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颌后切口横断腮腺横入路切开复位固定中低位髁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55例成人髁突中低位骨折采用颌后切口横断腮腺横入路进行骨折复位并坚强内固定,分别观察术中操作情况以及术后患者张口度、张口型、咬关系、涎瘘、面神经症状以及颞下颌关节症状等.结果颌后切口横断腮腺横入路手术的患者术后骨折复位愈合,面形及咬关系均恢复良好.结论颌后切口横断腮腺横入路手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穿腮腺入路行髁状突骨折切开复位及坚强内固定的可行性和优点。方法:一种采取腮腺前缘入路,于前缘寻找面神经上颊支及颠支,沿分支向后分离腮腺,同时解剖面神经;另一种做法为不刻意分离面神经,于髁状突表面横行切开腮腺筋膜,在面神经颈面干和颞面干之间向上下方分离腮腺组织、咬肌、关节囊至骨折断端,直视下解剖复位。多采取第二种方法。结果:所有患者伤口一期愈合,术后咬合关系、开口型及张口度恢复良好,无1例面神经损伤及涎瘘。结论:采用这种方法进行髁状突骨折切开复位及坚强内固定术,临床上切实可行、安全有效,并且不需特殊设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腮腺入路行下颌髁突颈及髁突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对12例14处髁突颈及髁突下骨折采用经腮腺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切口长度为25~30 mm,全部采用按压力线和张力线双板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完成至少术后6个月的随访,1例出现涎漏,经加压包扎2周后痊愈,2例出现面神经损伤症状,1月内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咬合关系恢复至伤前咬合状态,下颌张口度、前伸及侧方运动度恢复良好,放射影像学检查显示骨折复位固定良好,面部瘢痕6个月后仅隐约可见。结论: 腮腺入路手术治疗下颌髁突颈及髁突下骨折,切口线在面部显露区域短,术后瘢痕不明显;手术入路直接,解剖距离短,手术野显露好,骨折复位容易、固定稳固,能有效恢复伤前咬合状态和维护颞下颌关节的正常生理功能,手术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在2015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n=50例)与B组(n=50例),分别行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耳前切口穿腮腺入路复位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咬合关系、面神经功能障碍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良好解剖复位,术后咬合关系恢复正常; A组患者咬合关系紊乱、涎瘘、关节局部牵拉不适发生率低于B组(P <0. 05);两组面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 05);两组患者张口度、下颌侧方及前伸运动、主观满意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 05)。结论:对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采取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治疗,安全有效,可行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采用耳周切口穿腮腺入路、腮腺前沿咬肌入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4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46例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顺序的奇偶性分为两组,每组23例.A组患者实施采用腮腺前沿咬肌入路手术治疗,B组患者采用耳周切口穿腮腺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后髁突骨折均得到良好解剖复位、恢复正常咬合关系,手术切口愈合良好、骨折对位良好;术后两组患者下颌前伸运动、下颌侧方运动及张口度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35%,明显低于B组的30.43%(P<0.05);A组患者手术效果满意率为100.00%,高于B组的82.61%(P<0.05).结论 耳周切口穿腮腺入路及腮腺前沿咬肌入路的髁突骨折手术均能令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收获较为理想的骨折复位效果,但相较于耳周切口穿腮腺入路,采用腮腺前沿咬肌入路为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实施手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经腮腺前嚼肌径路进行下颌骨髁突摘除术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15例(17侧) 髁突骨折患者行患侧耳屏前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腮腺嚼肌筋膜,向前分离皮瓣至腮腺前缘,沿嚼肌纹理方向钝性分离,切开下颌骨骨膜,显露下颌骨髁突,在直视下分离摘除髁突,观察术后患者的咬合关系、面神经功能及其他并发症。结果: 此手术径路显露充分,视野较好,手术方便快捷,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患者咬合功能恢复良好,部分病例面神经轻瘫,术后3个月内均恢复正常。结论: 经腮腺前嚼肌径路是髁突摘除术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耳屏切口对治疗髁突骨折的疗效。方法:从2011年1月~2012年1月,对15例20侧髁突骨折通过改良的耳屏切口入路行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后随访6个月,从患者的开口度、咬合关系、面神经功能、有无涎瘘、影像学检查面部瘢痕进行疗效分析。结果:15例患者开口度正常,咬合关系正常;其中5例出现暂时性面神经损伤症状(术后1~2月恢复正常)。术后CT提示髁突均完全解剖复位,无涎瘘,患者对切口瘢痕隐蔽性满意。结论:改良耳屏切口入路切口隐蔽,手术创伤小,可暴露空间大,面神经损伤机率小,可达到髁突骨折解剖复位内固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Gerdy结节截骨手术入路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术治疗Hoffa骨折的效果.方法 22例Hoffa骨折患者采用经Gerdy结节截骨手术入路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2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及断钉等并发症.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12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6个月按Letenneur 评估系统评价疗效,优10例,良6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72.7%.结论 经Gerdy结节截骨手术入路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术治疗Hoffa骨折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式肘内外侧入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36例,均采用经肘外侧或肘内侧切口入路切开复位,克氏针交叉固定,术后屈肘位70°~90°石膏托固定,早期行手指或腕关节功能锻炼,2周取除石膏固定,适当练习肘关节伸屈,4周后取出内固定克氏针,继续加强肘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术后经临床及X线片复查随访4~20个月,平均12个月肘关节伸屈功能均在术后1~3月内全部恢复到正常范围,无一例前屈及后伸或肘内外翻并发症,经治疗神经功能恢复。结论采用肘内外侧切口入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创伤小、复位及固定可靠,术后无明显并发症,肘关节功能可及早恢复,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较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腮腺切口在下颌骨髁状突低位骨折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2年l月间我科收治髁状突低位骨折患者32例,3例行单纯颌间结扎,29例患者经改良腮腺切口行骨折断端内固定治疗。结果单纯颌间结扎患者,术后开口、咬合恢复良好,内固定患者术后3例出现面瘫,2例出现涎瘘,经对症处理3月后复查均恢复。结论改良腮腺切口可充分暴露术区,治疗下颌骨髁状突低位骨折效果良好,无明显并发症,但需有一定经验的医师开展。  相似文献   

11.
髁突骨折是下颌骨骨折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下颌骨骨折的26%~57%[1].依据骨折线的水平高低髁突骨折可分为[2]:囊内骨折(髁头骨折)、中位骨折(髁状突颈部骨折)、低位骨折(髁状突基部骨折).对髁突骨折采用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3],目前仍没有髁突骨折手术治疗效果优于保守治疗的结论性研究报道[4,5].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适应证选择合理[6,7],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髁突骨折的重要手段.对于高位骨折一般采用耳屏前切口,对于低位骨折常为颌下切口.对于髁颈至乙状切迹之间的中位骨折,因表面受腮腺面神经的阻挡,直视下切开复位和固定均较为困难,其手术入路学者看法不一.本研究对我科髁突中位骨折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对两种手术入路的预后进行综合性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用经腮腺区改良切口入路行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升支骨折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2009年0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为25例下颌骨支部骨折患者应用经腮腺区改良切口手术入路切开复位钛夹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手术疗效。结果:本组25例患者的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在术后其面部外形恢复理想,无塌陷畸形,无面神经受损的表现,其上下牙齿咬合关系及张闭口功能恢复正常,经颌面骨三维CT检查发现其各骨折断端复位对位情况良好,骨折断端愈合良好,所用钛板及钛钉未出现松动及折断的情况。在本组患者中,有3例患者在术后发生术区皮肤发麻等异常感觉,在术后3个月对其进行复诊,其异常感觉消失。在本组患者术后6个月对其进行复查,其手术切口的瘢痕均较隐蔽,其对手术疗效均感满意。结论:在治疗下颌骨升支骨折方面,经腮腺区改良切口手术入路行下颌骨升支部骨折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具有切口隐蔽、术野暴露充分、复位准确、固定牢靠、手术疗效可靠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肘前小切口治疗儿童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肘前小切口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采用肘前小切口入路切开复位后,自肱骨内、外髁分别打入1枚钛针作交叉内固定,术后3周开始功能锻炼。结果本组肱骨髁上骨折11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个月~2a。术后6个月根据Flynn等评价标准,优:97例,良:11例,可:6例,优良率为94.7%。结论肘前小切口切开复位交叉钛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对骨折断端显露良好、复位容易、操作简单,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肘内侧入路在手术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中的应用?方法:2003年1月~2008年9月,采用经肘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方法治疗儿童伸直型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216例?随访采用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从肘关节的伸屈功能和外观两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随访1个月~2年4个月?按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术后优良率达92.13%,疗效满意?结论:肘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术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切口瘢痕位于肘内侧,隐蔽性好,符合现代人对美观的要求?手术中对骨折解剖复位,尤其是对骨折远端尺偏?尺倾和内旋的矫正,可以有效减少肘内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肘部内外侧联合小切口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肘部内外侧联合小切口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完全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结果术后随访时间8~35个月,平均26个月,根据F lynn等的临床功能评定标准,其中优25例,良8例,中2例,差1例。结论内外侧小切口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完全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对软组织损伤小,手术操作简单,容易复位,固定牢固,能够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恢复肘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实施下颌支垂直截骨术,行坚固内固定术保留髁状突以治疗髁状突颈部骨折,恢复髁状突功能。方法 通过口内、外入路行下颌支垂直截骨术,坚固内固定术固定髁;状突及截骨部位,恢复髁状突解剖位置。结果 50例患者通过此方法治疗,术后张口度及咬合均恢复正常。随访平均6个月无关节强直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下颌支垂直截骨术,坚固内固定术固定髁状突及截骨部位较其它治疗髁状突颈部骨折手术方法具有技术可行,效果明显,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背景 颌面部骨折中,髁突基部骨折较难处理.对于髁突基部骨折大多采用绕下颌角弧形切口或附加耳屏前切口,因切口距离骨折线远,操作比较困难,不能垂直于骨面进行钻孔拧入螺钉,从而无法应用可吸收接骨板钉进行内固定.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颌后切口穿腮腺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治疗髁突基部骨折,并与传统的绕下颌角切口联合钛板钉固定进行比较以评价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9年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口腔科进行治疗的髁突基部骨折患者20例,其中观察组10例患者采用颌后切口穿腮腺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钉固定,对照组10例患者采用绕下颌角弧形切口及钛接骨板固定.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张口恢复时间及术后暂时性面瘫发生例数,并通过咬合情况、伤口愈合情况及X线片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观察组切口长度[(4.3±1.1)cm vs(7.5±2.6)cm,P=0.000]、手术时间[(45.3±18.7)min vs(57.2±7.3)min,P=0.016]、出血量[(20.3±6.8)mL vs(38.3±7.1)mL,P=0.032]、术后并发症(10%vs 100%,P=0.000)及张口度恢复时间[(28±7)d vs(43±5)d,P=0.00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所有患者切口均甲级愈合,无涎瘘,手术效果良好.结论 以颌后切口穿腮腺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行髁突基部骨折坚强内固定,可直视操作,损伤小,并发症少,效果良好,是一种较好的髁突基部骨折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肘后肱三头肌腱内外侧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对10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经肘后肱三头肌腱内外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本组10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30个月。本组术后4~6周复查X线片示骨折均已愈合。所有病例末次随防时无肘部畸形,无血管神经损伤表现。肘关节功能参照Flynn标准进行评价,其中优76例,良21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97%。结论经肘后肱三头肌腱内外侧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操作安全、简单,对局部组织损伤小,术后可以早期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4年11月三门峡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患者均接受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进行随访,观察切口、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统计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64例患者术后均获得4~2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45±3.27)个月,63例手术切口一期愈合,1例切口皮缘出现部分坏死,经对症治疗后结痂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1.56%(1/64),均未出现伤口深部感染情况;骨折愈合时间为5~13周,平均(8.96±2.34)周;末次随访显示,差2例,中8例,良17例,优37例,优良率为84.38%(54/64)。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应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复位骨折,且并发症发生较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良耳屏前切口解剖面神经颧颞支径路进行髁状突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髁状突骨折PDA分类Ⅰ、Ⅲ型患者8例,采用改良耳屏前切口,解剖腮腺,寻及面神经颧颞支,在两神经支之间通过破损的关节囊进行髁状突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1、3、6个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分析疗效。结果:本组8例患者伤口全部Ⅰ期愈合,面部对称,局部瘢痕不明显。随访时间1~6个月,1例术后轻度面瘫,3个月后恢复正常。1个月内都有张口疼痛,但3个月内疼痛均逐渐缓解。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张口度均在2.5~3.0 cm。术后1、3、6个月复查全景片或CT见骨折生长良好。结论:改良耳屏前切口解剖面神经颧颞支径路可以良好地暴露术野,对于适合的病例进行复位内固定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