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抗各期疟原虫的疫苗正在研制中,主要是针对引起最严重疟疾的恶性疟原虫。红细胞前期疫苗的作用是通过攻击子孢子和到达血流前的肝脏期疟原虫,预防或延迟疟疾发作。  相似文献   

2.
这是在美国冷泉港召开的第二次有关疫苗研究新途径的讨论会,会议主要讨论了预防寄生虫和细菌性疾病的疫苗.会议用较多的时间讨论了疟疾疫苗的前景.考虑到疟疾病原学和流行病学情况,提出3种可能的预防措施:(1)攻击发育中期的疟原虫子孢子抗原;(2)攻击无性生殖的红内期疟原虫(裂殖子)抗原,防止由其繁殖而引起的疾病;(3)防止配子与病媒相互作用.由于疟疾免疫力的期特异性,因此研究了在子孢子内和红内期、红外期蛋白中的潜在的免疫原及其变异性.恶性疟原虫克隆基因的表达成功,为分析疟原虫抗原性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与疟疾免疫性有关的表位顺序分析表明,某些抗原含有较短的重复序列,其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培奇 《上海医药》2010,31(10):450-452
疟疾是一种由一类被称之为疟原虫属的原生动物寄生虫所引起的严重疾病,每年在全球导致约2.50亿人次的临床发病和近100万人死亡。疟疾相关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贫困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高。感染人的疟原虫主要有恶性疟原虫(亦称镰状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这4种,其中恶性疟原虫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最主要的一种疟原虫,同时也是在全球导致人死亡的一种最常见疟原虫。  相似文献   

4.
恶性疟原虫所致的疟疾是热带国家死亡率和发病率极高的疾病之一。耐药疟原虫的出现和蚊媒控制方法的失败 ,使得人们急需研究和开发疟疾疫苗。本文作者对两只黑猩猩通过肌肉注射疫苗来预防恶性疟原虫感染。  疫苗是表达恶性疟原虫红细胞前期抗原血小板反应蛋白相关粘附蛋白 ( Pf TRAP)和肝细胞期特异性抗原 - 1 ( Pf LSA- 1 )的质粒DNA。 4次免疫后 3个月 ,用 EL ISAPOT或细胞毒性 T细胞 ( CTL )试验未能检出疟疾特异性 T细胞。然后用表达 Pf TRAP的重组安卡拉痘苗病毒 ( MVA)加强免疫 3次。6周后 ,用 ELISAPOT和 ELISA…  相似文献   

5.
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疟疾是热带国家尤其是亚撒哈拉非洲许多地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过去 30年间人们开发有效疟疾疫苗的努力取得了有限的成功。近年由Glaxo Smith Kline生物制品公司开发的RTS,S/AS0 2疫苗 ,是将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表面蛋白与 HBs Ag融合 ,再掺入新佐剂AS0 2制备而成。作者介绍了在冈比亚男性成人中进行的这种疫苗效力的现场试验结果。   30 6名 1 8~ 4 5岁成年男性随机分成RTS,S/AS0 2疫苗组及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对照组。疫苗每剂含 RTS,S 50 μg。在疟疾传播季节于 0、2 8和 1 50天接种疫苗 ,在第 3剂接…  相似文献   

6.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有疟疾感染史个体存在免疫保护现象,推测采用疟疾相关疫苗对人群进行主动免疫可起有效的保护作用。研究疟原虫侵染人体的过程以及不同生活时期抗原表达的差异,可以确定疟疾候选疫苗;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成果和手段也将为疟疾疫苗的研究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7.
<正>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近年来,由于气候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员南北流动、以及不少劳务输出于非洲等地感染了疟疾后的患者、携带者带虫回国等因素,我国各地散发病例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对于疟疾的诊断,主要有临床诊断、血涂片显微镜检查疟原虫和血清免疫学检查等方法。其中,用显微镜检查疟原虫是目前诊断疟疾和鉴别疟原虫种类的最常用、最简便、最可靠的方法,也是疟疾防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并且,找到疟原虫即可确诊。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几个问题与广大检  相似文献   

8.
科学家可能发现了单肽疟疾疫苗研制的线索。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研究者称 ,他们的肝内期抗原 3(L SA- 3)疫苗能保护黑猩猩抵抗恶性疟原虫感染。  由于 L SA- 3高度保守 ,能有效预防不同的疟原虫株感染 ,所以它明显优于其他候选疫苗。到目前为止疫苗是以抗体和 DNA为基础的 ,其效果有限 ,这可能是由于各疟原虫株之间的高度变异性。半数以上的疟原虫分子会发生变异 ,严重限制了目前候选疫苗的应用。同样 ,由于 LSA- 3疫苗的有效性 ,所以它不必像效果不佳的候选疫苗那样 ,与其他免疫原联用。  因为人类和黑猩猩疟疾的病理极为相似 ,所…  相似文献   

9.
全世界每年约有 3~ 5亿人染上疟疾 ,其中有10 0万以上的人死于该病。疟原虫对常用的抗疟药普遍具有抗药性 ,而且对于在分子结构上无关的一些药物还具有交叉抗药性。因此 ,迫切需要作用于新靶标的抗疟化学药。为此 ,欧洲和南美洲的一组研究人员目前正在开发一种新型的治疗药物 ,该药在疟原虫进行无性生殖时攻击其细胞膜。在用猴所做的实验中 ,该药能彻底清除体内的恶性疟原虫及猴疟原虫 ,从而不出现疟疾的复发。该组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批通过抑制卵磷脂的合成而干扰疟原虫细胞膜构建的化合物 (疟原虫在进入宿主的红细胞后便合成卵磷脂 )。这…  相似文献   

10.
生活在疟疾流行区的人们最终能产生抗疟原虫免疫力,说明发展抗疟疾疫苗是有可能的.虽然很少采用全虫疫苗免疫,但是用减毒的寄生虫免疫却是唯一诱导人类无虫免疫的方案.这个结果促使人们去寻找能产生相同保护力的亚单位疫苗,但是现在的候选亚单位疫苗没有一种能产生完全相同的保护作用.随着近来遗传修饰疟原虫的出现,人们重新关注活虫免疫.本文回顾了过去的研究,概述了这一领域的当前进展,并讨论了在进行大规模活虫免疫之前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抗原MSA-2是预防疟疾的候选疫苗。作者将两种重组MSA-2抗原(分别来源于FCQ27/PNG分离株的D10克隆和NF54分离株的3D7克隆),配以不同佐剂在三种实验动物(家兔、小鼠、绵羊)中进行了免疫效果评估,以便选出最佳配方用于人体疫苗试验。  相似文献   

12.
动物模型显示了抗疟原虫各发育期疫苗的免疫学可行性,人体研究表明,重组蛋白疫苗能防御同种疟原虫的攻击。然而,该寄生虫惊人的重要抗原结构变异能力阻碍了天然和疫苗诱导免疫力的形成;对合成肽疫苗的大规模现场试验亦获得同样结果。为克服免疫原性差和疟原虫多样性的双重困难,目前正对以DNA疫苗送递的和在痘苗等活载体中的含有各发育期多个靶的复合抗原构建物进行大量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疫苗学研究受益于新的生物信息学技术。疟原虫的完整基因组序列已经被破译,因此当前的疫苗研究可以指向传统疫苗研究未能发现的特异基因产物。疫苗发展的先进技术,诸如基因组序列分析、微阵列、蛋白质组学方法、高通量克隆、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工具及计算疫苗学,可被用于开发包括疟疾在内的各种疾病的疫苗。疟疾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及免疫组学的新进展也将促进疟疾疫苗的成功研发。  相似文献   

14.
动物模型显示了抗疟原虫各发育期疫苗的免疫学可靠性,人体研究表明,重组蛋白疫苗能防御同种疟原虫的攻击。然而,该寄生虫惊人的重要结构变异能力阻碍了天然和疫苗诱导免疫力的形成;对合成肽疫苗的大规模现场试验亦获得同样结构。为克服免疫原性差和疟原虫多样性的双重困难,目前正在对以DNA疫苗送递的和在痘苗等活载体中的含有各发育期多个靶的复合抗原构建物进行大量实验研究 。  相似文献   

15.
1有效成份阿托伐醌(atovaquon),氯胍盐酸盐(proguanilhydrchloride)2剂型薄膜包衣片3开发与上市厂商(英)GlaxoWellcome公司,1997年12月在英国上市。4作用特点治疗急性无并发症的恶性疟原虫疟疾,特别适用于对其他抗疟药可能耐药的病症。5临床评价疟疾的抗药性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因为耐药性是会发展的。据估计,每年接受抗疟治疗的病人有1亿,尽管不断地有新的抗疟药问世,但还是有许多疟原虫产生抗药性,每年约有2~3百万人因疟疾而死亡。本品是阿托优配和氮肥盐酸盐的复方制剂,是在疟原虫生存周期的红细胞内期进攻疟原虫,起到血…  相似文献   

16.
综述     
Ⅹ-4 疟疾的化学治疗A.F.CrowtherJ.Pharm.Pharmacol.,1958,10,337在140种疟原虫中仅有四种与人有关: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及卵形疟原虫。它们与宿主间有着高度的特异性,除了间日疟原虫对猩猩能产生轻微的疟疾外,这些疟原虫都不能感染于其他动物。疟原虫的生活史:疟蚊在刺叮吸血时孢子体自唾  相似文献   

17.
人类4种疟疾中,能引起复发的有间日疟和卵型疟两种,与其相似的食蟹猴疟原虫、费氏猴疟原虫和似卵型疟猴疟原虫引起的猴疟亦会复发。1948年Shortt和Garnham提出肝内疟原虫循环理论来解释复发现象。作者认为,这是一种未经证实的概念。 1978年作者等将食蟹猴疟原虫巴氏株子孢子接种猴体,用免疫荧光抗体技术于接种后48小时在肝内检出直径2.5~3.8μm的红细胞前期疟原虫。此后又将该  相似文献   

18.
<正>疟疾是一种全世界流行最为严重的虫媒传染病。目前,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24亿人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有5亿人发病,其中有200多万人病死,主要是由恶性疟疾引起。由于抗药性疟原虫已遍布所有恶性疟流行地区,抗药性强度不断增强,并且由单一抗药性向多重抗药性发展,原  相似文献   

19.
疟疾是以疟原虫为病原体的寄生虫病,通常由感染性按蚊叮咬传播,但也可能通过输血时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而感染,称为输血性疟疾。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流动人口日益增多,临床上对血源需求量又不断增长,加之供血来源复杂。因此,输血性疟疾在局部地区呈增长趋势。根据作者搜集的有关资料,本文统计国内1980年8月以来公开报道的70例输  相似文献   

20.
崔晶娴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7):1059+1066
目的研究恶性疟疾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探讨恶性疟原虫与血小板(PLT)减少的关联性,从而提高疟原虫的检出率。方法选择32例恶性疟疾患者,仪器与手工联合进行PLT。结果 32例患者经油镜检查疟原虫,均证实为恶性疟疾。其中27例患者PLT降低(84.4%);疟原虫感染患者PLT明显下降(P<0.05)。结论疟原虫感染可以引起PLT减少,与PLT减少相关联。在临床高热患者的诊断中,重视PLT减少患者的疟原虫检查,可以提高疟疾患者的确诊率,减少漏诊,对疟疾的早期诊断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