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腑泻下法在中风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四个方面,即:通腑泻下法的内涵、通腑泻下法用于预防中风、急性期及时使用通腑泻下法对防止病情恶化具有重要意义、康复期用通腑泻下法可防止病情反复等,论述了通腑泻下法在中风病中的运用。指出:通腑泻下法是广义的,临证时应因人因证制宜,中病即止。继之以活血化瘀、养阴益气、养肝熄风、化痰通络诸法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2.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为治痞、满、燥、实俱全之阳明腑实证而设,是通腑泻下的代表方剂,后世在其基础上衍变出许多类方。但由古至今,多以之内服或灌肠,利用其通腑泻下、破瘀散结的作用,治疗阳明腑实证以及部分通过通肠腑、破瘀结可以减缓病  相似文献   

3.
活用下法验案4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中医藏象学说中脏腑关系所确立的通腑泻下法,在临证時运用十分广泛.常选用的方剂是仲景的大承气汤.凡是出现腑气不通,邪热内蕴的病机,均可灵活使用.  相似文献   

4.
侯江红 《国医论坛》1995,10(2):29-29
小儿高热最为常见,常法以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施治,临证之中往往不能尽效。本人异其常,变法以“通腑泻热”、“重汗解热”、利尿渗热”、“化湿清热”4法治疗小儿顽固性高热,每获良效。1 通腑泻热 是指用泻下通便之品以达泻热退烧的目的,多用于急性扁桃腺炎、痄腮、颌下淋巴结炎等病引起的顽固性高热。辨证要点是高热持续不退,体温多在39.5℃以上,大便干结,面赤舌红,尿赤短少,口臭咽痛。此乃热毒上蕴下结,燥实塞腑而引起高热,当以“泻下通便、导热下行”立法。  相似文献   

5.
通腑治癃2则     
通腑治癃2则翟林包头市东河区中医院(014010)崔东祥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010020)癃闲之证乃属中医急证之一,诚如张景岳指出:“为最急最危之证,数日不通,则奔迪难堪,必致危殆。”笔者根据中医“小便闻.利二便”的原则,运用通腑泻下之法治疗癃闭2...  相似文献   

6.
通腑法属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仲景在<伤寒论>中用以治疗阳明腑证,以及因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水饮内停等所致一类危重急证,代表方剂有承气汤、陷胸汤等一类方剂.笔者在临床中遇癌症术后腑气不通证,常用承气汤类通腑攻下,每获良效,今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7.
通腑泻下法在哮喘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述喘证的条文颇多 ,有麻黄汤证的风寒束肺而喘 ,有小青龙汤证的外寒引动内饮而喘 ,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的表气不固、外邪引动宿疾而喘 ,有麻杏石甘汤证的里热壅滞、肺气不降而喘。在论述里热壅滞、肺气不降的喘证时 ,仲景提出 ,若里热壅滞在肠而致阳明腑实者 ,宜用大承气汤通腑泻下法治喘。经查阅近 10年的临床研究报道 ,鲜有用泻下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期发作的报道。究竟《伤寒论》通腑泻下法在治疗哮喘病中的意义如何 ,引发了笔者的思考。中医理论认为 ,哮喘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痰的产生责之于肺不能布散津液 ,…  相似文献   

8.
泻下通腑法救治中风急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泻下通腑法救治中风急症广东省番禺市人民医院(511400)徐素红泻下通腑法是中医治疗急症重症的重要方法之一,笔者应用本法治疗中风急症11例,均有舌红、苔黄、脉弦、便秘等证候,分别选用三承气汤加减化裁,以大黄为主药施治,取得满意疗效。周某,男,55岁,...  相似文献   

9.
急性肺损伤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病情凶险,致死率高,常规对症治疗效果欠理想。基于“肺肠相关”理论,采用以大承气汤为代表的通腑泻下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肺损伤效果显著,但其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分别从中西医角度论述肺肠在生理病理上的相关性,阐述“肺肠相关”的理论来源和研究进展,并以此为基础论述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肺损伤“肠病及肺”病机、“肺病治肠”治则及“通腑泻下”治法,探讨大承气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陕西中医》2017,(7):905-906
目的:评价通腑泻下法对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重症医学科治疗的140例危重患者合并胃肠功能障碍临床资料,按照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西医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通腑泻下法,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中医症候评分、DAO、TNF-α、IL-6、CRP水平低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腹胀、便秘、肠鸣音)短于对照组,胃肠功能障碍评分、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腑泻下法治疗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患者胃肠道功能障碍,明显提高临床治疗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郭长贵通腑法治疗皮肤病举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天骥  吴积华 《新中医》1995,27(6):47-48
郭长贵通腑法治疗皮肤病举要刘天骥,吴积华主题词寻常痤疮/中医药疗法,荨麻疹/中医药疗法,血风疮/中医药疗法,泻下,中医治法,郭长贵先师郭长贵系河南省名老中医,临证50余年,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郭老根据“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用通腑法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文献报道中的通腑法治疗中风病处方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药物筛选和合理组方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4年1月~2005年12月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通腑法治疗中风病中药方别,对其中药使用频率、剂型及配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共检索到有关通腑法治疗中风病文献报道116篇,应用处方明确的中药方剂66个,涉及中药89味;②通腑法治疗中风病所用的药类依次为泻下、化痰、活血、息风等作用的药物,其中常用中药有大黄、芒硝、胆南星、枳实、栝楼、石菖蒲、桃仁、牛膝、钩藤、厚朴、甘草等,另外补虚药、开窍药的使用率也较高;③通腑法临床中多应用于中风病急性期,剂型和给药途径以汤剂口服为主。结论:通腑法治疗中风病可分为化痰通腑、活血通腑、滋阴通腑、泻热通腑等,通腑方药治疗中风病前景广阔,探讨其用药规律,为治疗中风病的新药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罗洪勇 《陕西中医》2008,29(2):184-185
目的:观察通腑泻下法对机械通气治疗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将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通腑泻下法。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d和3d及脱机后的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d动脉血氧分压、PaO2/FiO2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均<0.05),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9±4.5d较对照组14.1±6.2d显著缩短(P<0.05)。结论:在机械通气等治疗基础上加用通腑治疗,有助于尽快控制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改善呼吸功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4.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且中医药治疗常有独到之处。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SAP的进展综述如下。1 复方中药治疗 从近年来的报道看,中医药治疗SAP仍主要以复方为主,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其选方用药有以下几方面重点。1.1 通腑泻下 SAP可归属于中医学“结胸”、“阳明腑实证”  相似文献   

15.
胆为腑脏,以通为用,笔者采用泻下通腑法治疗慢性胆囊炎、胆管综合症、胆结石等属于胆胀病,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韦湘林 《陕西中医》1997,18(9):431-431
<正> 泻下通腑法,一般认为主要用于阳明腑实,燥屎内结之症。由于在一些中医文献中有禁用下法治疗中风的说法,所以至今仍有医者对下法在本病中应用心有余悸。但在临床中发现,在中风急性期中腑气壅滞现象普遍存在,且较为突出,用其它方法往往疗效不佳。受“六脏以通为用”和“降气便是降火”的古训启发,笔者在中风急性期运用泻下通腑法,每获良效值得一议。  相似文献   

17.
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9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子坪  龚建华 《陕西中医》2005,26(11):1157-1158
目的观察清热、化痰、泻下类中药配伍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疗效。方法采用星蒌承气汤(大黄、芒硝、瓜萎、胆南星)治疗本病90例。结果总有效率97%。提示清热化痰通腑泻下,釜底抽薪,引热下行,截断病势,效果颇佳。  相似文献   

18.
罗化云  党爱军 《陕西中医》2010,31(9):1155-1156
目的:观察肠通汤治疗急性不全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共治疗30例,采用肠通汤(大黄、赤芍、车前子、芒硝、枳实、川朴等)治疗。结果:治愈28例,转手术治疗2例。结论:肠通汤加减治疗急性不全性肠梗阻有泻下通腑,活血化瘀,保护胃气的功效。  相似文献   

19.
采用以清心开窍通腑法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40例,治愈37例。认为治疗该病,在阳明气分阶段应用清心开窍法,可直折病势,阻断证候传变,缩短疗程,减少后遗症发生;合用通腑泻热,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大黄治疗急性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并初探其机理。方法 将脑室出血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组在中药方剂中加用大黄,对照组在中药方剂中加用水牛角。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脑室可归属中医学“腑”的范畴,脑室出血当属“腑实”证,故以大黄通降之力可在此类“腑证”中收到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