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伤寒论》对四逆汤的用法四逆汤为附片、干姜、甘草所组成,为《伤寒论》少阴篇之主方。论中记载运用四逆汤的主证有以下几条: 1.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2.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 大汗出,热不去,肉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4.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5.既吐且利,大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6.大汗出,若下利而厥者,四逆汤主之。  相似文献   

2.
四逆汤在《伤寒论》中应用的探讨徐润芝刘洪义(山东省莒南县人民医院莒南县276600)关键词四逆汤;伤寒论;探讨四逆汤是以阴盛阳衰,致四肢厥逆而命名;呕吐、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表热里寒、下寒上热、真寒假热、脉沉微、沉迟、微细、脉微欲绝等,是本方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厥阴病篇寒厥有三个严重证,一是里寒外热的脏厥证:“大汗出,大下利,热不去,内拘急,四肢厥逆”(综合353、354条,按赵刊宋本,下同),一是阴阳胜复过程中阴胜阳负的寒厥证:“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寒多热少,阳气退,其病为进”(342条);一是热出以暴,阳回无根证:“恐暴热来出而复去”(332条)。以上三证,仲师仅在大汗出大下利而厥逆者两条,设四逆汤为主治之方,岂非引而不发,确如也,欲后人独立思考之意欤! “厥阴病,大汗出,大下利,热不去,  相似文献   

4.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1 解词(每小题1分,计10分)  ①小促其间 ②恍惚心乱 ③乍有轻时 ④振振欲擗地 ⑤捻衣摸床 ⑥喘冒 ⑦潦水⑧心下支结 ⑨脾家实 ⑩下厥上竭2 填空 改错2.1 填空(每空1分,计15分)  ①太阳病,发汗,,其人恶风,,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③阳明病,发热,汗出者,,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齐颈而还,,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④,,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⑤少阴病,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  相似文献   

5.
四逆汤是张仲景所创著名方剂,为回阳救逆代表方。以附子大辛大热,温阳祛寒为君;干姜温中散寒,助附子回阳为臣;甘草和中益气,既缓附、姜之燥烈,又助附、姜回阳救逆为佐。用于少阴病,阳气虚衰,阴寒内盛而致之四肢厥冷,恶寒蜷卧,神疲欲寐,下利清谷,腹中冷痛,口淡不温,舌淡苔白,脉沉或细  相似文献   

6.
四逆汤为少阴病扶阳散寒回阳救逆之要方,少阴证用之以回元阳,太阴证用之以治寒湿,厥阴证用之以回厥逆。本方治太阴伤寒,脉沉腹胀,自利不渴者,以寒水侮土,肝脾俱陷,土被木贼,是以腹胀下利。附子温补其肾水,干姜、甘草温补其脾土也。脾主四肢,脾土湿寒,不能温养四肢,则手足厥逆,方用甘草为君,姜附所以温中而回四肢厥逆,故以四逆名焉。治少阴病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以其肾水上凌,火土俱败,寒饮泛滥,胃逆作呕,姜、附、草温补水土而驱寒饮也。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或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  相似文献   

7.
湿寒湿热下髎定;厥寒厥热涌泉清.湿兼寒者曰湿寒,湿兼热者曰湿热.以湿为主的病证,多见淋浊、肠鸣泄泻、小便不利等症.足太阳膀胱经的下髎穴,是主治下焦湿病的要穴.但湿热宜针,湿寒宜灸或针灸并用.厥寒厥热乃阴阳失调所致.厥寒证见四肢厥逆、脉沉细迟;厥热证虽四肢厥逆,但口渴多饮,身热面赤、脉数有力.厥热针刺足少阴肾经的涌泉可导热下行,厥寒则宜施灸以温经通阳.寒慄恶寒,二间疏通阴郄暗;烦心呕吐,幽门开彻玉堂明.寒慄恶寒即恶寒战慄,多见于温病的前期或热极而恶寒。其本质是真热蕴伏于内,阴阳失调。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二间,配手少阴心经的阴郄,可以疏通内热,使阳气郁而不伸形成里热外寒的假象得以消除。由于胃有郁热,浊气不降、逆而上冲,故食入即吐.针刺足少阴肾经的幽门穴,配  相似文献   

8.
王尚均 《海南医学》2006,17(4):113-114
四逆汤是《伤寒论》中少阴寒化证回阳救逆的代表方。为少阴病,症见四肢厥逆、恶寒倦卧、吐利腹痛、下利清谷、神疲欲寐、171不渴、脉沉微细及太阳病误汗亡阳而设。未见论及治疗头痛诸证的。本人从1995年~2005年7月,应用四逆汤加味治疗阳虚寒盛型头痛(自拟分型)34例,结果疗效甚佳。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四逆汤是<伤寒论>中少阴寒化证回阳救逆的代表方.为少阴病,症见四肢厥逆、恶寒倦卧、吐利腹痛、下利清谷、神疲欲寐、口不渴、脉沉微细及太阳病误汗亡阳而设.未见论及治疗头痛诸证的.本人从1995年~2005年7月,应用四逆汤加味治疗阳虚寒盛型头痛(自拟分型)34例,结果疗效甚佳.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医圣张仲景所创的四逆散,历代医家用来治疗少阴病四逆证,通常表现为四肢逆冷,无热恶寒,身疲,下利清谷,脉沉微细,舌质淡等。周明爱主任医师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四逆散调和肝脾调畅气机的作用,在治疗干燥综合征疾病的方面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中的脉诊,是指导临床诊断、治则、用药、推断病势进退等的是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证据. 一、用于诊断、治则、方药 <肺痿肺痛咳嗽上气病篇>"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血痹虚劳病篇>,"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金匮·经洛篇>"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金匮· 下利篇>"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其利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365条》:“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对此,历来诸家认为本条文是单纯论述虚寒下利而虚阳浮越的病机变化,其中“郁冒汗出而解”的机理,则随文解释为阳虚未甚与邪相争,正胜邪却,使汗出病解。笔者重读《伤寒论》,受到先生姚荷生教授的启发,认为原文文序有欠妥之处,“必郁冒汗出而解”,当接“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句后,才与医理相符,也有助于正确认识365条的实际意义.其理由是“郁冒汗出而解”是指疾病过程中,病人头目郁然昏冒,随之汗出病解  相似文献   

13.
葛根黄芩黄连汤与猪苓汤均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前者见于《伤寒论》原文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主治外有表邪未解,邪热入里证,症见身热,下利臭秽,肛门灼热,胸脘烦热,口干作渴,汗出而喘,舌红苔黄,脉数等。后者见于《伤寒论》原文第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主治伤寒之邪传里化热,与水相搏,遂成水热互结、热伤阴津之证。水热互结,气化不利,热灼阴津,津不上承,故有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等症。  相似文献   

14.
其次是谈里热肢厥,厥阴病,肝阴不足,脾气虚或脾阳虚,手足厥冷。惟脾气虚,有“热微厥微”或“微厥,指头寒”而已,脾气虚而不寒,胃积易于化热成燥。肝阴不足,阴不维阳,则肝阳偏亢,或肝郁不舒,化火上炎,或上灼肺金,肝气横逆犯胃,使胃逆不降,积而化热成燥,在手足厥冷下,引动肝经内热,是为里热肢厥。在这种情况下,接近同性质条文有332、376、335、350、374共五条,现在依次注释于下:“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考,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曰日夜半愈。所  相似文献   

15.
初出校门,凡遇热病时,总牢记“热者寒之”之古训,且“中、西”不分,受西医“感染”之影响,认为清热即消炎,故在治疗热病遣方用药时多加寒凉之品。临床时有热病清热而热不解或热更盛之现象。经多年实践、思考,略有所悟,热病或清、或下、或和、或汗,仅以辨证且莫拘泥一法。1逆流挽舟 刘某,女,26岁。1994年9月30日就诊。患者因饮食不洁,致发热不利。初起觉周身不适,旋而恶寒发热,一身俱痛,无汗,缘缘面赤,体温迅即升高,达39,7℃,里急,下利十余次,脉紧数,苔白。检验大便镜下见大量脓细胞。此例虽诊断为急性…  相似文献   

16.
<正>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下焦篇第十四条曾指出:“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者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笔者认为,此处之“热深厥甚”与通常所指的“热深厥深”含义不同,故不揣浅陋,略陈于次。一、“热深”的含义此处“热深”的含义为热邪深入下焦,劫烁肝肾之阴,而非阳热亢盛,热闭深重之  相似文献   

17.
“下利”包括现代所称“泄泻”、“痢疾”之类的肠道病证,《伤寒论》统称“下利”。仲景对“下利”证辨证精详,用药严谨,迄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现就个人学习所得,将其中治利各条,概为十法分述如下: 一、解表和里透邪止利法太阳阳明合病,风寒之邪不得外解,内迫阳明。症见发热恶寒,头项强痛,下利或呕,无汗,脉浮紧者,葛根汤主之(32、33)。方中葛根、桂麻,解表祛邪,又能输津。芍甘姜枣和里益胃,呕者加半夏降逆止呕。使表解里和,升降复常,则呕利自止。临证用本方治疗肠胃型感冒之属于表寒者颇效。  相似文献   

18.
正壮热又称高热。是指发热较高,热势较甚,常不伴恶寒而反恶热,又称"但热不寒",或"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是里实热证的主要症状之一,为邪正斗争激烈所致,常见于外感热病的中、后期。壮热伴汗多,面赤,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滑数者,是阳明经证及气分证。为阳明气分热盛所致。壮热伴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者,是心包证。为热陷心包,心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中热厥的本质应为现代医学中脓毒症休克,二者皆由外界致病因素引起,均为急性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急危重症。"厥应下之"论述了热厥的治疗应以清热或攻下为主。脓毒症休克病因病机复杂,临证应四诊合参,辨证施治。若伴见阳明腑实证,治宜攻下,方以小承气汤内泄肠腑热结、外解厥阴气滞;若腑实未见,而是无形邪热内郁,阳气郁遏不能通达四肢,治以白虎汤甘寒清热,则里热得清、阳气得通,厥证可愈。  相似文献   

20.
当归四逆汤源出《伤寒论》一书,由当归12克,桂枝、芍药各9克,细辛3克,炙甘草、通草各6克,大枣5枚组成。原书用以治疗“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 “厥”指四肢寒冷,因为是由下而上冷至肘、膝,所以又称为“逆冷”,或“四逆”。如《伤寒论》说:“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有寒、热之分,寒厥多见于心肾阳虚,阴寒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