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虫类活血化瘀药的基础研究与心血管系统临床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虫类活血化瘀药的基础研究与心血管系统临床应用概况福建省立医院(350001)任林周杰明主题词活血祛瘀药/药理学心血管疾病/中医药疗法@虫类药/药理学虫类活血化瘀方药是活血化瘀之峻剂,除一般的活血化瘀作用外,还具有破瘀散结的作用。所以不仅能用于一般血瘀...  相似文献   

2.
活血化瘀是中医临床常用治法之一,所用方药包括活血行血、活血祛瘀和破血攻坚三类。活血行血方药具有疏畅血脉、推动血行以及活血补血的作用,用于瘀血轻症。活血法瘀方药具有开瘀通阻、活血通络、法瘀生新的作用,用于气滞血瘀、经络瘀血之证。破血攻坚方药则具有破血祛瘀、攻坚散结的作用,常用于瘀血有形之症积肿块、瘀血经闭、外伤肿痛等症,由于瘀血病证有寒、热、虚、实之别及合并证的存在,故活血化瘀法在临床应用时应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适当配合其他治法,常用如下:1温经化瘀法血宜温,温则通,寒则凝。治疗瘀血寒症时,当以活…  相似文献   

3.
虫类药作为传统中药的一大类,属于血肉有情之品,大多具有活血化瘀、行气破血、搜风通络等作用。很多医家擅长运用虫类药治疗各类疾病,虫类药在治疗内科、妇科疾病以及外科疾病等诊治中占据重要地位。张晓杰教授在吸取古代医家精华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运用虫类药在皮肤病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谈水蛭在肝病中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蛭为虫类药,入肝、膀胱经,具破血祛瘀之功。一般畏破血力猛而惧之不用。其实水蛭为活血化瘀之良药,并有养血和血、软坚消积,解毒退黄、通利水道等作用。故水蛭对肝病有独到的作用。本人在临床治疗各种难治的肝脏疾病时常加用水蛭一药,用量为10~15g,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  相似文献   

5.
陆明教授治疗肿瘤善用虫类药,认为虫类药攻邪有"虫蚁搜剔之能",总结虫类药具有剔邪搜络、软坚散结、攻坚破积、活血化瘀、止痛等功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开发天然抗栓药的途径,本文对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19类575种中草药单方和122个复方进行了体外抗栓实验和整体动物抗栓实验筛选。结果发现,219种中草药和67个复方具有抗栓作用。开发天然抗栓药的途径是:(1)筛选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方药(含单、复方),是一条基本途径;(2)筛选活血化瘀类方药(尤破血下瘀方药),是一条重要途径;(3)筛选其他类方药,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大黄虫丸出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是治疗“干血痨”的要方。对于干血内结、经血不调或经闭不通,腹痛有块,肌肤甲错,两目黯黑,潮热赢瘦诸症疗效颇佳。本方有消癥通经、滋阴清热、祛瘀生新的功效。方中大黄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推陈致新;桃仁、干漆通血闭;(?)虫、水蛭、虻虫、蛴螬等虫类活血化瘀之品,增强消瘀破癥之力;干地黄滋补阴液,合芍药、甘草濡养血脉,和中缓急而扶正;黄芩清热,合杏仁宣开肺气以解郁热,用酒送服以行药势,主治瘀血内积之证,是治疗体虚瘀血内结证的代  相似文献   

8.
仲景首开辨证论治配伍应用虫类中药先河,如今虫类药已广泛用于肿瘤的治疗。以虫类中药破血功效入手,结合肿瘤的病因病机,从破血生新提高免疫力、破血逐瘀改善微循环、破血攻毒促凋亡角度剖析其抗肿瘤功效,提出虫类中药抗肿瘤研究应深入到分子调控及其相互作用机制中。  相似文献   

9.
腰椎病在中医属"痹证"的范畴。独活寄生汤具有补益肝肾、祛风通络、活血化瘀、补益气血的作用,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肝肾两亏、气血不足之腰椎病。虫类药善于行走攻窜、搜风剔邪、通经达络、破血逐瘀、宣痹止痛。腰椎病大多因病已久,一般草木类的活血化瘀药未必奏效,故应用虫类药,利用其辛窜搜风、温经通络止痛的特点,与补肝肾强筋骨之独活寄生汤合用,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0.
顾翔 《光明中医》2010,25(1):18-18
化瘀复元胶囊(苏药制字Z04000155)以虫类破血药为主要成分,功能活血化瘀、复元生新,主治与高血脂、高粘血症、动脉硬化相关的冠心病、脑中风、高血压、糖尿病及肿瘤、慢性肝病、肾病等各种体虚血瘀证者,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为有效控制其质量,确保疗效,故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其质量标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卢艺  王刚  张静静  徐京晓 《新中医》2022,54(6):197-200
虫类药有攻坚破积、活血化瘀、行气和血、补益培本的治疗作用,历代医家用虫类药治疗妇人癥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中医学角度分析,虫类药有搜剔通络、以毒攻毒、引药入经的作用;虫类药乃血肉有情之品,走窜通达,无微不入,无坚不破,具有草木、矿物之类不能比拟之功效,明确其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可获得确切疗效。临床配伍应用时要把握剂量,警惕过敏反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2.
虫类药药性峻烈、起效迅速、疗效显著,备受历代医家推崇,是临床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的良药,其最早之应用始于张仲景之大黄之虫丸、之之煎丸。清代之天之谓:“散之不解,邪非在表;攻之不驱,邪非着里;补正祛邪,正邪并树无益;故圣人另辟手眼,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藉虫蚁血中搜逐,以攻通邪结。”虫类药性偏辛咸,辛能通络、咸能软坚,因而具有攻坚破积、活血化瘀、熄风定痉、通阳散结等功效。张琪老师在临床运用虫类药治疗各种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以疗效显著闻名于杏林。笔者有幸从师侍诊,于其博大精深中觅得一鳞半爪,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桃核承气汤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桃核承气汤出自《伤寒论》,为表邪内传 ,热结下焦血分所致下焦蓄血证而设。方药由桃仁、大黄、桂枝、芒硝、炙甘草组成。方中大黄下瘀血 ,破症积 ,推陈生新 ,与桃仁相伍 ,协同起活血逐瘀作用 ;桂枝用以温经通络、宣阳行气、血得温则运 ,是活血化瘀剂不可缺少的温经通阳之品 ;芒硝有软坚化积、消壅积之长 ,可消散恶血 ;甘草和中缓急止痛。诸药配伍 ,具有破血化瘀、通滞消肿 ,软坚散结 ,祛瘀生新之妙。笔者认为妇科疾病 ,位处下焦 ,气郁血瘀者多 ,其病机与下焦蓄血证颇为类近 ,故将本方试用于治疗妇科疾病效果较佳 ,现介绍如下。痛经经行腹痛…  相似文献   

14.
大黄[庶虫]虫丸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由十二味中药组成,本方剂主要包括草木药(熟大黄、桃仁、干漆)和虫类药([庶虫]虫、虻虫、水蛭、蛴螬),前者可活血祛瘀,攻热下血,以通血闭;后者则有破血逐瘀,化瘀去积,散脉通经的功效。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病证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原发性高血压进行了论说。引用《素问》、张锡纯、王清任、蒲辅周之观点和方药,结合丰富之体验.提出了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之方药宜1)活血化瘀;2)滋阴补肾;3)镇肝熄风;4)清热泻火。四法之论述采用了中西医结合之观点,有方有药,为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提出了系统方药。  相似文献   

16.
<正>虫类药属于动物药的一部分,包括昆虫和小型动物。虫类药为血肉之物、有情之品,性喜走窜,通经达络,搜剔疏利,无处不至,具有活血化瘀、攻坚破积、搜风剔络、消痈散肿、补益培本等作用[1],其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中风病现代医学称为脑血管疾病,其中医学病机为脑窍之络瘀而不荣或络破血溢,髓海损伤。中风虽为急性起病,而病理因素的产生是一个慢性过程,属"久病入络",因此搜剔走窜的虫类通络药物被广泛应用且疗效肯定,但也存在一些争议和亟待解  相似文献   

17.
虫类药外治在骨伤科的应用广西中医学院一附院骨科(530023)欧伦虫类药有活血祛瘀,攻坚破积,以毒攻毒及行表达里,穿筋透骨,无所不至的特点,临床应用极为广泛。治疗骨伤科疾患也是功效卓著,不少是以主药成分入药,由于部分虫类药有性燥伤阴之弊,故虫类药外治...  相似文献   

18.
《伤寒杂病论》瘀热证治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晋生 《四川中医》1999,17(7):16-17
“瘀热”为临床常见之证,但历代医家论述较少,而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却详尽论述了其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为后世医家研究和治疗瘀热之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探述如下。1表热随经侵血,博结阻于少腹仲景对太阳病不解,表热随经入腑,与血相结少腹(后人称蓄血证)者,采用活血化瘀、通下瘀热之法,但治分缓急轻重。若蓄血尚轻但发病较急,少腹急结,其人如狂者,予以桃核承气汤。如《伤寒论》第106条云:“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方中以桃仁破血祛瘀,大黄下瘀泄热,合用而瘀…  相似文献   

19.
经络至少由3种通道组成:主要运行营卫的经络,单独运行卫气的经络和单独运行神气(即狭义的“经络之气”)的经络。其中,主要运行营卫的络脉为血络;单独运行卫气与神气的络脉属于气络。虫类药可以通达络脉,根据功能主要分为三类:一类入血络,具有活血化瘀、通达营血之功;一类轻清飞升入卫气之络,具有宣风泄热、通达卫气之功;一类相对重浊沉降善入神气之络,具有搜风剔络、通达神气之功。中医络病包括血气之络病、卫气之络病和神气之络病三种,临床上需要根据络病的病机特点与虫类药性质分别选用入血络、卫气之络、神气之络的虫类药,以通络达血、通络达卫、通络达神。  相似文献   

20.
探讨《金匮要略》中活血化瘀法论治特色。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出"瘀血"的病名,开活血化瘀辨证论治之先河。其精髓之处在于其对活血化瘀方药的运用贯彻了细审寒热,明辨虚实这一宗旨。在活血化瘀的总法则下又视其寒、热、虚、实,察其兼变证,把握病程长短,区别轻重缓急,采取了不同的具体治疗方法,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