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生物致癌物由某些病毒、细菌或寄生虫引起的感染可以致癌,全世界约15%的癌症是由感染因子造成,如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导致子宫颈癌、阴道癌、肛门癌;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导致肝癌;幽门螺旋杆菌导致胃癌;EB病毒(即人类疱疹病毒4型)导致鼻咽癌和霍奇金淋巴瘤;人类疱疹病毒8型导致卡波西肉瘤;华支睾吸虫导致胆管癌;血吸虫导致膀胱癌等。这类感染造成的肿瘤在发达国家的发生率约为5%,在发展中国家则极其严重.  相似文献   

2.
EB病毒相关性鼻咽癌的免疫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为疱疹病毒科成员,是较早认识的与人类肿瘤相关的病毒。自1966年Old首先发现EBV与鼻咽癌(NPC)在血清学上有一定的相关性以来,大量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已证明EBV与NPC有关。约95%被EB病毒感染的患者均处于隐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状态,感染共分四型,其中Ⅱ型感染与鼻咽癌密切相关。在血细胞中EB病毒的易感细胞为B淋巴细胞,体内病毒可在鼻咽部上皮细胞内繁殖。几十年的研究获知EB病毒与许多恶性肿瘤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以骨髓中单克隆性浆细胞恶性增殖和异常积聚为特征的肿瘤,其相关基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1].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MM与病毒感染的关系,其中人类疱疹病毒8(HHV-8)与MM发病关系存在争议.人类疱疹病毒6(HHV-6)与人类的多种疾病有关,是引起多种恶性肿瘤的一种转化病毒.为了解MM与HHV-6、HHV-8感染的关系,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了2000年2月~2003年7月12例MM患者(MM组)及24例健康者(对照组)感染HHV-6、HHV-8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人类疱疹病毒(HHV)在全世界广泛传播,以潜伏感染的方式长期存在于人体内,再激活后与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尤其是EB病毒的致病作用引起临床和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逐步阐明了γ-HHV的致癌机制。近10年来发现其他HHV 可能有肿瘤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国内外对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发生发展与EB病毒关系的研究现状。方法:以"鼻咽癌、EB病毒、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为关键词,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和清华同方期刊全文数据库2003-01~2008-03的文献176篇。纳入标准:1)NPC的流行病学和组织学类型与EB病毒的关系。2)遗传学与表观遗传学改变与EB病毒致瘤的关系。3)EB病毒基因与NPC发生和发展的机制。根据纳入标准,精选35篇全文文献,最后纳入分析19篇。结果:作为肿瘤相关疱疹病毒,EB病毒感染对NPC基因表达有明显影响。遗传学改变先于EB病毒感染发生,表观遗传学改变是NPC的重要特征。LMP-1等对NPC细胞周期、细胞结构和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等的作用影响NPC发生和转移。结论:EB病毒与NPC发生以及转移机制密切相关,LMP-1等是重要的病毒癌基因。  相似文献   

6.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为疱疹病毒科成员,是较早认识的与人类肿瘤相关的病毒。自1966年Old首先发现EB与鼻咽癌(NPC)在血清学上有一定的相关性以来,大量实验资料证明EB与鼻咽癌密切相关。其中非角化鼻咽癌尤其是未分化类型与EB感染有关是明确的,但关于鼻咽癌鳞状细胞癌与EB感染的相关性问题尚存在争议。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从分子水平对EB病毒与鼻咽癌的相关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就EB病毒与鼻咽癌发生的分子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是一种人类疱疹病毒,与其它所有的疱疹病毒相同,患者初次感染后,呈终生携带状态。此病毒仅感染 B 淋巴细胞虽早已为人们熟知,但直至最近发现 B 淋巴细胞的血清补体 C_3d 受体——CR_2具有病毒受体作用后,对这一特殊感染倾  相似文献   

8.
肿瘤研究的新热点——EB病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莉  朱远源 《肿瘤防治研究》2008,35(10):750-754
0引言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属于γ疱疹病毒亚科的成员之一,是人类一种特异性嗜淋巴细胞性疱疹病毒。它主要通过人类唾液传播,因此呼吸道是EB病毒潜伏的最大场所。在发展中国家感染期较早,约3~5岁已达高峰,80%以上的5岁儿童EB病毒血清学阳性。根据血清学调查,我国3~5岁儿童EB病毒VCA-lgG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幼儿感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或引起轻症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而在发达国家,由于卫生条件较好,只有40%~50%的5岁儿童的EB病毒血清学阳性,其感染常推迟至青年[1],15~20岁到高峰[2]。根据调查的结果,世界人口的90%以上都存在EB病毒的潜伏感染,或成为EB病毒携带者[3]。更重要的是EB病毒感染与越来越多的人类恶性肿瘤有关,应用原位杂交证明了携带高拷贝EB病毒除了能转化淋巴细胞外,也能赋予肿瘤细胞一定的生长优势,使其成为优势细胞群,呈现转化特征。EB病毒引发了全球癌症的1%,并占所有感染性癌症的5.6%[4]。根据国际癌症研究署对致癌因子的分类标准,EB病毒被列在第一组致癌因子中[5]。  相似文献   

9.
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是人群中普遍存在、体内广泛传播的双链DNA病毒.该病毒能终身隐性感染,免疫低下时再激活可以导致严重疾病,具有潜在的危害性.近年来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得到广泛应用,脑炎等移植并发症与HHV-6再激活相关.在约1%的感染人群中,HHV-6与染色体端粒整合,能纵向传递,呈内源性持续感染状态,是导致活动性病毒感染的内源性因素.随着检测方法的进步,临床研究资料揭示了HHV-6再激活与一些疾病的关系,尤其与淋巴瘤、白血病和一些造血和免疫系统慢性疾病的关系,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0.
王久利  凌志强 《中国肿瘤》2016,25(4):278-281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属疱疹病毒科γ亚科,是一种淋巴细胞病毒属的双链DNA病毒,全世界约95%的成人携带此病毒.目前已证实它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展有关,如胃癌、鼻咽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BL)、何杰金氏病、T细胞淋巴瘤等,其中EB病毒感染型胃癌存在广泛的PIK3CA突变、高频率DNA甲基化、JAK2和CD274基因的扩增,但具体的机制尚不清楚.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研究者对EBV感染相关胃癌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将针对EB病毒相关胃癌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