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黄帝内经·素问》中"■"字入手,考证""在中医古典文献中的具体应用,认为《素问》之"■",《灵枢》之"悗"、《针灸甲乙经》之"闷"三字可通也。"■"、"鞔"、"悗"、"免心"等4字是乃"声训"而俱读"免声","懑"、"闷"亦读"莫困切"而"满"则为"懑"字之借用。最后,总结出"■"、"鞔"、"悗"、"免心""懑"、"闷"、"满"形虽有七,而其义则一也,为"■"字的古今鉴别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气机"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内经》以"气"命名的篇章多达19篇,对"气"字按不同计算方法统计出的数据为334、2948、2997个。"气"字是《内经》中实词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可见其丰富性。概括《内经》可有气机五论:"一气"气化论、"生气"命根论、"气象"可视论、"多少"术数论、"两画"作人论,为气机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也启示了中医的画线测试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中所见"心"字的涵义分析,首次全面系统梳理了"心"字在上述四大经典中的全部义项,并以注家释义作为语证。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中所见"从"字的涵义分析,首次全面系统梳理了"从"字在上述四大经典中的全部义项,并以注家释义作为语证。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中所见"经"字的涵义分析,首次全面系统梳理了"经"字在上述四大经典中的全部义项,并以注家释义作为语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中所见"脾"字的涵义分析,首次全面系统梳理了"脾"字在上述四大经典中的全部义项,并以注家释义作为语证。  相似文献   

7.
"中和"之"中"字源自古代甲骨文,是旗帜的象形,"和"字源自吹奏乐器的象形,延伸均有"节制"之意。"中和"是儒家修身治世的核心思想,在《周易》《论语》《中庸》中皆有充分阐释与应用。这一思想延伸至《内经》,"中和"思想也成为《内经》之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养生观建立的基础,对《内经》医学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周学海《重订诊家直诀》是在《周氏脉学四种》和《外诊简摩》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成,是周氏诊断学思想尤其是脉学思想的重要反映。其在归纳出浮沉、迟数、强弱等24字诊脉法则,创立以"位数形势,微甚兼独"为纲的诊脉方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内经》出发,参考小学著作,结合《内经》同时期文献,对"津"字的含义进行了考释,通过重文概念的引入,解释了"津"字两种含义差别很大的原因,并以此为据,对"津"字在《内经》中的含义进行了论述,从而与"液"的概念深一步区别。  相似文献   

10.
根据最新版《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对"黏"与"粘"以及"惟"与"唯"字的使用规范如下:在发"nian"音时一律用"黏"字,如黏膜、黏液、黏菌、黏合剂等;在发"zhan"音时用"粘"字,如肠粘连、粘贴等。关于"惟"与"唯"字的使用,二子均表示单单、只是等含义,但用在惟一、惟独、惟有、惟恐、惟命是听、惟利是图等词汇时,一律用"惟"字;用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理论、唯名论等词汇时,用"唯"字。  相似文献   

11.
<正>陈念祖,字修园,福建省长乐人,是我国清代著名的医学家、中医科普大师。兹将陈修园对经典著作的继承与发展特点总结如下。1编撰教材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凡例》中指出:"学医始,基在于入门。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入门错则始终皆错。"可见编撰一套适当的教材重要性。在《医学三字经·医学源流第一》开篇强调:"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越汉季,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伤寒》著,《金匮》藏;垂方法,立津梁。"陈修园积数十年的学习心得,融会贯通,编撰出一套既不出经典本意,又浅而易懂的普及性注释教材,其中和经典著作息息相关的有《灵素节要浅注》、《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括》、《伤寒真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金匮要略浅  相似文献   

12.
真气是《黄帝内经》气学本根论思想的核心概念,具有独特的哲学内涵与历史渊源。"真"字本义指"珍珠在贝中逐渐凝聚成形"的过程,从而引申表达为"朴素、未经雕饰的本性"。战国道家著作《道德经》《庄子》最早在论述本根论思想时大量使用"真"字,成为真气的哲学起源;又在战国末期"道气合一"思潮影响下,"真"字哲学内涵与气论完成了理论融合。现存最早的"真气"复合词出现于西汉《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继承道家对"真"的本根性认识,并补充了真气在个体生命活动各方面的具体体现,建立起真气本根论思想。  相似文献   

13.
"痉",《金匮》原文作"痉",《广雅·释诘》:"痉",恶也.显与《金匮》讨论之"痉病"证候不相吻合.《说文·韵部》:"痉,疆急也."《玉篇》、《广韵》"痉"、"痉"均准两字作释,如《宋本广韵》"至韵":"痉,恶也,充自切","静韵":"痉,风强病也,巨郢切."可见二字音义明显不同.所以成无己云:"痉当作痉,传写之误也."痉病",是指以筋脉强急为特征的一组证候群的总称.  相似文献   

14.
明代聂尚恒编撰的《医学汇函》为明代综合性医书,书中部分内容取自《古今医鉴》,据《医学汇函》跃剑山房本可以改正当今通行本《古今医鉴》的一些错误。对通行本《古今医鉴》中的水肿、经闭、癖疾、口病、痈疽、癣疮、癖疾、杨梅疮、疥疮、出痘三朝证治例等部分中出现的12处错误进行了校勘补正。如"瘴"改作"胀","枣仁"改作"桃仁","服"改作"敷","口疳"改作"口疮","须"改作"虽","俱""伹"均改作"但","疥"改作"癣","丸"改作"散","者"改作"处","筋"改作"箸","坐版"改作"坐板";并在"过三日变成水泡"后补上"甚至紫黑泡"5字等。  相似文献   

15.
“并”"並"“併”“並”四字现皆通用作“并”。据许慎《说文解字》:“併,並也。”“並,併也。”两字互训。《说文解字注》引《礼经》郑注“古文并,今文作併,是古二字同也。”据此,“並”“併”互通,又通"並",四字中唯“并”"並"意义不同,读音亦异。 並甲骨文作、,秦篆作,象两人并排而立,本义“并立”。 “并” 甲骨文作、秦篆作 。《说文》:“相从也,从从,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整理《黄帝内经》中"络"及其词组含义,以发现《内经》中络及络病的内涵。[方法]利用电子文本,在《黄帝内经》中摘取含有"络"字的内容,将"络"及其相关词组结合注家的注释进行分类,从词性、词义、医理等方面分析归纳《黄帝内经》中"络"及其词组的含义。[结果]《素问》中共有40篇含有"络"字,共现170次。在《灵枢》共有39篇含有"络"字,共现161次,合计331次。"络"以单音节词出现共计80次。根据词组的含义将含"络"词组分为四类:解剖类、生理类、病理类、其他。[结论]"络"以单音节词形式出现的频次相对较少,词性为名词或动词,词义常表络脉或联络的含义。络以词组形式出现的频次较多,词性为名词。"络"在《内经》中指细小的血府,它虽只一次提到"络病"之词,但对其病因、病机与诊治均较详细地论述,确为络病认识之源。  相似文献   

17.
以《说文》为工具,通过对"脉"原字字形的解析,分析该字本义原指自然环境水系流布的道路,引申于中医学概念中用以描述人体气血循环的器官,体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取类比象"的概念。系统整理古代史书以及先秦传世医学文献、出土文献中相关脉的内容,分析血脉、脉气、经脉、脉象、切脉不同概念在早期中医理论范畴的衍生与运用,综合比较,互证条目,指出"脉"字最早见于战国初期的《国语》,古人通过对自然宇宙与人体的观察、认识,逐渐出现"血脉"的概念,而医学文献中该词始见于出土的张家山《脉书》、马王堆《足臂经》,分析其内容可知当时中医脉学理论已建立了以脉统病、凭脉辨病理论体系,并贯穿着经脉理论的内容,其中"相脉之道"内容体现了我国早期脉诊技术雏形。  相似文献   

18.
考“ ”     
从《黄帝内经·素问》中" "字入手,考证""在中医古典文献中的具体应用,认为《素问》之" ",《灵枢》之"悗"、《针灸甲乙经》之"闷"三字可通也。" "、"鞔"、"悗"、"免心"等4字是乃"声训"而俱读"免声","懑"、"闷"亦读"莫困切"而"满"则为"懑"字之借用。最后,总结出" "、"鞔"、"悗"、"免心""懑"、"闷"、"满"形虽有七,而其义则一也,为" "字的古今鉴别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第八条原文旨意。[方法]通过对《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的仔细研读、思考,并参阅历代医家对第八条条文的注解,围绕妇人杂病的因机证治对本条原文进行分析、阐释。[结果]《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第八条为妇女诸病纲领,"因虚、积冷、结气"六字为其病因机要,而"因虚"居六字之首;第2句"久成肺痈"之"痈"字当是"痿"字之误;病证"凝坚在上"、"在中盘结",男女均可出现,非女子独有,"肺痿"、"寒疝"、"胁腹痛"、"脐下关元痛"、"劳热"、"肌肤甲错"等证在《金匮要略》其它篇章各有专述及记载;病证"在下"则专属妇人杂病,以经带诸病为主,证属虚寒夹瘀(郁)型。[结论]《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开后世辨治妇人杂病之先河,随人类社会之发展,时代之更替,仲景对妇科杂病的认识至今仍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参考古代文献,论证《金匮要略》"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条文中的"疮"字原意为"创伤、损伤","家"字原意为"……的人",全句原意当为:"受创伤的患者,虽然身体疼痛,但不能发汗,汗出就会发为痉病。"搜集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中西汇通时期的历代注家对本条文的注解,分析各家注解在不同时代的变化及其与时代背景的关系。并以此条文为例说明,对仲景原文的解读在不同时代流变不已,一要对历代注解予以梳理分析,二要回归当时的语言环境和时代背景方能澄清仲景原意。文中同时总结了梳理注解流变和澄清仲景原意的方法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