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肝门阻断再灌注(HPO)对脑皮层血管内皮的损伤并探讨可能机制。方法 32只大鼠随机分成Sham组和HPO组(均n=16),分别建立假手术、肝门阻断再灌注模型,以脑血管内皮和小肠黏膜为目标,采用干湿重法比较脑水肿程度、伊文思兰比较BBB渗透率、光电镜研究组织和超微结构损害、血气分析测定电解质、酸碱平衡以及放免法测定血浆TNF-α、IL-10浓度等,探索HPO再灌注对肠黏膜和脑血管内皮的作用和机制。结果①肠损伤Chiu’评分HPO组>Sham组(312±42vs30±11,P<0.01)。②光、电镜下HPO组脑皮层血管内皮损伤,间质水肿,胶质细胞变性,血管周围神经突起水肿。③HPO组见BBB通透性增加,有脑水肿倾向。④HPO组TNF-α、IL-10浓度以及[K+]和[Ca2+]明显高于Sham组(均P<0.05),并有酸血症。结论肝门阻断再灌注后肠损伤是导致脑皮层血管内皮损伤的主要因素,TNF-α刺激肠PMN浸润产生的伤害因子通过血液和循环系统传递引起脑皮层等远隔脏器的继发损害。  相似文献   

2.
大黄素对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黄素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R)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组、模型(IR)组、模型+生理盐水(IRS)组和模型+大黄素(IRE)组。IRE组给予40mg/(kg.d)大黄素灌胃,IRS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7 d,于第7天给药2 h后,制备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光镜和透射电镜下分别观察各组小肠病理改变和紧密连接损伤,并进行Chiu’s评分。用TUNEL法检测肠黏膜细胞凋亡指数,Western Blot半定量法测定肠黏膜Claudin-1、Occludin蛋白含量。结果 IRE组与IR组、IRS组相比,小肠病理损伤和紧密连接结构破坏明显减轻,Chiu’s评分降低(P〈0.05),细胞凋亡指数降低(P〈0.05),两种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含量增加(P〈0.05)。结论大黄素可以缓解肠缺血再灌注造成的肠道损伤、减少肠黏膜细胞凋亡、保护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对肠黏膜屏障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兔肠道黏膜损伤后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黏膜组织中炎性反应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兔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5只。采用完全夹闭阻断肠系膜上动脉1h后再开放恢复肠系膜上动脉血流方法制作缺血/再灌注肠损伤模型后,治疗组健康成年新西兰兔肠缺血/再灌注肠损伤模型建立前2h及模型建立后2h,通过耳缘静脉分别给予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1次,剂量为1.0 g/kg。对照组同期相同时间点分别给予等量的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注射。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后4小时,空气栓塞法处死新西兰兔。苏木素—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损伤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依据Chiu 6级评分法计算肠损伤程度评分。测量小肠黏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取肠系膜上静脉血进行中性粒细胞计数( PMN),测定PMN呼吸爆发的强度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兔模型建立后,对照组肠道黏膜肉眼观小肠黏膜充血、肿胀,可见斑点状糜烂,部分见炎性渗出物,光镜下肠壁组织间中性粒细胞浸润,血管内皮肿胀,基底层结构不清。小肠绒毛数量减少,高度降低,形态不规则,肠上皮黏膜细胞大小不一,排列紊乱,黏膜层厚度变薄,隐窝结构不清楚,小肠腺体萎缩。观察组小肠黏膜充血、肿胀明显减轻,未见点状或片状糜乱。光镜下小肠绒毛数量未见明显减少,形态基本正常,黏膜层厚度正常及基底层结构清晰,炎性细胞浸润较少。治疗组的肠损伤程度评分为(2.15±0.93)分低于对照组的(4.98±0.85)分,治疗组TNF-α、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MN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能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减轻中性粒细胞活化强度,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了损伤肠壁中TNF-α与IL-6水平,抑制了肠壁氧化应激反应引起的炎性反应损伤,降低了肠壁毛细血管通透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血栓栓塞1周的犬肺栓塞(PTE)模型,观察该模型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肺泡腔内中性粒细胞(PMN)计数及吸入20ppmNO对其影响。方法对上述PTE犬行取栓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对照组、缺血组、再灌注前、再灌注后2、4、6h及吸入NO组血清TNF-α含量(pg/ml,下同)的变化及各组术后6h肺泡腔PMN数量变化。结果再灌注组再灌注6h后血清TNF—α含量高于再灌注前及再灌注2h(8.90±1.43vs5.67±1.43,6.54±1.53,P〈0.05);吸入NO组较再灌注组TNF—α含量有减少趋势(7.28±1.49vs8.90±1.43,P〉0.05);再灌注6h后,再灌注组血清TNF-α浓度高于sham组及缺血组(8.90±1.43vs5.44±1.58,6.28±0.94,P〈0.05);再灌注组肺泡腔PMN数(单位:/10HPF,下同)高于缺血组及Sham组(31±11VS8±4,1±1,P〈0.05);吸入NO组肺泡腔PMN数低于再灌注组(19±6vs31±11,P〈0.05)。结论血清TNF-α及PMN参与了该FIE犬模型的再灌注肺损伤;吸入20ppmNO可通过降低血清TNFα含量及减少PMN向肺泡腔的渗出而减轻再灌注损伤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核转录因子在糖尿病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组织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丙泊酚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大鼠(非糖尿病大鼠)和糖尿病大鼠两系列,用链脲佐菌素(STZ)+高脂高糖饮食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正常大鼠随机分为:①对照组(Ic组);②肢体缺血再灌注组(ILIR组);③肢体缺血再灌注+丙泊酚组(I LIR+Pro组);糖尿病大鼠分为:①对照组(ⅡC组);②肢体缺血再灌注组(ⅡLIR组);③丙泊酚组(ⅡPro组);④肢体缺血再灌注+丙泊酚组(ⅡLIR+Pro组),每组8只一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TNF-α【和NF—KB进行定性、半定量检测。用放射免疫法对TNF-α进行定量检测。结果糖尿病大鼠系列与正常大鼠系列相比,对应的各组NF—KB和TNF-α的表达均升高。两系列中肢体LIR后心肌组织的NF—KB和TNF-α的表达均升高。用丙泊酚后两系列的NF—KB和TNF-α的表达均下降。结论(1)肢体缺血再灌注可引起正常和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损伤;②糖尿病能加重肢体LIR引起的心肌损伤;③丙泊酚能降低正常和糖尿病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组织中NF—KB和TNF-α的表达,对肢体缺血再灌注诱发心肌组织损害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雷公藤内酯醇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ALI组)和雷公藤内酯醇处理组(%组)。Sham组只行开腹术,Au组和%组经胆胰管给予牛磺胆酸钠后,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雷公藤内酯醇0.2mg/kg。注射牛磺胆酸钠后6h处死动物。每组中6只大鼠在处死前15min静脉注射伊文思蓝(EB)20mg/kg。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中性粒细胞(PMN)数。检测肺组织湿干重比(W/D)、EB含量、MPO活性、肺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PMNCD11b/CD18表达。观察肺组织病理学的改变。结果:与Sham纽比较,ALI组肺组织病理学损伤严重,BALF中MPO、PMN水平和肺组织W/D、EB及MPO水平、ICAM-1及PMNCD11b/CD18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AU组比较,Tri组上述指标均降低(P〈0.05或0.01)。结论:雷公藤内酯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与下调ICAM-1及PMNCD11b/CD18的表达进而抑制PMN在肺组织的聚集、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GZ)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30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I组)和RGZ预处理组(RGZ组)。RGZ组在手术前1 h给予罗格列酮(0.3 mg/kg)静脉注射,Sham组和IRI组术前1 h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注射。手术分离肠系膜上动脉,夹闭45 min、再灌注4 h诱导缺血再灌注损伤。PAS染色观察肠道黏膜病理学形态学变化,RT-PCR和ELISA检测白介素6(IL-6)、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PAR-γ、p-PPAR-γ、TLR-4、p-p65和p65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IRI组肠黏膜损伤明显增加。ELISA和PCR显示,IL-6、IFN-γ和TNF-α也明显上调;WB显示,p-PPAR-γ、TLR-4和p-p65表达明显增加,但PPAR-γ和p65无明显变化。与IRI组比较,RGZ组小肠黏膜损伤明显减少,促炎症因子IL-6、IFN-γ和TNF-α,TLR-4和p-p65表达明显降低,而p-PPAR-γ表达进一步增加,但PPAR-γ表达和p-p65无明显变化。结论罗格列酮预处理可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激活而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8.
《江苏医药》2009,35(12)
目的 研究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对肠缺血-再灌注(I-R)幼鼠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肠I-R模型,将24只雄性Wistar幼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C组)、肠I-R损伤(B组)和肠I-R损伤+GLP-2保护(A组)三组.光镜下观察小肠黏膜形态学改变,检测肠系膜淋巴结的细菌菌落情况、肠黏膜丙二醛(MDA)、血清D-乳酸、内毒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 B组肠黏膜损伤最明显,Chiu's评分、肠系膜淋巴结细菌菌落计数、肠黏膜MDA、血清D-乳酸、内毒素和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P<0.01);与B组相比,A组肠黏膜损伤明显减轻,且Chiu's评分、肠系膜淋巴结细菌菌落计数、肠黏膜MDA、血清乳酸、内毒素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GLP-2能够减轻幼鼠肠I-R损伤、保护肠黏膜屏障、减轻细菌/内毒素易位、减少氧自由基和炎性介质的产生和释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清营泻瘀方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肠缺血再灌注模型组(n=16)和清营泻瘀方治疗组(n=16),后2组按造模后处死时间的不同又分别分为术后2h组和术后24h组,每组8只。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min的方法诱导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观察再灌注后2h和24h肠黏膜的病理改变以及血清中TNF—α、IL-10和血浆中D-乳酸的水平。结果:通过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min的方法成功诱导出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清营泻瘀方治疗组能够减轻肠黏膜的损伤,降低血中TNF—α和D-乳酸的含量(P〈0.05),晚期降低IL-10水平(P〈0.05)。结论:清营泻瘀方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荡涤肠胃宿垢、减少细菌移位、调节炎症介质平衡和保护肠屏障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胆碱能激动剂——卡巴胆碱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中性粒细胞活化的影响及其对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肠缺血/再灌注组(I/R)及卡巴胆碱组(Car)。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min后恢复灌流制成肠I/R模型;卡巴胆碱组在肠缺血15min后经幽门注射卡巴胆碱(100μg/kg体质量)。于缺血45min(I45)、再灌注1h(R1)、2h(R2)、6h(R6)取肠系膜上静脉血进行中性粒细胞(PMN)计数、测定PMN呼吸爆发强度、检测反映脏器功能的血浆酶学指标以及肠和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肠缺血45min,PMN计数下降,再灌注后逐渐回升,至R6时达高峰。Car组PMN计数在R2和R6时显著低于I/R组大鼠;PMN呼吸爆发强度的变化规律与PMN计数一致。相关分析表明,PMN化学发光峰值变化和血PMN计数的变化呈正相关(r=0.748,P<0.05)。大鼠小肠组织MPO活性在肠缺血和再灌注均升高(P<0.05),R6达最高;Car组小肠MPO活性在肠I/R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I/R组(P<0.05~P<0.01)。肺组织MPO活性在肠缺血期降低,再灌注后逐渐升高,在R6时MPO活性达高峰(P<0.01),而此时Car组大鼠肺组织MPO活性仅为I/R组的31%(P<0.01),接近N组。GI/R组大鼠血浆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酐(Cr)、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肠缺血后均升高,R2时达峰值(P<0.01),R6时仍高于N组(P<0.05)。Car组大鼠各指标在再灌注后均较I/R组同时相点低,以R2组效果最明显(P<0.01)。结论卡巴胆碱能显著抑制PMN活化,减轻GI/R引起的多脏器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雄性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0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依达拉奉组(ED组),每组15只。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大鼠大脑皮质ICAM-1、TNF-α表达情况。结果缺血再灌注后3h、6h、12h各时间点,I/R组和ED组ICAM-1、TNF—α表达明显高于sO组(t=21.919、27.758、26.576、17.395、32.821、43.021、14.195、31.828、21.201、10.195、25.768、17.900.均P〈0.05);I/R组在缺血再灌注后6h、12h时ICAM-1、TNF—α表达明显高于ED组(t=9.623、13.845、7.201、11.313,均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能通过减少ICAM-1的表达、抑制TNF—α的激活起到脑保护的作用,这一过程可能是通过抑制自由基生成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肾缺血再灌注对远隔器官心肌组织的损伤作用,探讨依托咪酯对心肌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6只,体质量300~350g,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发大鼠糖尿病。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A组假手术组(n=12),B组肾缺血再灌注组(n=12),C组肾缺血再灌注+依托咪酯组(n=12),实验结束,24h后处死大鼠,光镜观察心肌组织的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TNF-α和NF-κB进行定性、半定量检测。结果与A组相比,B组大鼠心肌组织TNF-α和NF-κB表达上调(P<0.05),C组大鼠心肌组织TNF-α和NF-κB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较,C组大鼠心肌组织TNF-α和NF-κB表达下调(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肾缺血再灌注继发心肌组织损伤,依托咪酯能够明显减轻这种损伤,其保护作用可能与TNF-α表达抑制,TNF-α/NF-κB正反馈信号阻断有关。  相似文献   

13.
王健  刘振芬 《中国药业》2013,22(15):33-34
目的 观察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在小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新西兰白兔I/R损伤模型,将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I/R损伤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各15只.阻断肠系膜上动脉(SMA)1 h后,药物治疗组立即给予颈外脉注射甲磺酸加贝酯30 mg/kg,I/R组立即给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再灌注6h后采集体静脉及门静脉血,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并取肝、肺及小肠组织;假手术组仅行SMA分离术,术后6h取标本;对照组麻醉后立即取标本.测定门、体静脉血内毒素及肺、肠组织中髓过氧化酶(MPO)舍量,观察肝组织中PMN浸润程度;肠组织病理分级,测定BALF中蛋白含量.结果 肠I/R损伤可导致肝、肺、肠等远端器官中PMN聚集明显增加(P<0.05);甲磺酸加贝酯可以抑制肠I/R损伤引起的PMN聚集,减轻组织器官损伤.结论 PMN在肠I/R损伤中活化聚集是导致全身炎性反应及多器官功能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甲磺酸加贝酯通过抑制PMN的活性及炎性介质的释放而减轻组织器官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倪程耀  陈新  吴胜军 《中国药房》2014,(45):4259-4261
目的:研究利多卡因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炎症反应因子的影响。方法:取9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预处理(1 mg/kg)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建立左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预处理组大鼠建模前15 min注射利多卡因。各组大鼠均于缺血30 min、再灌注60 min、再灌注120 min时采集标本,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蛋白总量(TP)、白细胞(WBC)数目、中性粒细胞(PMN)比例,肺组织的湿/干质量(W/D)比值及其组织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IL-6和IL-8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再灌注60、120 min时和预处理组再灌注120 min时TP、WBC数量、PMN比例、W/D比值及肺组织匀浆中TNF-α、IL-1、IL-6及IL-8含量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预处理组大鼠再灌注60、120 min时TP、WBC数量、PMN比例、W/D比值及肺组织匀浆中TNF-α、IL-1、IL-6及IL-8含量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多卡因可能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改善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5.
陈鹏  李斌  弥曼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0(6):628-631,I0001
目的探讨左旋四氢巴马汀(L-THP)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I-R)、L-THPI组(I-R+L-THP50mg/kg)、L-THPⅡ组(I-R+L-THP25mg/kg)、L-THPⅢ组(I-R+L-THP12.5mg/kg),每组又分为缺血3h再灌注3、6、24h。每组15只SD大鼠,每时间点5只SD大鼠。采用11分法分别对大鼠进行行为缺陷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各时间点神经行为学评分、TNF-α、IL-1β的表达均增加,数值6h较3h增高,24h最高,与3h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THP各剂量组能明显改善上述指标,L-THP大、中剂量与模型组各时间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24h内,以24h损伤更为严重。L-THP对脑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6.
焦桂萍  王先勇 《贵州医药》2009,33(10):870-872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N)对急性肺损伤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清洁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A组为生理盐水组,B组为油酸组,C组为油酸注射后0h谷氨酰胺治疗组,D组为油酸注射后1h谷氨酰胺治疗组。于注射油酸后4h处死大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CAM-1、TNF-α在肺组织的表达并HE染色,观察肺组织变化。结果在油酸诱导的急性肺损伤中,ICAM-1和TNF-α表达上调,在油酸后0h谷氨酰胺治疗组(C组)ICAM-1和TNF-α的表达明显低于油酸组(B组)(P〈0.05),而油酸组与油酸后1h谷氨酰胺治疗组(D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油酸性急性肺损伤时,肺组织ICAM-1、TNF-α表达增强,谷氨酰胺早期给药可减轻这种影响,从而减轻肺损伤。  相似文献   

17.
己酮可可碱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PTX)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8只。(1)假手术组(S); (2)缺血组(I); (3 )缺血再灌注2h组(IR2h); (4)缺血再灌注4h组(IR4h);(5)缺血再灌注2h+PTX组(P2 ); (6)缺血再灌注4h+PTX组(P4 ),测定各组动物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水平、肠组织细胞粘附分子(ICAM 1 )表达、肠组织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观察病理形态。结果:IR2h及IR4h组大鼠血清TNF α水平、肠组织ICAM 1表达及肠MPO活性均明显高于S组(P<0. 01)。给予PTX后, 血清TNF α水平有所下降,P4 组与IR4h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 01);肠组织MPO活性明显降低,IR2h组与P2 组比较或IR4h组与P4 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 01);肠组织ICAM 1积分光密度值比较,P2,P4 组明显低于IR2h及IR4h组(P<0. 01)。结论:已酮可可碱可降低血TNF α水平及肠组织ICAM 1表达,减轻中性粒细胞在肠内聚集、活化,从而防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