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涎腺肿瘤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诊疗效果。方法 对1990~1998年12月收治入院的126例涎腺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涎腺肿瘤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在10~76岁。多发生在腮腺(占76.2%)。且良性肿瘤多于恶性肿瘤。少发生在小涎腺(占9.5%)。恶性多于良性。应用细针针吸病检、B超、CT、MRI以及临床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措施。治疗上应遵循肿瘤外科原则,处理原发灶和颈淋巴结转移,术后配合以放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涎腺肿瘤发病情况、构成特点及发展趋势.方法 对佳木斯大学口腔医学院1996~2006年间收治的469例涎腺肿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良恶性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是40.2岁和48.7岁,良恶性的男女之比分别是0.7∶1和1.3∶1.腮腺、腭部的小涎腺分别列为涎腺肿瘤原发部位前2位;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与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样癌分别列为良、恶性肿瘤前二位.结论 涎腺肿瘤发病有增加的趋势;男性患者的构成比恶性肿瘤高于良性;女性患者构成比有增加趋势;腮腺和腭部的小涎腺分别是大、小涎腺肿瘤的高发部位;多形性腺瘤和腺样囊性癌是最常见的涎腺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3.
346例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发病情况及各类肿瘤的构成比。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346例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平均43.7岁,男女性别之比为1.37:1。从原发部位分析,腮腺、腭部小涎腺、颌下腺占发病部位的前3位;从组织来源分析,上皮源性肿瘤最多;从病理类型分析,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样癌、腺癌分占前3位。结论:涎腺恶性肿瘤的发病年龄较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平均年龄降低,腺样囊性癌位居病理类型的首位,腮腺、腭部小涎腺占发病部位的前两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涎腺上皮性肿瘤在新疆的发病情况。方法:对378例涎腺上皮性肿瘤按不同民族、组织学类型、发生部位、患病年龄、性别进行了分析。结果:民族构成中汉族占绝大多数;良性肿瘤多于恶性肿瘤;病变组织学分类中混合瘤最常见;病变部位以腮腺为首;良性肿瘤患者以30~39岁组最多,而恶性肿瘤患者以50~59岁组最多;性别分布男性略多于女性。结论:涎腺上皮性肿瘤在新疆的发病情况与国内外文献报道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5.
涎腺上皮性肿瘤378例病理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涎腺上皮性肿瘤在新疆的发病情况。方法;对378例涎腺上皮性肿瘤按不同民族,组织学类型,发生部位,患病年龄,性别进行了分析。结果:民族构成中汉族占绝大多数;良性肿瘤多于恶性肿瘤;病变组织学分类中混合瘤最常见;病变部位以腮腺为首,良性肿瘤患者以30-39岁组最多,而恶性肿瘤患者以50-59岁组最多性别分布男性略多于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涎腺肿瘤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探讨其作为涎腺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银染-TRAP法检测28例涎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的28例癌旁组织、10例腮腺混合瘤、6例腮腺腺淋巴瘤;5例正常涎腺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28例涎腺癌组织中,有25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89.3%)。28例癌旁组织中,有4例端粒酶表达阳性(14.3%)。10例腮腺混合瘤,6例腮腺腺淋巴瘤,5例正常涎腺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涎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表达可作为诊断涎腺癌的肿瘤标志物;其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肿瘤手术治疗后监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108例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璐  柴松岭 《中外医疗》2009,28(16):72-73
目的分析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发病情况及各类肿瘤的构成比。方法对1986~2006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口腔颌面外科病房,经病理确诊的108例涎腺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9.97,男女性别之比为1.20∶1。从原发部位分析,腮腺、颌下腺、腭部小涎腺占发病部位的前3名;从组织来源分析,上皮源性肿瘤最多,占98.15%;从病理类型分析,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样癌、腺癌分别占前3位。结论涎腺恶性肿瘤的发病年龄较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平均年龄低,腺样囊性癌占首位,腮腺、颌下腺占发病部位的前2位。  相似文献   

8.
周蒙  张晓青  战凯 《中国病案》2024,(2):34-36+76
涎腺切除术是治疗涎腺炎症、涎腺囊肿、涎腺肿瘤的主要方法。ICD-9-CM-3中以手术切除范围为分类轴心将涎腺切除术分为涎腺病损切除术26.29、涎腺部分切除术26.31、涎腺全部切除术26.32,临床上常用的涎腺病损切除术包括腮腺病损切除术和小涎腺病损切除术,涎腺部分切除术包括腮腺部分(浅叶、深叶、副腮腺)切除术、颌下腺部分切除术、小涎腺部分切除术,涎腺全部切除术包括腮腺全部切除术、颌下腺全部切除术、舌下腺全部切除术。编码员在掌握每种手术的内涵后,应注意另编码同时进行的其它手术操作如任何淋巴结清扫术(40.40-40.42)、面神经切除术04.07、面神经移植术04.5、皮瓣移植术(27.57、25.59、86.71-86.72,86.74-86.75)、涎腺修补术26.49等。编码员应重视医学知识的学习,仔细阅读手术记录,充分与临床医师沟通,保证编码的准确、科学、完整。  相似文献   

9.
<正> 涎腺恶性混合瘤占涎腺肿瘤的2~9%,我科于1975~1988年共收治涎腺恶性混合瘤15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6例,女9例.年龄25~84岁,平均53岁.发病部位,腮腺10例,颌下腺3例,腭部2例.病程小于1年6例。1~5年3例,大于10年6例(其中15年以上  相似文献   

10.
涎腺混合瘤(多形性腺瘤)是涎腺组织中常见的肿瘤,我们从1978年3月~1996年3月收治涎腺混合瘤208例,均经病理证实,对其中198例进行了术后随访。现就本组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对于女性妊娠期的患者,因肿瘤长势较快,我们对妊娠分别为5个月、7个月的2例患者,在妇产科医师指导下行腮腺瘤切除术,均未出现流产和早产,可以证实妊娠期妇女可以行肿瘤切除术。l临床资料1.l一般资料共208例,男119例,女89例,年龄15~79岁,平均42.l岁,以28~55岁为最多。肿瘤原发部位:以腮腺最多,颌下腺次之,跨部小涎腺最少。见表1。表1肿瘤…  相似文献   

11.
涎腺粘相关淋巴瘤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MALT)淋巴瘤的特点是病变主要发生在结外粘膜免疫系统 ,多属低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涎腺区MALT淋巴瘤是比较少见的肿瘤 ,目前国内外对其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已有不少研究 ,但对其临床特点的分析较少。为此 ,我们对 9例涎腺区MALT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进行了临床分析。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 :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 1994~ 1998年收治的 9例涎腺MALT淋巴瘤患者 ,其中男 3例 ,女 6例 ,年龄 2 0~ 6 8岁 ,中位年龄 5 6岁。肿瘤发生于单侧腮腺 6例 ,双侧腮腺 1例 ,颌下腺 1例 ,腮腺并舌下腺 1例。按An…  相似文献   

12.
涎腺是由腺组织和结缔组织两种成份组成器官 ,有腮腺、舌下腺和颌下腺等。涎腺发生肿瘤相当多见 ,其肿瘤复杂多样 ,分类不一 ,颇易造成混淆 ,分布部位广泛 ,几乎所有涎腺都可发生 ,甚至非正常涎腺部位亦可发生 ,本组 1986年~ 1999年间收检涎腺肿瘤 15 0余例 ,现将资料较完整的 12 0例作临床病理分析 ,现分述如下。1 临床及病理资料1.1 性别及年龄 男性 6 2例 ,女性 5 8例。年龄最大者 6 5岁 ,最小者 1岁 ,4 0岁以上 5 1例约占 4 3%。1.2 发生部位 腮腺区 5 3例 ,颌下区 4 1例 ,腭部 5例 ,面部6例 ,舌下 2例 ,头顶 2例 ,上唇 1例 ,前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涎腺肿瘤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 ,探讨其作为涎腺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银染 TRAP法检测 2 8例涎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的 2 8例癌旁组织、10例腮腺混合瘤、6例腮腺腺淋巴瘤、5例正常涎腺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2 8例涎腺癌组织中 ,有 2 5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89.3% )。 2 8例癌旁组织中 ,有 4例端粒酶表达阳性 (14 .3% )。 10例腮腺混合瘤 ,6例腮腺腺淋巴瘤 ,5例正常涎腺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涎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可作为诊断涎腺癌的肿瘤标志物 ;其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肿瘤手术治疗后监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261例涎腺肿瘤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比为2.84:1,发病年龄在60岁以前有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的趋势,男性与女性之比为0.95:1,发病部位腮腺占54.02%,病理检查混合瘤占良性肿瘤的77.7%,恶性混合瘤占恶性肿瘤的39.7%。  相似文献   

15.
涎腺腺样囊性癌40例临床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分析4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临床病例,了解其发病情况,探讨影响SACC的预后因素。[方法]选择1986年8月~2002年6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诊治的涎腺恶性肿瘤手术患者108例,均经病理科确诊,其中腺样囊性癌40例。肿瘤分期按UICC(2002年)TNM分类进行;肿瘤病理参考WHO(1991年)的涎腺肿瘤组织学新分类法。[结果]SACC占涎腺恶性肿瘤的37.04%,腮腺和颌下腺多发,平均患病年龄51.83岁,男女比为1∶1;腺样囊性癌的死亡原因主要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发生在颌下腺和腭部及其他小涎腺的SACC复发率和转移率高,Ⅲ和Ⅳ期相对于Ⅰ和Ⅱ期的复发率高,实性型比腺样-管状型SACC的复发率和转移率高,神经受侵者比非神经受侵者SACC的复发率和转移率高。[结论]SACC是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SACC术后复发率和转移率较高,这与肿瘤的发病部位、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及有无神经侵袭情况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涎腺发生的肿瘤分别来自腺上皮组织的肿瘤和来自间叶组织的肿瘤。来自间叶组织的肿瘤。如血管瘤、淋巴管瘤、脂肪瘤极少见到。涎腺肿瘤绝大多数(95%)来源干腺上皮。这类腺上皮组织肿瘤无论是良性恶性在生物学形为,临床表现和治疗方面均有其特有规律。不同于一般软组织肿瘤。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一个新的组织学分类,涎腺肿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现将168例涎腺肿瘤总结分析。就涎腺肿瘤发病的年龄、部位分布趋势。诊断和治疗中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722例口腔颌面部涎腺肿瘤构成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和分析口腔颌面部涎腺肿瘤的构成现状,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722例涎腺肿瘤患者的就诊年龄、性别、部位、组织类型及不同病种间的构成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颌面部涎腺肿瘤患者722例,男女比例为1.1:1。良性患者430例,占总数59.6%,恶性患者292例,占40.4%,其中,多形性腺瘤(74.4%)与黏液表皮样癌(33.4%)分居良恶性肿瘤首位。结论口腔颌面部涎腺肿瘤以多形性腺瘤居首位,且发病率较高,腮腺区及腭部为高发部位,女性患者有增加趋势,30~50岁组为发病高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涎腺混合瘤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进行综合分析。方法:本文统计了涎腺混合瘤的发病率、发病部位,分析讨论了其诊断及首次治疗的手术方式对复发的影响。结果:以腮腺混合瘤发病最多,此瘤可有包膜内、外浸润及包膜不完整甚至完全无包膜。混合瘤术后复发与首次手术方式有关,多次复发可以恶变,因此应禁忌单纯肿瘤剜除术,至少应带一圈周围正常组织。发生在腮腺者,应行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发生在颌下腺者,应同颌下腺一并切除,这样可使混合瘤术后的复发率降到最低。结论: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腮腺区肿物25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涎腺肿瘤多发生于腮腺,腮腺肿瘤占涎腺肿瘤的80%。了解腮腺区肿瘤发病特点,对诊断及选择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本文对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1990~1996年间收治的259例腮腺区肿物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涎腺多形性腺瘤26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 探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病理改变及其发病与恶变的关系。②方法 对 2 6 0例经病理诊断为涎腺多形性腺瘤及其恶变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WHO(1991)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法进行诊断分类 ,观察其发病年龄、发病部位、恶变及复发情况。③结果  2 6 0例病人中发生于腮腺 177例 ,颌下腺 36例 ,舌下腺 1例 ,小涎腺 46例 ;2 6 0例中 38例发生恶变 ,其中发生于大涎腺者中恶变 2 5例 ,发生于小涎腺者中恶变 13例。发生于小涎腺者恶变率高于大涎腺者 ,差异有显著性 (χ2 =8.15 ,P <0 .0 1)。 38例恶变者中包括腺癌 3例、腺样囊性癌 1例、鳞状细胞癌 1例及肌上皮癌 33例。④结论 涎腺多形性腺瘤多发生于腮腺 ,发生于小涎腺者恶变率高 ;多次复发可致恶变 ,首次手术完整切除病变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