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高热患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入住于临床各个科室、降温时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我们从消化内外科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共有104例高热患者中,分别采用了不同的降温方法,现将降温效果报告如下:1.病例和方法1.1所选病人为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在消化内外科住院的发热患者104例,其中胆囊炎、结石33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物理降温护理对小儿肺炎感染致高热的降温效果。方法将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于我院的肺炎感染致高热患儿7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成观察组36例以及对照组36例,其中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降温;观察组患儿给予物理降温;对比分析12 h后体温差异。结果在经过不同的降温方式后,观察组患儿体温下降明显,由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于肺炎感染致高热患儿,采用物理降温能够有效降低患儿体温,确保患儿生命安全,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有效地治疗和护理烧伤高热,探讨三种不同方法对烧伤高热病人的降温效果。方法将90例烧伤高热病人,随机分为静脉滴注低温液体组,药物降温组,物理降温组,以三组病人60min内体温恢复率、体温反复率、5天以内体温恢复率、降温无效率等指标进行对照观察。结果三组比较60min内体温恢复率以药物降温为佳(P<0.01);体温反复率以静脉滴注低温液体组最低;5天以内体温恢复率以静脉滴注低温液体组最高(P<0.05),降温无效率,静脉滴注低温液体组最低。结论静脉滴注低温液体是一项有效、安全的降温方法,适合烧伤高热病人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感染致高热患儿接受物理降温护理来降温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收集94例小儿肺炎感染致高热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将患儿分为两组:观察组行物理降温护理,观察组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儿接受干预后1 h、6 h、12 h的体温变化,评价患儿家长对相应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接受干预后1 h、6 h、12 h的体温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100%,对照组满意度为80.85%(3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肺炎感染致高热接受物理降温护理可有效降温,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于香玲   《中国医药指南》2013,(30):582-583
目的分析物理降温护理对小儿肺炎感染致高热的降温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肺炎致高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针对性的物理降温护理,比较两组患儿接受护理后的各个时间点平均肛温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接受物理降温护理后的各个时间段平均肛温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物理降温可以有效降低高热肺炎患儿的肛温,保障其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物理降温联合药物降温控制脑血管意外所致中枢性高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2月广东省阳西县程村镇卫生院收治的中枢性高热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药物降温,观察组患者给予药物降温联合物理降温,比较2组患者降温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4 h、7 d腋温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33.34%(χ^2=4.000,P=0.046)。结论物理降温联合药物降温能有效控制中枢性高热,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物理降温在骨折术后发热患者中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纯玲  杜如  李俊风  白淋芳  张建芝  赵燕 《河北医药》2007,29(10):1153-1153
物理降温一般适用于高热降温,但在骨折术后发热患者应用物理降温的过程中发现,高热患者的退热效果低于中度以下的发热.故对2003年3月至2005年4月收治的150例四肢骨折术后发热患者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药实践》2013,(11):844-845
目的:探讨冰毯物理降温方法在中枢性高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重症医学科治疗的中枢性高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中枢性高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20例采用冰毯降温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传统的冰块或者乙醇擦浴降温治疗。结果:冰毯降温速度快、效果明显。结论:冰毯物理降温治疗方法可有效达到降温效果,同时能够保护脑细胞,利于改善患者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热危重患者全身湿敷法的降温效果.方法 选择60例体温(腋温)在39.0℃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与对照组(27例).两组综合治疗原则相同,观察组采用全身湿敷降温法,对照组采用冰毯降温法,对两种降温方式进行降温效果观察.结果 全身湿敷降温组与冰毯降温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 全身湿敷降温对高热患者降温效果明确、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高热可导致患者的基础代谢率升高,对氧及血液供求需求增加,将会加剧缺血缺氧和机体维持生命脏器基本代谢需求的矛盾,从而加重生命脏器的损害,特别是脑损害。以此,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才能预防或控制中枢性高热对脑组织的损害。而安全、有效的物理降温仍是最好的降温方法。笔者对中枢性高热患者应用特殊物理降温法(降温仪降温),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降温毯用于各类高热病人降温处理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通过对613例不同原因引起高热患儿采用降温毯治疗,收到了显著效果,且降温毯降温持续、稳定、安全,且可以随时调节和无并发症等优点,而冰敷备物费时、繁琐,需反复更换,护理不当易引起冻伤;酒精擦浴法增加护士工作量,需重复操作,护理不当易引起感冒而加重病情,所以降温毯应作为高热患者降温的首选医疗设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右旋布洛芬栓联合物理降温退热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快速安全有效的退热方法。方法2组患儿在未进行任何诊治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右旋布洛芬栓联合物理降温退热,对照组给予右旋布洛芬栓,分别记录治疗前后体温变化,观察降温效果。结果观察组60例中50例显效,9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98.33%;对照组50例中33倒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总有效率90%。结论右旋布洛芬栓联合物理降温退热效果显著,体温下降速度快于单用布洛芬栓,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为高热时退热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病人持续高热会引起机体各种调节功能障碍并造成身体各脏器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表现为头晕、失眠、烦躁等,持续40~41 ℃高热会出现胡言乱语、幻觉甚至导致昏迷;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表现为发热时呼吸加深、加快,深而快的呼吸在增加散热的同时也可引起呼吸性碱中毒;对消化系统的影响表现为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对循环系统的影响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加强、血流加快、心率加快等;对泌尿系统的影响是尿比重増高、尿量减少;对代谢方面的影响则是发热时容易引起负氮平衡,高热期的患者尿液和汗液都减少,水、钠、氯在体内潴留,而退热期出汗増多可引起脱水;发热期患者维生素也随之消耗増加且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所以常发生维生素缺乏[1].  相似文献   

14.
中枢性高热是脑部体温中枢受到损害而出现的临床症状,是神经系统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脑血管意外、脑炎、恶性肿瘤(脑浸润)易引起中枢性高热,老年患者是以上3种疾病的高发人群,因此,易出现中枢性高热,其发热特点:①体温可骤然升高至40℃以上,持续不降,但无寒战;②四肢皮肤温度不高,头部及躯干部温度极高;③皮肤干燥无汗;④单纯用药物降温效果不好。高热可以使脑血流量、脑氧代谢率增加,造成颅内压增高而加重脑细胞损害[1]。高热导致机体代谢大量增加和热能消耗,从而加速各器官的衰竭。为了探讨中枢性高热老年患者的降温方法,我院于1999年1月至2001年3月对常规药物降温后体温仍在39℃以上的患者,以冷生理盐水(12-18℃)灌肠,降温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高热患儿物理降温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艳 《中国实用医药》2008,3(33):163-164
高热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症状,是因为机体受到某种致热物质刺激后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出现体温过高的病理反映,体温一般在39℃以上。小儿的生理发育有其特点,年龄愈小,大脑皮质的发育愈不完善,愈易引起发热甚至高热。若高热持续过久,使体内调节功能失常,则影响小儿健康,严重时出现惊厥、昏迷,  相似文献   

16.
郭小红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300-301
目的研究并对比临床中急诊高热患儿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60例急诊高热患儿,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由80例患儿组成,治疗组的患儿进行物理降温治疗,对照组的患儿则进行药物降温的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儿降温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效率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物理降温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降温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两种降温方法的临床效果,分析门诊高热患儿使用多种降温方法的利与弊。方法选取在我院儿科门诊进行治疗的140例高热患儿,随机将患儿分为物理降温组和药物降温组各70例,观察两组患儿的降温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物理降温组患儿降温效果比药物降温组效果好,药物降温组不良反应明显比物理降温组少。结论应根据患儿发热的根本原因选择正确的降温方法,从而对患儿实施有效的临床护理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不同种类降温药物采用不同方式予高热患者降温后,复测体温的最佳时 间点.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5个内科科室和5个外科科室采用药物降温的成人高热患者506例,测量基础体温(T0)及给药后30 min(T1)、60min (T2)、90 min(T3)、120 min(T4)的体温,分别计算高热病人T0~T1、T1~T2、T2~T3、T3~T4的降温速率,平均降温幅度最大的时间段末为复测体温的最佳时间点.结果 肌肉注射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赖氨匹林注射液降温的高热病人复测体温最佳时间点为给药后60 min,口服布洛芬、萘普生、对乙酰氨基酚降温的高热病人复测体温最佳时间点为给药后90 min.结论 成人高热患者采取药物降温治疗后最佳复测体温时间均大于30min;应根据药物种类、给药途径、高热患者的年龄进行研究,得到最佳复测体温时间点,为临床提供有效诊疗信息,节省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低温液静脉滴注结合物理降温治疗中枢性高热的疗效。方法对24例中枢性高热患者采用低温液静脉滴注结合物理降温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低温液静脉滴注结合物理降温治疗中枢性高热疗效明显,有效率为100%。结论低温液静脉滴注结合物理降温治疗中枢性高热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小儿高热是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可引起系统功能紊乱和机体代谢障碍。若不及时降温,容易导致重要器官损害,甚至惊厥。本研究对1~12岁高热患儿分别采用双氯芬酸钾栓剂、对乙酰氨基酚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