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胼胝体腔隙性梗死的l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收集连续入住我院并行颅脑MR检查的脑梗死患者276例.结果 20例(7.2%)脑梗死患者的颅脑MRI显示有胼胝体腔隙性梗死灶.胼胝体腔隙性梗死大部分呈"指状",起自胼胝体下缘,伸入胼胝体内;少数病灶呈"小山丘状".结论 胼胝体腔隙性梗死并非罕见.胼胝体腔隙性梗死的形态与多发性硬化的胼胝体病灶相似,应注意鉴别.胼胝体腔隙性梗死也不是CADASIL的影像学特征,诊断时应注意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单纯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2694例脑梗死患者中,经MRI确诊的16例急性单纯胼胝体梗死患者(单纯胼胝体梗死组)和同时期42例合并有颅内其他部位梗死的复合胼胝体梗死(复合胼胝体梗死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及体征、影像学表现等,分析单纯胼胝体梗死患者临床特点。结果 (1)急性单纯胼胝体梗死占同期脑梗死发生率的0.59%(16/2694),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病变血管以大脑前动脉最多见;临床以肢体瘫痪、认知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2)与复合胼胝体梗死组相比,单纯胼胝体梗死组中既往有脑梗死病史的占比少(31.3%vs 66.7%,P 0.05);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长(68.3±12.7h vs 16.4±10.2h,P 0.05);肢体单瘫更多见(69.2%vs 28.0%,P 0.05),肢体肌力NIHSS评分低(1.6±0.4 vs 3.6±0.8,P 0.05);大脑中动脉受累的占比少(62.5%vs 90.5%,P 0.05);预后更好(93.8%vs 61.5%,P 0.05)。结论急性单纯胼胝体梗死发生率低,常伴有多种动脉硬化危险因素,以肢体单瘫、认知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胼胝体梗死核磁共振表现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对本院连续两年4个月住院的2816例脑梗死患者的核磁共振(MRI)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研究.全部患者均进行CT平扫、MRI自旋回波序列(S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ME),场回波序列(FE)扫描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颈部血管的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 31例胼胝体梗死患者,占全部脑梗死的1.1%(31/2816),男19例,女12例,平均年龄68.18岁,平均发病时间43.81h.异手综合征者3例(11%),高血压病史17例(54.83%),冠心病16例(51.61%),糖尿病10例(32.25%),脑梗死史者9例(29.03%),神志和精神异常的17例(54.83%),语言障碍的患者18例(58.1%),21例(74.19%)患者有不同程度肢体运动障碍.31例胼胝体梗死患者,共34处胼胝体梗死病灶,胼胝体梗死的患者合并其它部位陈旧性梗死灶22例(70.96%),伴有白质稀疏16例(61%),发现血管狭窄9例(29%,其中狭窄超过60%者6例),有7例(22.58%)伴有微出血.结论具有典型胼胝体综合征的胼胝体梗死患者发生率低,可能与重叠供血有关.胼胝体梗死常发生于有多种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并已经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人群.结合MRI矢状T1加权(T1 WI)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横断扫描是诊断胼胝体梗死的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胼胝体血供丰富,临床梗死相对少见,其梗死表现复杂多样,不易早期发现,临床诊断相对困难,主要依靠影像学结果进行确认。为提高对胼胝体梗死的认识程度,现将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以观念运动性失用、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弥漫性胼胝体梗死患者分析报道如下,并结合既往文献报道对其病因、分型、临床症状及治疗预后等情况进行分析。1病历资料本文对2015年11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1例胼胝体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该患者依据《中国急性缺血性卒  相似文献   

5.
胼胝体梗死导致的异手综合征(3例报告和文献复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异手综合征(AHS)的发病特点,探讨胼胝体梗死与AHS的关系。方法:对胼胝体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的研究。结果:我院2004至2006年收治的1860例住院脑梗死患者中有25例胼胝体梗死,约占同期脑梗死患者的1.34%(25/1860)。有3例患者出现AHS,占0.16%(3/1860),占胼胝体梗死患者的12%(3/25)。属于前型AHS2例,后型AHS1例;3例患者均有双手矛盾动作,1例有左侧失用和拟人格化;1例有未受累侧肢体的模仿动作。结论:高血压、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是胼胝体梗死并发AHS主要原因,双手的矛盾动作是AHS常见表现。  相似文献   

6.
胼胝体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大的连合纤维束,具有调谐两侧大脑半球功能的作用.现对2004~2008年本院收治的25例胼胝体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胼胝体梗死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胼胝体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大的白质纤维束,位于大脑纵裂底,有连接联系双侧大脑半球的功能,现将我院1998-2004年收治的4例经头颅MRI诊断的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胼胝体是联合两侧大脑半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半球间联系及功能协调上有重要作用,因其血液供应丰富,解剖位置位于较深的中线上,由多支血管供血,其发生单纯胼胝体梗死较少见我科.2004-2008年收治单纯胼胝体梗死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位于大脑纵裂底部的胼胝体是大脑中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皮层的广泛区域最大的脑白质连接纤维束。胼胝体同时接受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双重血供,有效的侧支循环能保证其供血,因此发生胼胝体梗死比较少见,出现双侧胼胝体梗死更是罕见。1病 例患者,女,33岁,右利手,因右侧肢体麻木、乏力9 d于2018年10月9日入院。入院前9 d患者无明显诱因感右侧肢体麻木、乏力,症状持续存在,无加重及缓解;感右侧肢体不受意识支配,不能完成穿衣、穿裤、刷牙  相似文献   

10.
胼胝体切开术是一种针对全面性或者多灶性难治性癫痫和创伤性跌倒发作的姑息性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方式。此研究针对儿童患者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系统检索了发表在Medline,Embase,Web of Knowledge和Scopus上的关于胼胝体切开术治疗效果的文章。纳入患者为手术时年龄18岁且中位随访时间1年的研究,同时进行了手术切除的研究被排除。总共12篇文章符合纳入标准。除了1篇是前瞻性研究外,其他所有文章均为回顾性研究,研究者对于发作控制良好的标准很少一致。在使用Engel分级标准的文章中,发现与胼胝体前部切开术相比,胼胝体全程切开术的患者发作减少的可能性更大(58.6%vs.88.2%,P0.05),其中跌倒发作比其他全面性发作类型减少更多。除1例患者被报道死亡以外,其他报道的并发症都很轻微。胼胝体全程切开术的一过性的失连接综合征比胼胝体前部切开术更高(12.5%vs.0%,P0.05)。生活质量、行为、智商和发育商的提高以及父母满意度与发作控制效果大致相关。术后抗癫痫药物的数量没有改变。胼胝体全程切开术更可能减少发作。胼胝体前部切开术不大可能导致失连接综合征。虽然所有的研究得到了相似结论,但证据质量较低。这些证据最多支持了胼胝体切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难治性全面性癫痫治疗方式这一假设,仍需要更多的随机病例对照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11.
胼胝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结构,主要连接两侧大脑半球轴系。在CT检查前,临床上诊断胼胝体出血极为困难。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990年至2000年我院经头颅CT证实的6例胼胝体出血的临床表现与CT特点。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3例,女3例。年龄20~30岁3例,45~65岁3例,平均41岁。既往有高血压史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史2例,安静状态下起病2例,活动状态下发病4例(其中饮酒1例,体力劳动2例,穿衣1例)。从发病至入院时间为3~48小时5例,10天1例,平均2.5天。1.2 临床症状和体征 首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脑梗死后锥体束华勒变性的发生过程和机制。方法报道3例不同部位脑梗死后华勒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并结合文献对其进行分析。结果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后可出现锥体束和胼胝体华勒变性,表现为同侧锥体束(内囊、大脑脚)与胼胝体出现T2和DWI高信号,ADC低信号,并且DWI和ADC信号改变比T2更明显;而单侧脑桥基底部梗死可于数月后出现双侧脑桥小脑束华勒变性,表现为双侧小脑中脚T2和DWI高信号,ADC等信号。结论脑梗死后华勒变性是疾病的发展过程,应充分认识这一现象,避免临床误诊为新发脑梗死。  相似文献   

13.
胼胝体卒中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胼胝体卒中临床上少见 ,我科于1992年 6月~ 1998年 6月共收治脑出血 36 1例 ,其中胼胝体出血 2例 ,复习1993年~ 1998年文献报道胼胝体出血15例 ,胼胝体梗死 3例 ,共 2 0例 ,现综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11例 ,女 9例 ,年龄19~ 76岁 ,平均 5 1.6岁 ,其中 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以纯失读症伴右侧偏盲为主要表现的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临床表现为纯失读症伴右侧偏盲的脑梗死后病例,复习相关文献分析讨论发病机制。结果患者男性,65岁,右利手,突发右侧视野缺损1个月余。对患者行汉语失语症成套检查方法评估,诊断为纯失读症。头颅MRI显示左枕叶及胼胝体压部梗死。患者脑梗死后表现为右侧偏盲,至右侧视觉信息无法输入;同时有胼胝体压部梗死,左侧视野信息传入右侧初级视觉皮质后,经胼胝体-下部纵行神经纤维到达视觉词形加工区的通路也被阻断。考虑本病例为视觉-初级视觉皮质-视觉词形加工区通路受损导致的纯失读症。结论纯失读症伴右侧偏盲起病的脑梗死表现隐匿,临床易忽略而至眼科就诊,从而失去再灌注治疗机会,提高对此类脑梗死的认识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胼胝体病变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参照2001年第八届莱比锡肝豆状核变性国际会议制定的诊断评分系统评分。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检查胼胝体压部病变。结果 3例患者均存在胼胝体压部病变,但均无胼胝体病变所致的失连接综合征表现。头颅MRI技术提示3例患者胼胝体病变主要为长T2异常信号、FLAIR像稍高信号,其中1例DWI呈高信号。出现胼胝体病变的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均病情较重、脑部损伤弥漫(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中脑及桥脑)。结论胼胝体病变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少见的影像学表现,若在有典型基底节病变的同时还伴有胼胝体病变则高度支持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胼胝体病变也提示患者病情较重、脑部损伤弥漫,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66岁.因思维迟钝,易激怒5d,于2011年3月7日入潍坊市寒亭区人民医院治疗.患者于5d前出现突发性思维迟钝,脾气暴躁,略有不顺心就出现攻击行为,在院外未行任何诊治.既往身体健康,平素性格内向.体格检查无异常.精神检查:神志清晰,反应迟钝,定向力、记忆力下降,计算力、判断力正常,未见怪异动作,简易智能状态测试(MMSE)评分15分.头颅核磁共振(MRI)示胼胝体见片状长T1和长T2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呈高信号;强化后胼胝体病灶未见强化,无占位效应.诊断为脑梗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的临床表现、病因及鉴别诊断特点。方法对2005年7月收治的1例53岁男性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因机制及其治疗过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发作性黑蒙、言语不利,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吸烟、饮酒史,体格检查以失用为主要表现。头部MRI检查可见左侧脑室旁、胼胝体梗死,右侧基底节、脑桥陈旧性腔隙性梗死;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为多发性血管狭窄,其中以左侧大脑中动脉、右侧颈内动脉及基底动脉最为严重。经颈内动脉内膜剥离术及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临床症状缓解。结论失用可以是胼胝体梗死的主要表现,其病因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胼胝体胶质瘤的预后影响因素(附6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与胼胝体胶质瘤患者预后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外科自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接受手术和行术后放、化疗的60例胼胝体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其生存状况,分析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术前机能状况标准(KPS)评分、术前有无癫痫、肿瘤病理级别、肿瘤大小、影像学强化、手术切除程度对胼胝体胶质瘤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结果 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小、KPS评分高和胶质瘤病理级别低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及总生存时间(OS)均较长,胶质瘤部位不同患者OS不同,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肿瘤病理级别为胼胝体胶质瘤患者PFS的影响因素,而年龄、病理级别、手术切除程度是OS的影响因素.结论 患者年龄较小、肿瘤病理级别低及切除程度高是胼胝体胶质瘤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采取积极正确的治疗策略可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9.
胼胝体切开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10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胼胝体切开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适应证、手术方法、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1999年1月至2010年8月单纯采用胼胝体切开术治疗105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发作类型以容易致残的全身性强直一阵挛发作(48例)、全身性强直发作(32例)或失张力发作(25例)为主.其中58例行胼胝体前2/3切开,47例行前3/4切开.结果 术后随访13~150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继续正规服用抗癫痫药物,13例(12.4%)患者术后发作消失,59例(56.2%)发作频率减少大于75%,22例(21.0%)发作频率减少50%~75%,9例(8.6%)无明显改善,2例(1.9%)加重.围手术期没有死亡病例,手术并发症较轻,且多为一过性.结论 对于无法行致痫灶切除术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胼胝体切开术能有效减少癫痫全身性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胼胝体切开联合皮层热灼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手术方式与治疗效果.方法 82例难治性癫痫行胼胝体切开术治疗,其中18例行单纯胼胝体切开、33例行胼胝体切开 致痫皮层低功率电凝热灼、31例行单侧致痫灶切除 胼胝体切开 致痫皮层低功率电凝热灼.术后随访6个月~2年.结果 11例(13.4%)癫痫发作完全消失;41例(50%)癫痫发作次数显著减少;16例(19.5%)癫痫发作程度减轻;8例(9.8%)无明显改善;6例(7.3%)发作略有加重;无死亡病例.手术后疗效以Wilsion标准评判,优良率为83%.结论 部分性发作的癫痫患者,最可靠的治疗方法是致痫灶的切除,但对于全面性发作的病人,其致痫区往往比较广泛而无法切除,胼胝体切开可以阻断两侧半球间痫样放电的传播,联合皮层热灼术可以减少发作频率、减轻发作程度和改变发作形式,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