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所与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为五例患者按装了埋藏式R波按需型起搏器及临时按需型起搏器,五例患者起搏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心脏起搏器可发生某些并发症,往往导致起搏失效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加强术前及术后病人的配合与护理。现浅谈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院安置永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病人中,有一例因练气功引起起搏器功能失常,现报告如下:患者,女性,34岁。住院号28952,因病毒性心肌炎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阿一斯综合征反复发作于1984年4月11日安置南京产ⅤⅥ—783—4型永久埋藏式起搏器。术后起搏心率68次/分,病人一般情  相似文献   

3.
埋藏式心脏起搏器446例次临床总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的适应证,电极导入途径和并发症。446例次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414例患者,平均年龄54±13岁,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占45.4%,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占41.9%。起搏方式以心室按需型起搏为主占93.3%,生理性起搏占6.7%。电极插入经头静脉切开占59.2%,锁骨下静脉穿刺占34.6%。安置起搏器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并发症发生率为10.3%,主要并发症为电极移位和囊袋感染。起搏器是目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最可靠有效的措施,电极插入途径建议采用锁骨下静脉远端穿刺法。  相似文献   

4.
我科自1982年1月至1990年3月共为83例病人安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获得显著疗效;但在心室按需起搏(VVI)病人中,发生起搏器综合征4例,占4.8%。现将其中资料完整的2例报告如下。例1,男性,59岁,临床诊断:冠心病,病窦综合征。因安装VVI起搏器后出现头昏、乏力、反复下肢水肿1年余,于1989年4月  相似文献   

5.
邵红  车贤达  屈百鸣  吴立萱 《浙江医学》2004,26(4):264-265,278
目的探讨经右颈内静脉穿刺行床边临时心脏起搏器安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各种病因所致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度Ⅱ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均采取经右颈内静脉穿刺行床边临时心脏起搏,其中29例作为治疗措施,21例为预防措施.结果行治疗性应用的29例中,20例患者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后顺利度过危险期,待病因治疗有效、缓慢性心律失常好转后撤除临时起搏;因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泵衰竭而死亡2例;接受了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7例.预防应用21例中,顺利地行房颤复律、血液透析及外科手术治疗19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接受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2例.结论经右颈内静脉穿刺行床边临时心脏起搏器置入方法简便,成功率高,起搏电极稳定,在抢救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值得在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前,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应用已成为永久性心脏起搏的主要方法,体外佩带式起搏器只适用于临时性起搏的目的。近年来,由于在埋藏式心脏起搏器中采用了新的电路设计(混合电路、集成电路及程控式起搏器),新的电源(锂电池,原子能电池)以及在导线,电极,封装工艺等方面的改进,使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寿命及可靠性大为提高。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起搏器埋植体内后,仍有可能发生故障。  相似文献   

7.
自1983年5~6月,我们对埋藏式心室抑制型按需起搏器持续起搏时间超过8个月的16例患者进行胸壁刺激,并分析按置埋藏式起搏前后的自搏心律的变化,现将资料报道如下: 病例选择 16例持续起搏患者中,女性9例,男性7例,年龄42~69岁,平均60.2岁,14例病因为冠心病(其中2例陈旧性心肌梗塞,12例有典型心绞痛和静止或运动时心电图缺血表现),2例为慢性病毒性心肌炎。11例患者的心电图表现为病窦综合征,5例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持续起搏时间8个月~1年8例,1~2年4例,2~4年4例。  相似文献   

8.
经静脉永久性心内膜起搏是救治各种严重缓慢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由于起搏器质量和性能不断提高,埋藏式起搏已成为永久性起搏的主要方式,起搏器故障的发生率也日益减少。我们从1982年1月至1987年2月为42例患者安置了美国Medtronic等厂生产的永久埋藏式起搏器46例次。现将  相似文献   

9.
各种原因引起的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常发生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其死亡率极高。对这类病人必须进行积极的抢救,但往往药物治疗难以凑效,安置心脏起搏器是治疗该病的一项有效措施。在危急的情况下或一些不需长期起搏的患者给予临时起搏常可收到预期效果,使病者转危为安。近年来,我们用临时起搏(用双电极导管由静脉插入至右心室近心尖部,另端引出体外连接上海 AXQ—1型携带式R—抑制型按需心脏起搏器),抢救了2例因冠心病致高度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倂发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或头晕,经人工起搏后(1例安置4天,1例为  相似文献   

10.
分析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的适应证,电极导入途径和并发症。4 5例次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4 1例患者,平均年龄(5 1±9)岁,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占4 8.8% , 度房室传导阻滞占4 4 .0 %。起搏方式以心室按需型起搏为主占91.1% ,生理性起搏占9.8%。电极插入经头静脉切开占5 5 .6 % ,锁骨下静脉穿刺占4 4 .4 %。并发症发生率为8.7% ,主要并发症为电极移位和囊袋感染。  相似文献   

11.
郭勇  冯胜红  孙向阳  朱冰 《海南医学》2002,13(11):93-93
分析基层医院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适应证,电极置入方法和并发症的防治。112例患者,平均年龄65岁,其中病窦综合征占52.7%,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占35.7%。起搏方式以心室按需型起搏为主占91%,生理性起搏占9%。电极置入经头静脉切开占26.7%,锁骨下静脉穿刺占72.3%。安置起搏器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并发症发生率为8%,主要并发症为电极移位和囊袋感染。起搏器是目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最可靠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多功能程控式心脏起搏器(简称程控式起搏器)是八十年代最先进的起搏器之一。迄今为止有关其临床应用国内尚鲜见报道。这种起搏器的特点是:人们可根据患者的病理生理需要,通过程控器(Programm-r)无创也改变体内埋藏的脉冲发生器的某些起搏参数,达到最佳起搏功能。在西德基尔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系学习期间(1980~1982),作者为35例患者安装了这种起搏器。临床观察和随访表明,它不仅  相似文献   

13.
安置心脏起搏器的并发症(附6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心脏起搏器在我国有较快的发展,但有一定的并发症。现将我院1992年以来安置69例埋藏式起搏器的并发症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69例,均为住院病人,男46例,女23例。年龄36~88岁,平均566岁。冠心病21例,老年退行性病变28例,风心病6例,心肌炎10例,心肌病4例。起搏指征为病态窦房结综合症39例,Ⅲ°房室传导阻滞30例。1.2起搏方式非生理起搏(VVI,包括程控及非程控)52例,生理性起搏(AAI)14例,DDD3例。国产起搏器28例,进口起搏器41例。植入方法:经右侧头静脉插入起搏电极导管51例,左侧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时人工起搏器在小儿暴发型心肌炎中的应用经验。方法:所有患儿采用静脉途径,包括锁骨下静脉,颈内、外静脉,股静脉及肱静脉。先放置血管鞘管,再沿该鞘管送入临时心脏起搏导管,借助心电图、超声或X线下导管头端定位于右心室心尖部。选择抑制型同步起搏器,R波抑制型起搏器(VVI)。设置起搏频率95~135次/min,起搏阈值电流5mA,起搏感知电压10mV。结果:24例患者均在入院后24h内行临时心脏起搏器置入术,14例在X线透视下完成,10例于床旁放置。16例患儿康复,8例死亡。起搏导管放置时间短者1.5h,最长8d。住院时间最短8h,最长40d。结论:小儿暴发型心肌炎应早期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如病程中出现心室率过慢(50次/min)、或室率逐渐下降,或其他严重致死性心律失常等,应及早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应用人工心脏起搏治疗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病人159例,共安置按需型起搏器200例次。应用佩带式者31例,埋置式128例。其中以冠心病、慢性心肌炎和心肌病伴有阿—斯综合征发作者居多。心电图表现为三度或莫氏Ⅱ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双侧束支阻滞等。结果在31例应用佩带式起搏者中,有6例于手术后数天至一年内因起搏失势而死亡,均发生在开展心脏起搏工作的早期;12例可停用心脏起搏治疗,13例因需继续起搏治疗而更换埋藏式心脏起搏器。128例应用埋置式起搏者中,有6例于起搏治疗后2个月~3年之间死亡。术后并发症有心内膜电极早期或晚期脱位,皮囊感染和裂开,电极导线折断,脉冲发生器脱疆,按需功能失常及电能过早耗竭等。本文最后对心脏起搏治疗的并发症,适应症及随访工作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此外,对Q—T延长综合征并发扭转型室速的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病例中埋置可调式按需起搏器等问题亦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6.
心脏起搏器是当代新兴的临床技术。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医务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就开展了心脏人工起搏技术的研究工作。研制出的心脏人工起搏器有固定式、可调式、感应式、按需型、房室同步式按需型、程序控制式等类型。目前已经批量生产的有南京、上海、天津、重庆和成都等地的产品,包括体外应用的可调式和按需型起搏器以及可供埋藏在体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生理性起搏治疗各种缓慢性心律失常,改善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8月到2005年3月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共310例,其中植入心室抑制型(VVI)起搏器78例,双腔(DDD)起搏器164例,心室抑制型频率应答(VVIR)起搏器16例,双腔频率应答型(DDDR)起搏器52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6±1.8)个月,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运动耐量、心功能.结果:除去由于房颤伴心室率过缓或长间歇而仅可植入单腔起搏器的患者外,本组病例DDD(R)起搏器植入率达82.4%.DDD起搏器(生理性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脑血管缺血症状全部消失,心功能不全明显改善,运动耐量也明显提高,无起搏器综合征、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的发生.非生理性起搏器植入术后脑缺血症状消失率为84.2%,心功能不全发生率明显高于生理性起搏组,12.3%的患者有起搏器综合征.结论:植入生理性心脏起搏器能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起搏器综合征发生率低,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应用人工心脏起搏器抢救严重心律失常59例次(经静脉永久性体内埋藏式38例次、体外佩带式1例次、临时体外心内膜起搏20例次)。本组47例中有典型阿-斯氏综合征发作史者23例(70.2%),反复昏晕或短暂黑(?)者12例(25.5%),合计45例(95.7%),经人工心脏起搏抢救成功41例,死亡6例,存活率为87.2%。对防止抢救中常遇到的电极脱位、导线断裂、心室壁穿孔及继发感染等并发症予以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9.
姚亮  陆志华等 《嘉兴医学》2002,18(3):143-144
目的:通过对12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实行心脏起搏器安置术,以了解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装心脏起搏器时的注意事项。方法: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和X光透视条件下,选择切开头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起搏导管,测定各项起搏参数达到要求后,固定起搏导管并与心脏起搏器相连接,置入囊袋内,逐层缝合并常规放置皮片引流,术后常规处理并定期随访。结果:12例患均成功安置了埋藏式心脏起搏器,1例患因囊袋止血不彻底又未放置皮片引流致术后血肿;另1例1年后出现右腋静脉血栓,未发现其他并发症。随访3月-2年,其中9例患心脏有不同程度缩小,3例A-S综合征未再发生晕厥,未发现1例起搏器综合征。结论:安装心脏起搏器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须注意预防并发症,当患有安置起搏器适应证时应及早实行手术。  相似文献   

20.
徐磊  柳梅丽 《西部医学》2007,19(4):573-573
目的探讨经右锁骨下静脉远端入路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临床意义。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去枕,穿刺右锁骨下静脉远端成功后置入导引钢丝,沿钢丝置入血管鞘,沿鞘管置入起搏电极至心房及(或)心室,调整电极位置测试电极达标,制作囊袋,埋藏起搏器。结果13例患者安置心脏起搏器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随访6~42个月无电极脱位、头昏、晕厥及阿斯综合征发作等。结论右锁骨下静脉远端穿刺入路安置心脏起搏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