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危机干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永华  邵建波  丁树刚 《职业与健康》2008,24(21):2309-2311
自杀是一种因社会心理冲突而产生的蓄意终止自己生命,有目的有计划的自我毁灭行为。自杀既是社会现象,又是医学现象,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特殊表现。自杀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自杀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据统计,中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而15~34岁的青年自杀已占自杀死亡人数的40%,自杀已成为18~20岁青少年死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正处于高考或是求职阶段,一旦遭受挫折就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失衡,如不能及时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帮助,往往会走上一死了之的极端。造成如此高的自杀死亡率,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自杀问题已成为我国的公共卫生问题。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企图则是自杀的一种表现形式。心理学认为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既是生活事件应激的后果,也是自杀行为较强的预测因素。本研究根据心理学应激理论,评价中专学生3种自杀行为的应对方式、情绪症状,分析多种心理社会因素与自杀关系,以期为预防青少年自杀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中学生自杀行为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了解广州市中学生自杀行为状况,为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预防青少年自杀提供依据。方法抽取广州市9所全日制中学、4所职业中学和中专学校学生共2921名,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中学生有自杀意念的报告率为16.9%,曾计划自杀的报告率为5.9%,曾试图自杀的报告率为3.0%。有自杀行为的学生在非传统型结构的家庭中发生率较高,有自杀行为的学生受欺侮的经历以及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报告率明显高于无自杀行为报告的学生。结论中学生的自杀行为与家庭结构、受欺侮经历以及各种心理行为问题有关。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自杀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富阳市中学生自杀行为及相关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杀是心理冲突后产生的一种自我毁灭的行为,在世界范围内,自杀是青少年死工:的主要原因,仅次于交通事故,是青少年的第2大死因,因此如何预测和预防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蚌埠地区青少年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育和自杀行为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在蚌埠地区抽取在校大中学生7104名进行问卷调查,对影响青少年学生自杀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过自杀意念的报告率为28.4,近1年的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0.3。自杀未遂报告率为2.8。198名自杀未遂者中,自杀次数为1次的占67.2;最近一次发生在1年内的占50;自杀结局中有59.1的为放弃;17.1的学生自杀时的想死程度达50~74,9.6的青少年在当时自杀时的想死程度超过75。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学习阶段、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躯体亚健康状况、心理亚健康状况、焦虑、抑郁状况以及述情障碍等9个因素;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学习阶段、心理亚健康状况、焦虑、抑郁以及述情障碍等6个因素。结论家庭、学校和社会应针对青少年自杀的原因,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降低青少年的自杀率。  相似文献   

6.
宜昌市青少年自杀与离家出走行为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青  刘晓俊  徐勇  胡池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8):756-756,759
自杀与离家出走是造成青少年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996—2000年上海市中小学生伤害的死因统计资料显示,自杀为第3位。自杀给家庭、社会、学校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离家出走反映了学生心理负担,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为了解宜昌市青少年相关危险行为的流行情况,宜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5年开展了对全市青少年危险行为因素的现况调查,现将自杀倾向与离家出走的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自杀已成为许多国家青少年的主要死因之一,青少年自杀不仅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根据目前青少年自杀研究的新进展,本文对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分类、特征、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概述,为预防青少年自杀和指导心理干预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自杀相关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了解在校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对自杀的态度现状,探讨自杀意念产生的原因,为自杀行为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原则,对900名学生进行调查,得到有效问卷737份。并对自杀意念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7.64%;自杀计划发生率为2.71%;29.72%的学生对自杀行为持不同程度的肯定态度;16.96%的学生对于身边流露出自杀念头的人会设法寻求他人帮助;33.38%的学生从未听说过有青少年心理热线;24.56%的学生从未接触过防止自杀的健康教育、69.74%的学生认为需加强相关内容的宣传教育;压力承受能力、家庭支持、睡眠质量、人际关系和朋友的支持、家族遗传史、学习压力、恋爱以及家庭成员病重是自杀意念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青少年自杀问题不容忽视,应以学校为基础开展综合性心理危机干预,有效降低自杀意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青少年的自杀率持续上升,并且表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青少年自杀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对青少年自杀现象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为预防控制青少年自杀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现今世界,每天约有一千人死于自杀。在发达国家,自杀已占居死因的第5—10位,青少年自杀则跃居第3—4位。在青少年死因中自杀占第1—3位。可见,青少年自杀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自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典型的社会病。“社会基因”是自杀的主要病因。在众多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因素中,文艺是个不可忽视的因素。1986年美国Madeyn报道了一则令人惊讶的青少年模仿自杀的例证,阐述了电视节目对青少年自杀的影响。这对探讨青少年自杀的社会病因及制订有效防范措施具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学生自杀已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十分敏感的问题.目前青少年学生自杀出现了自杀率不断上升、自杀人口低龄化、自杀方式与手段成人化,自杀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由于青少年学生自杀的因素交织着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身心等诸多因素,作者提出,为了加强青少年学生自杀危机干预,要加快立法,设立国家干预中心,构建干预系统,建立救助体系,制定生命教育纲要与规划,引导和规范媒体科学报道自杀事件,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2.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发育阶段,是生理和心理经历最具挑战的时期之一.由于自身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的限制,该群体对死亡的概念认识较为模糊.虽然近年来有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自杀率有所下降,但自杀仍是我国青少年因伤害致死的第3位原因….自杀意念是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者早期的心理活动,是自杀行为实施前强有力的预测因素[2].研究表明,自杀意念的产生是一个连续性的心理变化过程,排除与生理因素有关的影响外,与个人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3].本研究于2015年6月抽取南昌市5所高中高一、高二的884名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自杀意念发生特征,探究自杀意念与其他危险行为之间的关系,为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早期识别和预防青少年自杀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231名医学生自杀意向,自杀态度及相关作用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目的:为探讨青少年对自杀问题的态度、意向及行为间的相互作用,进而为我国在青少年人群中开展自杀防范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依据。方法:采用自陈式问卷调查法,对某医学院校二、三年级学生,共计231名进行了调查。结果:在被试中自杀意念的存在占有一定比例,其中15%的人自述"近一年中有过自杀想法",1.9%的人尝试过自杀。男女生在自杀意念与行为的表现上存在差异。结论:被试总体对自杀问题的可接受性一项上持相对否定态度,而"近一年中有过自杀想法"明显地影响个体对自杀的可接受性和冲动性两类态度因素。提示我国应重视建立青少年自杀尝试危险行为的监测。  相似文献   

14.
自杀(suicide)是因社会心理冲突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毁灭行为。自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0年全球有将近100万人自杀。在任何一个国家,自杀都是十大死因之一。我国自杀死亡的绝对数字居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15.
了解深圳青少年学生自杀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深圳初、高中各2所,采用自杀意念问卷、自杀态度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及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抽取学校的在校一、二年级2 380名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初步探讨自杀行为与自杀态度、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性别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深圳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及自杀尝试报告率分别为35.9%,2.1%和1.1%.模型的主要指标(x2/df=10.470,GH=0.908,RMSEA =0.063)显示方程模拟较好.自杀计划对自杀尝试起直接作用(作用大小为0.35),自杀意念、自杀态度、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和性别特征对自杀尝试起间接作用(间接作用为0.036).自杀尝试的危险因素排序为自杀计划(61.21%)>自杀意念(17.41%)>生活事件(6.21%)>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3.62%)>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2.59%)>性别特征(2.41%);保护因素的排序为社会支持(6.03%)>自杀态度(0.52%).结论 深圳青少年学生自杀计划和自杀意念对自杀尝试的影响作用占近80%,尽早识别青少年学生的自杀风险对于预防自杀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自杀问题与干预策略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自杀是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 ,也是学校心理卫生工作中一个比较突出和敏感的问题。我国多所高校最近相继发生多起大学生自杀死亡事件 ,虽然自杀在大学生总体中只占极小比例 ,但它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的后果十分惨痛 ,而且会严重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开展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研究 ,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家庭的完整 ,保障青少年学生的生命安全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具有十分重要和迫切的意义。1 大学生自杀的心理类型1 .1 根据自杀的发展过程分类 自杀分为情绪型自杀和理智型自杀。情绪型自杀又叫冲动型自杀 ,是由明显的偶…  相似文献   

17.
青春期青少年自杀与家庭环境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勇  高怀荃 《中国公共卫生》1999,15(12):1111-111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青少年的心理冲突问题越来越突出,由此而引起的青少年自杀也日益国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美国15~19岁组青少年自杀死亡在各种死因中居第3位〔1〕。我国部分地区的统计亦提示青少年自杀是造成该年龄段青少年寿命损失的重要原因〔2〕。为进一步研究青少年自杀的现状和规律,我们对合肥市15~19岁组青少年的家庭环境及部分学校环境因素与自杀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1-1 研究对象 合肥市15岁到19岁高中学生1600人为调查对象,回收调查表1486份…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时期在心理、行为、认知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由于认识能力提高,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思维独立性及批判性显著增强,为了解本区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及相关行为,对本区3所中学的初一初三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1对象与方法以本区3所中学初一初三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共2274人,其中男生1047人,女生1227人。问卷内容包括社会捐赠及其行为、性心理知识、应考焦虑、自杀理念及行为,其它心理障碍问题等。问卷采取不记名答卷方式。调查前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克服抵触心理,如实回答,并说明填写要求,独立完卷后交回,共发放2647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辽宁省学生自杀现况,为预防学生自杀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使用<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问卷(2008)>,组织学生集体匿名自填.对自杀、自伤及心理情绪问题在学生人群中的分布进行描述;分析心理情绪或自伤与自杀的相关性,研究自杀的停止形态、自杀原因、自杀求助的构成情况.结果 自杀意念、计划、未遂发生率分别为11.3%,6.3%,2.5%,男女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杀原因以抑郁、学习压力为主(男性41.7%,23.4%;女性32.9%,24.2%).约70%的自杀的学生未寻求帮助,求助的学生中的求助人员主要为同学和朋友(男性8.9%,女性18.0%).结论 辽宁省学生自杀发生率处于一般水平,学生有抑郁情绪以及学习压力较大是自杀的最主要原因,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部分大学生自杀意念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大学生的人格、应激、生活事件、心理症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开展自杀意念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应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防御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自杀态度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对山西省普通高校一-三年级4882名本、专科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高度负性生活事件中可产生自杀意念;心理健康且没有负性生活事件诱发的大学生不会产生自杀意念。心理症状严重且有精神质的大学生即使没有负性生活事件的诱发,也可产生自杀意念。结论 心理症状、精神质是产生自杀意念的主要因素,而负性生活事件是自杀意念的诱发因素,但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