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目的比较氯胺酮、咪唑安定与氯胺酮、咪唑安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用于小儿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和急诊手术患儿40例,年龄2~7岁,体质量12~26kg,ASAI~II级,随机分为A组20例、B组20例。入室前A组患儿肌肉注射咪唑安定0.1mg/kg+氯胺酮(4~6)mg/kg,并于切皮前缓慢静脉推注芬太尼1μg/kg;B组患儿肌肉注射咪唑安定0.1mg/kg+氯胺酮(4~6)mg/kg。术中根据患儿肢动情况再静脉追加咪唑安定0.05mg/kg和氯胺酮(1~2)mg/kg。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术前、术中、术后HR、RR、SpO2的变化。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术中肢动及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氯胺酮、咪唑安定的总用量。比较两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术前、术中、术后HR、RR、SpO2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儿术中肢动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氯胺酮、咪唑安定总用量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术中呼吸抑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患儿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A组与B组相比,A组用于小儿静脉复合麻醉效果更优,且安全可行,是小儿临床麻醉值得推荐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镇静镇痛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将100例拟行单侧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肌间沟或腋窝径路进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5μg/kg)后间断给予咪唑安定(1mg/2分钟)到患者Ramsay 3级镇静,对照组穿刺前后不接受任何药物。比较两组患者穿刺前后血压(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镇静程度、麻醉效果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对臂丛神经穿刺的VAS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穿刺时、穿刺后5分钟HR较给药前显著增快(P〈0.05),SBP也有明显上升趋势。观察组穿刺前后BP、HR平稳,患者对麻醉操作的遗忘率高,麻醉效果显著提高。结论: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用于外周神经阻滞可产生有效的镇静镇痛作用,提高外周神经阻滞的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3.
张良英 《当代医学》2009,15(31):75-76
目的本实验重点研究清醒镇静是否适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咪唑安定与芬太尼联合使用进行清醒镇静,是否能够增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咪唑安定与芬太尼联合使用进行清醒镇静副作用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者60例,采用肌间沟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术前5分钟静脉单次注射咪唑安定40μg/kg,3分钟后静脉单次注射芬太尼2μg/kg,咪唑安定40μg/(kg·h)、芬太尼2μg/(kg·h)持续输注维持至术终。观察唤醒时间及术中记忆情况。观察镇静深度评分(Ramsay评分法)。结果静脉注射咪唑安定与瑞芬太尼5、10分后呼吸减慢至(15.1±1.3)bpm(P〈0.05),心率、血压较给药前明显下降(P〈0.05),Sp02下降(P〈0.05),镇静适中而满意(Ramsay镇静评分3.67±0.42分)。结论咪唑安定与芬太尼合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取得满意的清醒镇静效果。不同病人对此种给药方法及剂量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因此应根椐病人情况进行用药量调整。此种方法应加强呼吸管理及监测。防止由呼吸抑制所致高碳酸血症或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4.
曹殿青  杨引 《河北医学》2004,10(8):734-736
目的:观察预注咪唑安定、氯胺酮对小儿呼吸、循环的生理影响和麻醉维持用药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儿40例,分为2组:实验组:入室前,肌注咪唑安定0.2mg/kg 氯胺酮5mg/kg;对照组:入室前传统肌注单一氯胺酮5mg/kg。术中麻醉维持均采用局部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平衡麻醉。评估患儿静脉穿刺、局部神经阻滞时行为的表现,监测患儿入室时HR、RR、SpO2,等基本生命征。并记录首次静脉追加用药时间和药物总量及用药持续时间。结果:实验组患儿静脉穿刺、局部神经阻滞时行为表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静脉追加用药时间则明显迟于对照组,单位时间剂量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儿术中生命征平稳,无显著差异。结论:预注咪唑安定、氯胺酮用于小儿基础麻醉,具有诱导平稳、麻醉效用强并可减少术中静脉用药等优点,临床上可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咪唑安定复合舒芬太尼的镇静和遗忘作用.方法 选择60例拟行单侧上肢手术的患者,用双盲法随机将病人分为2组:咪唑安定组(M组,n=30)和对照组(C组,n=30),M组给予咪唑安定0.05mg/kg,舒芬太尼10μg,静注;C组静注生理盐水2ml,约 5min后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2组患者穿刺前后血压(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镇静程度、麻醉效果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患者对臂丛神经穿刺的VAS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穿刺时、穿刺后5分钟HR较给药前显著增快(P<0.05),SBP也有明显上升趋势.观察组穿刺前后BP、HR平稳,患者对麻醉操作的遗忘率高,麻醉效果显著提高.结论 咪唑安定复合舒芬太尼静脉给药可以产生良好的镇静和遗忘作用,对呼吸、循环抑制轻微,提高外周神经阻滞的麻醉质量.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氯胺酮+利多卡因复合异丙酚泵注麻醉对小儿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以及术后苏醒情况.方法选择60例1~7岁的患儿,随机分为3组Ⅰ组(n=20)单纯氯胺酮;Ⅱ组(n=20)氯胺酮+咪唑安定;Ⅲ组(n=20)氯胺酮+利多卡因+异丙酚.麻醉方法,入室前肌注氯胺酮5 mg/kg.麻醉维持Ⅰ组0.01%氯胺酮静滴,速度4~6 mg*kg-1*h-1;Ⅱ组咪唑安定(咪达唑仑)0.01 mg/kg静脉注射,0.01%氯胺酮静滴,速度4 mg*kg-1*h-1;Ⅲ组氯利合剂(氯胺酮100 mg+利多卡因100 mg)0.1 ml/kg静脉注射,每间隔15 min追加半量,同时微泵静注异丙酚4 mg*kg-1*h-1.观察术中MAP、HR、RR、SpO2的变化以及复苏期的清醒时间.结果Ⅲ组患儿复苏期清醒时间明显快于Ⅰ、Ⅱ两组患儿(P<0.01).结论氯利合剂复合异丙酚泵注全麻清醒时间快于单纯氯胺酮全麻和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全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芬太尼伍用咪唑安定用于小儿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62例行腹部及四肢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两组均加入芬太尼10μg·kg-1,观察组另加入咪唑安定0.3mg·kg-1。两组均加生理盐水至100ml。术毕接PCA泵,于2、4、8、12、24、48h各时间点记录患儿的HR、SPO2、MAP、镇痛、镇静及抗焦虑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镇痛效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镇静评分术后2h、4h各组差异不明显,但在8h、12h、24h、48h各时点,镇静效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RR、SPO2、MAP变化不明显(P>0.05);观察组出现3例恶心,对照组出现1例呼吸抑制。结论:咪唑安定伍用芬太尼用于小儿术后静脉自控镇痛,优于传统方法,综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二针三分”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观察对呼吸、循环功能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60例行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咪唑安定静脉麻醉组(I组,,n=30),氯胺酮、咪唑安定基础麻醉后,应用“二针三分”法行腋路臂丛阻滞,成功后注入1%利多卡因+0.25%罗比卡因0.5ml/kg;单纯氯胺酮、咪唑安定静脉麻醉组(II组,n=30),术中氯胺酮1~2mg/kg、咪唑安定0.5~1mg间断静注。结果术中I组循环、呼吸功能较II组稳定(P〈0.05),肢体不良自主运动.喉痉挛等不良反应较II组少(P〈0.05);J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II组(P〈0.01);术后I组苏醒较快且平稳,恢复期精神症状少,与II组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可明显减少氯胺酮用量从而减少其不良反应,使患儿在麻醉手术期间呼吸、循环更平稳,麻醉满意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咪唑安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用于妇科手术中对患者的镇静遗忘作用.方法:选择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妇科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咪唑安定组)静脉推注小剂量芬太尼20μg后持续静脉泵注咪唑安定1.5~2.0μg·kg-1·min-1,B组(对照组)注入等量0.9%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生命体征的改变、术中镇静程度以及术后24h调查遗忘情况.结果:A组患者SBP、DBP、HR手术开始前后变化无明显差异,B组HR、SBP均增加,同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术后24h随访患者对麻醉和手术的记忆情况:A组完全遗忘率达83.3%,不完全遗忘率占16.7%,不产生遗忘率为0;B组全部病例在术毕和术后24h对麻醉操作过程、器械操作声、医务人员对话和肢体牵引可清楚回忆.结论:静脉推注小剂量芬太尼后持续静脉泵注咪唑安定1.5~2.0μg·kg-1·min-1,可达到良好的镇静遗忘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芬太尼复合咪唑安定与氟哌啶在腰椎间盘突出手术中的镇静作用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静注咪唑安定0.04mg·kg-1与芬太尼0.1mg,然后以咪唑安定0.03~0.06mg·kg-1·h-1微量泵维持,B组静注氟哌啶2.5mg和芬太尼0.1mg,必要时单次追加芬太尼0.05mg维持。观察血压、心率、SpO2、呼吸、镇静程度、苏醒和遗忘情况。结果B组血压、SpO2下降较A组明显。两组镇静程度相仿,但遗忘程度A组优于B组。结论咪唑安定0.03~0.06mg·kg-1·h-1与芬太尼合用是安全有效的,并具有良好的遗忘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60例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组,B组为单纯氯胺酮麻醉组。观察两组患儿术前、切皮时、术毕之SBP、DBP、HR、RR、SpO,;氯胺酮的用量;清醒时间(手术结束至患儿睁眼、能应答之时间);术后恶心、呕吐、躁动、哭闹等发生情况。结果B组切皮时SBP、DBP、HR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也明显高于A组同时点(P〈O.05)。氯胺酮用量A组明显少于B组(P〈0.05),术毕清醒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P〈0.05)。术后躁动及恶心、呕吐B组均明显多于A组(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是有效的和安全的,不仅可减少术中氯胺酮用量从而减少其不良反应、加快患儿苏醒,而且可降低术后躁动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臂丛阻滞与单独采用氯胺酮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断指再植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急诊小儿断指再植手术6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基础麻醉下肌间沟臂丛阻滞组,B组为氯胺酮静脉麻醉组。观察其镇静、镇痛效果,对呼吸循环的影响及苏醒期反应。结果B组MAP、HR与A组比显著增高(P<0.01),B组SPO2、RR与A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结论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臂丛阻滞用于小儿断指再植术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小剂量的咪唑安定、异丙酚和芬太尼合用于颈丛阻滞甲状腺手术的镇静、遗忘、并发症及术中血液动力学变化等,探讨其临床应用。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协会(ASA)麻醉分级,也称为麻醉分级的Ⅰ-Ⅱ级择期甲状腺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和观察组(B组),每组30例。B组患者于颈丛阻滞前5min缓慢静注咪唑安定1.52.0mg,颈丛阻滞后微量泵输注异丙酚3mg/(kg·h)、芬太尼1.125μg/(kg·h)。A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前缓慢静注异丙酚1 mg/kg、芬太尼0.05mg,继以异丙酚42.0mg,颈丛阻滞后微量泵输注异丙酚3mg/(kg·h)、芬太尼1.125μg/(kg·h)。A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前缓慢静注异丙酚1 mg/kg、芬太尼0.05mg,继以异丙酚46mg/(kg·h)输注维持。监测并记录入室时(T0)、颈丛阻滞后10min(T1)、20min(T2)、30min(T3)、手术开始后30min(T4)及术毕(T5)时的BP、HR和SpO2,并计算MAP。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及术后遗忘程度。结果:与T0比较,A组患者在T1、T2、T3时MAP显著升高、HR显著加快(P<0.01),B组患者术中MAP、HR变化不明显(P>0.05);B组MAP、HR在T1、T2、T3时明显低于A组(P<0.01)。A组呼吸暂停发生率(36.7%)明显高于B组(0%)(P<0.01)。B组患者术后颈丛阻滞操作遗忘率和手术过程的Ⅲ级遗忘率高于A组(P<0.01)。结论:小剂量的咪唑安定、异丙酚和芬太尼合用于颈丛阻滞甲状腺手术,镇静效果满意,能有效抑制颈丛阻滞后的心血管反应,对患者呼吸循环功能影响小,不良反应少,术后对颈丛阻滞操作和手术过程遗忘作用强,可提高患者的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14.
韩威  郭宝富  叶虹 《吉林医学》2008,29(24):2290-2292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混合芬太尼复合镇静对臂丛麻醉下行断指再植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急诊ASAⅠ或Ⅱ级行断指再植手术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试验组在神经阻滞后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与芬太尼混合液至入睡,镇静分级达改良wilson2级。于入室、臂丛神经阻滞后5min、静脉镇静后5min、手术开始后2h、术毕及术后24h记录心率、平均动脉压,并采集静脉血测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和C反应蛋白。结果:静脉镇静后试验组循环稳定,心率、血压均低于对照组;手术开始2h、术毕和术后24h,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和C反应蛋白与入室水平相比有差异,并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结论:臂丛阻滞复合静脉镇静能够减缓断指再植患者应激反应的发生,为其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5.
孙卫宇 《医学综述》2013,(22):4211-4213
目的研究分析丙泊酚联合雷米芬太尼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保定市第五医院于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64例实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患者在成功麻醉之后,对照组使用丙泊酚静脉注射来维持麻醉效果;观察组使用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来维持麻醉效果。对比两组患者的镇静效果以及疼痛程度,并比较各时间点的心率、呼吸率、血氧饱和度、舒张压、收缩压。结果观察组的镇静、镇痛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时间点的心率、呼吸率、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舒张压与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雷米芬太尼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效果良好,具有良好的镇静和镇痛作用,保持血流动力学的各项指标稳定,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术中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啶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0例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分为右美托咪啶组和对照组。臂丛神经阻滞后10 min,右美托咪啶组患者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啶,对照组患者泵入生理盐水。记录麻醉前(T0)、臂丛神经阻滞后10 min(T1)、静脉给药后5(T2)、10(T3)、30(T4)、60 min(T5)及手术结束时(T6)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并观察患者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评估患者的麻醉满意度。结果 T0~T2时,2组患者MAP、HR及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3~T6时,右美托咪啶组患者MAP和H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2组患者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啶组T3~T6时患者MAP和HR显著低于T0时(P<0.05),对照组T3~T6时患者MAP和HR与T0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0~T6时,2组患者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啶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啶,镇静镇痛效果更好,安全性高,患者术后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7.
王昕  张军 《安徽医学》2011,32(2):168-170
目的 探讨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气管插管中的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术前综合评估为困难气道,拟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的患者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14例.对照组患者只进行环甲膜穿刺+利舒卡喷雾表麻,观察组在局部麻醉基础上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2 μg/kg.监测两组...  相似文献   

18.
李鑑  林瑾  刘壮  翁以炳  段美丽 《医学综述》2012,(22):3907-3909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诱导方法在抢救性气管插管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74例行抢救性气管插管的危重患者根据治疗适应证和家属意见分为两组各37例,异丙酚组给予异丙酚+芬太尼;咪达唑仑组给予咪达唑仑+芬太尼。观察两组患者插管前,插管时及插管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心率-收缩压乘积(RPP),血氧饱和度(SpO2)及Ramsay评分情况。结果两组间比较,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SBP、DBP、HR、RPP)、SpO2和Ramsay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时及插管后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和RPP均显著低于插管前(P<0.05);插管时两组患者的SpO2均显著低于插管前(P<0.05),插管后两组患者的SpO2均显著高于插管前(P<0.05);插管时和插管后两组Ramsay评分均显著高于插管前(P<0.05)。结论小剂量异丙酚或小剂量咪达唑仑并复合芬太尼可用于危重患者的紧急插管疗效相近,可减轻心血管反应、心肌耗氧及患者的痛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王元  张卫 《中原医刊》2009,(14):26-27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和咪达唑仑复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Fe)组、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Su)组,每组30例。监测麻醉过程中各时点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记录手术时间和感觉阻滞时间,对各组进行镇静程度评估,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组镇静效果优于Fe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F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达唑仑和舒芬太尼复合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手术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小儿上肢手术氯胺酮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ASAⅠ级的上肢手术患儿,随机等分为传统解剖定位组(C组)和超声组(US组),局部麻醉药均用0.8%利多卡因加0.15%左布比卡因的混合液0.8 ml/kg,加入1∶20万U肾上腺素。观察两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术中氯胺酮的用量、术后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及并发症。结果:US组与C组比较:①麻醉操作完成时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较短(P<0.05);③氯胺酮的用量明显较少(P<0.01);④术后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明显较短(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小儿上肢手术可以明显减少麻醉术中氯胺酮的用量,更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