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儿颅内出血CT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表现及发病机制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有完整临床影像资料的颅内出血患儿的病例。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SAH)40例(60.6%),硬膜下出血(SDH)31例(47.0%),脑实质出血19例(28.8%),脑室出血15例(22.7%)。结论CT检查可准确显示颅内出血部位、范围及程度,为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误诊原因。方法经头颅CT检查和腰椎穿刺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0例,初诊时都误诊为其他疾病,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误诊原因为患者年龄较大、起病缓慢、病情较轻、临床症状不典型、脑膜刺激征出现较晚。结论早期正确诊断非常重要。对临床高度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宜早行头颅CT及腰椎穿刺检查。  相似文献   

3.
初继栋 《山东医药》2008,48(40):82-83
对6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螺旋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矢状窦、天幕缘或纵裂池内高密度影;3例脑实质内出血,表现为脑内沿血管分布的点片状高密度影;8例脑实质内出血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及4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影及纵裂池天幕高密度影.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最常见类型(达95%),螺旋CT对颅内出血诊断及分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皮质下出血约占非外伤性颅内出血的18%[1]。长期以来,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内小动脉破裂被认为是主要的出血原因。Margolis等报道隐匿性血管畸形(AOVM)为皮质下出血的主要原因,这类患者一般较年轻,有或无高血压史,故称之为自发性或特发性颅内出血。近年来,CT、DSA、MRI和MRA等影像技术的发展为皮质下出血的病因诊断提供了更多方法。自1991年1月2004年12月,经CT诊断为皮质下出血者217例,均有手术和病理证实。本文就皮质下出血病因进行讨论。1资料和方法217例皮质下出血均在1周内经CT确诊,其中CT增强扫描79例,脑血管造影(CAG)检查91例…  相似文献   

5.
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近年的新概念为“凡是正常凝血过程中血浆凝血因子(Ⅰ Ⅲ Ⅴ Ⅶ Ⅷ Ⅸ Ⅹ Ⅺ ⅩⅢ)的活力有缺陷的疾病均应包括在内。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的病例中血友病甲70%~80%,血友病乙10%~15%。血友病甲是小儿出血性疾病中较常见的一种,严重的有颅内出血。近年来由于补充凝血因子,CT检查确定颅内出血部位及外科手术治疗的进展,死亡率已下降,但仍是死亡的重要原因。我科从1970年至今共收治8例血友病并颅内出血患儿,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与头颈16排螺旋CT检查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颅脑创伤术后颅内出血病人72例,进行头颈16排螺旋CT检查,观察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发病危险因素。结果 CT判定为颅内出血67例,检出率为93.1%;CT表现为颅内高密度影22例,高低混杂密度影50例;病灶周围明显水肿42例,病灶部分增强30例;形态不规则60例,圆形或椭圆形12例;术后立即出血22例,术后超早期出血30例,术后早期出血18例,术后晚期出血2例。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意识障碍、术中出血量、合并高血压、脑室外引流为颅内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P 0.05)。结论头颈16排螺旋CT检查能有效反映颅脑损伤病人的早期病情特征,评估预测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有利于指导手术治疗,减少颅内出血的发生,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崔洪泉  周品山 《山东医药》2003,43(23):71-72
自1990年以来,我院收治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并发颅内出血患儿60例,我们对其中25例并发小脑幕切迹疝且经CT证实以硬脑膜下出血为主者,及时行硬脑膜下穿刺减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Tc-99m-RBC显像定位诊断胃肠道出血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Tc-99m-RBC显像定位诊断胃肠道出血,总结定位诊断不准确的原因.方法:收集我科2000-2005年Tc-99m-RBC显像病例42例,通过手术、内镜最终明确诊断出血部位和出血病因者17例.分析Tc-99m-RBC显像报告与最终诊断的符合情况及原因.结果:Tc-99m-RBC显像诊断与最终诊断符合4例,基本符合6例,不符合7例.符合率为10/17.不符合的诊断主要是对出血灶的肠段定位偏低、对出血肠段判断错误、不明原因的异常放射性浓聚、假阳性和假阴性诊断.肠段判断错误的病例,报告对出血点的腹部分区正确.结论:正确掌握肠管的解剖走行,谨慎报告左上腹模糊的放射性浓聚是提高Tc-99m-RBC显像定位诊断胃肠道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傅玉存  李明利  马勇 《山东医药》2000,40(24):38-39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又称婴儿迟发性出血性疾病,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导致凝血机能障碍而引起身体某个器官出血。颅内出血并不少见,但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延误诊治。CT检查可确定颅内出血的部位及范围,且能随访疗效及判断预后。现将我院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6例中,男19例,女7例;年龄15~120天。均为足月顺产无窒息婴儿,无产时及产后外伤史。23例母乳喂养,1例人工喂养,2例有慢性腹泻病史。症状及体征:突然出现无外伤和其他原因能解释的急性高颅压综合征,表现为易激惹、高声尖叫、昏迷、惊厥或多种形式的抽搐、肢体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并分析MRI在急性颅内出血诊断中价值。方法收集自2006至2013年的250例急性颅内出血患者行MRI检查和CT检查,对颅内出血诊断的差异进行比较,探讨MRI对诊断急性颅内出血的可行性。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的MRI主要表现在GRE-T2*WI沿脑沟分布的低信号;脑实质内出血的患者在MRI主要表现在GRE-T2*WI片状均质低信号或混杂点状高信号;硬膜下出血的患者在MRI的主要表现是GRE-T2*WI上模糊性低信号,加做FLAIR可以诊断;硬膜外出血的患者在MRI主要表现为颅骨下方梭形的等信号。MRI较CT相比,诊断急性颅内出血的价值更高,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MRI可以作为一种更加精确和敏感的方法用于临床上的急性颅内出血的诊断,与CT联合应用能够减少漏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积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介绍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病例及狗脑积水的模型。1.慢性脑积水病例作者在过去10年中对住院的24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中初次发作1周内施行头部 CT 扫描141例。其中出血原因为大脑前动脉动脉瘤占39%,大脑中动脉的占26%,椎-基底系统的占7%,颈内动脉的占16%。141例 CT 扫描,显示脑室扩大,有88例,占62%。急性期示脑室扩大的病例70例,占50%,发作2周之后的慢性期呈脑室扩大的为51例,占36%。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病程中,脑室扩大而自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肝肿瘤消融术所致肝包膜下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行CT引导下肝肿瘤微波/射频消融术患者1596例,消融术后肝包膜下出血患者20例。收集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预后。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行微波消融术638例患者中术后发生肝包膜下出血患者10例(1.57%),射频消融术958例患者中术后发生肝包膜下出血患者10例(1.04%),两组之间该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48,P=0.357)。20例患者中17例术后即刻增强CT见造影剂外溢,3例患者术后即刻增强CT为阴性,术后24 h内发现出血,急诊CT明确诊断后行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TAE)。20例出血患者中2例同时合并胆囊内出血;19例行TAE治疗,其中6例患者血管造影可见明显造影剂渗漏。治疗后随访1~3个月20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结论肝包膜下出血为消融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术后即刻增强CT能及时发现大多数出血,少量出血可先行对症保守治疗,活动性动脉出血及保守治疗无效的大量出血应尽早行TAE。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白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HAML)早期死亡的原因,分析其潜在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初诊HAML患者(非M3型)在确诊后7d内早期死亡的病例(15例)和非早期死亡病例(52例)的临床特征。结果:15例(22.4%)早期死亡,原因分别为颅内出血(10例)、心力衰竭(2例)、肺栓塞(1例)、重度肺部感染(1例)及呼吸衰竭(1例)。早期死亡组白细胞淤滞分级评分(LGS)≥2分、外周血白细胞数、乳酸脱氢酶(LDH)及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均高于非早期死亡组(P0.05)。2组之间性别、年龄、初诊时外周血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水平、骨髓原/幼细胞比例、法美英(FAB)分型、尿酸、肌酐的差异不明显(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LDH为HAML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白细胞淤滞、出血、脏器衰竭和感染是HAML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血LDH水平是HAML患者是否发生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白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HAML)早期死亡的原因,分析其潜在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初诊HAML患者(非M3型)在确诊后7d内早期死亡的病例(15例)和非早期死亡病例(52例)的临床特征。结果:15例(22.4%)早期死亡,原因分别为颅内出血(10例)、心力衰竭(2例)、肺栓塞(1例)、重度肺部感染(1例)及呼吸衰竭(1例)。早期死亡组白细胞淤滞分级评分(LGS)≥2、外周血白细胞数、乳酸脱氢酶(LDH)及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均高于非早期死亡组(P<0.05)。两组之间性别、年龄、初诊时外周血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水平、骨髓原/幼细胞比例、FAB分型、尿酸、肌酐的差异不明显(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LDH为HAML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出血、白细胞淤滞、脏器衰竭和感染是HAML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LDH水平是HAML患者是否发生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回国后就医行为特征,分析病例初诊时间影响因素,为输入性疟疾病例早期发现、防止重症病例发生及继发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2019年江苏省报告的输入性疟疾病例个案信息以及发病及初诊时间信息。对输入性疟疾病例回国后就医行为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病例回国后初诊时间影响因素。结果 2019年江苏省累计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244例,病例初诊时间在1~12 d,平均初诊时间(1.53 ± 1.65) d、中位初诊时间1 d。出现首发症状当天就医的病例数最多(76例,31.1%),68例(27.9%)第2天就医、46例(18.9%)第3天就医、54例(22.1%)3 d后就医,其中3例初诊时间在1周以上。归国时间在1月(14例,5.7%)和12月(13例,5.3%)、年龄在41~50岁(32例,13.1%)的外出务工人员中初诊时间延误者比例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归国时间在3月[比值比(OR)= 0.16, P = 0.03, 95%可信区间(CI):(0.03,0.85)]及有境外疟原虫感染史者[OR = 0.36, P = 0.001, 95% CI :(0.19, 0.67)]的病例初诊时间相对较短。结论 江苏省输入性疟疾患者主动就医及时性有待提高,有疟原虫感染史者就医更及时。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脑室出血(IVH)为颅内出血的一种常见类型,脑积水为其严重并发症。2002年11月~2005年6月,我们在颅脑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的监视下,对6例严重IVH的患儿进行了早期连续腰椎蛛网膜下腔穿刺术(腰穿,LP)治疗,患儿脑积水的发生率较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玄军  王树春 《山东医药》1994,34(8):51-52
大量研究证明,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及早进行有效的溶栓治疗,可缩小梗塞面积,保护心功能,降低病死率。经100,000例统计,急性心梗患者溶栓的病死率比不溶栓者降低10%~50%。但随着溶栓治疗的广泛应用,各类并发症时而出现,已引起了临床的极大关注。现概述如下。 1.出血:由于溶栓作用消耗了机体内大量的凝血因子所致。出血分为颅内出血和全身性出血两大类:①颅内出血:发生率为0.2%~1.0%,由于此类患者多有意识障碍,或由于病情危重而难以进行CT或磁共振检查,因此颅内出血的实际发生率肯定还要高,其病死率可达54%~61%。 颅内出血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多与溶栓的病例选择不当有关。6个月内有中风病史者、1个月内有头部损伤者、严重高血压者、伴出血性疾病者  相似文献   

18.
澄清原发性颅内出血病人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对其治疗有着启示作用,并有助于改进对再出血的预防。为此,作者对原发性颅内出血幸存者出院后再出血的发生率及预报因素做了分析。 全组首次原发性颅内出血幸存者112例,其中男73例,女39例,平均年龄63.7±10.2岁,平均随访84.1月(1~189月)。随访期间,27例(24%)病人发生1次或多次再出血(均经脑CT或尸检证实),其中21例(78%)发生于随访的头5年(第1~5年各为8、4、4、1、4例),最长1例发生在11.5年时。未再出血病人的5年和10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19.
卒中病人自发性颅内出血(SICH)的发病率(4~14%)及死亡率较高,其中人更好发蛛网膜下出血及颅内出血,为了预测美国黑人患者SICH的预后,作者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选取1990年1月至1993年7月间入院,经临床和CT诊断为SICH的黑人患者共182例,不包括有滥用拟交感神经药物史的患者,平均  相似文献   

20.
胃恶性肿瘤主要通过胃镜、X线胃肠造影、CT及 B超来诊断 ,其中胃镜因可获得组织行病理诊断而成为恶性肿瘤的首选诊断方法。但以粘膜下生长为主的胃恶性肿瘤 ,胃镜活检常报告“慢性胃炎”或“胃溃疡”而易漏诊。现就我院 1 4例术前胃镜诊断不明的胃恶性肿瘤病例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 1 993年 7月以来胃镜报告非恶性肿瘤的病例 ,但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胃恶性肿瘤的病例 1 4例。男 9例 ,女 5例 ;年龄 45~ 72岁 ,平均6 1岁 ;多数患者有腹胀、腹痛及出血等临床症状 ;术前除进行胃镜检查外 ,还进行了 B超、钡餐或 CT检查 ,其中有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