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伴颈内动脉扭曲的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苏北人民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17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伴颈内动脉扭曲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股动脉穿刺至再灌注时间)、闭塞部位.采用改良溶栓治疗脑梗死(mTICI)血流分级评...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对急性心源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采用血管内介入术治疗的78例急性心源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超声心动图数据。定义LVEF≥50%为正常值,<50%为下降值。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预后良好44例(56.4%),预后不良34例(43.6%)。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相比,LVEF下降(9.1%比26.5%,P=0.041)、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29.5%比52.9%,P=0.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VEF下降(OR=0.195,P=0.032)、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0.889,P=0.030)、伴糖尿病(OR=0.217,P=0.014)和颈内动脉末端闭塞(OR=0.278,P=0.028)是急性心源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良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心源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LVEF(<50%)下降,临床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后循环卒中大约占所有卒中的20%,但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pc-ELVO)仅占所有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5%。尽管少见,但pc-ELVO患者往往病情严重,症状也不典型,良好预后率低。如何更好地对这些患者进行管理,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难点。近期,美国神经介入外科学会(SNIS)发布了一项关于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指南,旨在为pc-ELVO的影像学检查、诊断和血管内治疗技术提供详细的最新指导。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卒中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致死致残病因之一,而其中颅内外大血管急性闭塞是病情严重、预后不良的亚型,导致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4.5 h内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human 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作为处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证据最充分的治疗方式,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但限于其相对严格的时间窗和适应证、禁忌证要求,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比例较低[1-3]。另外,相当部分的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对rt-PA并不敏感,仅5%~30%能够实现闭塞血管再通,患者获益程度有限[2-4]。近年来,多项国外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证实,在颅内大血管闭塞性病变中,早期施行以支架型取栓装置为代表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5-10]。在国内,2015年国家卫计委发布了《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指导规范》,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发布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救治中的临床、检验、影像评估,以及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的技术与时间管理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11]。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AIS-LVO)患者静脉溶栓后转诊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卒中防治中心静脉溶栓后转至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机械取栓术的AIS-LVO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机械取栓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共41例AIS-LVO患者纳入研究,其中预后良好组16例(39.0%)。将单因素分析中变量(P<0.05)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低、卒中症状发作至卒中防治中心就诊时间(ODT)长以及卒中防治中心就诊至股动脉穿刺时间(DPT)长,均为AIS-LVO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IS-LVO患者静脉溶栓后转诊行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术前NIHSS评分、ASPECTS、ODT、DPT是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行血管内再通治疗术中合并使用替罗非班对颅内出血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接受血管内再通治疗的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中使用替罗非班与未使用替罗非班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治疗方式以及颅内出血并发症等差异。 结果共计纳入173例患者接受血管内再通治疗,其中替罗非班组87例,非替罗非班组86例,替罗非班组中后循环(39.08% vs 25.58%,P=0.034)、糖尿病(24.14% vs 10.47%,P=0.026)比例显著高于非替罗非班组,非替罗非班组中房颤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替罗非班组(P<0.001),两组患者手术再通率及随访90 d预后良好比例相当,围手术期颅内出血并发症未见差异。 结论血管内再通治疗合并使用替罗非班是相对安全的,并未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7.
随着多项大型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发布,血管内治疗(或联合静脉溶栓)被推荐为颅内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首选治疗措施.然而,血管内再通治疗预后受到一系列因素影响.该文就影响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可能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急诊自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39例重症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血管内治疗组(n=24)与标准药物治疗组(n=15)。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血管内治疗组的血管再通率为91.7%(22/24),显著高于标准药物治疗组的26.7%(4/1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58.3%(14/24),显著高于标准药物治疗组的26.7%(4/1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标准药物治疗比较,血管内治疗急性重症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更为显著,可降低患者严重致残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院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血管内开通救治延误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并接受急诊血管内治疗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分为延误组>120 min和非延误组≤120 min。收集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术中影像及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析院内脑卒中血管内开通救治延误的原因。结果共纳入院内脑卒中患者34例(延误组n=22,非延误组n=12),中位年龄68.0(56.0,73.5)岁,其中男24例(70.6%)。中位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OPT)为233(110.7,300.0) min。非延误组发病至会诊时间(42.0 min比137.0 min,P<0.001)、影像检查至股动脉穿刺时间(43.0 min比130 min,P<0.001)均显著短于延误组;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5比10.0, P=0.032)低于延误组,90 d良好预后比率(66.7%比18.2%, P=0.008)高于延误组。二元logistic回归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大动脉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IVT)后血管内取栓术(EVT)治疗(桥接治疗)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南京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3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桥接治疗组(n=64)和单纯EVT治疗组(n=71).根据改良溶栓治疗脑梗死(mTI...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评价连续应用等渗性对比剂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项目为单中心前瞻性设计注册研究(ClinicalTrials.gov,NCT03132558)。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卒中绿色通道诊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根据检查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CTA组(入院后仅接受头颅CTA评估颅内血管情况)和DSA组(入院头颅CTA明确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后即行血管内治疗)。两组患者应用同一等渗性对比剂。比较患者术前和对比剂应用后48 h血清肌酐(SCr)值,观察对比剂肾病(CIN)发生率。结果 共纳入309例患者,其中CTA组194例,DSA组115例。CTA组、DSA组患者对比剂平均应用剂量分别为(93.4±9.2) mL、(187.3±18.7) mL(P<0.05);基线SCr均值分别为(76.4±26.9) μmol/L、(74.7±27.5) μmol/L(P=0.588),对比剂应用48 h后分别为(75.1±26.0) μmol/L、(81.5±69.5) μmol/L(P=0.249)。17例患者(5.5%)发生CIN,其中CTA组7例(3.6%),DSA组10例(8.7%)(P=0.058)。结论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短期内连续应用等渗性对比剂未显著增加CIN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机器学习在预测超时间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90天神经功能结局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血管内治疗的118例超窗期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中,侧支循环血流对脑组织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4D-CTA对83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脑卒中患者的侧支循环进行动态分析,使用半定量区域软脑膜侧支评分方法(rLMC)对4D-CTA早期、峰值、晚期,以及时间MIP(tMIP)进行评分,并与功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即mRS评分)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动脉内治疗AIS患者60例,其中30例接受微导管置于阻塞血管近端或阻塞血管血栓内的尿激酶溶栓治疗(单纯溶栓组),30例接受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微导管注入尿激酶溶栓治疗(支架取栓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血管再通率、颅内出血率、90 d内病死率及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支架取栓组和单纯溶栓组治疗前、治疗后14 d NIHSS评分分别为(21.89±5.62)分、(7.78±2.36)分(P<0.001)和(18.40±6.59)分、(7.00±2.28)分(P<0.001),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6.67% (26/30)、63.33%(19/30)(X2=4.356,P<0.05);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0.00%(3/30)、13.33% (4/30)(x2=0.162,P>0.05);90 d内病死率分别为13.33% (4/30)、16.67%(5/30) (x2=0.131,P>0.05);术后90 d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别为66.67% (20/30)、36.67% (11/30)(x2=5.406,P<0.05).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大血管闭塞的AIS后血管再通率及90 d预后均显著优于单纯动脉内溶栓治疗,但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尚需更多病例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5.
机械取栓是目前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最有效的再通治疗方法,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由多项研究证实.随着机械取栓技术逐渐普及,出血转化(HT)发生及其相关因素也受到广泛关注.HT是机械取栓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可能降低甚至抵消取栓治疗获益,增加AIS患者病死率.HT与临床不良预后直接相关.该文就大血管闭塞性AI...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MR血管成像在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MR血管成像(MRA)上存在大血管闭塞并符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入选标准的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在3~6 h治疗时间窗内分别接受rt-PA溶栓治疗(溶栓组,38例)和常规治疗(未溶栓组,27例).治疗3个月后随访2组改良的ranking量表(mRS)评分,通过卡方检验评价组间疗效分级,Mann-Whitney检验评价mRS评分,并与国外多中心研究的联合分析结果对照.结果 治疗3个月后随访时,溶栓组和未溶栓组mRS评分为0~1分的比例分别为52.6%(20/38)和33.3%(9/27)(x2=3.858,P=0.049),mRS评分中位数分别为1和3分(U=-2.026,P=0.043),组间临床有效结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A可以用于完善rt-PA溶栓治疗指征,存在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超早期应给予rt-PA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3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二医院高压氧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24 h内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76例, 按治疗方法分为替罗非班组(n=36)和高压氧联合替罗非班组(n=40), 记录和比较2组患者治疗7 d、14 d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评分), 7 d内的卒中进展(NIHSS评分增加≥3分)发生率及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检测2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14 d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替罗非班组比较, 高压氧联合替罗非班组患者治疗7、14 d的NIHSS评分和7 d内的卒中进展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 其90 d mRS评分亦降低,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替罗非班组比较, 高压氧联合替罗非班组患者治疗14 d的血清NSE水平明显降低(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等严重不良事件。结论高压氧联合替罗非班可提高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 降低卒中进展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影像导引下机械性血管再通治疗超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接受机械性血管再通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连续患者共91例,其中超时间窗并影像学检查显示有缺血半暗带患者11例(男9例,女2例;中位年龄59岁).观察11例患者术前、术后3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术后90 d患者临床结果.结果 11例患者4条大脑中动脉、3条颈内动脉、4条椎基底动脉接受机械性血管再通治疗(单纯支架成形术10例,机械取栓联合支架成形术1例),血管再通治疗成功率为90.9%(10/11),术后30 d内再闭塞率为9.1%(1/11).术后90 d中位NIHSS评分为4分(0~12分),与术前中位评分11分(4~35分)相比均明显好转(P<0.05);mRS评分0~2分患者由术前0例改善为术后90 d7例(63.6%,7/11).结论 影像导引下机械性血管再通治疗超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动脉溶栓治疗的影响因素,为动脉内溶栓治疗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回顾我中心8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溶栓治疗住院病例,采集患者病史、起病过程的特点、发病与动脉溶栓的间隔时间、有无出血、是否死亡以及治疗之后(包括治疗后即刻、治疗后24 h)患者主要神经功能的变化过程,我们所选用的神经功能包括肌力、眼震及意识水平.脑血管造影回顾则采集动脉溶栓前后DSA血管形态的异常发现及变化,以及尿激酶用量.此后对上述指标进行整理,统计学处理.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溶栓时间为5.8(5.8±3.3)h;DSA资料丢失20例,造影阴性率为14.7%,血管再通率(部分及完全再通)为36.2%,溶栓后早期(<24 h)症状加重24例(27.3%).起病后6 h内接受动脉内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治疗后24 h内加重率为31.7%,与6 h以上接受治疗者相比(18.5%)有明显差异(P=0.01);而与年龄、起病特点、溶栓后神经功能评分及血管造影结果及血管再通率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不分辨前后循环所有患者群体内,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的动脉溶栓时间窗可以延长至6 h,却面临更高的早期加重率.所以对于早期加重的原因揭示及有效处理,可以改善动脉溶栓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管内开通非急性期闭塞性颈内动脉夹层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非急性期血管内开通治疗的闭塞性颈内动脉夹层患者基础资料,记录生化数据、影像学特征及中远期随访结果。结果 共纳入11例非急性症状性颈动脉夹层患者,男8例,女3例,年龄(50.5±9.7)岁,发病时间39.82(21,60) d。自发性夹层10例,创伤性夹层1例。接受单纯血管成形治疗8例,血管成形联合血栓清除2例,单纯血栓清除1例。所有患者均成功开通血管,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中远期随访6个月时2例出现轻度再狭窄,但1例13个月时夹层消失。结论 血管内治疗非急性闭塞性颈动脉夹层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但需要更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