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磷酸神经鞘氨醇(S1P)是一种有生物活性的脂质代谢产物,具有调节细胞增殖、再生、迁移及细胞内钙离子移动、黏附分子表达和激活单核细胞黏附内皮细胞等生物功效,在血管生理性再生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S1P在心血管系统中的生理病理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研究表明,AS是一种慢性免疫-炎症性疾病,是血管壁对各种损伤的一种异常反应~(〔1〕)。大量流行病学数据表明高密度脂蛋白(HDL)具有抗AS作用,近些年发现与HDL结合的1-磷酸鞘氨醇(S1P)在抗AS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S1P影响着不同细胞的增殖、迁移、黏附、炎症等,在心血管、神经、免疫、呼吸等多个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S1PR激动剂FTY720已经应用于临床治疗多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表达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3月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78例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人60名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不同观察者hs-CRP表达水平,对比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hs-CRP水平。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分组,对比分析不同组别间hs-CRP水平,分析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s-CRP表达水平为(7.87±3.94)mg/L,组间对比发现,急性脑梗死组的hs-CRP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斑块形成组患者的hsCRP表达水平最高,达到(12.40±3.57)mg/L,与IMT正常组、内膜增厚组相比显著升高,且内膜增厚组患者的hs-CRP水平与IMT正常组相比也显著升高;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hs-CRP表达水平为(14.63±3.41)mg/L,与稳定斑块组患者相比显著升高。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同时hs-CRP表达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其稳定性程度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鞘类脂质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各种真核细胞膜上的分子类物质。鞘脂类最初被认为是细胞膜的结构组成部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此类物质同时也是重要的信号分子。鞘氨醇-1-磷酸(sphingosine-1-phosphate,S1P)是鞘脂类的代谢产物,在细胞的变异、增殖、凋亡以及血管生成的过程中是重要的生物活性信号。S1P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近期研究表明在肥大细胞中鞘氨醇激酶的激活通过FceRI信号通路使鞘氨醇转变为SIP,参与诱导了气道平滑肌的收缩和气道重塑。这些新发现的信号途径为支气管哮喘患者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1-磷酸鞘氨醇(S1P)裂解酶(SPL)在小鼠缺血性心衰(HF)模型中的作用。方法:将60只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以下4组:假手术(Sham)组、心肌梗死(MI)组、假手术+THI(Sham+THI)组[THI是SPL的抑制剂]及MI+THI组,每组15只(n=15),将25 mg/L THI溶于饮水中,于手术24 h后连续饲喂2周。MI4周后,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心肌中S1P的含量。根据心脏质量/体质量(HW/BW)评价心肌肥厚。用小动物心脏超声评估小鼠心脏结构和功能,经Masson三色染剂染色法观察心脏纤维化。用Western blot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蛋白的表达。实时PCR检测Ⅰ、Ⅲ型胶原、心房钠尿肽(ANP)、脑钠尿肽(BNP)和平滑肌肌动蛋白-α(α-SMA)mRNA的水平。结果:与MI组相比,MI+THI组小鼠心肌组织中S1P的含量增加(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P0.01),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增加(均P0.05),HW/BW增加(P0.01),心脏纤维化加重;TGF-β蛋白的表达增加(P0.01);Ⅰ、Ⅲ型胶原、ANP、BNP和α-SMA mRNA的水平均显著增加(均P0.01)。与Sham组相比,Sham+THI组小鼠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抑制SPL的活性可能增加梗死后心肌病理性S1P信号的激活,加重MI后的心脏重构和HF。  相似文献   

6.
蒋莉  周国平 《国际呼吸杂志》2013,33(15):1166-1169
鞘类脂质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各种真核细胞膜上的分子类物质.鞘脂类最初被认为是细胞膜的结构组成部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此类物质同时也是重要的信号分子.鞘氨醇-1-磷酸(sphingosine-1-phosphate,S1P)是鞘脂类的代谢产物,在细胞的变异、增殖、凋亡以及血管生成的过程中是重要的生物活性信号.S1P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近期研究表明在肥大细胞中鞘氨醇激酶的激活通过FcεRI信号通路使鞘氨醇转变为S1P,参与诱导了气道平滑肌的收缩和气道重塑.这些新发现的信号途径为支气管哮喘患者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7.
辛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及辛伐他汀对其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48例,给予辛伐他汀每晚40 mg口服,共6个月.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惠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变化以及血脂水平、丙氨酸转换酶(ALT)、肌酸激酶(CK)的变化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全部患者治疗前共有127个斑块,治疗后74个斑块,斑块消失率41%,其余未消失的斑块面积均有明显缩小(P<0.01);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明显缩小(P<0.01),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明显下降(P<0.01),高密度脂蛋白(HDL-C)升高(P<0.05),ALT、CK无变化(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经辛伐他汀治疗后明显缩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抗β2-糖蛋白1(β2-GP1)抗体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303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应用血管多普勒超声仪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测,根据有无CAS斑块及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三组,其中无斑块无狭窄组79例,有斑块无狭窄组98例,有斑块有狭窄组126例,有斑块有狭窄组中1级狭窄41例,2级狭窄34例,3级狭窄30例,4级狭窄21例。采用ELISA检测患者血清抗β2-GP1抗体水平,用酶法测量血糖、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水平,用直接法测量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 无斑块无狭窄组、有斑块无狭窄组、有斑块有狭窄组患者血清抗β2-GP1抗体水平分别为16.02±16.23 kRU/L、21.43±16.15 kRU/L、34.89±19.15 kRU/L;有斑块无狭窄组、有斑块有狭窄组患者血清抗β2-GP1抗体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无狭窄组(P<0.05或P<0.01),有斑块有狭窄组患者血清抗β2-GP1抗体水平明显高于有斑块无狭窄组(P<0.01);血清抗β2-GP1抗体水平随CAS狭窄程度的增加而增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β2-GP1抗体水平与LDLC水平密切相关。结论 血清抗β2-GP1抗体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发展,LDLC是血清抗β2-GP1抗体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抗β2-GP1抗体可作为CAS的血清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HP超声仪器对经头颅CT确诊为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127例双侧颈动脉进行检测,分为脑梗死侧组和非梗死侧组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进行比较,并根据超声结果是否阳性,分为斑块组与非斑块组,对两组年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侧组斑块检出率为72.1%明显高于非梗死侧组的57.2%(P<0.05)。斑块组纤维蛋白原高于非斑块组(P<0.05),其他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斑块性质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选取148例脑梗死患者,根据其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将其分为CAS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同时选取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4组人员的hs-CRP血清水平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健康对照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低于其他3组;而不稳定斑块组水平又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结论 hs-CRP与CAS的形成及稳定性密切相关,可能是不稳定性斑块的临床标志物,为斑块稳定性评估及干预疗效监测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22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1-磷酸鞘氨醇(sphingosine-1-phosphate,SIP)对体外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作用。方法应用钙离子荧光指示剂Fluo-3AM负载原代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上机检测,记录其荧光强度变化。结果@SIP能降低[Ca2+]i平均荧光强度值,对照组由(743.15±34.78)nmol/L降至(446.89±55.36)nmol/L(P〈O.01,n=7);而S1P(1.1μmol/L)+苏拉明(Suramin)(200μmol/L)组[ca2+]i平均荧光强度值由(778.39±42.15)nmol/L降至(759.41±38.17)n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n=7)。结论S1P可降低乳鼠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这种作用可能通过其特异性的G蛋白耦联S1P受体介导产生。  相似文献   

13.
<正>心血管疾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血管壁炎症反应贯穿心血管疾病的全过程。1-磷酸鞘氨醇(S1P)与靶细胞表面的1-S1P受体(S1PR)结合,激活不同的细胞内信号途径而影响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分化、血管生成和创伤愈合等,本文就S1P及其受体对血管炎症的影响进行综述。1 S1P概述1.1 S1P的生成、代谢及转运S1P是磷脂代谢的重要代谢产物,其前体物质鞘氨醇主要由软脂酰乙酰辅酶(Co)A及丝氨酸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阿托伐他汀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改善作用。方法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的血脂水平、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硬化斑块指数及日常生活能力(Brathel指数);评估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脂水平、颈动脉IMT、硬化斑块指数和Brathel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另外,两组颈动脉IMT和硬化斑块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Bra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而且观察组颈动脉IMT和硬化斑块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Bra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调节老年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46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218例非脑梗死患者(非脑梗死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分析入组者年龄、性别、伴发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关系,观察不同等级的斑块在各组中的分布。结果高龄、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症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较非脑梗死组明显增加;有斑块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症等因素有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该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例为脑梗死组,同时期的健康体检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Hcy、叶酸及维生素(Vit)B12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情况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的血清Hcy水平较高,血清叶酸及Vit B12水平较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较高(P0.05)。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患者血清Hcy水平: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P0.05)。不同颈动脉斑块数量患者血清Hcy水平:无斑块组单发斑块组多发斑块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与血清Hcy水平呈线性正相关(r=0.612,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及颈动脉IMT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且血清Hcy水平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 (Cys-C)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有斑块组(76例)和无斑块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浆Cys-C、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EA)、血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的水平有无差异,并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①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血浆Cys-C[(1.21±0.24) mg/L比(0.82±0.18)mg/L],胆固醇[(5.83±1.46)mmol/L比(4.22±0.98)mmol/L]、低密度脂蛋白[(2.92±1.08)mmol/L比(1.83±0.45) mmol/L]、纤维蛋白原[(3.89±2.03) g/L比(2.78±1.82) 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清胱抑素C、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Cys-C与年龄存在正相关(P =0.007),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无相关性(P>0.05).结论:除了年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外,Cys-C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1-磷酸鞘氨醇(S1P)在肺组织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用1、10 μM S1P及其受体激动剂SEW2871处理人胚胎肺纤维细胞,分别将10 μM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拮抗剂PD98059、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拮抗剂LY294002与1 μM S1P共同处理人胚胎肺纤维细胞48 h,观察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研究信号传导通路.结果 S1P 1μM和10 μM处理组细胞增殖明显增加,S1P1受体激动剂也明显促进人胚胎肺纤维细胞增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1P和SEW2871处理过的细胞磷酸化ERK和Akt表达增加,ERK及PI3K/Akt抑制剂可有效抑制S1P引起的细胞增殖作用.结论 S1P与S1P1受体结合并通过ERK1/2 和PI3K/Akt通路引起人胚胎肺纤维细胞增殖;S1P通过引起纤维细胞的增殖反应可能参与肺损伤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9.
<正>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1]。而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原因。一般认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轻度及中重度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重度升高主要见于遗传病[2]。为了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本文对2011年1月至2012年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MMP-9水平的关系。方法对82例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CI组)及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检测患者血清MMP-9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40名)比较。根据斑块性质将CI组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三个亚组,再进行组内比较。结果 CI组、TIA组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斑块率及血清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不稳定斑块组MMP-9水平又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较无斑块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MMP-9可能是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及脑梗死的一个潜在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