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早在1901年Delee曾描述1例胎盘早剥孕妇伴有凝血功能障碍性流血,当时称之为“暂时性血发病”,此后文献中即有关于凝血因子消耗性疾病引起流血的报道。近年来研究分析认为产科凝血功能障碍主要是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所引起,而较多产科并发症如妊娠合并重症肝炎、胎盘早剥、妊娠高血压综合证、死胎、及分娩时羊水栓塞等均可能产生DIC而致流血。迄今,产科  相似文献   

2.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一种由多种疾病引发的血管内凝血的病理过程。产科DIC多由其并发症引起,往往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凶险,危及母婴生命。本文分析总结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近10年中抢救治疗的17例产科DIC病例,以期探讨产科DIC的发生诱因、临床特点及成功救治的关键,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妇幼保健事业的发展与产科质量的提高,在防治最常引起孕产妇死亡的产科出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褥感染与妊娠合并心脏病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死亡率已大大减低,在许多较大的城市医院里,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简称DIC),包括羊水栓塞的死亡已跃居首位。它是近20余年来,产科处理上最棘手的问题,已较普遍地引起产科工作者的注意,在国内医学书刊上,也陆续发表了一些有关DIC的文章。现对产科DIC的防治,谈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孕产妇为何较易发生DIC  相似文献   

4.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多种疾病引发的血管内凝血的病理过程,诱发因素很多,以产科并发症引起者尤为常见。产科DIC常发病急骤,病势凶险,母婴死亡率相当高。本研究对我院10年间收治的55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 ,是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妊高征时由于全身小动脉痉挛性收缩 ,组织缺血缺氧 ,可导致身体主要器官和脏器的损害和衰竭 ,并可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增加了母婴病死率。故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尤为重要。1 妊高征与 DIC的关系DIC是指在某些诱发因素作用下 ,微循环发生广泛的血小板凝集和纤维蛋白沉积或血液凝固 ,使微循环内广泛而散在地发生微循环血栓形成 ,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大量被消耗 ,继发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从而引起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妊高征特别是重度妊…  相似文献   

6.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AFE)病理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DIC造成大量凝血因子消耗和红细胞破坏,并加重肺动脉高压,也是AFE出血的主要原因。早期发现DIC,有助于AFE的诊断。减少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循环、抗凝治疗可阻断DIC的进一步发展。肝素应在DIC高凝期或低凝期早期使用,同时需补充凝血因子,监测凝血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许多病因所引起的一组严重出血综合征,其诱发因素很多,以产科并发症引起者最常见。由于基础疾病不同和病情的发展缓急不一,DIC的临床表现很不一致,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及慢性型三类。广泛性自发性出血是DIC最突出的症状,继而出现微循环障碍、微血管栓塞或微血管性溶血。DIC的临床表现变化较大,临床症状和体征不一定都同时出现,而且导致DIC的基础疾病不同,因而增加了临床上及时诊断的难度,往往需要依靠实验室检查,才能作出正确判断。目前认为有助于DIC诊断的生物化学检查,主要着重于出血倾向方面,即消耗性凝血障碍和继发性纤溶两大类。 1 反映凝血活性和消耗性凝血因子及血小板的检查 1.1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离体后易受外界温度、酸碱度、容器表面性质等的影响而变形或破坏,血小板具有  相似文献   

8.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简称DIC)是由许多疾病引起的血管内广泛凝血的病理过程,促发因素很多,其中以产科并发症(羊水栓塞、胎盘早期剥离、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后失血、产后感染等)引起者最常见,并且起病急骤,发展迅速,来势凶险,极易危及孕产妇的生命。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我们就我院近年来由产科并发症所致DIC9例,结合文献复习,作如下分析, 一、诊断依据 (一)有能诱发DIC的产科并发症。 (二)有DIC的临床表现,如:出血倾向、循环障碍、栓塞症状等。  相似文献   

9.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病理过程或综合病征,可发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其特点为在某些发病因素的作用下,微循环中广泛地和弥散地发生微血栓,导致血小板的减少,Ⅴ和Ⅷ等凝血因子的消耗,纤维蛋白原减少,甚而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临床上常表现出四大症状,包括:休克(其程度与出血量明显不成比例),出血(皮肤,粘膜、创面,便血,尿血,呕血),栓塞(脑、肺、肾、肠),微血管性溶血(红细胞被破坏,出现盔形或星形细胞,黄疸)。DIC的诱发病因很多,机制也不完全相同,但  相似文献   

10.
休克是由各种不同原因,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病理生理变化,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产科休克是产科特有的,即与妊娠和分娩直接有关的休克。孕妇为了适应妊娠和分娩的需要,机体各系统的组织和生理功能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尤其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和胎盘的娩出所产生的很大影响,极易引起各种并发症;因而,在预防和监护产科休克中,应考虑以下的产科特点:1.妊娠晚期,全身处于弛缓状态,静脉壁的弹性下降,容易因静脉受压而引起血流障碍。2.孕期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尤其子宫有丰富的感受器,容易因宫腔操作牵拉或手术创伤而引起休克。3.孕妇血中凝血因子明显升高,处于明显高凝状态,容易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静脉栓塞。4.分娩的创伤,胎盘的病理或排出时异常都可引起大量产后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  相似文献   

11.
产科急性DIC并非独立疾病,而是许多疾病在发展中的一个过程,发病急骤,病势凶险,死亡率较高,如能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可以显著地降低死亡率。现将我院自1978年以来所治疗的17例产科急性DIC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一、产科DIC的诊断标准:本组病例根据1982年6月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拟定的DIC诊断标准确定诊断:①存在易于引起DIC的基础疾病;②有多发性出血倾向、末稍循环衰竭或微血管栓塞的临床表现;③实验室凝血功能检查有三项以上异常。  相似文献   

12.
肝素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产科DIC治疗中使用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个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复杂中间病理过程。其特征是血液凝血酶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引起循环内广泛血栓形成,因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及血小板,使血液从高凝状态转化为低凝状态,继发纤维蛋白溶解出血,随之发生更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和组织坏死。为阻止上述病理过程的发展,除治疗原发病外.在早期投予肝素治疗,以抑制凝血酶的产生,抑制血  相似文献   

13.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血压征),在产科临床占很重要位置,其发病原因不清楚,近年来,关于妊高血征与凝血和纤溶系统关系的研究,发现虽不能断言DIC状态就是妊高血征的病因,但认为本病确与DIC状态有关。特别是重症妊高血压征从血凝和纤溶系统来看,妊高血压征常呈慢性DIC过程。在妊娠期,血液凝固第一阶段凝血激酶的存在是本病的焦点。1953年,Mckay在重度妊高血压征和胎盘早剥尸解中见到,各脏器(肝、心、肾上腺、垂体)的血管和毛细血管中有纤维蛋白血栓形成。其结果组织出血坏死及一系列全身反应,认为子痫的发生和DIC有关。以后相继报导妊高血压征时血液呈高凝状态。胎盘的各种病理改变都容易使胎盘组织的凝血活酶进入血管内引来DIC。1972年Page  相似文献   

14.
抢救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3例体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产科DIC早期诊断及把握时机、正确治疗、抢救DIC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发生的3例产科DIC,根据诱发DIC的病因、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尽早作出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抗休克,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适当使用肝素等抗凝治疗.在此基础上输入新鲜血,补充凝血因子及抗纤溶药物.对无法控制的阴道出血,以手术切除子宫.结果3例产科DIC均治愈.结论早期正确诊断,尽早去除病因,阻断促凝物质继续进入母血循环,在产科方面尽快结束分娩.阴道分娩条件不成熟者,可行剖宫产.产后出血不止,应果断做子宫切除术.同时产科DIC临床以大量出血为特点,在治疗原则上则以输入大量新鲜血及纤维蛋白原为主,抢救患者的失血性休克,此时肝素应用要慎重.  相似文献   

15.
胎盘早剥是妊娠中晚期的严重并发症,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时,可导致孕产妇和围产儿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增加,早期诊断和急诊处理是改善围产结局的关键。急诊处理胎盘早剥合并DIC的主要措施在于维持血容量,补充凝血因子,并及时终止妊娠。胎儿存活者应剖宫产终止妊娠,胎儿已死亡者可考虑经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16.
小剂量肝素在产科DIC救治中的临床应用(附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多种疾病以凝血障碍为特征的中间病理过程,发病急骤,居母婴死亡率首位。因此,早期诊断DIC,把握正确治疗时机,尤其是肝素的合理应用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我们应用小剂量肝素治疗了12例DIC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16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中胎盘因素9例;瘢痕子宫3例;双胎妊娠、巨大儿各2例;3例重度子痫前期;软产道裂伤2例,先兆子宫破裂1例;6例合并有两种并发症。子宫动脉栓塞治疗6例,均成功;子宫切除术4例;3例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术,2例未成功,改行子宫切除术。5例经输血和凝血因子,止血成功。1例孕产妇死亡。足月活产11例,早产2例,孕中期因胎盘因素终止妊娠1例,围产儿死亡2例。结论重视对DIC主要诱因的防治,及早识别临床表现,纠正休克、补充凝血因子是提高DIC治愈率的重要手段。子宫切除和子宫栓塞术二者均为治疗产后出血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产科DIC的监测及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vascularcoagulopathy ,DIC)是产科严重并发症 ,是由某些致病因素引起微循环内广泛性微血栓形成 ,消耗性凝血 ,继发纤维蛋白溶解、溶血、渗血、广泛性出血及组织坏死等 ,并可由此发生循环功能和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 产科DIC的监测由于产科DIC发病急骤、病情凶险、治疗困难、病死率高 ,因此对其监测显得尤为重要。通常临床上可依其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等方面进行监测 ,但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1.1 病因监测 对可能引发产科DIC的疾病早期进行监测 ,可降低产科D…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DIC的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救治方法,降低DIC的死亡率。方法对9例产科急性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9例均应用肝索给予抗凝治疗。子宫切除6例,剖宫产3例;治愈7例,死亡2例。结论在DIC的抢救治疗中,早期诊断,及时除去病因,早期大胆合理使用肝素,补充凝血因子,必要时果断切除子宫是抢救DIC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孕产妇急危症之一,抢救不及时将危及孕产妇的生命。我们根据产科DIC的病理特点,在救治过程中重视了纤维蛋白原的应用并取得满意疗效,现就我院12例DIC的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