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儿童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诊断特点.方法 对3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马尔尼菲青霉菌常首先在血液或骨髓中检出.真菌检查可见明显特征:涂片镜下可见细胞内外有腊肠样菌体,部分有横隔;真菌培养表现为双相菌,25℃为真菌相,底部产生特征性红色素,35℃为酵母相,无色素,有酵母样菌体.结论 儿童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主要因免疫功能不完善引起,容易误诊和漏诊,预后凶险,应加强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利于取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并发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真菌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并检出继发于艾滋病的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病原体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方法:取患者骨髓、血液、皮损分泌物等接种于沙保弱培养基上,分别于25℃和37℃孵育,观察PM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并涂片、固定、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特征。结果:PM为双相性真菌,于25℃为青霉相,产生具有特征性的红色可溶性色素弥散于基质中,镜下可见典型的帚状枝;37℃为酵母相,无色素产生,镜下可见酵母样孢子,形似腊肠。本菌株与国际标准株ATCC24100扩增片段相同。结论:马尔尼菲青霉病诊断的金标准是从患者体内分离出PM,关注艾滋病与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相关性,对及时确诊艾滋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双相型真菌感染的真菌培养及鉴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提高对艾滋病合并播散性荚膜组织胞浆菌病、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实验诊断水平。〔方法〕取患者血液置于Bact alert12 0血培养仪配套培养瓶培养 ,然后转种哥伦比亚血平板、沙保劳琼脂平板 ,观察荚膜组织胞浆菌、马尔尼菲青霉菌分别于 2 5℃及 3 7℃孵育时的菌落特征、镜下形态特点。〔结果〕荚膜组织胞浆菌及马尔尼菲青霉菌均为双相型真菌 ,2 5℃培养为霉菌相。荚膜组织胞浆菌 ,无色素 ,生长缓慢 ,7-10d后可见白色绒毛样或棉花团样菌落 ,镜下可见特征性的齿轮状或棘状大分生孢子 ;3 7℃培养时为酵母相 ,镜下可见圆形、卵圆形 2 -4 μm的芽生孢子。马尔尼菲青霉菌 2 5℃培养 3 -4d为白色绒毛样菌落 ,菌落周围出现水溶性的葡萄酒样红色色素 ,镜下可见特征性的帚状枝 ;3 7℃孵育时为白色酵母样菌落 ,无色素 ,镜下可见圆形、卵圆形及特征性腊肠样孢子。〔结论〕艾滋病患者对荚膜组织胞浆菌、马尔尼菲青霉菌易感 ,易至播散性感染 ,从患者体内检出荚膜组织胞浆菌、马尔尼菲青霉菌是诊断荚膜组织胞浆菌病、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儿童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诊断特点。方法对3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结果马尔尼菲青霉菌常首先在血液或骨髓中检出。真菌检查可见明显特征:涂片镜下可见细胞内外有腊肠样菌体,部分有横隔;真菌培养表现为双相菌,25℃为真菌相,底部产生特征性红色素,35℃为酵母相,无色素,有酵母样菌体。结论儿童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主要因免疫功能不完善引起,容易误诊和漏诊,预后凶险,应加强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利于取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马尔尼菲青霉菌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马尔尼菲青霉菌(PMA)培养鉴定在基层实验室的诊断水平.方法 取患者血液或骨髓液置于BacT/Alert 3D血培养仪系统配套的成人中和抗生素培养瓶,经培养提示阳性,取阳性培养物和淋巴结组织涂片、革兰染色镜检见病原体有细长分枝、分隔菌丝、腊肠形菌体,转种到哥伦比亚血平板、萨布罗琼脂及CHROMagar假丝酵母菌显色培养基,观察25℃和35℃孵育时的菌落形态及镜下菌体特征;测试相关生化反应,观察其结果.结果 PMA培养鉴别依据:是双相型真菌,25℃培养为真菌相,35℃培养为酵母相,均能产生葡萄酒红色色素;显微镜下菌体形态:25℃培养有典型的帚状枝,35℃培养可见圆形、卵圆形、两端钝圆略弯曲呈腊肠形有横隔菌体;生化结果:都能同化和发酵葡萄糖产酸,脲素酶阳性,都能被放线菌酮环己酰亚胺抑制,不能同化发酵乳糖.结论 PMA适宜的培养基是萨布罗培养基,菌体形态结构适宜的染色是乳酸棉兰染色、革兰染色,适宜基层实验窀开展.  相似文献   

6.
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是青霉菌属中唯一温度依赖型双相真菌,也是迄今所发现的惟一能使人体致病的青霉菌,它既能以菌丝相在24~28℃自然环境中生长,还能在35~37℃环境下以酵母相在人体内生长繁殖[1].人体内部由于受到马尔尼菲青霉菌侵入不能被巨噬细胞清除则形成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此病是引起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一种机会感染致病性真菌病,目前全球多达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均发现PM感染患者,在我国则以南部地区多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设计马尔尼菲青霉菌(PM)种特异性引物,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并结合传统的形态学检查,以达到可以在临床实验室进行快速诊断的目的。方法取患儿血液、骨髓进行真菌双相培养,观察真菌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特征,并将培养物涂片进行一系列染色。针对PM5.8SrRNA设计特异性PCR引物,采用核酸荧光染料SYBRGreenI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PM为双相性真菌,于25℃为青霉相,于37℃为酵母相,并均有典型的菌落形态特征。染色可见菌体根据染色方法不同、形态不同呈现不同特征。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特异性较好,与该菌属内的其他细菌间无交叉反应。结论PM的特征性菌落形态对该菌有诊断价值,对该菌进行某些简单的染色可作为快速诊断与鉴别该菌的主要辅助手段,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在检测PM中的应用可以大大缩短临床的诊断时间,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8.
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病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马尔尼菲青霉菌的鉴定及临床表现,为早期诊断、治疗提供经验,降低死亡率. 方法取淋巴结穿刺液、血液进行真菌培养鉴定. 结果氢氧化钠涂片和革兰染色能检出马尔尼菲青霉菌所特有的孢子. 结论氢氧化钠涂片和革兰染色能早期发现真菌孢子,是一种快速、可行的方法,此外,组织病理学也可作为诊断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但需做过碘酸雪夫染色与荚膜组织胞浆菌病作鉴别.  相似文献   

9.
艾滋病患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是青霉菌中唯一的一种温度双相型真菌,感染所引起的深部真菌病称马尔尼菲青霉病(PM病).自1997年首例人感染该菌以来,艾滋病(AIDS)患者合并感染PM较少见.我院收治了1名艾滋病患者,从3次血培养、1次骨髓培养、1次皮肤丘疹培养中均分离出PM,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确诊方法.方法 对2007年1月-2010年12月医院及传染病院收治的27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患者血液及骨髓经培养后长出酵母样菌,确诊为马尔尼青霉菌,以发热(100.00%)、咳嗽(77.78%)、皮疹(51.85%)、淋巴结肿大(44.44%)、贫血(85.19%)、白细胞降低(100.00%)为主要表现;经治疗病情好转22例,占81.48%,死亡3例,死亡率11.11%,5例于治疗后3个月后死亡.结论 AIDS患者出现发热、消瘦、贫血、皮疹、淋巴结肿大等情况时应及时进行马尼尔菲青霉病的相关检查,及早诊断与治疗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