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 agnetic resonance im aging,MR I)在结直肠肿瘤术前分期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对38例临床诊断为原发性结直肠肿瘤的病例应用相控阵表面线圈对结直肠肿瘤进行术前的MR I检查,应用T1 FSE,T2 FRFSE或T2 FATSAT FRFSE序列,在肿瘤的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方面与术后的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对肠壁肿瘤浸润及肠周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在结肠癌MR I对T1~T2期的诊断准确率为85.7%(6/7),对T3,T4期的诊断准确率为100%,总体在结肠癌的诊断准确率为92.3%(12/13),过诊率7.7%(1/13);在直肠癌MR I对T1~T2期的诊断准确率为80%(8/10),对T3,T4期的诊断准确率为100%,总体在直肠癌的诊断准确率为91.3%(21/23),过诊率8.7%(2/23)。在结直肠癌的总体诊断准确率91.7%(33/36),过诊率8.3%(3/36)。MR I对结直肠癌的周围淋巴结转移的评价,其敏感度为73.68%(14/19),特异度为70.59%(12/17),准确度为72.22%(26/36)。结论MR I对结直肠肿瘤的部位和侵犯程度及区域淋巴结情况可作较为全面的评价,对于肠壁肿瘤浸润评判有较高的准确率,对周围淋巴结转移的评判准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151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组织类型、术前血癌胚抗原(CEA)水平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无关,而肿瘤占肠腔周径、肿瘤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和肠壁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肿瘤分化程度和肠壁浸润深度是影响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检查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中的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该科室近年来收治的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通过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确定术前MRI对T分期诊断的准确率,并比较按照不同临床参数进行分组时T分期准确率的差异。结果 MRI对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准确率为60.91%。单因素分析显示在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大体类型、距肛缘距离、浸润肠壁的部位不同的情况下MRI对T分期的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直径大于4 cm、T3-4期肿瘤诊断的准确率显著高于直径4 cm及以下、T1-2期的肿瘤。经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有病理分期对MRI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中的准确率有显著影响。结论 MRI检查用于直肠癌术前T分期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助于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进行新辅助治疗,其应用不受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大体类型、距肛缘距离、浸润肠壁部位及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高龄结肠直肠癌患者根治切除术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ang JW  Bai XF  Zhou ZX  Zhao DB  Wang CF  Zhao P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1):1467-1470
目的 探讨影响70岁以上高龄结直肠癌患者根治切除术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2年1月至2001年12月间收治的263例70岁以上高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平均年龄74.9岁,147例(55.9%)为男性.术后发生并发症者38例(14.4%),手术后30 d内死亡3例(1.1%).全组5年生存率为70.5%,Ⅰ、Ⅱ和ⅢC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4.8%、71.8%和61.9%.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合并症、癌性肠梗阻、ASA评分、术前贫血、术前低自蛋白血症、手术并发症、肿瘤大体类型、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分期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症、手术并发症、术前低蛋白血症、肿瘤大体类型、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分期是影响高龄结直肠癌患者根治切除术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高龄结直肠癌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预后较好,年龄、合并症、手术并发症、术前低蛋白血症、肿瘤大体类型、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分期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行根治性手术的26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区域淋巴结转移和患者的临床病理状态的关系。结果全组病例淋巴结转移率为41·2%(107/260)。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和性别无关(2=0·007,P=0·934),和年龄(2=5·011,P=0·025)、肿瘤大小(2=8·281,P=0·016)、肿瘤侵犯肠管周径(2=6·084,P=0·014)、大体类型(2=55·797,P=0·000)、肿瘤浸润程度(2=13·076,P=0·004)以及组织学分型(2=23·158,P=0·000)有关;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大体类型(OR=6·385)、组织学分型(OR=6·108)和浸润程度(OR=5·831);其危险程度大小为:大体类型>组织学分型>浸润程度,危险性最高为大体类型。结论低位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相关影响因素为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侵犯肠管周径、大体类型、肿瘤浸润程度以及组织学分型,其中大体类型的危险性最高。  相似文献   

6.
刘慧敏  李秀娟  张志强 《重庆医学》2015,(9):1189-1192,1196
目的:探讨接受根治性切除的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浆中血小板(PLT )计数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在该院接受根治性手术具备完整临床病历资料的直肠癌患者302例,检测PL T计数及FIB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1)直肠癌患者中术前PL T计数与肿瘤组织学类型、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与性别、年龄、民族、肿瘤部位、肿瘤直径均无密切关系(P>0.05);(2)术前FIB水平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而与性别、年龄、民族、肿瘤部位、肿瘤直径、组织类型、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均无密切关系(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民族、分化程度、大体类型、PLT 计数及 FIB水平均为肿瘤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4)直肠癌转移组中PLT计数及FIB水平具有相关性(r=0.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直肠癌患者PL T计数及FIB水平均与肿瘤转移相关,两指标联合检测对直肠癌转移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将671例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各临床病理因素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全组病例淋巴结转移率为53.2%;患者不同性别和肿瘤位置其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者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O01)。上述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相关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密切程度依次为:浸润深度〉大体类型〉分化程度〉组织类型〉肿瘤大小〉年龄。结论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相关,浸润深度是影响转移发生的最主要因素。肿瘤越大、浸润越深、分化越差其淋巴结转移率越高。  相似文献   

8.
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各临床病理因素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采用SPSS 10.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671例手术切除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组病例淋巴结转移率53.2%;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肿瘤位置与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62、0.138,均P〉0.05),年龄、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121、37.422、87.154、69.451、75.894、163.004,均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相关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密切程度依次为:浸润深度〉大体类型〉分化程度〉组织类型〉肿瘤大小〉年龄。结论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大体类型、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关,浸润深度是转移发生的最主要因素。肿瘤越大、浸润越深、分化越差其淋巴结转移率越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腔内超声对直肠癌大体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 80例直肠癌患者术前行直肠腔内超声检查,观察肿瘤大体形态,根据形态将直肠癌分为隆起型、溃疡型、浸润型3个大体类型。超声分型分别与术后病理分型对照。结果腔内超声诊断直肠癌大体分型的总准确率为68.7%(55/80),其中隆起型准确率为73.8%(31/42),溃疡型准确率为64.0%(16/25),浸润型准确率为61.5%(8/13)。结论腔内超声能较准确地评估直肠癌的大体类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低位直肠癌肠壁内逆行浸润规律.方法对77例低位直肠癌术后标本远端壁内浸润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Dukes A、B期57例,肿瘤向下浸润未超过1cm55例(96.5%),无1例向下浸润超过3cm;高中分化腺癌59例,肿瘤向下浸润未超过1cm56例(94.9%),无1例向下浸润超过3cm:肉眼观察隆起型61例,肿瘤向下浸润在1cm以内57例(93.4%),无1例向下浸润超过3cm:癌瘤侵犯直肠直径<0.5cm的54例,肿瘤向下浸润在1cm以内52例(96.3%),亦无1例向下浸润超过3cm.本组肿瘤向下浸润超过3cm2例,均为病期晚,病理分化程度差,肉眼观为浸润型的病例.结论低位直肠癌病期较早者、病理分化程度较好者、肉眼观为隆起型者、癌瘤侵犯直肠周经<1/2者,其肠壁内逆行浸润绝大部分不会超过1cm,一般不会超过3cm.其保肛手术,下切缘3cm已属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