位以心房电极移位为主。1992 年后在同一切口安放电极和起搏器的35 例中,无1 例发生感染。2 例起搏器术后心房纤颤并心衰患者,经射频消融房室结形成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术后继续起搏治疗,心功能恢复正常。未发现射频电流对起搏器和电极的损伤。结果 置入起搏器后对快速性心律失常再行射频消融术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