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尿液细胞因子变化对肾移植排斥的诊断意义。方法:分析近年来国内外 有关尿液细胞因子变化对肾移植排斥的诊断作用的文献。结果:白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 -6,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巨噬细胞转移抑制因子在肾移植排斥反应时都有明显上升,且与正常 人、移植肾功能稳定、CsA中毒、肾小管坏死患者之间存在差异。结论:连续性监测尿液细胞因子变 化对肾移植排斥反应有一定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肾移植早期血清及尿液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组及动态监测55例肾移植患者早期血清及尿液TNF水平.结果:术后3 d血清和尿液TNF均明显升高,与术前和术后其他各组比较,P<0.01.血清和尿液TNF在手术1周后均显著下降,但血清TNF水平仍高于术前,尿液TNF水平低于术前.血清TNF水平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显著增高,术后平稳组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组无明显变化.急性排斥反应组中使用甲基氢化泼尼松冲击治疗有效者,TNF下降,未降者排斥反应不能逆转.结论:肾移植早期动态监测血清及尿液TNF可敏感地预示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但不能单凭TNF水平变化作为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依据,而应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作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3.
动态监测炎性细胞因子在肾移植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动态监测36例肾移植患者血中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发现急性排斥发生前1-3天,上述因子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峰值水平均在抗排斥治疗日出现。IL-1、IL-6、TNF-α水平在急性感染发生时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在急性肾小管坏死发生时则不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在指导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个体化用药中的意义。方法:用序列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对126例肾移植受者进行细胞因子基因型检测,根据细胞因子基因型与免疫抑制剂的不同使用剂量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肿瘤坏死因子(TNF-α)高分泌基因型的患者,使用中,低剂量CsA,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它组合(P<0.01),TNF-α低分泌基因型者使用高剂量CsA,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与使用中剂量CsA者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IL-10高+中分泌基因型者使用中,低剂量CsA,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组合(P<0.01),IL-10低分泌基因型者使用高剂量CsA,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与使用中剂量CsA者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常规检测细胞因子基因型对于肾移植术后制定免疫抑制治疗的个体化用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ααα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的尿液中人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γ干扰素诱导单核细胞因子(Mig)和破骨细胞抑制因子(OPG)含量与移植肾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以活检证实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受者20例为排斥组,另选肾移植后肾功能恢复良好的受者20例为对照组,于术后第1天起,连续30d留取晨尿,利用Luminex 2000检验操作平台,通过PlexMark三联肾损伤标志物试剂盒检测两组受者移植后30d内每天的尿液中IP-10、Mig和OPG的水平.结果 排斥组的尿IP-10为(394.7±67.3) 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9±3.8) ng/L(P<0.05).排斥组的尿Mig水平为(443.0±88.9) ng/L,对照组仅为(15.7±6.99) ng/L,排斥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尿OPG的峰值水平,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排斥组在排斥时间段尿IP-10和Mig的水平显著高于非排斥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水平在不同时刻均与血肌酐浓度呈现明显的相关性,IP-10与血肌酐的相关系数(R2)=0.8673,P<0.01,Mig与血肌酐的R2=0.7951,P<0.01,IP-10和Mig的变化时间早于血肌酐,而排斥前后OPG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尿液中IP-10和Mig含量的升高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相关,可早期反映亚临床肾小管损伤,且其变化早于血肌酐的升高,有望成为独立指标来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肾移植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测定 89例肾移植患者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白细胞介素 6(IL 6)及干扰素 (IFN γ)的基因型 ,并结合HLA配型情况 ,比较各基因型别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 在HLA DR错配的情况下 ,TNF α和IFN γ等位基因为高分泌型者 ,其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较低分泌型者高 (P <0 .0 5) ;未能显示TGF β及IL 6基因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结论 术前检测肾移植患者细胞因子基因型 ,有助于发现可能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高危人群 ,据此可制定合理的个体化免疫抑制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动态监测60例肾移植患者术后2个月内血清白细胞介素,可溶性IL-2受体和白细胞的变化。结果发现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上述细胞因子的升高较临床诊断提早数天,并且显著高于环孢素A肾中毒组;对泼尼龙第三的排斥反应,抗排斥治疗数天后上述因子下降到排斥前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测定62例肾移植受者外周血中TNF-α的基因型,并结合供受者HLA配型情况,比较各基因型对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在HLA—DR错配的情况下,TNF—α等位基因为高分泌型者,其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较低分泌型者高(P〈0.05)。结论:TNF-α基因型对肾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有明显影响,可据此或可制定更为合理的个体化免疫抑制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基因启动子 3 0 8位多态性在预测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 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 3 5例肾移植患者术前外周血细胞分泌的TNF α水平 ,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方法检测TNF α基因启动子 3 0 8位多态性 ,分析其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结果 TNF α启动子 3 0 8位为A/A、A/G基因型者TNF α水平分别为(62 4.96± 177.78)pg/ml、(5 44 .3 2± 13 2 .42 )pg/ml,明显高于G/G基因型者的 (2 3 3 .16± 2 5 .3 7)pg/ml,P<0 .0 1。在HLA DR错配情况下 ,TNF α高分泌基因型受者有 5例 (5 0 % )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而低分泌基因型受者仅有 2例 (8% )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P =0 .0 12 )。 结论 肾移植受者TNF α基因启动子 3 0 8位多态性与体外细胞因子产生水平有关 ,TNF α高分泌基因型是术后 3个月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感染、CsA中毒时血清IL-6的变化,以探讨IL-6在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对106例肾移植患者血清IL-6活性水平于肾移植手术前后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肾移植术前,IL-6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2周左右基本降至术前水平。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前1-3天。血清IL-6即有升高,峰值出现在抗排斥反应治疗的当天,经甲基本降至术前水平,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前1-3天,血清IL-6即有升高,峰值出现在抗排斥反应治疗的当天,经甲基泼尼松尼(MP)冲击有效后迅速下降,治疗无效者,血清IL-6持续在高水平,并发感染时,IL-6也显著升高,与急性排斥反应组相比差别无显著性意义;而CsA中毒时,IL-6变化不明显。结论:动态监测IL-6可以作为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的免疫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尿液中单核细胞趋化性肽 1(MCP 1)浓度变化的意义。方法 用生物素 抗生物素蛋白复合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ABC ELISA法 )检测 5 0例肾移植受者术后不同时间尿液中MCP 1的含量。结果 移植术后肾功能稳定者尿液中的MCP 1水平为 (416± 2 1) μg/L ,正常对照组为 (40 8± 11) μg/L ,二者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者的MCP 1水平为 (1195± 5 8) μg/L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肾功能稳定者 (P <0 .0 1) ;抗排斥治疗有效者的MCP 1水平在冲击治疗 1周后即明显下降 (P <0 .0 1) ,而无效者的MCP 1水平无变化。结论 检测尿液中的MCP 1水平有助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供、受者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用序列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对144例肾移植受者和65例部分供者进行5种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t)、干扰素7(IFN-7)]基因型检测。结果TGF-β1。高分泌型的受者与中低分泌型受者相比,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GF-β1高分泌型的供者与中低分泌型供者相比,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基因型为供者高分泌/受者高分泌组合时,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比所有其它基因型组合者高(P〈0.01);而TGF-β1。基因型为供者中低分泌/受者中低分泌组合时,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比所有其它基因型组合者低(P〈0.01)。TNF-α、IL6、IL-10及IFN-γ的基因型与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关系不明显。结论同时检测供、受者TGF-β1,基因多态性对预测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CD44分子及其配体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123例肾移植患者外周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sCD44水平,检测外周血透明质酸的水平.结果 13例围手术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血清sCD44升高达(902.45±69.60)μg/L,和稳定组(355.70±82.01)μ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例出院后急性排斥反应患者血清sCD44升高至(1012.31±13.62)μg/L,和稳定组(315.38±26.72)μ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44分子与其配体相互作用在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较好的早期诊断急性排斥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肾移植早期血清及尿液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组及动态监测55例肾移植患者早期血清及尿液TNF水平。结果:术后3d血清和尿液TNF均明显升高,与术前和术后其他各组比较,P〈0.01。血清和尿液TNF在手术1周后均显著下降,但血清TNF水平仍高于术前,尿液TNF水平低于术前。血清TNF水平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显著增高,术后平稳组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组无明显变化。急性排斥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D44分子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7月~2009年5月间肾移植术后穿刺病理活检证实为急性排斥反应患者28例的CD44在移植肾组织中的表达。结果:28例急性排斥反应肾组织中有25例CD44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89.29%;10例慢性排斥反应肾组织中有3例阳性表达,阳性率为30%;30例正常肾脏组织中5例CD44分子的阳性表达,阳性率为16.7%;两两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4与其与配体的相互作用在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CD44分子有可能成为一个特异性和敏感性都较好的早期诊断急性排斥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测定在肾移植术后免疫学监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动态监测56例肾移植患者术后sVCAM-1水平的变化.结果:肾移植患者术后sVCAM-1水平呈规律性变化,急性排斥反应组sVCAM-1水平明显高于移植肾功能稳定组和CsA肾中毒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对激素治疗敏感的排斥反应患者,sVCAM-1逐渐降至正常水平;耐激素的排斥反应患者应用ATG治疗后,sVCAM-1在排斥反应后1个月内仍维持在较高水平.CsA肾中毒组sVCAM-1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肾移植术后动态监测sVCAM-1水平的变化,有助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sVCAM-1可以作为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肾移植术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移植肾排斥反应(AR)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采用液相竞争放射免疫法动态监测60例肾移植患者术后血清,尿液及肾组织液中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AR组TNF-α水平在血清,尿液及肾组织液中均显著升高,以肾组织液中升高最明显,比临床症状出现早1~2天,CsA肾中毒组TNF-α水平轻度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急性肾小管环死(ATN)组肾组织液及尿液中TNF-  相似文献   

18.
细胞因子及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采用细胞因子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肾移植受者5种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21个等位基因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并探讨其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取144例肾移植受者的外周血,通过细胞中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受体启动区21个基因多态性位点,设计寡核苷酸探针58条,进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标记、杂交和结果判断。将受者分成急性排斥反应组和无排斥反应组,比较两组受者5种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21个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情况。结 果在肾移植受者中,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相关的基因型为:TNF-α(-308A/A、A/6、G/G)、IL-10(-597A/A、C/C、A/C;-824T/T、C/C、C/T;-1087A/A、A/G)、TGF-β1(+869C/C、C/T、T/T);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相关的等位基因为:TNF-α(-308A/G)、IL-10(-597A/C;-824T/C;-1087A/G)、TGF-β1(+869C/T)。结论 Th1类细胞因子TNF-α能够促进移植肾排斥反应的发生;Th2类细胞因子IL-10和Th3类细胞因子TGF-β1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受者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预测肾移植术后效果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受者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预测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意义。方法 采用序列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CP)方法,检测144例肾移植受者细胞因子基因型。结果 TNF-α或IL-10高分泌基因型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高于中低分泌组,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TNF-α、IL-10高分泌基因型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比其它基因型组合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受者TNF-α和IL-10基因型是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与肾脏移植排斥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CAM-1是介导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细胞粘附分子。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肾脏组织ICAM-1表达增加,血,尿中可溶性的ICAM-1同。动态监测肾移植术后患才血,尿中sICAM-1的变化,有助于肾移植急性排斥的诊断和抗排斥反应的疗效评价,应用ICAMP-1单克隆抗体,可以提高肾移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