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为提高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 对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内科治疗的17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以感染为主要发病诱因,且往往合并其他内科疾病,以冠心病为主,且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结论 病因多,合并症多,症状不典型往往是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特点,应引起足够重视,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2.
慢性心力衰竭(CHF)证候的演变与心功能分级、心脏结构与功能、神经体液及免疫血管活性物质、内分泌代谢物质、基因多肽、心率变异性等之间存在相关性。随着心功能的逐渐恶化,CHF中医证型的演变规律一般是先出现心气虚或气阴两虚,逐渐由阴及阳,由心及肾,因虚致实而出现阴阳两虚、心气阳虚、心肾阳虚、阳虚水泛等证候。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展,心衰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仍在不断增加。因此,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有着广大的前景。结合相关文献,论述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总结归纳中医中药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经验及其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老年人心力衰竭的临盏床特点,提高老年心力衰竭的治愈率。方法对我院2年来收治的4例老年心力衰竭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此类患者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正确地治疗。结论老年心力衰竭有其特殊性,表现复杂,症状多样,临床医生应该仔细观察,结合多方面临床资料,提高确诊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康医学》2019,(24)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1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予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32%,高于对照组的6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每搏输出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2%,低于对照组的4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效果更为理想,可提高患者心功能指标水平,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慢性心力衰竭病程长、病因病机复杂,中医与肾阳虚衰,元气不足,心阳不足,心血瘀阻,水饮内停等有关,为虚实夹杂之证,中医药全面调节,综合治理。辨证康复治疗,因人而异,呈现明显优势,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充血性心力表竭是由于心脏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损害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多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危重病症,一旦并发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常使病情恶化,预后不良,病死率明显增加。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高,副作用少,该药在纠正心力衰竭的同时,能有效地治疗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探讨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1年间收治的6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自拟中医方剂加减治疗.结果 63例患者经中医治疗后,LVEF由治疗前的35.6±7.3上升到47.5±11.2,LVIDs由治疗前的55.3±7.1下降到43.8±5.4,6MWT由治疗前的264.7m±79.3m增加到351.2m±103.3m.患者显效57例,有效4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1%.结论 中医治疗慢性心功能衰竭临床疗效好,药物毒副作用下,对患者的身体损伤小,且经济实惠,患者可接受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是由于舒张期心室的主动松弛能力受损和心室顺应性降低导致心室在舒张期的充盈障碍,使心搏量降低,左室舒张末压增高而发生心力衰竭,而代表收缩功能的射血分数正常。治疗主要是改善症状、治疗基础疾病、基于病理机制的治疗。改善症状主要采用减少回心血量,改善左室的松弛,逆转左室肥厚,维持心房的收缩功能,控制过快的心率。 相似文献
11.
王学岭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8(4):171-172
中医诊断是以中医理论作指导,从整体观出发,运用辨证的理论,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对待疾病,使诊疗过程完全建立在客观事实和正确思维的基础之上.中医在诊治过程中的有5点应该注意的问题,即:忌四诊掉以轻心,不求详审、忌辨证只靠经验,不谙理论、忌诊病仅凭印象,不合病机、忌用药杂乱无章,不讲法度、忌囿于西医诊断,不假思索. 相似文献
12.
苏畅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9(2):60-60
<正>和法是中医理论体系中一种应用广泛、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其通过调和疏解使营卫失调、气血紊乱、寒热错杂、阴阳失衡、脏腑功能不和等病理现象趋于平衡与和谐,使人体恢复"阴平阳秘",适用广泛。现就和法概念及其临床应用浅谈笔者体会。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心内科2006年3月-2009年2月收治的104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利尿剂、洋地黄类及β受体阻滞剂等阻断神经内分泌系统药物作为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功能、肾功能、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心功能分级、LVE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慢性心衰,可进一步获得有益的疗效,并且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讨论妊娠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时的诊治方法。方法:选取19例患者,并对其妊娠并发急性心力衰竭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例患者症状在6~12 h内迅速控制心力衰竭症状,18例7~12 d治愈出院,1例因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转综合医院治疗。半年后随访均无母婴死亡。结论:妊娠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时尽快诊断、及时抢救、合理用药、选择合适分娩方式适时终止妊娠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与脾。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之间的关系及其意义,为脾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的临床诊断,提供客观的心电图参数。方法将入选的1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脾肾阳虚型与非脾肾阳虚型两组,并对两组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后,实施心率变异性长程时域分析,最后将两组进行比较。结果脾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HRV各项指标的平均值为:SDNN(全部正常窦性心搏间期的标准差)为(67.25±17.56)ms、SDANN(全程按5min分成连续的时间段,先计算每5分钟的NN间期平均值,再计算所有平均值的标准差)为(56.67±14.42)ms、SDNNindex(全程按5min分成连续的时间段,先计算每5分钟的NN间期标准差,再计算这些标准差的平均值)为(27.45±10.49)ms、rMSSD(全程相邻窦性心搏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为(21.16±11.29)ms、DNN50(全部相邻正常RR间期之差〉50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个数的百分比)为(6.53±5.52)%,与非脾肾阳虚型组患者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率变异性可以作为判定脾肾阳虚型心力衰竭患者心衰严重程度、指导治疗和判定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真武汤治疗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效果及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88例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4,使用西药治疗)和观察组(n=44,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真武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患者满意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气短、动则喘甚、肢体浮肿或沉重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81.82%(P<0.05)。结论在西药的基础上给予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真武汤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其气短等中医证候,有利于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利喜定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利喜定 (盐酸乌拉地尔 )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 ,观察了 3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静脉滴注利喜定的血流动力学效应。结果 心力衰竭患者用药 30分钟后 ,血管总外周阻力 (TPR)、肺毛细血管楔压 (PCWP)、每搏输出量 (SV) ,每分输出量 (CO) ,心脏指数 (CI)与治疗前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用药后 30分钟、 60分钟、 2 4小时、 72小时的血流动力学呈稳定改善。用药后 2 4小时的心率、血压与用药前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结论 利喜定可降低总外周阻力、肺毛细血管楔压 ,增加心输出量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且不引起血糖、血脂值的改变及肝、肾功能的损害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扩血管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及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将87例心力衰竭患者分为气虚证组、气阴虚证组和阳虚证组,比较三组之间的血红蛋白水平;根据治疗结果分为显效组、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三组之间的血红蛋白水平。结果:阳虚证组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气虚证组和气阴虚证组(121.86±9.57,147.36±14.65,143.58±12.37;P<0.01),而后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显效组、有效组和无效组血红蛋白水平逐渐下降,且有显著性差异(153.62±12.64,146.37±15.34,110.75±8.59;P<0.05或0.01)。结论:血红蛋白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可以作为慢性心衰本虚证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并且血红蛋白水平是影响慢性心衰患者预后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