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陈存仁先生,作为著名中医学术流派之一丁氏内科流派的传人,是海派中医的代表性人物。通过文献搜集整理,简要介绍陈存仁先生的生平、师承及其传人,梳理丁氏内科陈存仁一脉的传承脉络,建立其传承谱系。  相似文献   

2.
陈存仁先生,作为全国著名中医学术流派之一的丁甘仁内科流派的传人,是海派中医的代表性人物。本文通过文献搜集整理,初步考证陈存仁先生的早期(1949年前)生平及医事活动,逐步梳理丁氏内科陈存仁一脉的传承脉络,并附陈存仁先生早期简明年谱。  相似文献   

3.
陈存仁,是全国著名中医学术流派之一丁氏内科流派的传人,是海派中医的代表性人物。文章通过文献搜集整理,简要介绍了陈存仁先生的成长经历,文章探求了先生的成才之道,认为先生拥有开放性的心态、创新性的精神、多元化的发展、自己的底线原则,而目标明确、勤奋刻苦、把握机会、自制力强、博采众长是先生成功的主要特质,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4.
丁甘仁先生作为近代海派中医一代宗师,其存世医案多达一千余例,整理、评析丁氏医案的专著、专论众多。丁氏医案载述完备,内容丰富,经验独到,颇能反映丁氏精深的学术理论、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鲜明的用药特色。笔者对丁氏内科、外科、妇科、时疫喉痧医案及调补膏方、医案数据发掘等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系统梳理。  相似文献   

5.
李文珍 《光明中医》2011,(10):1976-1977
席德治先生为常州孟河医派传承学会副会长,丁氏学派第三代传人,师从丁济万、程门雪等,一生奉献于中医临床事业,并致力于继承和发扬孟河丁氏学派学术理论,对于消化系统、妇科等疾病的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深的造诣。笔者曾有幸侍诊左右,先生德艺双馨,惜不久前因病仙逝,铭记先生教诲之恩,今温习席先生之临床用药经验,以表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6.
童少伯为全国名中医,丁氏内科第四代传人,其治学严谨、遣方用药随证而变,在治疗各种内科杂病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旨在初步总结其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7.
陶春晖 《光明中医》2011,26(4):676-677
已故著名中医学家、伤寒大家李培生教授,系全国第一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医70余年,学验颇丰,擅长内科疾病及疑难杂症。李老用药以轻灵平稳见长,在脾胃病的治疗上有其独到之处。笔者有幸作为李老学术经验整理者之一,现将李老运用药对辨治脾胃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顾振强 《光明中医》2007,22(5):25-26
方宝华,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深受孟河丁氏学派熏陶,并承丁济万先生亲授内科诸病,深得其奥妙.从医六十余载,学验俱丰,饮誉沪上.  相似文献   

9.
中医治疗胃病素有特色和显著疗效。本文总结了张仲景和叶天士两大医家在治疗胃病上的异同,相同点有理论皆以《内经》为基础、均提倡脾胃分治和重视胃的生理作用;不同点体现在病机认识、治则治法、用药规律及防治理论,以期完善胃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综合了《丁氏百病医方大全》《孟河丁甘仁医案》《沐树德堂丸散集》《丁甘仁先生家传珍方》中外科方药及外科医案内容,对其中某方或某案的辅助性用药(包括用药辅料或有特殊蕴意的佐使药)进行梳理归纳,概述丁氏在外科配方中的辅药具有如下鲜明特点:对于治疗外科病证的内服丸药,其辅料具有减毒增效,兼顾病程的特点(以蜜、朱砂、吗啡等为例);内服丸药的送服汤饮具有病证结合,用法灵活的特点(以各类酒剂为例);外治法的辅药选择具有注重辨病,同方异法的特点(以醋、麻油等为例)。在外科疾病的制方运用中,可以反观丁氏诊断过程中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过程中病情与体质相结合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文章先从现代医学和古代中医学两个角度分别阐述了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发病认知和治疗思路。总结了许家骏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PDR的思路、方法和经验,通过对病案的陈述与分析,归纳了其对PDR中医病因病机的独特认识。他认为在治疗PDR的同时,应用中医中药治疗以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结合吕仁和教授提出的"微型癥瘕"理论,使患者在眼部症状减轻的同时,全身症状也得到改善,并提出中西医结合疗法是PDR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2.
心脑血管疾病的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存质量,增加疾病负担。心脑之间的相互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心脑同治”是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探究二者的关系及中医药治疗现状对建立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该文通过对“心脑同治”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溯源,认为心脑血管疾病异病同源,心脑以血为基、神明相统;并阐述了心脑同治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心脑血管疾病致病因素相同、共患疾病夹杂,而神经体液反射失调、内分泌及免疫调节紊乱等可影响彼此功能。同时探讨了心脑同治中药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干预效应,发现此类中药能够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的调控起到心脑血管保护作用。结合目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对中医药心脑同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实践策略做出思考与展望,从关注重点人群、聚焦优势病种、发挥中医药价值、科学阐释心脑同治的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转化应用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靳三针疗法在岭南地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简称小儿脑瘫)独树一帜,颇受患者关注。陈兴华教授在继承靳三针学术基础上,立足于疾病时代变化和患儿个体差异,发现脑瘫中医病机乃五脏机能失调,虚实夹杂以致脑神不用,机体失能。通过运用五脏腧中医外治法论治脑瘫,多有奏效,故予以总结经验并附验案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4.
中西药合用是临床常用的干预策略和治疗手段,是在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相互取长补短的原则下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如何真正将中医、西医两种医学进行结合,如何保证中药、西药叠加使用的效果是增效,实现两者优势互补,最大程度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已成为当今社会极待解决的热点课题。目前的中西药联合模式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如不良反应多,干预人群不明确,配伍不合理,机理不清楚,临床与基础研究脱节,同时仍缺乏高质量循证证据。鉴于目前中西医结合模式的局限性和评价中药作用模式的探索,我们提出COMTSM模式作为中西药联合应用的规范化研究方法,即结合(C: Combine)门诊数据挖掘(O: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Outpatient cases)、Meta分析(M: Meta-analysis)、随机对照试验(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精准人群分析(S: Stratified analysis of clinical research)、机理机制研究(M: Mechanism research)。在COMTSM模式下研究津力达颗粒治疗糖尿病。中药津力达颗粒(JLD)在应用降糖西药基础上,可发挥出进一步的降糖、改善胰岛β细胞等作用,用高质量的循证证据表明中西药联合应用情况下中药有明显的增效作用。COMTSM模式评价中药作用成果显著,COMTSM模式主要用于中药的规范化研究,以获得高质量的循证证据,为其它中西药联合应用提供了规范化研究方法,也提出了新的适合中药应用的研究模式,为未来更多的中医药在COMTSM模式下研究提供了方向的引导,发挥中药防治疾病、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变革的深入,中医药和信息学方法与技术交叉结合,诞生了中医药信息学,它是由中医药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相互整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开发和评估各种有关获取、处理及解释患者数据的方法和系统。中医药信息技术可以为中医眼科所用,从而解决目前中医眼科没有一套公认的辨证体系和病证难以结合的困境,发挥中医在眼科疾病健康管理中的优势,为中医眼科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以闭经、不孕、肥胖、多毛为主要特征的内分泌紊乱疾病。中医辨证论治并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治疗可提高受孕率。西医通过诱发排卵、降低雄激素和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治疗可改善症状,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改善机体内环境和促排卵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姚新生 《中草药》2021,52(17):5115-5119
中国传统医药是世界传统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复方制剂是传统中医用药治病的主要手段,也是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真正载体。中药复方制剂立足"整体观",体现了多靶点、多环节、整体调节恢复平衡的治疗理念,在多因素复杂性慢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推进中药复方药物的国际化发展,不仅对于人类有效防治疾病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引领中国传统医药产业发展亦具有重大意义。立足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结合传统中医药文化和国际传统药物发展的经验,从药物评价体系、药效物质基础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对中药复方制剂现代化、规范化、国际化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推动中国传统医药产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介绍王诚喜教授运用自拟方黄芪益肺汤治疗肺结节的临床经验.王教授认为该病多由肺脏气虚、肺气不宣、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久之痰气凝结、瘀毒阻滞而发病,主要可责之肺、脾二脏,本虚标实,虚实错杂而为病,王教授认为中医治疗肺结节上有独特的优势,基于其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自拟黄芪益肺汤随证加减治疗本病,同时注重患者情志舒畅与肺功能锻...  相似文献   

19.
滕广帅  白洁 《天津中医药》2022,39(10):1357-1360
炎症性贫血(AI)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西医治疗的根本在于治疗原发病,补铁和/或应用促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应注意权衡利弊,靶向促炎因子-铁调素-膜铁转运蛋白轴治疗和缺氧诱导因子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HIF-PHI)作为新型疗法具有广阔前景,中医采用辨证论治、标本兼治的方法治疗AI,优势显著,本文对AI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AI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胃肠动力紊乱是多种胃肠功能失调疾病的总称,症状多样,机制复杂,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造成一定负担。近年来,随着对胃肠动力紊乱机制的深入研究,新的治疗药物不断涌现,传统中药由于其多组分、多靶点的特点,多被用来治疗胃肠动力紊乱。本文对近年来用于治疗胃肠动力紊乱疾病的中药及其作用机制的基础研究进行了总结,发现其作用靶点主要有以下几种:改善胃肠道病理形态及化学物质,包括激素、肽、神经递质等的表达;改善炎症状态;调控胃肠道自主节律细胞和平滑肌的收缩舒张;调节代谢通路;改善肠道微生物;调节信号通路。本文的综述将为后续深入研究中药治疗胃肠动力紊乱疾病提供参考,为中药在临床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