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是一种少见的以血清单克隆IgM为主要特征的惰性淋巴细胞肿瘤,首发症状多为发热、体质量减轻、血细胞减少或脏器肿大等.IgM型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IgM MGUS)和冒烟型WM(SWM)是疾病的早期阶段.WM治愈率低,但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以及各种新药的研制,患者预后得到显著改善.研究表明90%以上WM患者存在MYD88基因突变.MYD88基因编码是一种衔接蛋白,该蛋白衔接了TLR9和白细胞介素(IL)-6R信号,进而激活核因子(NF)-κB和mTOR的活性.依布替尼(ibrutinib)是首个被批准用于治疗WM的Bruton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MYD88基因突变的WM具有显著疗效.第60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关于WM的研究涵盖了多个方面,文章主要就第60届ASH会议关于WM的最新研究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2.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是一种B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目前仍然难以治愈。近年来,在基础研究方面,针对WM患者依鲁替尼耐药的机制有了进一步探索,二代测序、靶向测序等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疾病发生及预后方面的研究进展。在临床研究方面,传统药物的回顾性亚组分析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新方向,新型药物如BGB-3111、oprozomib等的临床试验相继开展,将为WM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就第58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关于WM的研究进展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3.
血浆置换术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术(plasma exchange,PE)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WM)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运用CS 3 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对12例WM患者进行76例次PE,每次清除血浆量1913±248 mL,治疗期均配合系统的化学药物治疗.PE后观察IgM、GLB及ESR的变化及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结果 PE后IgM、GLB及ESR均显著下降,临床症状、体征均获缓解或减轻.结论 PE是治疗WM重要、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WM)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其发病率极低,国内外相关数据较为缺乏.本研究旨在探讨WM的临床特点、预后因素及诊治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01-01-2016-01-01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诊治的24例WM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 24例WM患者,男16例,女8例,男女比例为2∶1,年龄42~79岁,中位年龄62.5岁;贫血(20例,83.3%)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中位血红蛋白水平75(46~145) g/L;中位IgM水平32.9(6.4~79.3) g/L,其中κ型18例(75%),λ型6例(25%).16例患者行流式细胞术检测,13例(81.3%)表现为sIgM+CD5-CD10-CD19+CD20+CD22+CD23-.全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7.5(1~51)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β2微球蛋白(β2-MG)、IgM水平、白蛋白(ALB)、血清肌酐(SCr)、乳酸脱氢酶(LDH)、C反应蛋白(CRP)和合并重度免疫不全麻痹影响患者PFS,应用含有利妥昔单抗或硼替佐米的化疗方案组PFS相对较长.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08)、IgM水平(P=0.028)和SCr(P=0.005)与预后相关. 结论 WM好发于老年男性,以IgM κ型多见,具有惰性B细胞淋巴瘤的特点,年龄、IgM水平和SCr是影响WM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利妥昔单抗或硼替佐米的应用有望延长PFS.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 2001年1月1日至 2018年5月30日收治的32例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案及转归,并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32例患者中,男25例,女7例,中位年龄为64岁,低、中及高危组患者分别占3.1%、43.8%及53.1%。90.6%以贫血症状为首发表现。中位血红蛋白水平为75.5(26~146) g/L,中位IgM水平为52.4(13~110) g/L,其中κ型23例,λ型9例。11例患者接受过含新药的化疗。全组中位生存期为42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β2微球蛋白、白蛋白水平及是否接受新药治疗是影响总生存时间(OS)的预后因素。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β2微球蛋白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好发于老年男性,临床表现无特异性,β2微球蛋白>3 mg/L提示患者预后不良,新药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emia,WM)是一种B淋巴细胞起源的恶性增殖性疾病,以具有合成和分泌单克隆的免疫球蛋白M(IgM)能力的浆细胞样淋巴细胞骨髓浸润为特征,目前仍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临床前研究已显示,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是WM有潜力的靶向治疗药物,单用或联合利妥昔单抗对WM患者有很好的疗效.本研究探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WM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2例WM患者给予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的方案进行治疗,其中1例为初治患者,另1例为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患者.硼替佐米使用剂量为1.3mg/m2,第1、4、8、11天联合地塞米松20~40 mg/d,第1、2、4、5、8、9、11、12天,每21 d为1个疗程,2例患者均使用了2个疗程,其中1例患者联合了血浆置换.结果: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其中1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接近正常.2例患者的IgM水平均在治疗后显著下降,1例由100.00 g/L下降至9.23g/L,另1例由9.13 g/L下降至3.24 g/L.2例患者均在第2个疗程后发生Ⅱ级外周神经炎、肺部感染,其中1例先发生腹泻后便秘,另1例以腹胀便秘为主,经治疗后好转,治疗后4个月均病情稳定,仍在继续随访中.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方案对wM患者有良好的近期疗效,外周神经炎和感染是其主要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诊断、治疗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W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化疗药物可增加继发第二肿瘤肺癌的风险,该例患者在鉴别诊断过程中胸部X线片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而胸部CT检查迅速发现肺部占位病灶,病理证实为肺癌.结论 WM的肺部表现具有多样性,化疗药物烷化剂和嘌呤核苷类似物的应用增加继发第二肿瘤的风险.胸部CT在鉴别原发病与继发肺部肿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鲍立  江滨  黄晓军 《肿瘤》2007,27(3):247-248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约占所有血液系统肿瘤的2%,为少见肿瘤。近年来在其治疗方法上有显著进展。作者报告2例典型病例,并复习文献,以提高对LPL/WM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3例典型LPL/WM患者的诊疗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3例患者诊断明确为LPL/WM并进行治疗,病情基本稳定.结论 LPL/WM临床上少见,易误诊,尝试进行个体化治疗是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的临床特征,提高利妥昔单抗治疗WM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采用预防性血浆置换后给予利妥昔单抗序贯治疗血清IgM〉50g/L的WM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为老年男性。无淋巴结和肝脾肿大,主要表现为血清IgM明显增高(IgM631g/L)、伴有高黏滞血症表现、贫血,骨髓示淋巴细胞弥漫性浸润,免疫分型符合WM。经预防性血浆置换后给予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方案治疗,出现轻微IgM反跳,未发生高黏滞血症加重和其他并发症。接受治疗5月后获得主要反应(IgM下降〉50%)、23月后接近非常好的部分缓解水平(IgM下降/〉90%)。结论:WM属于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肿瘤,临床少见,多发生于老年,有症状者需接受治疗。接受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治疗后,可发生IgM反跳,严重时可使病情加重,治疗前IgM〉50g/L者尤为明显,IgM反跳并不意味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预防性血浆置换对降低反跳发生及IgM增高的程度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rituximab)治疗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emia,WM)时血清IgM异常增高现象及其表现和处理,并复习相关文献,推荐处理方法。方法:1例68岁患者通过骨髓细胞学、病理学和免疫固定电泳等检查确诊为WM,并给予利妥昔(375 mg/m2,d1)联合复达拉滨(30mg/m2,i.v.d1-3)作为初始治疗,对治疗前后的血清IgM水平进行监测。结果:在第一疗程RF治疗结束后四周,患者的血清IgM水平从治疗前的34.8g/L增高至115g/L,同时出现头痛和眼底出血,但骨髓浆细胞和淋巴样浆细胞无明显增多。在停用利妥昔,改用FC(复达拉滨和环磷酰胺)方案治疗四疗程后,IgM下降至治疗前水平,然后进一步下降达部分缓解。结论:WM患者在接受以利妥昔为基础的治疗后,血清IgM可明显增高,并导致高黏滞综合征等高IgM相关并发症。尽管此种异常增高并不提示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但在治疗过程中仍需密切。在治疗开始的前二个疗程中避免使用利妥昔单抗可减少此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rituximab)治疗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emia,WM)时血清IgM异常增高现象及其表现和处理,并复习相关文献,推荐处理方法。方法:1例68岁患者通过骨髓细胞学、病理学和免疫固定电泳等检查确诊为WM,并给予利妥昔(375 mg/m2,d1)联合复达拉滨(30mg/m2,i.v.d1-3)作为初始治疗,对治疗前后的血清IgM水平进行监测。结果:在第一疗程RF治疗结束后四周,患者的血清IgM水平从治疗前的34.8g/L增高至115g/L,同时出现头痛和眼底出血,但骨髓浆细胞和淋巴样浆细胞无明显增多。在停用利妥昔,改用FC(复达拉滨和环磷酰胺)方案治疗四疗程后,IgM下降至治疗前水平,然后进一步下降达部分缓解。结论:WM患者在接受以利妥昔为基础的治疗后,血清IgM可明显增高,并导致高黏滞综合征等高IgM相关并发症。尽管此种异常增高并不提示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但在治疗过程中仍需密切。在治疗开始的前二个疗程中避免使用利妥昔单抗可减少此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的骨髓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方法 19例WM患者行骨髓穿刺(BMA)及骨髓活组织检查(BMB)进行形态学观察,用流式细胞术(FCM)及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 11例BMA示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增生。BMB示19例均见瘤细胞侵犯,其中17例主要为小淋巴细胞增生,2例主要为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增生。4例未见典型的浆细胞样淋巴细胞。骨髓侵犯呈弥漫型12例,结节型4例,间质型3例。FCM示14例瘤细胞CD+19、CD+20、CD+22、CD-5、CD-10。IHC示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样淋巴细胞CD+20、Pax5+,浆细胞CD+38、CD+138、CD-20、Pax5-。结论 小淋巴细胞增生伴有浆细胞样分化是WM的典型骨髓病理组织学改变,IHC有利于识别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两种不同的细胞成分,形态学与FCM、IHC相结合有助于WM的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14.
15.
我院自1995年6月-2000年5月间采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强的松(COP方案)治疗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15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WM)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患者临床表现、免疫表型及治疗。结果3例完全缓解(CR),9例部分缓解(PR),7例生存,病程最长达79个月。结论WM传统的诊断方法不够完善,免疫表型能够更进一步明确诊断。在治疗方面,WM是不能治愈性疾病,但经积极治疗生存期可延长,应考虑化疗并血浆置换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waldenstr?m macroglobu-linemia,LPL/WM)属于惰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范畴,以骨髓中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浸润伴外周血单克隆性IgM增生为特点,病因不明,好发于≥60 岁老年人,病情进展缓慢,部分患者无症...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LPL/WM)是罕见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其诊断常需要与其他小B细胞性肿瘤作鉴别。本研究皆在探讨LPL/WM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并观察MYD88基因突变在此类肿瘤中的检出频率。方法:分析10例LPL/WM病例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并以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及直接测序法检测肿瘤标本MYD88基因的状态。结果:10例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61岁。患者多表现为乏力和贫血,均有不同程度的IgM型免疫球蛋白血症和肿瘤骨髓累及。淋巴结活检标本光镜检查显示淋巴结结构部分存在,特别是可以见到开放的淋巴窦。肿瘤由数量不等的浆细胞、小淋巴细胞及浆样淋巴细胞组成。骨髓活检标本也可见到相同形态的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10例肿瘤细胞均呈CD20弥漫阳性并限制性表达免疫球蛋白轻链κ,6例瘤细胞表达CD23,2例部分瘤细胞表达CD5,未见病例表达CD10,Ki-67增殖指数在5%~30%之间。另外,2例LPL/WM在其病灶中尚可见到较多的IgG4阳性反应性浆细胞浸润。所有LPL/WM病例肿瘤组织均有MYD88 L265P突变检出,而对照组其他小B细胞性肿瘤均为阴性结果。结论:LPL/WM多具有典型的临床病理学形态,但偶亦可出现异常表型。MYD88 L265P作为LPL/WM的特征性遗传学特点,其检测的引入可使此类肿瘤的诊断和鉴别有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沙利度胺治疗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剂量沙利度胺治疗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WM)的临床疗效。方法:WM患者4例。沙利度胺75mg/d,疗程3个月以上根据治疗前后血液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变化来评定疗效。结果:4例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高达21.5g/L。4例WM患者仅1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沙利度胺治疗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20.
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的临床特点。 方法 对1988年1月至2006年 4月诊治的24例WM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WM缺乏典型临床表现,且并发症多,故误诊率高。11例接受治疗的患者,7例达部分缓解,1例无效,1例失访,2例死亡。疗程最长达12年。结论 WM好发于老年人,男性多见,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出血、体重减轻、神经系统症状及肝、脾、淋巴结大。自身免疫现象是其显著特征。化疗为其主要治疗手段,预后较差,病程长短不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